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歷,或早或晚而已。
在瀕臨死亡的人面前,我們顯得束手無策,很明白某人即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再也看不見他了,此時我們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
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
《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
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充其量,我只是透過本書的內容而開始靜下來思忖生死的關聯與意義,開始認真看待生命。此時,我想從死亡的觀照、生命的無常以及認真看待生命三方面來直面我們的人生。
「學會怎麼死亡的人,就學會怎麼不做奴隸。」我想索甲仁波切要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面對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生命。
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為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為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
「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來生的無知……沒有誰教導人們死亡是什麼,該如何死去,也沒有人給予任何死後的希望,揭開生命的真相。」並不把這本書當作佛教理論的普及介紹,更願意看的是對生死的探討。有時候我想,宗教誕生的終極作用,也許只在於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生的全部意義,也許也在於死亡。
如果沒有死亡這個原點,就無法賦予生一切價值。以死之眼觀察生,尋得生的意義,這是一切宗教要傳達給我們的。
抄送生死書裡的一句話作為結語:不管多麼絕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它是無價的禮物,讓你通過修行發現悲傷背後的真相。
路米寫道:「憂傷,可以是慈悲的花園。」如果你能夠保持心的開放,面對一切事,在你追求愛和智慧的一生中,痛苦可以變成你最大的盟友。
01 觀照死亡、接受死亡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的作者)在書中強調「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
在《論語·泰伯篇》中有這樣一句話: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許多人在面臨一場生死離別後才開始大徹大悟,對死亡不再那麼恐懼,在人生的道路上,開始以謙卑開放的心態去重新衡量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接受死亡,並增加了對他人的關懷,肯定了愛的重要性,並希望把愛的能力延續傳達給他人,從而具備更大的慈悲心。
正如索甲仁波切所說「接受死亡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並發現生死之間的基本關聯,如此一來,就很可能產生戲劇化的治療效果」。
在節目《豫見未來》裡,《紅樓夢》中「晴雯」的扮演者安雯,在經歷過在死亡邊緣掙扎的夜晚,在體會到對死亡的恐懼後,奇蹟般地生存下來後,她帶著強烈的求生欲,開始觀照死亡,坦然接受隨時來臨的死亡,反省自己的人生,她想要「拼命地活著」,她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她想要把最美的影像留給大家,即便死亡來臨,她也無愧餘生。
不管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遭際如何,但在面對死亡時,都希望我們能如曾經的一位婦女所說:
我慢慢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愛,有能力把愛傳達給他人,有能力在我四周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找到喜悅和快樂。對於生命和臨終的人,我有強烈的慈悲心,我非常希望他們多少能夠知道,死亡的過程只不過是生命的延伸而已。
我們當以此來作為我們對死亡的觀照,它將有益於我們整個生命。
演員陳坤也曾告訴我們《西藏生死書》是需要用生命去閱讀的書。
陳坤談到《西藏生死書》說:「這本書讓我知道,死亡無法逃避,必須面對,而真正面對時這一切就變得非常地鮮活。所以我開始學會珍惜我現在擁有的東西,同時害怕浪費時間。
當有人問我,你怕死嗎?我不怕,我覺得我不是逃避,也不是很勇敢,我只是說我在準備著,死亡它早晚會來,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結語: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的作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們對死亡以及親人離世的悲痛與焦慮之情,讓我們能夠從人生的遭際中脫離出來,從而能夠直面生死,直面人生,從而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也能將我們從紛繁複雜的生活瑣事以及累積的負面情緒中跳脫出來,從而達到靜心曠達,把心從執著的牢獄中解放出來,從而啟發深廣而自然的寬容心,從而激發內心真正的積極力量。
正如演員陳坤所說「我了解了死,我更珍惜生。於是不再逃避,坦然地向前走」。
當你懷著一顆正面的心,把正面的能量傳給他人,你就不會「死」。因為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