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疾病的全球疾病負擔數據公布:聚焦15種疾病

2020-11-30 醫脈通

神經系統疾病的全球疾病負擔數據公布:聚焦15種疾病

2019-04-12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神經系統疾病是全球致死及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The Lancet Neurology》發布了1990~2016年間全球神經系統疾病的負擔報告。該報告納入195個國家數據,通過分析不同年齡及性別的15種神經系統疾病的現患率、發病率、死亡率、殘疾調整壽命年(DALY)、健康壽命損失年(YLD),從而得出近26年神經系統疾病的全球疾病負擔譜。


傷殘調整壽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是指發病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壽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壽命損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和疾病所致傷殘引起的健康壽命損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15種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破傷風、腦膜炎、腦炎、卒中、中樞神經系統腫瘤、顱腦外傷、脊髓損傷、AD或其他類型痴呆、PD、多發性硬化、運動神經元病、特發性癲癇、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和其他少見神經系統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負擔構成比


從下表可看出,卒中對全球神經系統疾病殘疾調整壽命年影響最大,約佔2016年42.2%,偏頭痛位居第二,佔比16.3%,AD位居第三,佔比10.4%,腦炎位居第四,佔比7.9%,由此構成神經系統疾病殘疾調整壽命年的主要成分。


通過年齡標準化率可看出,男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殘疾調整壽命年明顯高於女性,其中,顱腦損傷、PD、MND(運動神經元病)、卒中的男女比例高於1.5,相反,偏頭痛、多發性硬化、緊張性頭痛的男女比例小於0.7。


此外,從1990年至2016年,除了破傷風、腦膜炎、腦炎外,大部分神經系統疾病所致絕對死亡人數和殘疾調整壽命年數都在增加;通過年齡調整的標準化率比較,AD、PD、偏頭痛、緊張性頭痛、運動神經元病、顱腦外傷的疾病負擔在增加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負擔均在下降,破傷風、腦膜炎和腦炎的實際死亡人數及殘疾調整壽命年均有明顯下降。


但通過實際殘疾調整壽命年比較,神經系統疾病的全球負擔仍在繼續增加,隨著人口增長和老年化,致殘性神經系統疾病的現患率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其所帶來的疾病負擔也隨之增加。



不同地區神經系統疾病負擔排行


對全球19個區域殘疾調整壽命年分析如下圖,從圖中看出,卒中仍是全球大部分地區疾病負擔的第一病因,但在澳大利亞和歐洲西部地區,則以偏頭痛為主要因素。


卒中、偏頭痛、AD或其他痴呆與腦膜炎構成了全球影響殘疾調整壽命年的四大主要原因。但在部分亞洲及非洲國家地區,腦膜炎、腦炎、癲癇影響較大,這可能與地區衛生條件較差及慢性病長期隨訪控制不足有關。


在部分高收入國家裡,脊髓損傷位居第四;在中歐和東歐國家,顱腦外傷位居第四;值得注意的是,破傷風成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東部第六位,提示東非國家的基礎急救醫療處理亟待進一步普及。



不同年齡段及性別傷殘調整生命年變化趨勢


年齡小於5歲的兒童中,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破傷風、腦膜炎、腦炎)仍是最主要殘疾調整壽命年影響因素,尤其是腦膜炎;但在5~29歲年齡段,癲癇構成了主體;偏頭痛與緊張性頭痛構成青年及中年人群的主要影響因素;在60歲以上人群,卒中負擔比例則快速上升,並以男性構成主體;90歲以上人群中,AD或其他類型痴呆則構成主要的疾病負擔比例。



不同年齡段的健康壽命損失年


不同神經系統疾病對YLLs和YLDs的影響各有不同,就YLLs而言,對15歲以下青少年主要受顱內感染性疾病影響,而15歲以上則以卒中、AD或其他痴呆、顱內或其它顱內腫瘤為主,因卒中、痴呆、感染、腫瘤均為致命性損傷。就YLDs而言,頭痛、顱腦外傷、脊髓外傷影響60歲以下人群,而60歲以上則以卒中及AD或其他痴呆為主。



總結


在全球範圍內,2016年,神經系統疾病是傷殘調整壽命年的主要原因(約為2.76億;既首位致殘因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約9百萬人)。影響傷殘調整壽命年的神經系統疾病主要是卒中(42.2%)、偏頭痛(16.3%)、AD和其他痴呆症(10.4%)和腦膜炎(7.9%)。


不同性別的神經系統疾病總負擔相比,男性年齡標準化的傷殘調整壽命年明顯高於男性女性,但偏頭痛、多發性硬化和緊張型頭痛是更常見於女性。各年齡段及地區的疾病負擔病種大致相同,部分地區因衛生醫療水平而有所變化。


此外,針對神經系統疾病現患率而言,傳染性疾病的下降與非傳染性疾病的增加,使得非傳染性疾病所帶來疾病負擔增加,且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神經系統疾病所帶來的傷殘調整損失年進一步增加。同時,政府也將面臨著隨之增長的疾病治療、康復及其它方面的需求。因目前大多數神經系統缺乏有效性治療措施,有效的疾病預防和新的治療策略將是解決疾病負擔的新方向。


醫脈通編譯自: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J] Lancet Neurol 2019; 18: 459–80.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合集】2017發布的疾病統計報告(全球或中國數據)
    柳葉刀6文聚焦2016全球疾病負擔:死亡率、死因排名等眾多數據公布!2017年9月15日,《柳葉刀》雜誌專題公布了2016全球疾病負擔研究(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GBD)的眾多數據。
  • .| 中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負擔:2019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勞動-健康...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8場 | 中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負擔:2019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勞動-健康經濟學… 2020-11-30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什麼是神經系統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有這些表現
    神經系統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有許多人都得過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有許多種,而不同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也不同,那麼請問什麼是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吃什麼食物?神經系統疾病的表現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 全球疾病負擔報告2019出爐:血壓升高是全球人口死亡首要因素
    日前,《柳葉刀》雜誌發布了全球疾病負擔2019最新報告。報告指出,自1990年以來,由非傳染性疾病和傷害所致疾病負擔比例明顯上升。從1990年佔全部負擔的21%,提高到2019年佔全部負擔的34%。報告還顯示,血壓升高是全球死亡頭號罪魁,吸菸是中國人健康的第一殺手。
  • 【合集】2019年12篇權威疾病統計報告(全球或中國數據)
    某個疾病的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數據,對於我們了解疾病的整體情況很有幫助;在寫論文時,研究背景也經常要用到這些數據。小咖盤點了2019年醫咖會上推送過的疾病統計報告,希望能對大家的工作有所幫助。 需要合集的夥伴,請在文章下方留言中留下郵箱,小咖把12篇全文發給你!
  • 全球疾病負擔報告2019出爐:血壓升高是全球人口死亡首要因素,吸菸...
    全球疾病負擔報告2019出爐吸菸是國人「第一殺手」血壓升高是全球死亡首要因素保健時報記者 燕聲日前,《柳葉刀》雜誌發布了全球疾病負擔2019最新報告。報告指出,自1990年以來,由非傳染性疾病和傷害所致疾病負擔比例明顯上升。從1990年佔全部負擔的21%,提高到2019年佔全部負擔的34%。報告還顯示,血壓升高是全球死亡頭號罪魁,吸菸是中國人健康的第一殺手。
  • 大數據統計!山東人疾病負擔中這三種疾病排名前3
    記者獲悉,山東首次通過大數據計算了山東省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疾病負擔。據記者了解,山東省男女性疾病負擔排名前3位的均為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分病種來看,我省青少年負擔最高的疾病是腸胃炎,中年人負擔最高的是高血壓,老年人負擔最高的則是高血壓和腦卒中。分年齡段來看,兒童時期男性的總疾病負擔高於女性,青年時期則是女性略高,而進入老年後又是男性略高。我省男性全生命周期外因疾病負擔是女性的接近3倍,先天異常的疾病負擔接近女性的2倍,腫瘤的疾病負擔也高出近40%。而女性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負擔是男性2倍,「血液、造血及免疫疾病」負擔高出男性80%。
  • ...癌症藥物研發,Ovid Therapeutics為何要專注罕見神經系統疾病...
    2016年上半年,BMS的抗癌藥物Opdivo的銷售額約為15億美元。該藥物能用於治療不同類型的癌症。據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統計,目前全球有500多家公司正致力於抗癌藥物的開發 。Jeremy Levin在2014年創立了生物醫藥公司Ovid Therapeutics。
  • 幹細胞潛力無限,是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最有希望的療法
    目前,許多神經系統疾病難以治癒。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常常遭受癱瘓、喪失社交功能、生活困難等折磨,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和延緩疾病進展是難治性神經疾病的主要治療目標。近年來,幹細胞已經成為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策略之一。
  • 抑鬱,自閉等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出路
    腸道菌群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腸道菌群究竟是什麼 首先,我們了解下腸道菌群。
  • 【合集】2018年20篇權威疾病統計報告(全球或中國數據)
    某個疾病的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數據,對於我們了解這個疾病的整體情況很有幫助;在寫論文時,研究背景也經常要用到這些數據。全球整體情況這8篇文章包括: 不同年齡、性別的死亡率和預期壽命; 282種死因的年齡-性別特異性死亡率; 354種疾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 359種疾病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s); 84種危險因素造成的疾病負擔; 195個國家/地區不同性別和年齡的人口和生育力;2040年預期壽命; 健康相關SDG指標的測量2018年6月6
  • 鐵死亡與神經系統疾病
    鐵死亡是一個近期發現的新的程序性死亡模式,它與神經系統千絲萬縷的聯繫,可為今後神經科學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提供更多的新思路。本文圍繞鐵死亡的機制及其在神經系統中各類效應等相關問題綜述如下。在近年的研究中,鐵死亡抑制素Ferrostatin-1(Fer-1)及鐵死亡脂抑素Liproxstatin-1(Lip-1)2種小分子物質被證實為鐵死亡通路中的抑制劑,在許多實驗中發揮相應作用。
  • 綜述:一種新型神經系統疾病——抗IgLON5疾病丨臨床必備
    >編譯:倒影無痕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視頻多導睡眠圖顯示複雜的失眠問題,包括非快速眼動和快速眼動(REM)睡眠,可出現喘鳴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儘管睡眠障礙的發生頻率很高,但其他神經系統症狀(如步態困難、延髓症狀或意識障礙)也很重要,因為在大部分抗IgLON5疾病患者中,這些症狀可能是最嚴重的症狀。在這些患者中,睡眠障礙可以忽略不計。此外,至少有10%的患者可能沒有睡眠障礙,而在20%的病例中,睡眠症狀在發病時不出現,而在病程中出現。
  • 神經系統疾病生物療法研究進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由於缺乏成功的治療幹預和逐漸增加的患者數量,神經系統疾病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醫療需求未滿足的領域受限於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認知,發展新的治療策略對抗神經系統疾病仍是巨大挑戰。然而,廣泛的研究提高了我們對神經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為一些成功的治療幹預鋪平了道路。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但仍迫切需要開發能夠治療疾病或提高目前使用的CNS藥物療效的治療藥物。為此,生物藥被視為極具前景的藥物。
  • 癱瘓14年竟重新站起來,幹細胞在14種神經系統疾病臨床上有了新突破
    導語 目前,許多神經系統疾病難以治癒,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常常遭受癱瘓、喪失社交功能、生活困難等折磨,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和延緩疾病進展是難治性神經疾病的主要治療目標。
  • 關鍵基因調節神經系統疾病
    根據發表在2020年9月15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Scripps Research分子生物學家Claudio Joazeiro博士等人揭示了導致神經元變性以及相關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指出了一種名為NEMF的基因突變,該突變是導致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新驅動器。
  • 反義核苷酸藥顯身手,神經系統疾病迎曙光
    增加或降低蛋白質水平的基因療法提高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希望。經過數十年的努力,隨著舊理論被質疑、臨床試驗失敗,很多研究人員在退行性疾病如亨廷頓氏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的有效治療方面深感沮喪。
  • 神經系統疾病是什麼,具體症狀表現有哪些
    很多人都有過手、腿部突然抖動發麻反應,這都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神經系統疾病範圍比較廣,可以說是指患者全身神經部位,主要包括從頭部至腳部等範圍內。神經系統疾病有多種類型,發病集中於運動員、老年人等群體;不同神經系統疾病所對應的治療手段也不盡相同。不過,什麼是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還包括哪些表現?所謂的神經系統疾病,主要是指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以及自主神經系統的病徵,同時也以感覺、聽覺、觸覺、運動、意識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為主要疾病的特徵。
  • PETCT針對哪些神經系統疾病有效?
    目前PETCT針對以下神經系統疾病: 腦血管疾病:缺血半暗帶確定 癲癇灶術前定位診斷 神經退行性病變:阿爾茲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 腦腫瘤復發與放射性壞死鑑別、假性進展鑑別、惡性程度升級與轉化 精神疾病、代謝性腦疾病
  • J Hepatol:對8個國家2016年-2030年NAFLD疾病負擔的預測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及由此導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日益地成為全球肝硬化和肝細胞癌(HCC)的原因。預計這種負擔將隨著肥胖症,糖尿病和代謝綜合症流行的繼續增加而增長。該研究目的是運用Markov模型使用當前數據預測NAFLD疾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