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吃了套袋蘋果誰該難受?有何啟發?
國慶長假過去了,但發生在其中的一些事情,不可輕易從記憶中抹去。
光陰如書,我們需要將這一頁好好品讀----10月7日,雲南昆明動物園內,有遊客將一個裹著塑膠袋的蘋果投餵給了大象,
致使大象吃了套塑膠袋的蘋果。而「禁止投餵」的提示牌就在不遠處。
禁止投喂,明知故犯,當事人解釋可能冠冕堂皇,但「虐象」之實似無爭議。這一過程,恰巧被遊客拍下來,於是路人皆知。
大象吃了塑膠袋,胃難受,虐象的人,心難受。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受到啟發,就是在一個泛自媒體時代,請注意自己的言行,免得被曝光而招來千夫所指。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僅看2點吧:
1
我們都在傳遞信息,請注意對別人的影響。
媒體是傳播信息的媒介。每一個個體的人都在傳遞信息,都會對周圍的人帶來量級或大或小的影響,產生傳播效應。
比如,居家時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這就是對孩子的實時「教育」傳播,儘管這種教育有時是家長無意識的。
所謂的「言傳身教」,孩子的言行是父母的影子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言行現場直播,日月經年,在孩子身上,就體現出了傳播效應。
自己離家在外呢?比如隨地吐痰、闖紅燈、景區籤「到此一遊」、有少兒不宜之舉......都會對別人尤其是孩子們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
相反,文明的言行,也會對周圍人產生良性的影響。
2
一機在手,我們就是自媒體,請注意播發內容。
如果你用手機發了一條動態到朋友圈,而朋友圈裡有千百人的話,這個傳播影響已經很大。
如果被朋友轉發,那麼這個傳播效果有了爆炸式傳播的效果。
不僅如此,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手機上社交軟體不止一個,而他們的傳播受眾,可以是本國人,還可能是外國人。
所以,在如今這個時代,一個人可以實現多個平臺的圖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的(非官方)信息發布,影響力趨向於無窮大。
微信、QQ、抖音、快手等等平臺,數不勝數,原創、二次加工再創造、轉發分享、閱覽再轉發,因為,自媒體時代裡也確實讓很多名不見經傳的草根人物熱到一夜之間天下聞,成了網紅。
網紅能給紅者帶來豐厚的甚至出乎想像的名利雙收,所以,一時間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
但是,網紅一旦紅的沒了章法,也會成為網黑,也可以從人氣巔峰跌落峽谷。
縱橫捭闔、風雲激蕩,都可以通過一部(智能)手機實現。所以,一部手機,可以讓一個最普通不過的小人物和這個世界的民眾目光息息相關。
既然一個人約等於一個小體量的融媒體,那麼考慮到傳播影響力,就要考慮發布內容前的自我審核。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發布內容體現正能量。
我們發出的更新,是選擇性曝光。而我們外出到公共場合,也極有可能成為別人拍攝時的背景而被動性的被發到網上,產生被動曝光。
比如,昆明動物園那名遊客的不當之舉就被別人拍下來被動曝光了。
在這個自媒體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存在被曝光的機率。所以,在曝光鏡頭之下,請言行文明。
外在約束,不越雷池;內在約束,好自修為。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說,內在自我約束和修為,更為值得推崇。
文明內化,自帶光輝。假以時日,抬頭忽見。
你覺得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