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關山月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傷害和危險因素(GBD)研究的數據,對全世界CNS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和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進行了量化分析。
結果顯示:
2016年全世界CNS癌症新發病例數最多的3個國家是中國(106,207人)、美國(24,725人)和印度(23,444人);
死亡人數最多的三個國家是中國(59,120人)、印度(21,042人)和美國(16,779人);
DALY最多的三個國家依舊是中國(1,933,243年)、印度(811,288年)和美國(453, 457年)。
由此可見,我國CNS癌症防治仍任重而道遠啊!
原發性腦瘤和CNS癌症(統稱為CNS癌症)既影響成年人,也影響兒童;絕大多數(>90%)發生在大腦,其餘發生在腦膜、脊髓和腦神經。
由於高死亡率和高致殘性,CNS癌症給醫療系統帶來了巨大負擔。而且,CNS癌症的症狀和體徵受組織病理學和解剖區域影響,表現不一。再加上其需要多模式綜合治療,包括神經外科治療、放療和化療等,而這種高度專業化的治療方法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尚未普及,導致CNS癌症負擔進一步加重。在這種情況下,了解CNS癌症的分布,對於地區、國家和國際層面合理分配醫療資源至關重要。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度量評估機構的 Christina Fitzmaurice博士等人使用2016年GBD研究的數據,量化了全世界CNS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和DALY,並利用社會人口指數(SDI)探討了其與發展狀況的潛在關係。
詳解研究數據
1990-2016年,全球CNS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增17.3%,死亡率和DALY率無顯著變化
2016年,全球總計新發329,673例CNS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病率為4.63/10萬人年,這一比率在1990年至2016年間顯著增加了17.3%;
2016年,全球有227,039例病例死於CNS癌症,年齡標準化死亡率為3.24/10萬人年,1990年至2016年間的死亡率無明顯變化;
2016年,在全球範圍內,CNS癌症造成了近770萬DALY,年齡標準化DALY率相比1990年降低1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SDI越高,CNS年齡標準化發病率越高
CNS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病率隨著SDI的升高而增加。具體來說,2016年,CNS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在低SDI國家為1.98/10萬人年,在中低SDI國家為2.37/10萬人年,在中SDI國家為4.63/10萬人年,在中高SDI國家為6.36/10萬人年,在高SDI國家為6.91/10萬人年。
註:SDI,根據人均收入水平、平均受教育程度和總生育率綜合衡量各國家的發展水平,將國家分為5個發展等級:低、中低、中等、中高、高水平
不過,CNS癌症年齡標化死亡率是在中高SDI國家最高,為3.79/10萬人年,然後依次為高SDI國家(3.64/10萬人年)、中等SDI國家(3.50/10萬人年)、低SDI國家(2.27/10萬人年)和中低SDI國家(2.20/10萬人年)。
CNS癌症的年齡標化DALY率也是在中高SDI國家最高,為127.28/10萬人年,然後依次為中等SDI國家(116.59/10萬人年)、高SDI國家(114.37/10萬人年)、中低SDI國家(76.68/10萬人年)和低SDI國家(74.19/10萬人年)。
與1990年相比,2016年高SDI國家的年齡標準化DALY率下降10%,中等SDI國家下降10.2%,而低SDI國家上升22.5%。這就表明,隨著SDI的升高,CNS癌症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的影響有所減弱。
北歐國家發病率高,東亞病例數多,中美印三國深受其害
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在西歐、東亞和中歐最高,在大洋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和東部最低。在比較特定國家的發病率方面,北歐國家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最高(冰島20.76/10萬人年、丹麥19.35/10萬人年、挪威17.27/10萬人年、盧森堡16.20/10萬人年、芬蘭13.52/10萬人年)。
就絕對數字而言,東亞(108,000人)是2016年CNS癌症病例數最多的地區,其次是西歐(49,000人)和南亞(31,000人)。CNS癌症病例數最多的三個國家是中國(106,207人)、美國(24,725人)和印度(23,444人)。
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在中歐、拉丁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及附近南太平洋諸島最高。在特定國家,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依次是巴勒斯坦8.33/10萬人年、阿爾巴尼亞7.22 /10萬人年、波赫7.17/10萬人年、冰島7.10/10萬人年。
大部分死亡發生在東亞、西歐和南亞。死亡人數最多的三個國家是中國(59,120人)、印度(21,042人)和美國(16,779人)。
年齡標化DALY率在中歐、位於熱帶的拉丁美洲和東歐是最高的。大部分DALY發生在東亞(200萬)、南亞(110萬)和西歐(72.2萬)。DALY最多的三個國家是中國(1,933,243年)、印度(811,288年)和美國(453, 457年)。
年齡、性別和SDI對CNS癌症發病率的影響
CNS癌症的發病率在童年早期(<5歲)有一個小高峰,之後有所下降,並在15歲後開始升高。兒童期間不同性別CNS癌症發病率無顯著差異,但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儘管這種差異並不顯著。
CNS癌症的DALY是由因早死所致的生命損失年(YYL)而不是疾病所致傷殘引起的健康生命損失年(YLD)所驅動的。YYL在65~69歲之間達到峰值。
在根據SDI對DALY進行分析時,研究人員人員觀察到不同的模式。根據對所有國家和年齡人群的估算,預期的模式是年齡標準化DALY率隨SDI改善而穩步增長,直到SDI升至0.8左右,然後略有下降。
但區域模式與此有很大偏差。一些地區的DALY率隨SDI改善而上升,而另一些地區的DALY率下降,或者與SDI之間不存在單調的關係。此外,在高收入國家中,收入較高的亞太地區以較低的DALY率而顯得格外突出。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差異表明,除社會人口發展外的其他因素是導致CNS癌症疾病負擔變化的主要原因。
此外,根據SDI對年齡標準化死亡率與發病率比值進行分析發現,當SDI≥0.55時,年齡標準化死亡率降低,表明SDI越高,生存率越高。
攻克CNS癌症,任重而道遠
很少有已知的風險因素與CNS癌症有關。流行病學研究得出的一致相關性兩個因素為:電離輻射(原子武器輻射和先前的放射治療)和特應性疾病(哮喘、溼疹和食物過敏等),前者與CNS癌症之間呈正相關關係,後者則呈負相關關係。
有研究還考慮了許多其他的風險因素,包括手機輻射、阿司匹林使用、激素、低頻率磁場、殺蟲劑、飲食因素和工業暴露,然而並沒有發現這些因素都與CNS癌症風險之間存在一致的相關性。雖然各種遺傳性症候群和相關的低頻率等位基因與CNS癌症風險增加有關,但這些只佔總病例的一小部分。
因此,加深對CNS癌症在各地區分布的了解, 有助於揭示其外部影響因素及其對流行病學模式的影響。
也許與CNS癌症相關的最重大的全球健康挑戰是需要高度專業化的醫學技能和外科診療技術來對這種疾病進行診斷和長期管理。對於CNS癌症,目前沒有簡單的、全人群的篩查方法,以便早期、統一地檢測。而且,CNS癌症的很多常見症狀很常見,缺乏進一步放射學檢查的特異性指徵。比如說,頭痛是全世界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但很少有頭痛患者有CNS癌症。
這項研究成果認為,1990-2016年間全球CNS癌症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徵。除診療因素外,環境暴露和遺傳易感性也有可能是導致上述差異的重要原因。這一分析結果可運用於全球範圍的醫療資源分配和戰略規劃。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