論壇 · 實錄
新冠疫情不僅將公共衛生問題推到人們面前,隨之而來的是全球性經濟影響。因此,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經濟峰會聚焦於疫情背景下,全球經濟的復甦與未來走向,透視經濟發展。
11月1日,論壇的最後一天,世界頂尖科學家經濟峰會重磅登場。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拉爾斯·彼得·漢森、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託馬斯·薩金特、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芬恩·基德蘭德和華夏幸福研究院院長顧強,就當下最受關注的疫情與經濟問題,展開精彩的個人演講與圓桌討論。
漢森的演講圍繞經濟學乃至人類發展的其他重要領域中,所面臨的共同難題:不確定性。無論是政府、企業或是個體,都逃不過經濟不確定性的拷問。而不確定性對於新冠疫情來說同樣是「焦慮源泉」:什麼時候才能有疫苗?經濟還將對疫情發展做出什麼反應?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嘗試通過建立模型來消除不確定性,在模型預測上作出很大貢獻。
拉爾斯·彼得·漢森。圖|Chicago Booth
如果不是在峰會現場,你可能以為自己誤入了「語文課堂」。薩金特在演講中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描摹疫情:肆虐全球的新冠戰疫不正像令人恐慌的軍事戰爭嗎?由於疫情的影響,社會生產和服務受到極大衝擊,而回想戰爭過程中,大量勞動力轉化為軍力,也使得正常的生產和服務陷入蕭條。
一場戰爭會持續多久?恐怕當時沒有人會知道,反觀疫情的反覆,同樣讓人摸不著頭腦。在經濟層面,戰時狀態下,以一戰為例,國家往往發行大量債券融資,而後國家與國際債務居高不下,只能通過逃避債務或增加稅收來解決問題。疫情之下的經濟又該如何獲得最優解?
皮薩裡德斯則聚焦於新冠造成的就業與失業問題:在疫情侵襲之前,即使已經出現的自動化、智能化趨勢迫使許多工人轉行,許多行業在這一趨勢影響下改變了經濟結構,但總體而言,就業形勢穩定。面對疫情,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適應並順應了遠程辦公模式,而事實是,疫情放大了生產過程中的數位化特徵,加速了數位化趨勢。當人們愈發習慣於遠程工作,那麼餐廳、交通等基礎服務業都會受到影響,教育和生活方式也會進一步發生改變。
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圖|WLF獨家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幾何?基德蘭德藉助計算模型指出,在老齡化的社會背景下,若我們的人口結構沒有發生轉變,到2060年,社會的經濟生產將下降17%;2100年,這一下降比率將高達39%。
基德蘭德提出了一個富有價值的建議:提升女性勞動力的參與比例,或許能夠彌補大量退休人員帶來的勞動力缺口。近年來,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的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正在不斷上升,但美國卻是個例外,基德蘭德認為這一現象值得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為何美國的女性工作參與率在20年裡呈現出持續的下降。
芬恩·基德蘭德。圖|WLF獨家
顧強回歸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從四個問題出發:疫情會改變城市發展的格局嗎?研究數據表明,城市的密度與疫情的感染模式沒有必然關係。城市化的最終路徑是都市圈化嗎?創新會使世界變得更「尖」嗎?在中國,創新要素不斷向北京上海聚集,創新源於高質量的要素集聚與生態營造。從中國經驗看,核心城市的「創新尖峰」與周邊地區的「製造高地」的空間耦合新範式,提升了都市圈產業整體競爭力,這種發展路徑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也許是有借鑑意義的。
顧強。圖|新華網
疫情會不會改變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顧強的答案是否定的。國家間的經濟外循環能夠帶動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個國家都能從中獲益,有效擴大內外循環將是各個國家的共同選擇。
經濟學對於社會的關懷,在本場圓桌討論中得到了幾位科學家的回應。顧強提出,此次疫情對於窮人的影響實際上要遠遠大於富人,股票市場利好,富人反而更加富裕起來。那麼經濟學家應該回答的問題是:如何防止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如何幫助弱勢人群、國家、地區度過這樣的危機?
薩金特首先提供了另一角度的觀點:有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集合消費水平取決於財富水平,而股票市場是財富水平的一個重要特徵。美聯儲和央行並非有志於股票的走勢,也並非在為富人考慮,他們認為只要股票和債券市場發展利好,不論是對窮人還是富人,都是有好處的——所謂水漲船高,窮人和富人都能夠得到財富水平的提升。
託馬斯·薩金特。圖|WLF獨家
「水漲船高是不錯,倘若船一開始就是傾斜的呢?」
在皮薩裡德斯看來,經濟對於每個群體的衝擊力不同,一刀切的辦法並不可行。我們不難發現,在疫情中能夠遠程、在線完成的工作,往往屬於高收入群體;而諸如快遞員、售貨員等人群,他們無法在家中繼續獲得工作保障,這就是所謂數位化帶來的一條更加難以逾越的鴻溝。
很多人在疫情之下提出了一個「取捨」問題:是對抗疾病還是維持經濟?二者之間的對立衝突性存在嗎?漢森的答案是:的確如此。當政府選擇將封城一類的措施作為對抗疾病的辦法,經濟結構和發展必然受到衝擊。但事實上,把人們關在家裡同樣會產生更多的疾病,心理狀態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無論我們面對二次疫情時,是否會在經濟方面表現得更有經驗,疫苗的生產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圓桌論壇的最後,經濟學家們對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年輕學者提出了建議。
「學數學,越多越好。」——基德蘭德
「跨學科經濟學者的價值將不斷凸顯。」——皮薩利德斯
排版|Kai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