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書與眾不同的是,它以小故事+小哲思啟發的形式來講哲學

2021-01-20 丹媽讀童書

哲學思辨,我一直覺得是孩子們的閱讀盲區。

如果沒有「領航人」,在孩子思維旺盛、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時,面對一些事,他們可能從不會去思考、探索。

當然,我不會誇張地說一套書就能對孩子「一點就通」,但毋庸置疑的是,從這裡出發,會有與眾不同的收穫與體驗。

它就是一直斷貨,我等半年之久的少兒哲學思辨書:

來自讀小庫,薈萃了世界各地的故事,是風靡法國的哲學啟蒙書。

第一份與眾不同出自它的顏值——它小而美,我初次拿到手看到封面,都忍不住直呼「好美」。

翻開內頁,是每個小故事都配有風格豐富的插圖:

稚拙童趣風▼

現代藝術風▼

紀實風▼

內頁插圖▼

第二份與眾不同,來自它的講述形式——

一般說到哲學書,我們腦海中第一反應就是深奧、難理解。

但這套書與眾不同的是,它以小故事+小哲思啟發思考的形式來講哲學,既生動有趣地講了故事,又啟發孩子思考。

它篇幅短小精悍,與簡單意趣的插畫相得益彰,相比於長篇累牘帶來的閱讀疲憊感,讀起來輕鬆、沒有壓力。

比如這本《死神是怎樣來到人間的》

我:《死神是怎樣來到人間的》。

叮噹:是怎麼來的?

於是便給他講了這個故事:

傳說,索科神創造了世界和人類,並使他們長生不老。但是,並沒有給他們孩子。

(左頁小故事,右頁哲學小課堂)

人類明知「一旦擁有給予生命的能力,或早或晚就會死」,卻還是很堅持「擁有孩子的幸福」。

索科神問路邊的石頭:「你們也想要孩子嗎」,石頭不想要。

索科神滿足了人類的願望,也尊重了石頭的選擇。於是,人類世界會有死亡,而石頭永生不死。

故事結束後,還有一個【哲學小課堂】——

當被問到「你也想長生不老嗎?」,叮噹開始了碎碎念模式:

「想啊,我想一直活著,這樣我就可以永遠永遠看我喜歡的動畫了。

我還有好多玩的沒玩呢,還有好些好吃的我都沒吃過呢……

不過,你和爸爸也會陪我長生不老嗎?」

哈哈,老母親承認被驚到了,也被暖到了。也萬萬沒想到,5歲不到的叮噹,已經對這麼嚴肅的一個話題有了思考。

一個不過癮,再來第二個——

《世間全部學識》

順手翻到的《兩隻鞋子》解了燃眉之急:

在印度,火車上總是擁擠不堪。有一次,有乘客坐在火車車廂頂上,鞋子掉了一隻,落到鐵道旁。他即刻抓起第二隻,也扔了出去。坐在他旁邊的另一位乘客看得莫名其妙。

丟鞋人告訴這位乘客:「對我來說只有一隻鞋沒什麼用,要是別人撿到剛才掉的那隻,也一樣沒什麼用。要撿,就撿一雙嘛!」

在我們成人世界裡,這個捨己為人的故事,可謂耳熟能詳。

而第一次讀到的孩子,既詫異:「那他丟了兩隻鞋,只能光著腳了!」又佩服:「這個傢伙有一副熱心腸。」

不過,這不是本篇的【哲學小課堂】要啟發孩子的重點,它希望孩子看到的是「讓自己開心的方式」——在不順心、失去面前發現「得到」、快樂。

從故事過渡到「引發思考」的哲學小課堂,不矮化孩子的提問、探討,可以給足孩子思考空間、品嘗思考的快樂。

第三份與眾不同,源自這套書非常個性化的主題——6本書一共251個哲理故事,分為以下主題:

這套書「反其道而行之」,哲理小品、生態寓言、箴言、神話(哲思啟發式的版本),這樣的主題可謂「冷峻」,卻又充滿智慧,啟發孩子思考。

說起來,這套書的定位是「少兒哲學「,這類書也是相當小眾了。

做這樣的書,需要的何止是情懷,更需要勇氣——極有可能所有的投入都是石沉大海。

但是它還是「誕生」了。相比於稱之為「小眾書」,我更願將它比作一條幽靜小徑:

一路上,世界各地具有哲理的寓言、童話、神話和格言,如拉封丹寓言、希臘神話故事、莊子智慧、紀伯倫詩句等,款款走來。

它們涉及自由、正義、博愛等普世共通的偉大思想。但是這些道理,並不是為了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幫助孩子學會提問,增進孩子的思辨能力。

「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人類所有的尊嚴存在於思想。」

孩子,是需要思考著成長的。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像一節一節脊椎,穩穩地支撐閱讀的人。

1. 日有所讀

薈萃世界各地智慧

讓孩子從一個個小故事走向連讀

一套書除了顏值,真正經得起考驗的,仍然是內容為王。

這套薈萃世界各地智慧的書,有非洲寓言,如《為什麼天空離我們那麼遠?》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伸出手就可以觸摸到天空,這真是一種非常其妙的感覺。而且,人們不必為了溫飽而工作:餓了,只需伸出手,採一小塊天空來吃就可以了。

可是,有一天,天空生氣了,因為它發現人類對它太不尊重。人們常常採下一大塊雲朵或月亮,還沒吃完就把它們扔進了垃圾堆。

天空發出了警告:「如果你們再這樣浪費下去,我就離開你們!」

——摘自《跌進井裡的學者》

地上的人們胡作非為,天空終究「遠離」了我們。

像童話一樣曼妙的語言,道出的不僅僅是浪費帶來的懲罰。

還有對孩子 「眼中有世界,心中有未來」的大局觀培養——為了我們的生存環境:「哪怕是再小的努力,乘以七十億人的力量,一切都會不同」。

來看看中國寓言——《有裂縫的罐子》

來自《死神是怎樣來到人間》一書

農夫每天早上都挑著兩個罐子,去河裡打水,其中一個罐子有裂縫,水沿路往外滴。

痛苦的水罐跟農夫道歉。

農夫指著路邊的花,安慰它說:「這些花兒,是你讓它們生長出來的。它們越變越美,是因為你每天早上為它們澆水!」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讀到了農夫的包容與慷慨;

在【哲學小課堂】中,孩子獲得自我肯定——

「萬物皆有用。」

「雜草是優點還未被發現的植物。」

再來看看法國寓言——《橡樹和蘆葦》

來自《跌進井裡的學者》一書

橡樹嘲笑蘆葦:「我想你應該經常抱怨吧?一陣風吹過,你就得點頭哈腰,彎著脊梁;一隻小鳥停在你上面,你就一副不堪重負的樣子……」

一天,一場極為猛烈的暴風雨降臨了,橡樹不幸被連根拔起,暴風雨過後,蘆葦卻重新直起了它的腰。

這個言簡意賅的故事,道出了「不要輕易相信事物的外表」的真理,以及「低頭」的藝術。

【哲學小課堂】引人深思:在難過面前,你可以「彎多少度的腰」?

這樣的「提問」,跳出故事字面意義的框框,讓孩子思維走得更遠。

此外,還有希臘神話、阿拉伯傳統故事、俄羅斯寓言、波斯寓言、土耳其寓言……

可謂兼容並包,充滿著凝練的智慧火花,值得日有所誦、所讀。

「積累的是語言,培養的是定力和靜氣」

2. 日有所思

251個哲理故事

提高孩子思辨能力

這套書《跌進井裡的哲學》《時間全部學識》《死神是怎樣來到人間的》,每本都分「小故事」和「哲學小課堂」兩部分。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構成有力的起點,孩子可以從此出發,學會思考,或使思考走得更遠更長。

比如《公雞還是母雞?》這一篇,講的是兩個學生從集市上買回了一隻雞,二人為「這雞是公雞還是母雞」爭論不休。

第二天大清早,雞圈裡傳來響亮的打鳴聲。那個堅持認為是母雞的學生說他沒有親耳聽見,他堅持認為買回的是只母雞。

再看這一篇「哲學小課堂」中的提問:

是什麼讓他們這樣盲目?

他們的自尊自傲,還是他們的愚蠢?

或者,是因為他們沒有勇氣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

以問題為引子,孩子可以邊「自查」,邊思考,同時獲得啟發——要有正視、面對事實的勇氣和能力。

再如《追影子的人》——

一個頭腦簡單的人想去追逐自己的影子,他向前進一步,影子也跟著向前一步;

他跑起來,影子也跟著跑起來;

他轉身,影子也跟著轉身。

整個村子的人都來圍觀這個滑稽可笑的人。

一位智者走到村民中間說:「如果你們嘲笑他,那麼你們也嘲笑自己。因為你們和他一樣,不停地去追逐一些像影子一樣的身外之物:榮譽、財富、美貌、權力……你們的內心從沒有平靜過。」

「真的是這樣!人們總是不惜花一生的時間去追求一些隨時可能消失的東西:幸福、金錢、權力……「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應該什麼都不做,等待死亡降臨,或者在這個現實世界之外久久冥想?」

引導孩子辯證思考「尋找」「夢想」的價值與意義。

而這個版本的《希臘神話——命運的囚徒》,是我迄今為止見過的最特別的一個版本。

從「哲學思考」的角度立足,精選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與怪物】【愛情、計謀和嫉妒】故事,提出哲學、文學等分析。

以《法厄同和太陽戰車》為例——

這是一個讓人痛惜的故事。英俊少年法厄同是太陽神和凡人所生的孩子,當他告訴夥伴他是太陽神的兒子時,慘遭嘲笑。

忍無可忍的法厄同,想到將來他遲早要接父親的班,他找到父親,提出了一個瘋狂而又冒險的想法——獨自駕駛父親的光之戰車。

父親越是勸阻,法厄同越「不服氣」。

已經沒有時間了,黎明女神已經打開了她的大門,法厄同得償所願,但是——

法厄同沒有力量,也沒有足夠的意志穩住戰馬……

頓時,山川燃起了烈焰,連山谷也不能倖免。河水變成了蒸汽,一切都化為火海,萬物皆焚為荒蕪。

盛怒的宙斯用一道閃電終結了法厄同的性命。

法厄同因魯莽自負,膽子太大,最後結局慘澹。

故事結束後,是「哲學擴展閱讀」——不自負妄為,有所敬畏,又不喪失嘗試的勇氣。

哲學帶來的通透之一,概莫如此吧。

我們讀一個個故事,看到一種種現象,一個個疑慮得到解答,更多的質詢、思考也被提出。

孩子是需要思考著長大的,未來屬於「善於開動腦筋」的人。

哲學是通向智慧的必由之路,在這條路上,邁出最開始的幾步,什麼時候都不嫌早。

3. 日有所獲

每日摘抄

作文素材日積月累

翻開這套書,我就會不由想起自己學生時代做的那些「摘抄本」:名人名言、格言、文章好段、一些莫名戳中自己的話……

這套書可摘可抄的東西太多了——

各種主題的、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

如揭示大自然奧秘、生態平衡的《橡實和南瓜》:

在一片南瓜地中央有一棵橡樹,阿凡提躺在樹下思考著宇宙的起源。

他自言自語道:「人們總覺得天地萬物背後都有大智慧,但在這片瓜田裡,我看了半天也沒發現什麼。橡樹,這麼莊嚴高大的樹,結出的果實卻小得滑稽,而南瓜藤就這樣趴在地上,結出的果實卻碩大無比。造物主肯定弄錯了。」

阿凡提就這樣繼續冥想,半睡半醒間,忽然一粒橡實被風吹落,砸到他鼻子上。阿凡提摸摸鼻子,高興地叫了起來:「我明白萬事萬物背後的大智慧了。」

你是否也對大自然的精巧設計感到吃驚?

是漫長的自然選擇與適應,才造就了這種不可思議的平衡。積累這樣的素材,作文時用於例證或「講好故事」,都不錯哦!

箴言

關於不幸:

「不幸很強大,但人比不幸更強大。」

關於悲傷:

「悲傷就像穀倉裡的米,每天都會減少一點。」

關於熱情:

「人第一次死去,便是在他失去熱情的年紀。」

關於健康:

「人縱有一副鐵打的身軀,最終還是要生鏽的。」

讀箴言本身就很激勵人心,摘抄下來,在需要的時候恰當引用,言簡意賅又力透紙背。

詩歌

生活是什麼?

是深夜裡的一點螢火。

是冬天野牛的呼吸。

是草地裡快速移動的一小片陰影

是太陽落山後消失不見

而且除了《希臘神話》《把問題提出來》,其餘每本的篇首都給出了主題詞,方便孩子了解每個故事或每條箴言的【適用話題】。

涵蓋生命、自由、信任、時間、分享、生態、嫉妒、愛等幾百個主題。

為了方便小讀者查詢,書末還專門做了索引——

日常摘抄或寫作文時,也可以重點尋找相關話題的素材,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摘取,是不是很贊?

格言

如關於幸福:

「都說人是由細胞和血液組成的,但實際上,人就像葉子,只要風經過,他就會歌唱。」

關於失敗:

「跌倒並非失敗,失敗是停在跌宕的地方。」

關於煩惱:

「人之所以無憂無慮,是因為我認為煩惱就是對自己的侮辱。」

關於勇氣:

「寧願像獅子活一天,不願像綿羊活一百年。」

關於常識:

「等過了河再跟鱷魚說它鼻子上有包。」

關於這套書,就分享這麼多。讀故事本身就是非常愉快的體驗,希望在這之餘,孩子們可以走得更遠,去思索、對比、全盤考量,甚至哲學思辨。

丹媽碎碎念:

這套書的閱讀年齡,我想重點強調下。《箴言》這本建議7歲左右看,這個階段剛剛學會寫字,也認識了不少字,有讀、寫的欲望,但想要自我輸出又沒那麼多話說,可以摘抄。再小,讀起來可能收穫沒有那麼大,比如叮噹4歲多,他就get不到其中的雋永。

《學識》《學者》《蘇格拉底》《死神》這幾本,五六歲可以親子閱讀,很多故事孩子可能一下聽不懂,但【哲學小課堂】的引導會讓他們非常樂於思考;自主閱讀,識字量大的孩子,七八歲可以自主閱讀。

《希臘神話》本身關於愛情的東西比較多,雖然咱們這個版本,是從哲學角度去匯總、分析、描寫希臘神話人物的。我覺得這一本可以晚一點看,比如9歲左右再看。

相關焦點

  • 當哲學遇上科幻與懸疑,不一樣的哲學科普書《蘇菲的世界》!
    作為一個哲學科普書,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反倒不是那些哲學知識,當然了,如果內容真的是單純的哲學史科普,它也不會這麼出名。哲學入門不在知識,在於啟發。每個人看這本書的體驗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他作為一個成年人難以理解這本書,覺得很幼稚。
  • 用影評來講「哲學通識課」
    這其實源於書寫視角的轉換。大多學院著作都有理論搬運硬套,強制闡釋作品的傾向。然而,此書作者鬱喆雋,卻用「六經注我」的思路,讓電影成為哲學的肉身載體,理論的藝術演繹。他用「理論的聯想」,找到電影和生存現實,哲學反思的同構。換言之,他所討論的電影,成了哲學表達的另一種語言介質。一方面,電影內涵得到深度考掘,另一面,哲學理論也有了「生機體溫」。因為書中評論,無不關切人生、未來和命運。
  • 繪本中的智性探究:什麼是兒童哲學繪本?
    曹文軒說:「好的圖畫書是離哲學最近的。」過去的許多經典繪本並未標有「兒童哲學繪本」字樣,但他們確確實實激發了兒童提問和討論的欲望。比如,李奧尼的繪本《自己的顏色》講述了變色龍一直很傷心,因為它沒有自己的顏色。孩子看完就會問,如果變色龍一直在變,到底哪一個才是他自己呢?變色龍的爸爸媽媽會不會不認得變色龍?(這裡便涉及到哲學中的自我同一性問題。)
  • 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
    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鼓足勇氣開始,緊皺眉頭推進,攥緊拳頭繼續,終於……讀到一半睡著?不管你讀的是西哲還是馬哲,似乎刻板的哲學教育路徑一直在告訴我們:哲學就是最高級的學科,它是文科的頂峰,是那個將與物理學數學在人類智力高峰上交匯的學科。普通人怎麼能學得懂哲學呢?
  • 詩性與哲思的奏鳴
    這本詩集,稱得上是方政的汽車之歌。它讓人想起19世紀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天真之歌》,想起19世紀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那些富含天籟和情趣的清新小詩。哲理詩創作,一直是方政的主攻方向。作為詩國品類之一,哲理詩重在以形象表現哲思哲理。追本溯源,詩歌與哲學從來都是互為友鄰的。在此基礎上,乃有了哲理詩的生成。西方詩歌中,哲理詩一脈向來發達,佳作如雲,湧現出布萊克、狄金森及羅伯特·弗洛斯特等哲理詩巨擘。
  • 雙12為孩子找了幾本有趣的「正經書」
    來看看果殼出品的這套書吧。這套屢獲各類童書大獎的系列,將幾十萬年的文明史濃縮在一張張總體上宏大、細節上精到的圖畫中,令喜愛搜索細節的孩子們閱讀時樂此不疲,用一本正經的態度滿足他們屎溺瓦礫的考證癖。《漢字好好玩》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除了接受西方文化以外,還能更多了解中國的文化,可是卻不知道該如何做。
  • 看看這套書就知道了!
    對於男孩來講,恐龍真的有無與倫比的魅力。龐大的體型,強悍的戰鬥力,恐龍挖掘出了男孩們骨子裡的好鬥的天性,這也許就是恐龍受男孩子歡迎的原因。但是作為繪本來讀,我們不只是光看裡面的內容和熱鬧,更要教會孩子領略故事背後的意義。這套《戰鬥的恐龍第二輯》延續了第一輯的風格和劇情,同樣講的是三角龍大角一家在新天地發生的故事。在這一輯中,增加了新的朋友,也有了新的故事。
  • 童書·新書|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
    《穿內褲的狼》(全5冊)[法]威爾弗裡德·魯帕諾著,[法]瑪亞娜·伊圖瓦澤繪,法小珂譯,南京大學出版社本書是法國的社會哲學圖畫書:狼是一種令人心生恐懼的動物這套書的情節看似誇張而無釐頭,卻凝聚了現實社會的縮影,以喜劇的形式對現世規則、既有觀念、刻板印象提出了全新的思考。
  • 史上最全哲學書單與學習資源
    而且於我來講,這也是一個自我省察的好機會,因為平時看書都是憑興趣走,處於自發狀態。如果把看過的書列出來,就能很快發現我對哪一個領域比較感興趣,哪一個領域我的知識還是空白。於人於己都是善舉,何樂不為。說來慚愧,近幾年來真的沒有看多少哲學書,最主要的是因為懶惰,其次是工作生活的牽絆。
  • 英國BBC力薦的這套書,讓5歲孩子看宇宙,懂科學,學習早開竅!
    在英國不少覺得科普難、脫離生活的孩子,正是通過閱讀這套知識「輕科普」,愛上了科學,愛上了閱讀,看看家長們的評價就知道了——事實上,這套書來頭也不小,是由BBC最廣為人知的科學類節目主持人之一,相較於看達拉·奧·布萊恩分散在不同領域的科學節目,這套書把他所知道的30+個科學領域的專業知識,整合在了地球生活和太空探索兩大主題中。
  • 大象吃了套袋蘋果,誰該難受?有何啟發?
    大象吃了套袋蘋果誰該難受?有何啟發? 光陰如書,我們需要將這一頁好好品讀----10月7日,雲南昆明動物園內,有遊客將一個裹著塑膠袋的蘋果投餵給了大象, 致使大象吃了套塑膠袋的蘋果。而「禁止投餵」的提示牌就在不遠處。
  • 翻翻書|如果讀過這套書,夢見數學考試就不會被嚇醒了
    這在網絡上一些人發言,只知道發洩情緒而評論缺乏邏輯一塌糊塗的現象可以看出。早在古希臘時代,對數學和邏輯的重視,助推了哲學、自然科學的誕生。在我們身處的當下網絡時代,數字思維、數學素養,更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所以,別光談大語文了,談談大數學,也很有必要。
  • 想進入西方哲學的智慧殿堂?這10本哲學入門書,你必須得看!
    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國》在英國「學術圖書周」中,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
  • 這是一部溫暖且有力量的圖畫書
    全書立足於生命教育和自然教育,邀請多位國內一線兒童文學名家、科普作家和漫畫家等同時參與創作,將不同體裁的文本——紀實文學、小說、童話、科普、漫畫、圖畫書,編纂在一起,幫助讀者從科學的視野、哲思的維度、審美的層面,綜合性、立體式地認識地球、敬畏生命。同時,對激發少年兒童的想像力、觀察力、思辨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大有裨益,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少年兒童閱讀。
  • 哲學很難嗎?這本書告訴你其實哲學並不神秘!人人都可學哲學!
    就如為了哲學而獻身的蘇格拉底,因此哲學這個詞也是被廣泛流傳。但是真正了解哲學這個概念的人,恐怕並不多,而且大多數人也就知道點皮毛。哲學難嗎?當然很難,它門檻可以高到天花板,有人為了哲學貢獻了自己一生,包括生命!但成功的寥寥無幾,倒是出現了很多神神叨叨的人。但真的有那麼難嗎?也不盡然,稍微在一個領域有點見解的人,都接觸過哲學,哲學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 哲學很難懂?7本簡單有趣的哲學入門書推薦!
    哲學的「有用」讓無數人對它「心嚮往之」,但哲學的「難」又讓同樣多的人在它面前「望而卻步」。拉斐爾的名畫《雅典學院》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幾乎都在裡面了不過,覺得一樣東西難,或許並不是因為它真的有那麼難,而只是我們沒有找到一種打開它的「正確方式」。今天就分享幾本簡單有趣,且豆瓣評分都在9分左右的哲學入門書。
  • 不,它其實藏著一個哲學世界!
    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推介一本書,它就是喬斯坦·賈德所著的《蘇菲的世界》,乍一聽這個名字好像是一本小說,其實不然,它其實是一本哲學書,一本與讀者深入對話交流的書。先說一下本書的作者喬斯坦·賈德,1952年生於挪威,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多年,自198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以來,已成為挪威世界級的作家。1991年《蘇菲的世界》出版後,成為挪威、丹麥、瑞典和德國的暢銷書。目前,已經有三十多個國家購買了該書的版權。
  • 手繪插畫、小清新文字……治癒系繪本為何受歡迎?
    鳳凰聯動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13日電(上官雲)「有螢火蟲的日子,漸漸地感覺到自己充滿了陽光和力量」,這是繪本漫畫書《天台上的螢火蟲》中的一句話,同頁的插畫裡,畫的是一個手裡拿著傘走路的姑娘。截止目前,該書在豆瓣上獲得9.3的高評分;出版時間相近、類型相似的《遇見你真好》、《白日夢星球》評分也超過了8分……算上早幾年引進出版的《幸福》等作品,這類繪本作品中有不少都是讀者的寵兒。
  • 豆瓣8.8《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本受崔健等人熱捧的哲學書
    提起哲學,你的印象是什麼?哲學,似乎只是大學裡一門無關緊要的課,和現實生活並無太大關係。但自從讀了周國平老師的書,我改變了對哲學的粗淺認識,開始覺得哲學不是只有思想家才有資格玩味的高深學問,它其實滲透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裡,滲透在分分秒秒生命的進程中。
  • 一本集結了心理學、腦科學、哲學的書是怎樣的?
    《萬物的古怪秩序》作者:(葡)安東尼奧·達馬西奧譯者:李恆威作者不但擴大了意識現象的思考範圍,將包括單細胞生命在內的多種生命形式一併納入意識現象研究的比較對象,而且提出了將人類道德標準、文化價值判斷標準置入生物學研究發現的設想。無論愛好文科理科的讀者一定都會大開眼界。這本書可以作為三本書來看待,它實有著三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