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醫生和病患的雙重身份,告訴我們面對死亡該如何活下去

2021-01-08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義,

你見證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後的空氣。

新人尚不可知,故舊早已逝去:

軀體有盡時,靈魂無絕期。

讀者啊,趁生之歡愉,快與時間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這是十七世紀英國著名詩人福爾克·格萊維爾十四行詩中的句子,也是一個具有癌症患者和醫生雙重身份的保羅,在人生的最後終點想帶給我們的生命意義。

保羅卡拉尼什,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最高獎獲得者,被譽為史丹福大學天才醫生,在人生巔峰時,被查出罹患第四期肺癌。這種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0012的人在36歲患上的癌症,保羅·卡拉尼什是其中之一。自此,他以患者和醫生的雙重身份,紀錄自己的餘生,並寫出《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震撼40國讀者的「生命之書」。

在《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中,保羅紀錄了自己是如何棄文從醫,包括自己小時候以及上學時的回憶;探索著人性、生死,以及醫療的感悟,包括醫生的職責所在;以及自己一直追求的人生意義,特別是在被診斷出肺癌晚期後,癌症患者和醫生的雙重身份,讓他對人生意義感悟更深。

在讀這本書時,我們不會感覺到保羅對疾病的故意誇大和故作堅強,但也不是避而不談和逃避。正如他的妻子露西所說:「他沒有故作勇敢,也沒有懷著虛妄的信念,認為可以『克服』或者『戰勝』癌症。他坦然真誠,對自己本來規劃好的未來變得無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時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未來。」

《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之所以感動全球無數讀者,主要是因為保羅的真心誠意和內在的真善美。

帶著這份誠意,保羅給我們詮釋著:什麼樣的人生是值得過的;當生命有期限,我們該如何生活;做一個真正活過的人。

1.什麼樣的人生是值得過的

在保羅看來,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那才是值得過的人生。因此,他一直在找尋屬於自己人生意義的事情。

保羅從小對文學感興趣,是因為他母親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保羅很小的時候就讓他看很多名著,這是保羅熱愛文學的主要原因。

他說自己喜歡學習的最大動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種求知慾。因為他想要探究,是什麼讓人類的生命充滿意義?

後來,他發現,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經系統科學則探索大腦最為優雅的規律,大腦會給我們意義。就這樣他棄文從醫,當了一名神經外科的醫生,他用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去感受生命的意義。

作為神經外科醫生,他的每一臺手術,面對的每一個病人,就是他的人生意義所在。他深知,自己對於病人和家屬生活的意義,而他們的意義就是他的意義。

保羅說,他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導病人或家屬去理解死亡或疾病」。因為面對病人和家屬,會有很多無奈的時刻,與其做不到挽救病人的生命,倒不如去做一個領路人,引導病人和家屬,度過人生中的艱難時刻,以後還可以創造新生活。

就像他在面對嚴重的癌症患者時,他會把這一大碗悲劇,一勺一勺慢慢地餵給病人和家屬。目的是讓他們慢慢接受,並能夠開啟新生活。因為很少有病人和家屬要求一口氣吃完,大多數都需要時間去消化。

這即是保羅的醫者職責:醫生除了看病,更重要的是「看人」。

2.當生命有期限,我們該如何生活

當保羅被查出肺癌晚期時,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軌道提早發生了變化,這意味著他可能不久於人世。

重大疾病不是要改變人生,而是要將我們的人生打得粉碎。但同時,當生命有期限,我們會看到那些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指引著我們該如何度過餘生。

保羅的主治醫生艾瑪,一直在和他說:你必須弄明白,自己最看重的是什麼。

正是因為這樣的追問,保羅找到了接下來的生活狀態。他一邊治療,一邊重新回到屬於自己的「舞臺」,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仍舊在工作崗位上。同時,在最後的日子裡,身為「父親」這個角色又給他帶來新的生命意義,《當呼吸化為空氣》也是他獻給女兒卡迪的禮物。

身為醫生和病患的保羅,用自己最看重的事情來度過餘生:當他覺得工作崗位是自己最看重的事情時,他會堅持工作;當他覺得陪伴家人是最重要的事情時,他會選擇在家;當他覺得文字可以讓自己的意義延續下去,他選擇寫下這本書。

無論是我們的生命何時結束,我們都要找到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去做,而不是因為自己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

3.做一個真正活過的人

如果說沒有自省的人生不值得過,那麼沒有真正活過的人生還值得自省嗎?不值得!

真正活過的人生,即是那些能夠認真對待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就像保羅說的,醫生們的職責,應該包括去了解病人的生命因為什麼而寶貴,而值得一活,並好好計劃。如果可能的話,醫生要儘可能保留這些東西——如果不行的話,就讓病人去得安詳體面。而要掌握這樣的權力,醫生需要有很深的責任感,有時也摻雜著愧疚和自我責備。因為醫生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真正活過的人生,即是那些能夠接受和面對現實的人的人生。

癌症改變了保羅的命運,原本美好的未來觸手可及,但是因為癌症變得遙遙無期。

被診斷出絕症之後,保羅用醫生和病人的身份去看待死亡。作為醫生,他知道不要去宣稱什麼「抗癌是一場戰鬥,我會贏」,也不要問「為什麼是我」。(答案是:為什麼不是我?)作為病人,他也必須面對自己即將死亡這個事實,努力去弄清楚接下來的日子該如何度過。

當生活軌跡驟然改變時,保羅「嫉妒」周圍那些生命擁有無限可能性的人,更深知那些原本自己和他們一樣的「年輕有為、拿各種大獎、升職加薪、喬遷新居」的未來變得渺茫,最後能做的即是接受現實。

真正活過的人生,即是那些能夠做出理智選擇的人的人生。

保羅在儘可能地用自己醫生和病人的理智來做出各種決定,包括重新上崗、選擇生個孩子、完成這本書的寫作,特別是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他選擇安靜地離開,這些都是在證明他認真活過。

因為他知道,「生物體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奮鬥求生。沒有奮鬥的人生,就像一幅畫裡身上沒有條紋的老虎」。而奮鬥求生過,即是認真活過,一個真正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才是真正活過的人。

保羅用其短暫的一生告訴我們該如何生活,特別是在面對死亡時該如何度過餘生。更多時候,面對死亡,我們沒有退路,很多事都是迫在眉睫,但選擇一直在我們手上。

面對生命的界限,雖然人人都會屈服,但理智的選擇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同。至於如何選擇,那需要向我們自己的內心發問—「最看重的是什麼」。

《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給我們帶來感動的同時,更多的是讓我們看到:無論處境如何,我們都要有所選擇和行動,哪怕是在面對死亡的時刻。鑑於此,這本書值得每一個人去閱讀。

「我無法前行。我仍將前行。」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

相關焦點

  • 一位美國醫生的書帶給人們的思考: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
    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國王還是車夫,是大亨還是乞丐,地位與金錢都無法改變個體生命必死的事實。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面對死神的召喚,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神面前也無法高傲從容起來。這是美國醫生阿圖·葛文德所寫的《最好的告別》序言裡的一句話,殘酷而又真實。阿圖·葛文德是何許人也?
  • 如何面對死亡呢?
    最近和朋友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但我的這篇分享是基於我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關於來生。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考慮來生的問題,因為即使有來生,那來生的那個你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個體。就好像永遠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道理。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理解死亡最有力的術語,已經從宗教上的、不可見的、命中注定的那種靈床上的穿越,變成了在疾病過程中醫學上的護理,和最近開始的幹預治療。因而面對死亡,現代醫學的任務從一開始就是極具諷刺意味的:既要理解疾病如何在人體存在,又要否定死亡的力量,儘管這種力量數百年來一直被理解成一種「自然」真理。
  • 20到39歲腫瘤發病率增長80%,我們該如何面對疾病與死亡?丨21讀書
    遺憾的可能是,有時候疾病和死亡給我們留的時間太少,可能我們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失去了生命中一些寶貴的人或者東西;有時候疾病留下來的時間又很長,我們疲於應對,導致生活越來越偏離原本正常行駛的軌道。  人類90%以上的疾病是無法治癒的。如果是這樣,如果疾病和死亡避無可避,我們至少可以提前練習與它們相處的方式。
  •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很多父母以為寶寶一般傷心不會太久,太小,不懂,其實寶寶面對親人離去,心理往往也收到很大創傷,我們來看看怎麼面對。   讓寶寶遠離不良刺激   因為寶寶自我保護的心理防禦機制還不健全,因此,父母應儘量避免各種死亡情景刺激寶寶。
  • 華為:死亡是命運,活下去是責任
    但是任正非了解後說:「華為稱不上卓越,我們天天想的就是如何避免死亡。」所以這本書後來就換了一個名字——《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任總曾說:「假定是人類最偉大的思維方式」,實際上這句話說的是他自己。之所以有這樣的假定,和他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的。在2001年,任總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我的父親母親》,文中描寫了他的童年生活:我們兄妹七個,加上父母共九人。
  • 遺願清單,一部講述如何面對死亡的電影
    在一次實驗之後,醫生對於兩人的身體情況判斷兩人已經時日無多,擺在兩人面前的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就是選擇參加最新的醫學實驗治療方法最後一搏,要麼就是選擇在最後的時間中體面地去面對死亡。兩人對於這個在意料之中的結果雖然毫不意外,但依然感到失望與沮喪。錢伯斯的妻子從自己護士職業的角度勸錢伯斯參加治療,她不想像自己給同樣病狀的病人送終一樣看著他的丈夫離去。
  • 90歲心理醫生恆子老奶奶告訴你,工作不要996 人生不必太用力
    最近讀了日本90歲心理醫生恆子老師的《人間值得》,我覺得李誕表達的意思,用更貼切的語言應該是「願你遍歷河山,仍覺人間值得」。如何度過一生,才不枉來這世上走了一圈?面對人生種種,當了70年心理醫生的作者中村恆子,將其90年的人生智慧,化為本書六大篇,關於工作、愛、人際關係、幸福、死亡等課題的肺腑之言。
  • 如何正確面對和看待死亡?
    面對「死」,恐慌,無助,害怕,懊悔,絕望等詞往往會浮現在腦海。面對「生」,希望,陽光,太陽,新生,向上等詞也會浮現在腦海。生意味著開始,死意味著結束。很多人都在思考和敘述著生的意義,卻很少有人談及如何看待與面對死亡的話題。最近看了一部名為《死役所》的日劇,讓我對死有了更深的思考。
  • 主持人李詠離世:當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
    要是我們能夠直接面對死亡的話,對於許多看似難以面對的話題,也就不會那麼介意了。—— 希伯來書 9:27死亡是那樣的理所當然。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就是死亡,每個人最終都將要面對它,不論那人生前如何,或是總統、明星、又或是首富、名牧...... 「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 如何面對死亡?(深度好文)
    小說雖是虛構,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死亡的態度,卻又微妙地與羅琳女士的描寫如此相似,以致於我們不得不懷疑,她充滿人道主義的筆觸,在構思一個光怪陸離的魔法世界的同時,也在通過隱喻和暗諷來表達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傳統文化中浸淫生長的人們,對於死亡總是充滿複雜的情感。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逝去的親人?
    而專家告訴她,這種感覺叫做「瀕死體驗」,也就是說瑪麗體會到了人在死亡瞬間的感覺。面對事業愛情的雙重打擊,喬治決定出門散散心。他給家人留下一封信件就飛去了倫敦,打算參觀偶像狄更斯的故居。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直面死亡,就連和死亡有關的話題都不願多說。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去和死亡?
    本期情感老師:閆笑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話題:當心愛的寵物走失或者死亡的時候,如何去和孩子溝通?情感老師:閆笑在這裡,我們先要討論的是關於,究竟是孩子接受不了?還是其實大人接受不了?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其實是大人沒有辦法面對這件事情,關於這件事情的面對和處理我們想說,可能首先你要先學會接受的是,一個小動物來到你的面前,它真的是讓你有機會學會如何相遇?如何要去面對分離?這樣的一個課題。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裡,最終都會有一場分離,無論是和年邁的父母,還是和身邊一些關係很近的朋友,包括自己的伴侶,甚至未來和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和自己家裡養的這些寵物,也會涉及到分離。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歷,或早或晚而已。在瀕臨死亡的人面前,我們顯得束手無策,很明白某人即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再也看不見他了,此時我們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
  • 學佛人,該如何正確面對死亡?
    人到了中年,往往因為種種原因必須面對死亡,或者父母的壽終正寢,或者朋友的突然離世,或者天災人禍,或者自身的疾病(如癌症等)面臨死亡。聽得越多這種消息之後,慢慢也習以為常了!就連佛陀也無法抵擋得住生命的生老病死,當佛陀老去的時候。阿難尊者曾經感嘆地說:「唉!怎麼會這樣?佛陀的皮膚竟如此鬆弛老化,已大不如從前?」
  • 面對死亡,我們不能總是哭泣
    幾年前的某一天,我在出門診,來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陪伴她的還有她漂亮的女兒和英俊的女婿。簡單了解病史後,我意識到這是一位癌症晚期全身多發轉移的患者,已經沒有任何治癒的可能了。她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張病床,用藥緩解一下疾病帶來的痛苦,最後安靜地離開人世。患者50多歲,是一位很有氣質的女性。我試探地問她:「您了解自己的病情嗎?」
  • 「冷凍人」法律身份爭議:到底是活著還是死亡
    原標題:「冷凍人」的法律身份如何界定  門診問題:  如何確定「冷凍人」的法律身份?若配偶未婚,婚姻關係可比照死亡宣告後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現處理。  ◇冷凍實驗目的在於多年後復活,而不僅僅是冷凍本身。這種手術已涉及到生與死,必須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准。  2017年5月8日,山東濟南的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醫生宣布其臨床死亡,但是這一次,卻不能說她「永遠離開了」。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坦然面對生活中的貧窮與苦難
    沒有經歷過窮與苦的生活,你可能永遠不知道——總有一些人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而他們生命中最大的祈求就是「好好活下去」。你的起點可能比別人的終點還要高,你的毫不在意也許早就超越了別人的竭盡全力,甚至你扔掉的垃圾都讓別人無法企及。總而言之一句話,當你因為無聊而悶悶不樂的時候,他們正用盡全身的力氣只為了活下去。
  • 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和輪迴
    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感到驚慌失措、恐懼不安,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造成的誤會。若能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可以消除恐懼,有備而戰。我們的感官既看不見靈魂從哪裡來、往哪裡走,任何儀器也無法觀察,又憑什麼一口咬定人死了以後,靈魂和意識也從此就停止了呢?學佛的人,要實事求是,以理服人,不能人云亦云,偏聽偏信。要知道,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情。平常我們得一個小病,都很介意。面對生死的重大課題,更不能差之毫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