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思想,何止燒腦

2020-11-26 李秀筆記

《列子》是一本書,一本重要的先秦道家典籍,對此書的評價是,此書中蘊含大智慧。列子,是一個人,出生在老子、孔子之後,莊子之前。因此,《列子》一書中有關於孔子的記載;而《莊子》一書中,有關於列子的記載。列子,雖然是我國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但其提出的許多哲學思想仍然值得現代人深思。

列子:一個能御風飛翔的有趣的人

在《莊子》一書的逍遙遊篇中記載,列子其人是能夠御風而飛的。誠然,在現代人看來,這只是個神話傳說,列子也不過是個傳說中會飛的神仙。但列子無疑是文字歷史記載中極少能「飛」的人之一,承載了古人的浪漫與溫情。

我是在讀《莊子》一書後,才知道有列子這麼有趣的一個人,才知道有《列子》這麼有趣的一本書。《列子》中有許多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有我們熟知的,不熟的,也有我們自以為知道卻實際上只讀過一半的。

比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餘音繞梁、高山流水、杞人憂天等等。

列子這個人非常有趣,在老師壺子的教導下,通過幫老婆餵豬做飯而悟道,常年居住在鄭國,四十多年卻無人賞識,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樣。

有一年,鄭國發生饑荒,列子要去衛國。由此,學生們向列子請教時,列子才開始講述他所理解的哲學思想: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列子哲學: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這是列子理解的事物存在發展變化規律。

我認為,列子的這段生生化化的哲學思想可以用如下現代的語言來解釋:事物有生死變化,卻無法感知生死變化。雖然無法用肉眼看到事物的生死變化,其實事物一直在生死變化。

無論有形的事物、無形的事物都是這樣,比如生命、陰陽、四時均是如此。

在人生中,從出生開始或者說受胎開始,每一天、每一個時刻、每一個瞬間,都在生生不息的發展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就構成了生命本身。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但受限於生命本身,卻無法感知這種變化,很多人直到生命盡頭,才感悟到這一點。

與上述觀點類似,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句將其歸為「道可道,非常道」,「非常」說明了事物的發展變化之理;而孔子的儒家學派將事物的這種發展變化歸結為一個字「易」,意思為變易,宇宙萬物沒有東西不在變動中;佛家理論中則將此稱之「無常」。

而這種變化本身,則是一種常態。《列子》講述的是這個道理,《道德經》如此,《莊子》亦然。《易經》將這個道理講述的更加淺顯易懂。佛家則將「無常」歸為三法印之一。佛法中的三法印分別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如果說生生不息的這種變化,是《列子》一書的精粹和本質,那麼其中的寓言故事就是對這種生生不息變化的詳盡解讀。下面就從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小兒辯日」開始分析。

小兒科的「兩小兒辯日」,不簡單

「兩小兒辯日」是現在收錄在小學課本裡的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孔子東遊時發生的一件事。如果不是仔細確認這個故事的來源,很多人會以為這個故事來自《論語》。其實,這個故事來自《列子》。

孔子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辯太陽距離遠近的問題。

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初升離得近,而中午時離得遠。」

原因在於,「太陽剛初升時像車蓋那麼大,到了中午,就像小盤子那麼大了,這不正是離人遠的看來小,而離人近的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得遠,而中午時離得近。」

原因則是:「太陽升起時又寒又冷,到中午像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離人近時熱而離人遠時涼嗎?」

最終孔子不能決。兩小兒笑:還以為你知識豐富呢!

「兩小兒辯日」這個故事,簡單嗎?非常不簡單。小兒的問題,淳樸自然、日常,卻並不簡單。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了,但其中卻有大問題。

小孩子因為好奇心,渴望了解這個未知的世界,討論這個問題,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以小兒的問題對聖人孔子,這故事真是非常高明。

「兩小兒辯日」的深層內涵

現在查大量資料,有人仍然認為中午太陽近,還有人認為這個故事是列子在笑孔子。

我先說下結論,孔子不能決是對的。因為,無論是中午熱早上冷,還是太陽早上大中午小,這些事兒,和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根本沒關係。

具體分析如下:

中學地理課上大家都學過,地球的四季交替與地球太陽距離無關。也就是說夏天不是因為太陽距離地球近,冬天並非太陽距離地球遠。具體舉例來說,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類似橢圓形,北半球的冬天時,地球在近日點,冬至時的地日距離甚至比夏至要近500萬公裡。地球直徑只有1.2萬公裡,與日地距離14960萬公裡相比幾乎微不足道。所以,中午和早上的日地距離差異可以忽略不計。四季交替是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引起的,也就是說與太陽光穿越大氣層的厚度相關。早上、中午這種太陽變化與四季交替類似,只與太陽光穿越大氣層的厚度相關,而與日地距離無關。「兩小兒辯日」,按照現代科學解讀:早上,太陽穿越的大氣層厚度大,中午,太陽穿越的大氣層厚度小。而早上太陽距離地球近還是中午距離地球近?因為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無時無刻都在變動,距離的遠近還真說不準

書中更多有趣的哲學思辨

如果說「兩小兒辯日」是對天文學的哲學思辨,那麼「杞人憂天」寓言故事也是如此,並非一個笑話那麼簡單。有興趣的可以讀一下杞人憂天的全文,杞人憂天共有三個層次的哲學思辨,因為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接受程度,目前課本中收錄的只是第一個層次。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杞人憂天」這一成語時,使用的一般也是第一個層次。

愚公移山這則寓言也同樣出自《列子》,其中的思辨思想主要體現在愚公與智叟兩人之間,愚公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其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在心。

子貢倦學的故事,可能讀過的人比較少。其中的思辨思想也是有趣又深刻。子貢有陣子不想學習,於是向孔子告假想休息一段時間。孔子回覆說,人生沒得休息,除非進了墳墓,就可以休息了。子貢於是感嘆死亡太偉大了!這段對話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孔子作為老師,回復得妙,子貢作為學生體悟得妙。

孔子評價說:「賜!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

從孔子與子貢的這段生死之辯上看,無疑孔子和子貢在生死的問題的上達成了一致,看透了生死。

子貢倦學的故事,講述的是人生的兩端生與死。而對於生與死之間的過程,周文王的老師鬻熊講述的更加明白,在鬻子看來,人從出生到衰老,沒有一天不在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人們卻無法察覺,直到衰老才明白。

綜述

由上述分析來看,《列子》一書講述道理的方法是非常高明的,採用的是寓言故事的方法,人們喜聞樂見又能深入理解。與我國廣為流傳的《道德經》、《易經》等經典圖書一樣蘊含著人生的大智慧和豐富的哲學思想,有趣且值得深入學習與借鑑。

相關焦點

  • 《列子》這本神書,講的是什麼?
    《列子》一書,乍一聽,可能很多人以為自己不熟悉,事實上它卻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本書。在這裡,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降低一下陌生感。「愚公移山」、「兩小兒辯日」都是出自其中。怎麼樣,是不是很熟? 按照歷史記載,此書距今應該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內容主要是由戰國時期列子、及其弟子所著的相關作品組成。
  • 孔子作為聖人為何被兩小兒辯日難倒,為何中國自然科學停滯兩千年
    小學課文中應該都學過《兩小兒辯日》這篇古文言文。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 杞人憂天:憂天者、憂人者和列子,三種哲學觀念的碰撞
    戰國前期著名道家學派思想家列子,與弟子以及其後學彙編了《列子》(又名《衝虛真經》)一書,對後世哲學、科技、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就包含了諸如「愚公移山」、「兩小兒辯日」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 兩小兒辯日·列禦寇
    《兩小兒辯日》裡的一個小孩說因為早晨太陽冷,中午的熱所以早上遠中午近 另外一個說早上的太陽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遠 而且事實的觀察的確如此,那麼如何解釋?到底又是怎麼回事?  初升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為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折射角比較大,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陽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很多。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
  • 關於《兩小兒辯日》的辯論和科學知識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 一作:辯鬥)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 兩小兒辯日,早晚時太陽為什麼是紅色的?
    我們都學過兩小兒辯日,早晚和中午的太陽為什麼不一樣連孔子也不知道。那麼為什麼早晚的太陽是紅色的,而中午的太陽是白色的呢? 相關原理:瑞利散射 瑞利散射又稱「分子散射」,指當粒子尺度遠小於入射光波長時(小于波長的十分之一)對光的散射能力與光的波長有關,波長越短散射越強。
  • 《兩小兒辯日》早晨太陽離地球近還是中午離得近?一張圖一目了然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有趣的天文知識,中學時候我們學習過一篇文章《兩小兒辯日》,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原文如下: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閱讀偉大的書籍
    被蘇格拉底所啟發的哲學事業,究竟是什麼模樣?如果用我自己的語言、個人的經驗以及分析能力的話,我沒法很好地回答它們。我沒那麼智慧。所幸我並非孤家寡人。在我的成年人生中,我一直向那些古老的書籍——它們一般有著「偉大」或「經典」的標籤——汲取營養。如果說我在回答前面的問題上——或者在說明那些問題上——有任何進步的話,也是由於我讀了這些書。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丨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
    笛卡爾和休謨都持有極端的立場,二人的相互論辯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的確為哲學發展帶來累累碩果。對笛卡爾來說,通過純粹的,或者說先驗的推理——例如「我思故我在」和神的存在證明——得到的知識給了我們關於現實的極為有價值的信息。而對於休謨,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東西既是我們知識的來源,也是我們認識論的局限所在。笛卡爾是極其雄心勃勃的。
  • 一本集結了心理學、腦科學、哲學的書是怎樣的?
    一重是腦科學,一重是哲學,一重是心理學。1.腦科學腦科學是時下最熱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作為一本腦科學的科普書,它還有一個很大的價值表現,就是「新」。原文書是2018年出版的,相當新鮮。這本書所分成的三部分章節,可以簡要地理解為:一、作者對人的意識現象的解釋的基礎;二、作者對人的意識現象的闡述;三、作者本著自己對人的意識現象的觀點,對一些普遍的文化、哲學主題的簡要比較。第一二部分有一點生物學方面的基本概念,其實並不難以理解。第三部分比較輕鬆,而且我以為思考的密度和品質勝過《人類簡史》。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因此,僅就《逍遙遊》而言,前述「小大之辯」的四種「能指性」理解都能在《逍遙遊》中找到相應的文本支持,雖然其中的後兩種意義,要放入更大的語境來理解。 《齊物論》與《秋水》中的「小大之辯」,作為莊子在「小大」之問題上所進行的哲學思考的進一步延展,乃是莊子對《逍遙遊》「小大之辯」之思想的進一步補充。
  • 中國人不懂哲學嗎?從浙江滿分作文看東西方哲學思想的差異!
    中國人對哲學的態度不像西方那麼虔誠和神聖,中國的哲學往往是個人的思想總結,更多的時候只有一句話。但這些簡單的哲學思想往往影響非常廣泛深遠,甚至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我舉幾個例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沒有人命中注定就是王侯將相,老百姓照樣能當皇帝。這可以說是中國影響最深遠的哲學思想之一,決定了中國兩千年王朝興替。
  • 最經典的10本燒腦神書,據說只有高智商的人才能看得懂!
    有些書,裡面的每一個字你都認識,但書中的內容,你不在腦子裡拐幾個彎,你根本看不懂人家在說什麼!今天推薦的這10部最燒腦神書,據說高智商的人都喜歡讀!讀完以後盪氣迴腸、滿滿的成就感。下面就讓我來帶你打開這道燒腦之門,排名不分先後,哪一部最燒腦你自己說了算。
  • 理越辯越明,道越論越清?非也,看我~「歪理」正說!
    人們常說,理越辯越明,道越論越清!但,我看未必!人嘛,長著一對耳朵,一雙眼睛,單張嘴,一個大腦袋!這個安排算是絕了!意思很明顯啊,就是多看,多聽,少說,多思!有的人,頭腦空空,就剩嘴了!就如相聲說的那樣:上嘴唇挨著天,下嘴唇挨著地,不要臉了,但我感覺不是沒臉的問題,感覺這是腦、眼、鼻、耳全無啊!就只有嘴了!現在重點來了,你願意僅僅和一張嘴辯論嗎?順便提示一下啊,這張嘴啊,由於沒有腦、眼、耳、鼻的牽連,可就失了控啦,巨能說啊,你能讓他說得天旋地轉啊,你就暈了,哪還有什麼定力啊,觀點啊?!所以,不是越辯越明?
  • 這套書與眾不同的是,它以小故事+小哲思啟發的形式來講哲學
    翻開內頁,是每個小故事都配有風格豐富的插圖:稚拙童趣風▼現代藝術風▼紀實風▼內頁插圖▼第二份與眾不同,來自它的講述形式——一般說到哲學書,我們腦海中第一反應就是深奧、難理解。但這套書與眾不同的是,它以小故事+小哲思啟發思考的形式來講哲學,既生動有趣地講了故事,又啟發孩子思考。
  • 這些「燒腦」小說,還在等待「知難而進」的讀者
    憑著逼真的道具驚險刺激環環緊扣的劇情以及一眾演員精湛的演技《白夜追兇》成為當之無愧的國產良心網劇成功的圈了一大波刑偵劇粉……然而當聽到第二部還沒開拍的消息時好吧為了填補第一季到第二季的空白期書香君特意為大家找來了一些燒腦小說哎!
  • 小大之辯_美文推薦_中國金融新聞網
    「小年不及大年」亦如「小知不及大知」,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正為宋榮子所笑。  「小不及大」是淺顯的道理,莊子不會停留在這裡,小大之辯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大也是小」。止庵先生談莊,於《逍遙遊》第一段劈頭便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說『大』說出『積厚』,最可注意。」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哲學與宗教之別,恰好也對應於人類精神和心思的強大方面與軟弱方面,即是說,哲學適合於精神和心思強大者,而宗教則為精神和心思軟弱者所需要。  就哲學本身來說,其內部也總是有方法上的分歧和糾纏。胡塞爾說「普遍化」有兩種方式,一是「形式化」,二是「總體化」。前者為形式科學(起源於古希臘的幾何學、算術、邏輯學等)的方法,後者為經驗科學(具體科學)的方法。
  • 觸目驚心的兒科毒藥
    (《新生兒科雜誌》 1993年05期《新生兒急性硃砂中毒致死一例》)  #硃砂中毒例2# 女,3月,因哭鬧不止,家長給服硃砂約500mg。後漸出現嗜睡,四肢無力,有時呻吟。約20小時後出現昏迷,對各種刺激無反應,急來就診。期間,神志不清,呈深昏迷狀。呼吸淺慢,節律不齊,有呼吸暫停,面色蒼白,雙眼凝視,雙瞳孔等大,失代償性代謝性酸中毒。
  • 寫出「燒腦作文」的無錫才女圓夢北大 上哲學系
    由於文章中的邏輯思維十分出色,加上大量「燒腦」的哲學表達,勇力嘉的《邊界》一文被發到微博上後,網友冠以「燒腦作文」的稱號。這不是勇力嘉第一次在作文大賽中獲獎,平時在學校,她也是一個練筆勤快的姑娘,一篇文章要反覆修改上好幾遍。同時,哲學類的書籍也是她的最愛,漢娜·阿倫特羅素、約翰·洛克、康德,朱良志等都是她欣賞的哲學家。今年5月,勇力嘉再一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