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西藏生死書》: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因為愛才生生不息

2021-01-08 歷史知心人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歷,或早或晚而已。

在瀕臨死亡的人面前,我們顯得束手無策,很明白某人即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再也看不見他了,此時我們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

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

《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

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充其量,我只是透過本書的內容而開始靜下來思忖生死的關聯與意義,開始認真看待生命。此時,我想從死亡的觀照、生命的無常以及認真看待生命三方面來直面我們的人生。

「學會怎麼死亡的人,就學會怎麼不做奴隸。」我想索甲仁波切要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面對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生命。

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為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為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

「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來生的無知……沒有誰教導人們死亡是什麼,該如何死去,也沒有人給予任何死後的希望,揭開生命的真相。」並不把這本書當作佛教理論的普及介紹,更願意看的是對生死的探討。有時候我想,宗教誕生的終極作用,也許只在於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生的全部意義,也許也在於死亡。

如果沒有死亡這個原點,就無法賦予生一切價值。以死之眼觀察生,尋得生的意義,這是一切宗教要傳達給我們的。

抄送生死書裡的一句話作為結語:不管多麼絕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它是無價的禮物,讓你通過修行發現悲傷背後的真相。

路米寫道:「憂傷,可以是慈悲的花園。」如果你能夠保持心的開放,面對一切事,在你追求愛和智慧的一生中,痛苦可以變成你最大的盟友。

01 觀照死亡、接受死亡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的作者)在書中強調「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

在《論語·泰伯篇》中有這樣一句話: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許多人在面臨一場生死離別後才開始大徹大悟,對死亡不再那麼恐懼,在人生的道路上,開始以謙卑開放的心態去重新衡量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接受死亡,並增加了對他人的關懷,肯定了愛的重要性,並希望把愛的能力延續傳達給他人,從而具備更大的慈悲心。

正如索甲仁波切所說「接受死亡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並發現生死之間的基本關聯,如此一來,就很可能產生戲劇化的治療效果」。

在節目《豫見未來》裡,《紅樓夢》中「晴雯」的扮演者安雯,在經歷過在死亡邊緣掙扎的夜晚,在體會到對死亡的恐懼後,奇蹟般地生存下來後,她帶著強烈的求生欲,開始觀照死亡,坦然接受隨時來臨的死亡,反省自己的人生,她想要「拼命地活著」,她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她想要把最美的影像留給大家,即便死亡來臨,她也無愧餘生。

不管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遭際如何,但在面對死亡時,都希望我們能如曾經的一位婦女所說:

我慢慢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愛,有能力把愛傳達給他人,有能力在我四周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找到喜悅和快樂。對於生命和臨終的人,我有強烈的慈悲心,我非常希望他們多少能夠知道,死亡的過程只不過是生命的延伸而已。

我們當以此來作為我們對死亡的觀照,它將有益於我們整個生命。

演員陳坤也曾告訴我們《西藏生死書》是需要用生命去閱讀的書。

陳坤談到《西藏生死書》說:「這本書讓我知道,死亡無法逃避,必須面對,而真正面對時這一切就變得非常地鮮活。所以我開始學會珍惜我現在擁有的東西,同時害怕浪費時間。

當有人問我,你怕死嗎?我不怕,我覺得我不是逃避,也不是很勇敢,我只是說我在準備著,死亡它早晚會來,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結語: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的作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們對死亡以及親人離世的悲痛與焦慮之情,讓我們能夠從人生的遭際中脫離出來,從而能夠直面生死,直面人生,從而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也能將我們從紛繁複雜的生活瑣事以及累積的負面情緒中跳脫出來,從而達到靜心曠達,把心從執著的牢獄中解放出來,從而啟發深廣而自然的寬容心,從而激發內心真正的積極力量。

正如演員陳坤所說「我了解了死,我更珍惜生。於是不再逃避,坦然地向前走」。

當你懷著一顆正面的心,把正面的能量傳給他人,你就不會「死」。因為愛,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我想索甲仁波切要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面對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生命。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為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為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
  • 活在生命的秘密和光輝中——寫在《西藏生死書》讀書沙龍後
    月:因為常常與死亡線上的重症病人打交道,已練就不怕死的膽量,看淡生死,就是一吸一呼之間的事。當看到很多死者家屬的痛苦很長時間不能解脫,我特別提出臨終關懷不僅是對將要走的人做的事,還有遺眷的安撫工作也非常重要。梅:因為是基督徒,更願意從基督談愛分享。無論什麼教派,愛無處不在,而臨終關懷就是愛。愛是什麼?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生」與「死」,一個代表希望,一個代表沉重,但不管你如何喜歡「生」的希望,活著總是一個不斷向死靠近的過程;不管你如何畏懼「死」,人最終都是逃不脫宿命的輪迴。所以,我就想跟你聊聊,如何向死而生。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克服死亡的恐懼,才能提高生命的效度,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裡,綻放無限的光華。
  • 《心靈奇旅》:死過一次,才更懂得珍惜人生
    平凡的人,大多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夠精彩,他們會消極得想,假如人生能夠重來一次,我一定不會讓它再如此平庸。可是,我們現在所過得每一秒,都是我們的人生,與其將幸福寄托在不現實的想像中,為什麼不過好當下呢?《心靈奇旅》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或許,人只有在死過一次後,才更懂得珍惜人生。
  • 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人人都怕死,但人人都不得不死。事實上,忌諱談死,並不能讓我們逃脫死亡。相反,一個人越是敢於直面死亡,他對生命的理解也必將越透徹。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避諱談論死亡。藏傳佛教上師索甲仁波切正是這樣的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索甲仁波切旅居歐洲學習。漂泊在異國他鄉,讓他深深懷念故鄉西藏,同時,也讓他對生命本質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不久,他便寫下名作《西藏生死書》。
  • 正是因為有了愛,才使得世界上萬種生命得以生生不息
    父母的愛是如此的偉大,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愛,才使得世界上萬種生命得以生生不息。幾年前,我生了一場大病,焦急萬分的父母背著我東奔西跑,到處求醫,從他們那焦慮的神態中,從他們悉心的呵護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父母對我發自內心的愛。有一天,爸爸騎著自行車帶我去醫院,坐在後座上的我發現爸爸騎得十分慢。幾個月了,爸爸是太累了,我的病讓他身心廢意。在無意中,我發現了爸爸頭上的一些白髮。
  • 愛的反義詞,是遺忘(夜讀)
    相愛相親的人能被生死阻隔,但愛卻不會被任何東西隔斷。世間的愛有很多種,父母之愛、子女之愛、手足之愛、戀人之愛、師長之愛、朋友之愛、自然之愛、家國之愛……無論哪一種,都讓人動容。史鐵生說:生死是困境,誰也逃不過,唯有愛才能溫暖死亡。
  • 萬瑪才旦《氣球》上映 朱婧汐《生生不息》演繹生死輪迴
    萬瑪才旦《氣球》上映 朱婧汐《生生不息》演繹生死輪迴 時間:2020.11.20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
  • 十年沉船,蒼苔不生,這才是愛的永恆
    不可泯滅的愛與毀滅。承諾。耳鬢廝磨。每次眼睛閉上與每次的眼神深處,都是你周身的肆蕩的藍色。它們將我淹沒。你將我淹沒。有你的記憶將我淹沒。你卻寧願撇下我。你永遠不了解我對你如此的貪求。 你做錯了這樣多。選擇在winslet獲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的時候重溫Titanic。上一次看,應該還是在小學的時候,和家裡人一起看明珠臺周末晚上九點的外國電影。
  • 面對死亡,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做給孩子看丨《西藏生死書》2
    丨注意事項丨■請在文章末尾留言分享今日學習感悟■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音頻無法上傳,轉換成視頻一直顯示格式錯誤《西藏生死書》 第2課索甲仁波切·講述- 幼小心靈的死亡初體驗 - 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 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驗,是在我七歲左右。
  • 人在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看透「生死」
    天人合一人為什麼來到這世界?佛說:生老病死皆是苦,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既然生老病死都是苦,那麼人為何要來呢?是為了信仰佛主而來?然而現實是:即使你大徹大悟,盡得佛馨,也只能是位得道高僧,也不會成為不死的佛主。最後還是塵歸塵土歸土。人為什麼來到這世界?道說:人從出生時,其「八字」已經決定他一生的命運。又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故,人一生的苦修、奮鬥就是為了改變命運。但是君見幾人能擺脫命運的詛咒?最後還不是一聲哀嘆:這就是命呵。難道人來到這世界就是為了和命運抗爭的?人活著,就想通過某種方式永生。
  • 停不下來,才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有一句臺詞很經典:「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心閒生餘事,人閒生是非。人最怕的不是忙碌,你越忙碌思想就越沒有閒暇去想無聊的事,相反你越無聊,思想就越容易飛揚,心生雜念,患得患失。忙的過程雖然會覺得身體疲憊,也有閒暇時體會不到的幸酸,但就是這些努力,慢慢的你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感到幸福。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這場生命教育,讓我們與生活有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生死問題,關於生與死的思考與探索也有了更「接地氣」的表現形式:正因為「死」不可避免,「生」才令人格外珍惜對不少年輕人而言,生命教育並不陌生,但對大部分老年人來說,談生論死似乎總有些「哪壺不開提哪壺」。
  • 愛的力量,融化了我和婆婆的認知差異,我們因為理解而珍惜
    只是我為此而付出了生命裡最珍貴的健康,這樣的代價實在太大了,好在我們都在理解了彼此後,而懂得好好珍惜對方。02.婆婆的性格讓我措手不及記得和愛人在相戀的時間裡,也很少去愛人家裡,自然和愛人的父母交流也就更少。當我們結婚以後,又因為工作而住在外面,一年內也只是過年過節和公婆聚聚。
  • 歷史上最早看破生死的人,對於生死的含義,他才是真諦的領悟者
    通過兩個現實物的存在,來說明時間上存在的差異,讓人一聽就有了共鳴,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後人才稱莊子的作品是「哲學的文學,文學的哲學」。正是因為這樣哲學思想,莊子對於生死的理解也異於常人,俗話說,人生在世,肯定免不了七情六慾,莊子自然也會經歷這樣的事情,尤其是面對生死,儒家學者一向對於生死都是避而不談,不會輕易談論,但莊子來說,對於生死表現的可以說是一種超然於時代的悠然態度了。
  • 生活,生而不息,生生不息
    鮭魚的回流,是對生生不息最好的詮釋。它們歷經萬裡,越過重重生死抗爭,只為新生命的付出。每一個生命的出現都有困難重重的阻礙,甚至是生死相搏的付出。每一種光鮮亮麗的生活都有忍辱負重地前行,更或是生死相拼的努力。劫劫長存,生生不息,寧極深根秋又春。生,會不息!生,生不息!願每一個生命不負韶華,生生不息。
  • 「人死了,是去哪兒了?」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國內一個被解救的少年小姚,在被問起「為什麼要用刀劃自己」時,他淡然地回:我好奇。僅僅因為好奇,他將性命作為遊戲籌碼,輕率地試探生死的邊界。相比於孩子,大人更需要先一步接受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或教人怎麼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山東大學醫學院王教授說,「我開設《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這門課,包含器官移植、臨終關懷、自殺等很多主題,名為談死,實為論生。」
  •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思想,何止燒腦
    我認為,列子的這段生生化化的哲學思想可以用如下現代的語言來解釋:事物有生死變化,卻無法感知生死變化。雖然無法用肉眼看到事物的生死變化,其實事物一直在生死變化。無論有形的事物、無形的事物都是這樣,比如生命、陰陽、四時均是如此。
  • 天道:敬畏生命,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本文由魚 樂嗨世界原創,小人物的視野看世界,你有你的大世界,我有我的小視野。!關注並私信我,發送文字「天道」,僅限前50名,即可入群分享天道背後的秘密並贈送本文所提到的《遙遠救世主》未刪減電子書!以及免費獲取一份本打開你思維的電子書。
  • 因為愛你,所以我才是這般青面獠牙模樣(深度好文)
    因為愛你,所以我才是這般青面獠牙模樣-1- 因為愛情 不會輕易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