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到39歲腫瘤發病率增長80%,我們該如何面對疾病與死亡?丨21讀書

2020-11-26 和訊

  每周一本書

  讓閱讀,豐滿人生

  日常生活中,因為忙碌或者太過沉重,疾病與死亡相關的話題,經常被有意或者無意地暫時放到一邊。直到它們敲響我們自己或者身邊親友的門,很多人才會被動開始思考相關的問題,關於生存,關於生命的意義,關於怎樣活著才算不負此生,等等。

  遺憾的可能是,有時候疾病和死亡給我們留的時間太少,可能我們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失去了生命中一些寶貴的人或者東西;有時候疾病留下來的時間又很長,我們疲於應對,導致生活越來越偏離原本正常行駛的軌道。

  人類90%以上的疾病是無法治癒的。如果是這樣,如果疾病和死亡避無可避,我們至少可以提前練習與它們相處的方式。

  21讀書

  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生死之間》

  編輯丨陳思;實習生 思純

  圖片來源丨圖蟲創意

  如果疾病和死亡避無可避,至少我們可以練習與它們相處的方式。願你沒有遺憾。

  題記

  2018年12月25日,一篇名叫《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和它陰影下的中國家庭》的文章刷屏網絡,天津權健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以權健為代表的傳銷欺詐亂象得到了高度關注,並引發了保健品行業的大體檢。

  最終,有關部門對權健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和虛假廣告罪立案偵查。權健控制人束某某等18人被依法刑拘。

  許多人拍手稱快,但很少有人知道權健案幕後的英雄:偶爾治癒團隊。

  除了權健案,榆林產婦自殺案發生後,偶爾治癒還曾推文探討過無痛分娩的中國現狀,喚醒公眾意識,甚至推動政策出臺。

  作為知名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丁香醫生旗下的深度報導團隊,偶爾治癒恪守專業,致力於記錄人與疾病、衰老、死亡的相處方式。

  01

  「癌症奪走了我最重要的東西,

  卻讓我認識了自己」

  癌症被稱為眾病之王,2013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在我國,每分鐘就有6個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從2000年到2013年的14年間,20-29歲年齡組的腫瘤發病率增長了近80%,以2013年的人口統計計算,這一年,新增了30萬年輕的癌症患者。

  這組數據令人震驚,它告訴我們,癌症並不遙遠,而且呈現著年輕化的趨勢。

  在《生死之間》一書中,偶爾治癒記錄了許多年輕癌症患者的故事,丁一醬便是其中一位。

  33歲時,他被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賈伯斯所患即是此病,該病發病率僅有十萬分之三,在所有癌症中不足1%,五年存活率僅為2%。

  丁一醬向醫生問了一個經典問題:「我還能活多久?」

  人過而立之年,丁一醬的人生角色不斷豐富:父母的兒子、女兒的父親、妻子的丈夫。說為親人活著,也不為過。

  他在夜裡快速閃回自己的前半生。看著熟睡的女兒,想她長大後什麼樣,結婚的時候穿婚紗什麼樣,生了小孩是什麼樣。

  《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庫伯勒·羅絲模型描述了中晚期疾病患者會經歷的五個階段:

  否認——不可能會是這樣;

  憤怒——這不公平,怎麼能這麼對我;

  討價還價——讓我活著看到我孩子畢業就好了,

  再給我幾年的時間,我什麼都願意做;

  沮喪——我太難過了,何必還要在乎什麼呢;

  接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在憤怒和討價還價的情緒中,丁一醬在天涯論壇寫下大量文字記錄自己的癌症生活,並開始畫漫畫《丁神經與腫瘤君》。

  丁一醬參加了解放軍307醫院的靶向藥臨床試驗,複查後,藥物有效,這是患癌兩年多以來,為數不多的腫瘤停止進展的消息。然而8個月後,靶向藥物導致丁一醬出現嚴重的腎損傷,複查腫瘤進展超過20%。

  生與死的拷問再次擺在了丁一醬的面前。

  「癌症是最好的死亡方式,它給你更多的時間讓你和親人告別,讓你安排後事。」丁一醬這樣說。

  因為患癌,丁一醬學會了準時吃飯,學會了早點睡覺,學會了多花點時間陪伴家人。

  患癌前,丁一醬最多的工作是做PPT,加班是常態,一位與他同齡的年輕局長曾問過他:「你的十年規劃是什麼?」

  他開玩笑地說:「變成和你一樣」,但現在,他不做超過三個月的計劃。

  丁一醬已經為自己想好了墓志銘:「長眠在這裡的人很喜歡畫畫,他畫過最偉大的作品,就是把自己畫進許多人心中?」

  「癌症奪走了我最重要的東西,卻讓我認識了自己。」有時候,丁一醬甚至會很感謝癌症發生在自己身上。

  關於癌症的故事,很容易寫得很沉重,但在《生死之間》這本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充滿了力量。

  當原有的生活軌跡被癌症攔腰斬斷,許多人的感受都是:

  「我們像被推入了另一個軌道,一切遊戲規則我們都不懂。」

  沒有實現的夢想,未完成的心願、遺憾、恐懼與希望纏繞在一起。

  但就像丁一醬一樣,他們從來沒有放棄抓住命運的韁繩,尋找靈魂的價值與生命的尊嚴。

  02

  「我得了愛滋病,卻生了個孩子」

  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像癌症那樣致命,除了癌症,在書中,偶爾治癒還記錄了愛滋病、B肝等慢性疾病患者與病魔鬥爭並與之共生的故事。

  愛滋病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傳染性疾病,曾經人們談虎色變,認為愛滋是一種不治之症,但隨著醫學的發展,愛滋病現在被定義為可治療的慢性疾病,患者甚至可以擁有正常的壽命,以及正常的生活質量。

  在規範的母嬰阻斷的前提下,一個感染了愛滋的媽媽生下健康孩子的概率超過95%,但許多感染者因為對疾病的恐懼和對自己的否定,往往不敢孕育新的生命。

  在《生死之間》這本書中,偶爾治癒記錄了一群愛滋媽媽的故事,當被確診愛滋病後,她們並沒有畏縮,而是坦然面對,勇敢地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菲媽是在孕檢時被查出感染愛滋病的,檢查結果出來後,彷佛晴天霹靂,她整個人都傻了。她的婚前檢查沒有問題,備孕時的孕前檢查也沒問題,並且沒有任何高危行為。先生後來也去檢查,結果是陰性。

  從醫院出來後,菲媽跟老公說:

  「我想告訴你一件事,然後你告訴我咱們倆什麼時候離婚。」

  讓她沒想到的是,先生跟她說:

  「沒關係,這就是一個富貴病,你以後不要太辛苦就行了。」

  菲媽是高齡產婦,有這麼個孩子不容易,她決定生下來,但花了整整三個月來消化這個消息。

  幸運的是,孩子順利出生,並沒有感染愛滋病病毒,菲媽忽然間決定生活還算美好,最害怕的事情沒有發生,為此她和老公還特意去吃飯慶祝。

  在另一個故事中,月子中的婆婆發現媳婦在服用抗艾藥物,媽媽和剛出生的女兒被趕出家門,然而孩子的爸爸堅定地站在了孩子和媽媽的一邊,一家三口與爺爺奶奶僵持了近一年,終於在孩子周歲的生日時,一家人坐到了一張餐桌上。

  當被問到有沒有擔心過感染愛滋對壽命的影響,怕不怕不能陪孩子長大時,一位媽媽這樣說:

  「據我了解,正常服藥的話,活到五六十歲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也就是說基本活到孩子成年是沒有問題的。我們目前就是給孩子買好保險,然後順利地往前看就好了,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去單獨打算,因為我們的心態一直都比較好。」

  曾經戰勝過乳腺癌的作家蘇珊·桑塔格說過:

  「疾病是生活的陰暗面,是一重更麻煩的公民身份。……儘管我們都只樂意使用健康王國的護照,至少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承認——我們也是另一個王國的公民。」

  很多時候,病魔不可避免地到來,有些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始終帶著疾病的陰影生活,但有些人卻能夠與疾病和平共處。

  就像其中一位愛滋媽媽所說:「每個人從生下來就是等死,這只是一個過程,得學會享受過程」。

  03

  無法改變死亡的牌局,

  但可以改變死亡的體驗

  有時候,人們可以與疾病和平相處,但有時候,疾病已經失去了被治療的機會,死亡不可避免。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死亡是一個被避諱的話題,對死亡的避而不談,往往會給人帶來不好的死亡體驗,這種體驗摻雜著遺憾、絕望和過度治療給患者帶來的肉體痛苦。

  《經濟學人》智庫曾發布了《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全球姑息治療排名》,在參與評估的80個國家中,中國排名71位。

  報告顯示:「中國的姑息治療整體供應有限,而且質量不高,僅有不到1%的人可以享受到「優死」的服務。

  在《生死之間》這本書中,偶爾治癒採訪了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寧養院的主任曹偉華,這家寧養院是中國第一家為貧困的癌症患者提供免費姑息治療服務的機構。

  進入寧養院之前,曹偉華是一個優秀的、前途無量的內科醫生,而寧養院的工作看起來就是開開止痛藥,不熟悉她的人會質疑她的業務能力不夠所以才會被派到寧養院,但她懶得爭辨,她覺得寧養院的工作和內科醫生的工作一樣有價值。

  曹偉華曾經遇到過一個做了造萎手術的病人,家人不會護理,醫院給的肛袋也沒用,回到家的三天時間裡,病人躺在床上,糞液從腹部一直流到了頸部、枕頭以下,整個人都差不多泡在了糞水裡。

  寧養院工作人員花了半個小時為他清理,讓家屬買了新的睡衣和床單,為病人換上,並教會家屬如何為病人進行護理。

  不到48小時,這位病人就去世了,家人告訴曹偉華,最後48小時,病人乾淨、清爽、穿著乾淨衣服,就像睡著了一樣,他們感到很欣慰。

  曹偉華還遇見過病人身上的惡性傷口,家人拿洗米的潲水給他敷,混合著發餿的酸味,最終形成了一個細菌培養皿,臭得連小孩都不敢靠近,傷口的感染也越來越厲害。

  因為不了解疾病而飽受痛苦的病人非常多,在病人最後的時光裡,這些痛苦事關生命的尊嚴。

  曹偉華和他的同事們認為,雖然無法改變死亡的牌局,但他們可以改變死亡的體驗。

  「生命不息,抗爭不止」的精神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賦予了人類突破自身局限性的力量,它突破過基因、血肉、細胞、骨骼,保證了人類的健康和生存,幫人推遲死亡。

  但這種精神並沒有幫人更好地思考死亡。

  人們以「英雄」的姿態與死亡抗爭,在生命盡頭仍然不停止向身體內打進抗癌藥,在最後一刻,選擇讓自身被狠狠摔向死亡,成為無效治療和精神照顧缺少的犧牲品。

  當生命品質發生無可逆轉的退化時,這個社會仍然能給予臨終者免於痛苦和恐懼的可能性,臨終關懷是一個文明社會所能給他的成員提供的最好的保障。

  「偶爾治癒,常常安慰,總是幫助」,這句話取自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也是偶爾治癒團隊名字的來源。

  人類有90%以上的疾病是無法治癒的,對於疾病而言,治癒終究是小概率的事件。現代醫學所能做的只是控制疾病發展,儘可能維持病人的生活質量和延長他們的生命。

  著名作家馮唐說:「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每個人都需要提前演練如何面對疾病和死亡,這樣當他到來時,才不會成為我們人生的困擾。看破了生死,生死也就聽話了。《生死之間:當我們與疾病和死亡狹路相逢》將很多真實發生的故事擺在我們面前,閱讀這些故事,就像預演自己的人生。選擇跟思考,就在閱讀的同時發生和進行。」

  如果有一天,當你與疾病和死亡狹路相逢,希望書中的這些故事可以給予你力量,讓你能做得更好,更加從容,也能少一些遺憾。

  贈書福利

  人類 90% 以上的疾病是無法治癒的。疾病與死亡,從來都是人生繞不開的命題,或早或晚,或大或小,我們都要與之產生交集。當與疾病和死亡狹路相逢,我們應該怎麼選擇未來前行的路徑?

  設想一下,如果某一天,你被告知得了不治之症,未來存活的時間不多,你的反應會是怎樣的?是完全放棄,還是拼盡所有,與疾病抗爭到底?如果你身患重疾,自己及身邊人都即將被拖垮,又該怎麼辦?如果某一天,至親之人即將離世,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和處理這種永遠的分別?

  某種意義上,在面對疾病與死亡時,很多人的準備是不足的。我們需要練習與疾病和死亡的相處方式,才能保證生活不被它們密實的牽引力所吸引脫軌,繼續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轉下去。

  尼採曾說,只有知道生命意義的人,才懂得如何面對它。《生死之間》一書用動人的文筆記錄了現實中發生的人們與疾病和死亡相處的故事,其中有悲壯有溫情,可以觸發我們對於如何活才是有意義的思考,從而活得更從容且真實。

  如果疾病和死亡避無可避,至少我們可以練習與它們相處的方式。願你沒有遺憾。

  《生死之間——當我們與疾病和死亡狹路相逢》

  作者:偶爾治癒

  出版社: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團

  現在,21君給大家謀福利啦,免費送書!

  如何獲得?

  在本期周末讀書下面留言,獲得點讚數前2名(點讚數需不少於50)的讀者將獲得贈書一本,同時,21君會在前二名以外挑選部分留言走心的讀者,也免費贈送《生死之間》一本。

  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多的機會,每四期連續贈書的活動中,同一讀者只能獲獎1次(同一微信ID、手機號、地址均視為同一讀者)

  我們將在明晚的夜讀中公布獲獎名單喲~獲得贈書的小夥伴記得按照時間留下你的地址,逾時不候喔~(所以點讚前2的截止時間是12月09日20:00-21:00之間喲~註:準確的時間以21君的截圖為準;如遇突發新聞也有可能提前截圖。)

  21君

  小夥伴們,對於生死教育,你們有何見解?

  和我們聊聊你的看法吧~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導。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專家:在世界範圍內我國腫瘤總體發病率比較低
    記者獲悉,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1年監測數據的統計,我國當年新增癌症病例337萬,相當於每分鐘就有6.4人患癌。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陳萬青教授同時分析,在世界範圍內,我國腫瘤總體發病率比較低,並且上升不明顯。  六成以上患者中晚期才入院  據統計,全國2011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3372175例,死亡病例2113048例。
  • 最新流調結果:我國甲狀腺癌發病率年均增加12.4%!性別差異明顯
    圖源:Pixabay甲狀腺癌發病率和增長趨勢:總體來看,我國人群甲狀腺癌的年齡標化發病率(ASIR)由2005年的3.21/105,增加至2015年的9.61/105,女性甲狀腺癌發病率顯著高於男性(比例約為3:1),城市地區發病率顯著高於農村地區,發病率最高的年齡組為50-54歲,發病率由高到低的順序為城市女性、農村女性、
  • 重慶人健康狀況如何?哪些疾病高發?
    其中,男性期望壽命為75.27歲,女性期望壽命為80.78歲。流行性感冒居傳染病發病率首位《報告》顯示,2019年重慶市報告發病居前十位的傳染病依次為: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瀉病、肺結核、梅毒、B肝、流行性腮腺炎、風疹、C肝和愛滋病。
  • 【合集】2018年20篇權威疾病統計報告(全球或中國數據)
    某個疾病的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數據,對於我們了解這個疾病的整體情況很有幫助;在寫論文時,研究背景也經常要用到這些數據。《柳葉刀》於4月9日在線發表了王辰院士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這項大規模橫斷面研究評估了中國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和危險因素。結果顯示,中國20歲及以上成人的COPD患病率為8.6%;估計在2015年,中國20歲及以上成人COPD患者為99.9百萬人。
  • 2018年全球腫瘤權威統計報告發布
    全球和中國腫瘤報告發布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等流行病學數據,對我們進行預防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義。腫瘤發病率為278.07/10萬,其中男性為301.67/10萬,女性為253.29/10萬,0-74歲累積發病率為21.58%。胂瘤死亡率為167.89/10萬,其中男性為207.24/10萬,女性為126.54/10萬。0-74歲累積死亡率為12.00%。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於女性。
  • 中國癌症大數據深度分析:西南地區癌症發病率最高
    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是癌症發病率還是死亡率都呈上升趨勢,並且中國60歲及以上的患者分別佔癌症發病總人數和死亡總人數的60%和71%。[6]《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指出,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腫瘤,佔到所有女性癌症總發病率的15%,也是30-59歲女性中最普遍被診斷出的癌症,還是導致45歲以下女性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真不是歧視單身狗,不哺乳確實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 警惕癌症中的罕見病: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病率呈增長趨勢
    2020年11月07日 12:03:21 | 作者:朱曉瑩 | 來源:荔枝網 | 點擊:正在獲取...   小病灶可能發生大轉移,多發生在胃腸胰   據SEER資料庫最新發布,神經內分泌腫瘤全球發病率為每年6.98/10萬,其中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約為
  • 最新全球腦瘤統計:中國發病及死亡人數均居第一
    文丨關山月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傷害和危險因素(GBD)研究的數據,對全世界CNS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和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進行了量化分析。
  • 如何讀好一本書?「樊登讀書」創始人的秘訣是……丨21讀書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每周一本書讓閱讀,豐滿人生面對大量書籍和信息,怎樣挑選值得閱讀的書、怎樣高效閱讀圖書,從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成了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21讀書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 》編輯丨阿巷;實習生 思純圖片來源丨《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 》,網絡每本書都有自己的使命,而讀書的過程就是人為地弄清楚一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抓住一本書的脈絡和重點
  • 大腦長腫瘤 中青年發病率最高
    實際上顱腦腫瘤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性疾病一樣,也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不是所有的腦腫瘤都是惡性,所以顱腦腫瘤並非絕症,作為患者及家屬要學會正確面對,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治療。徐曉蓉於丹丹整理30-40歲顱腦腫瘤發病率最高有資料統計,顱腦腫瘤的發病率是萬分之一,它的發病原因現在還不十分清楚,而且這種病任何年齡都有可能得上,隨年齡的增長患病的機率也在增加,但是30-40歲之間的人發病率最高。顱內腫瘤種類很多,良性腫瘤包括腦膜瘤、垂體瘤以及神經鞘瘤等。
  • 他用醫生和病患的雙重身份,告訴我們面對死亡該如何活下去
    在《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中,保羅紀錄了自己是如何棄文從醫,包括自己小時候以及上學時的回憶;探索著人性、生死,以及醫療的感悟,包括醫生的職責所在;以及自己一直追求的人生意義,特別是在被診斷出肺癌晚期後,癌症患者和醫生的雙重身份,讓他對人生意義感悟更深。在讀這本書時,我們不會感覺到保羅對疾病的故意誇大和故作堅強,但也不是避而不談和逃避。
  • 20至50歲各年齡段癌症篩查應該查啥項目
    每年4月15日~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是第24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宣傳主題是「科學抗癌,關愛生命」。  瀋陽市健康教育中心發布了癌症早期篩查攻略,明確了從20~50歲之間各年齡段人群的腫瘤篩查建議。
  • 人類消除飢餓面臨的種種難題丨21讀書
    如何告別飢餓?  21讀書  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中國糧食安全》  編輯丨黎雨桐;實習生思純  圖片來源丨圖蟲創意,新華社  解決人類糧食安全問題,需要技術,需要政策,需要投入,更需要國際合作,最終解決還需要人類文明的提升。
  • 三分之一的年輕癌症倖存者45歲之前會患重疾!
    在美國,每年有70000名15-39歲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被診斷為癌症,大約80%在診斷後能夠生存5年以上。已知兒童癌症倖存者有較高的早期死亡風險以及與其治療有關的長期健康問題[8]。
  • 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病率如何?
    在國際上首創「直腸拖出式經括約肌間吻合器切除吻合術(PISTA), 是國內PPH手術治療重度環狀脫垂痔的開拓者之一,在慢性頑固性便秘、直腸脫垂等疾病的診治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大腸癌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大腸癌發病率不盡相同。
  • 每月射精21次,可減前列腺癌風險 你達標了嗎?
    核心提示: 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前列腺癌已成為全球範圍內男性第二位最常見的腫瘤,在歐美國家甚至常年位居男性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首位,「以前我們常說前列腺癌多發於歐美,但近年來,隨著飲食和生活方式逐漸西化,中國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呈現『井噴』式上升,年均增長率高達12.7%。」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泌尿科李永紅副主任醫師介紹。
  • 怎樣進行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篩查?
    原創 徐勤偉 東方內鏡在我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健康和經濟負擔。早診早治是降低負擔的有效方式,當前有多種醫療技術和手段可以診治惡性腫瘤,但許多老百姓對於如何進行早期篩查仍很陌生。
  • 統計數據顯示:腫瘤成為國人最為關注的疾病—新聞—科學網
    吳一龍表示,主要健康頭條號,到了2017年,健康頭條號已增至22119個,達到頭條創建之初的7倍。「正是這些優質內容輸出者在頭條這個內容分發平臺的不斷聚合,保證了健康資訊得以迅速、高效、廣泛傳播,國民健康素養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 而掌管這些健康頭條號的人,主要是國家機構、新聞媒體、自媒體及企業。其中,健康自媒體近兩年的發展勢頭最猛,從2015年的2128個增長到14000多個。
  • 神經系統疾病的全球疾病負擔數據公布:聚焦15種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是全球致死及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The Lancet Neurology》發布了1990~2016年間全球神經系統疾病的負擔報告。傷殘調整壽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是指發病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壽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壽命損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和疾病所致傷殘引起的健康壽命損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僅僅在兩代人之前,死亡對大多數人意味著:躺在自己家中,慢慢逝去。一般情況下,死亡原因不明,只是被描述成「他活到歲數了」。而今天,大多數現代人會死在醫院。通常我們會以為,死大概是從進入ICU開始,到漫長的停止生命體徵宣布死亡證明,再到更漫長的處理後事火化下葬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