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評來講「哲學通識課」

2020-12-05 澎湃新聞

用影評來講「哲學通識課」

2020-09-14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當柏拉圖遇到盧米埃爾:電影中的哲學思辯》是一本用通識趣味打開思想之門的好書。這其實源於書寫視角的轉換。大多學院著作都有理論搬運硬套,強制闡釋作品的傾向。然而,此書作者鬱喆雋,卻用「六經注我」的思路,讓電影成為哲學的肉身載體,理論的藝術演繹。他用「理論的聯想」,找到電影和生存現實,哲學反思的同構。換言之,他所討論的電影,成了哲學表達的另一種語言介質。一方面,電影內涵得到深度考掘,另一面,哲學理論也有了「生機體溫」。因為書中評論,無不關切人生、未來和命運。

這本書的緣起是作者在實體書店人文講堂開設的課程――「電影中的哲學思辯」。「我這個課程從表面看,和大眾媒體、娛樂有關係,但其實背後還會想做一件潛移默化的事情。」這個潛移默化的工作就是盡力彌合大眾與學院話語的鴻溝,讓更多人有機會靠電影的「糖衣」,吃進哲學的「藥丸」。同時,要像科普一樣進行「哲普」,對哲學工作者也是新考驗。如何與大眾對話交往,怎樣理解當下社會與心理經驗,重思親近語言和生活的傳統,改變只在論文裡獨白的學院式傲慢?電影給了哲學普及一種最佳可能,鬱喆雋用影評生動講述了哲學通識課。

如電影《浪潮》設置了遊戲化的課堂情境,模擬了群體如何走向失控。我們會發現一種兩極搖擺:當代西方典型校園生態,泛濫著散漫的自由混亂,卻突然滑向對強權的絕對崇拜,對排除異己的狂熱。體育老師賴納充當權威,設計了統一手勢、著裝和標誌,還組織學生相互糾察,這一活動名為「浪潮」。當他發現學生入戲頗深,局勢失控,趕緊終止遊戲。但仍有學生意猶未盡,無法接受而自盡。這種寓言敘事帶來疑問,為什麼人們會主動放棄自由。作者用心理學實驗闡釋了「平庸之惡」:「平時的好人、平庸的人,在特定的條件下會變成一個大壞人,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惡事。」群體在特定條件下會變得不可控,斯坦福監獄實驗正是如此。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命題,為影片提供了哲學解釋。人性有與外在世界聯繫,以免孤獨的本質需求。在價值上求得集體認同,得到歸屬,是《浪潮》裡學生行動的最大動因。然而,自由本身也是重負,需要付出孤獨,面臨排異的代價。逃避自由源於擺脫孤立和不安全感。作者進一步闡釋道:「在個人面對不安全感的時候,有一部分人就感覺『我好累,我放棄』,於是通過放棄一部分自由,來消弭個人與社會的鴻溝。這樣就讓個體投入到一個集體當中去。」「去掉個人,失去自我,除掉自由的負擔。」這也讓人聯想到「前浪」與「後浪」的話題,它們不過都是抽象的集合代表。「我一入浪,浪即非我。這個『非我』意味著,我不再是那個本真意義上的我了。能夠作出自主選擇的那個我一去不歸」,「我甘願投入到比我更宏大的潮流當中。」

自由選擇背後是關於自由意志和決定論的永恆爭論。《你是否被命運掌控》一文,從美國電影《命運規劃局》中分析人生偶然和必然、操控和選擇的角力。它的靈感其實並未跳出希臘命運悲劇的主旨。決定論把人變成牽線木偶和傀儡「小人」,其後果是社會崩塌,道德失效,無限推卸責任;而「自由的混同」則混淆了意志自由(想的自由)和行動自由(做的自由),前者是絕對的,後者是相對的。因為「人在思想上是絕對自由的,沒有人可以阻礙你;但是行動是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這兩者是不一樣的。但必須要承認,人是其行動的終極來源。」這種闡釋確定了道德責任和主體意識,它是自由選擇與自我負責的基礎。任何「甩鍋」和逃避行為,本質上都是對自由意志的最大否定。

哲學思辯之外,書中更有關切生存現實的問題意識。如《黑客帝國》的VR震撼就在反思虛擬實境技術對感官知覺的徹底顛覆與重塑。它指向一個認識論問題:世界是否真實,外部是否存在。幻覺可以擬真,並取代真實,而人類知覺很可能處在這種倒置中,還不自知。大量虛擬穿戴設備、植入設備是對人認知能力的延伸改造,還是對自然人的侵蝕?這種「超人類主義」造成的倫理問題和技術特權,都是未來人類將面臨的新課題。當作者用「缽中之腦」類比電影中的「母體」培養時,我們發現用幻覺製造世界的機器,培育了徹底的懷疑主義。「我們對外界的認知,在原則上可以不需要通過感受器官」。因為感官可能已被操縱,它生產幻覺,並不可靠。

《現代人為何而活》則從生存論角度關注生產、消費和娛樂。在《黑鏡》劇集裡,工廠和健身房兩種空間合二為一,隱喻生產和消費高度同一化。人物只有通過騎自行車才能掙到帳戶數值,兌換娛樂活動入場券。每個人的房間,四壁都是屏幕,強制播放電視廣告和節目。如果想跳過廣告,就必須花費騎自行車積攢的帳戶點數。在我看來,這種劇情就是對消費社會的高度戲仿。你會對劇集設置「感同身受」:我們每天都被各種「推送」、「彈窗」所打擾,被海量媒體、信息爆炸包圍,靠會員充值、積分金幣兌換所謂「福利」(而這種福利僅僅是避免打擾和設限)。劇中所有人的休閒,都是觀看參與一檔庸俗的電視選秀節目。我們覺察到一種循環論的悲哀,生產僅僅是為了消耗能量,只有消費才能確證存在價值。「所謂的休閒已經徹底被消費替代······工作中積累貨幣,休閒中使用貨幣。我們不僅是被迫工作,事實上也是被迫休閒。」這種主題反映了發達資本主義、機械複製時代、消費與景觀社會的一條必然邏輯,它們最大的共通就是對詩意與靈韻的抹殺,對拜物教的迷戀。它回歸到馬克思所關切的問題核心:人的關係都變成庸俗的金錢關係,一切都可以變成商品,生產和消費是生存的主題。

在書中,鬱喆雋用柏拉圖的「洞穴隱喻」搭建起電影和哲學的久遠關聯。它在本質上是三個世界的劃分問題:一個映射的虛像世界,一個實在世界,終極是理念世界。洞穴裡被鐵鏈綁住看石壁影像的人,不正是我們在影院觀看電影的「原型」嗎?而那個「光源」正是理念本身的散射象徵。如果按柏拉圖的「理念觀」來看,電影作為模仿的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與理念隔了兩層。那個掙脫了鐵鏈,看過外部世界的人,返回洞穴後,會對同伴說些什麼。鬱喆雋的追問類似「娜拉出走後怎麼辦」,答案是在變換生存位置、觀察視角後,一定要有反視自身,解決問題的意識。他的同伴也許根本不相信外部世界為真,因為唯一出走的人,只是「孤證」。這或許是洞穴隱喻的悖論,相互不能說服對方,內外真假的界限成了相對。

「在電影裡,真和假的界限被打破了。故事是假的,情節是假的,但是有些處境、狀況,那些人要共同面對問題、困境、矛盾、糾結、痛苦,都是真的。所以說,哲學可以和電影達成一種互動,恰恰是因為電影太假了,所以它是如此之真。通過電影,可以用一種更逼近存在的方式來接近哲學,來探討哲學問題。」作者此言表述了電影具有與現實象徵交換價值的功能。它就像一個模擬生存情境的系統,可以提供出走洞穴,反視自身的機遇。這也正是哲學的訴求。

「生活可能給我們帶來的驚訝不夠,但是看電影有時候會給我們帶來驚訝。很多電影用非常直觀的方式,甚至用一種很殘酷的方式,把生活的多樣性或者一種問題的根本性暴露在你面前······在人物對白、場景設計、視覺衝擊之後,好的電影還有直擊人心的能力。」電影是對生活的提純,它用感官敘事直抵被煩瑣庸常湮沒的生活內核。如果說日常化是一種「稀釋」,那麼藝術化則是一種「蒸餾」。電影與哲學都有揭示理念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可以在電影和哲學之間建起一座橋梁,用電影給你帶來的對人性本質性的驚訝,把你帶到哲學領域裡。哲學當中處理非常多的問題是人類共有的理念,它們並非哲學所能獨佔,也經常體現在電影作品中。」

(文章原載於《解放日報》2020.8.2日,發表時署名為「雲中君」。)

作者:俞耕耘,文藝評論人,專欄作家。微信公眾號:書語云中君。

關鍵詞 >> 電影,哲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理工科大學開展「哲學通識課」的實踐探索
    摘 要:哲學通識課是高校「課程思政」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針對理工科院校,哲學課程具有「通識教育和意識形態教育」的雙重功能。在課程設計時要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同時關注「95後」和「00後」大學生的時代性和群體性特徵。
  • 武漢大學李紅良別開生面的大健康通識課
    這是第三學期的《現代醫學與健康》通識課課堂,95%的在場學生都是非醫學背景。當日,李紅良的授課內容是「脂肪肝與公眾健康」。他帶領學生們走出教室,走進實驗室,讓大家體會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大健康通識課。在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觀察細胞狀態6月24日,《現代醫學與健康》第一次通識課開講。
  • 戎嘉餘院士在南京大學開講「生物進化與環境」通識課
    戎嘉餘院士在南京大學開講「生物進化與環境」通識課 2016-03-07 南京分院 【字體:大 中 小】   戎嘉餘首先從「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三個哲學問題開始,將大家帶入生命演化研究的大門,向大家生動展示了生物的精妙與演化的神奇。地球今天的生機盎然離不開地球生命長達三十多億年的生物演化,而古生物的研究和相關化石證據正是揭開生命演化神秘面紗最關鍵的部分。
  • ——葛四友《哲學思維導論》通識課
    葛四友 課程名稱:哲學思維導論 開課教師:葛四友 開課院系:華東師大哲學系開課時間:2020年秋季學期選課模塊:思維、推理與判斷二、課程內容:整個課程將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課堂的講解(學生要求提前預習相應內容),內容會從三個基本層面來展現哲學思維的獨特性,第一個層面是闡述與介紹哲學思維與方法的基本特點;第二個層面是從個人同一性、自由與理性等增強對人的認識;第三個層面則是從人性角度來考慮國家
  • 管理學應該成為一門通識課
    然後,基於管理的廣泛的影響與應用場景,提出管理學應該成為一門通識課。走向經濟增長與繁榮朱利安·伯金肖提出一項思想實驗,如果是四十年之後反思這次大蕭條的原因,人們的結論是什麼?如果將用在效率提升型創新的資本用於市場創造型創新上,那麼更能促進經濟的增長。那麼,為什麼美國企業沒有這麼做呢?這是因為它們遵循了一個未經驗證的理論(假設):資本使用效率是判斷公司表現的唯一標準。市場創造型創新需要的資本量大、周期長、風險高,與效率提升型創新競爭,自然是要失敗。克裡斯坦森的研究,證明了兩件事:第一,管理是重要的;第二,管理理論是重要的。
  • 這套書與眾不同的是,它以小故事+小哲思啟發的形式來講哲學
    它就是一直斷貨,我等半年之久的少兒哲學思辨書:來自讀小庫,薈萃了世界各地的故事,是風靡法國的哲學啟蒙書。第一份與眾不同出自它的顏值——它小而美,我初次拿到手看到封面,都忍不住直呼「好美」。翻開內頁,是每個小故事都配有風格豐富的插圖:稚拙童趣風▼現代藝術風▼紀實風▼內頁插圖▼第二份與眾不同,來自它的講述形式——一般說到哲學書,我們腦海中第一反應就是深奧、難理解。但這套書與眾不同的是,它以小故事+小哲思啟發思考的形式來講哲學,既生動有趣地講了故事,又啟發孩子思考。
  • 用英語撰寫中國哲學
    馮友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講中國哲學的講義經過整理,就以《中國哲學簡史》為名,由美國麥克米倫公司出版。  就文化背景來說,《中國哲學簡史》原是講給西方人的。面對對中國哲學比較陌生的聽眾,講授紛繁複雜、源遠流長的中國哲學,確實有很大難度,非大家難以勝任。馮友蘭對此有高度自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 自然通識課第二課來啦!地質學家帶你打開城市的「月光寶盒」
    5月24日,2020自然通識課將開展第二課直播活動,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院副教授、《跟著地質學家去旅行》作者顧松竹作為主講人,將以「龜山的前世今生」為主題,帶領大家打開城市的「月光寶盒」,探秘我們腳下的土地到底經歷了什麼......提起龜山,我們腦海中就會想起「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等膾炙人口的詩句。
  • 《降臨》影評:最強大的武器是溝通
    這篇影評有點難產。《降臨》我是懷著觀看佳片的想法去看的,期待值很高。看了之後我卻發現無從下筆,實在沒有什麼很好的切入角度。它不是爆米花電影,不是情節特別突出場面特別火爆的那種,有點小清新帶著哲學思考的情節,也沒有盜夢空間那麼燒腦。
  • 爛片避雷針+專業影評寫作指南=《如何寫影評》
    電影也是一樣,如果觀眾在觀影可以之前先看一下專業的影評,那麼在觀影時就能獲得更多的樂趣。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看影評的好處,網上的影評也越來越多。但是網上影評的水平參差不齊。那麼我們如何鑑別影評是否專業,如何寫出一篇專業的影評呢?推薦大家看一下《如何寫影評》。
  • 《如何寫影評》:3步教你學寫影評
    每章都列舉了很多經典電影的例子,用實際案例來具體闡釋,避免就虛論虛;二是利用了很多學生和業界的影評案例,從如何做筆記,到列大綱、提煉主題,再到潤色文章,展示了寫影評的一個完整過程。除此之外,這本書提綱挈領,從談寫影評的目的,到影評的主題構思、電影的相關術語、評寫電影的方法,再到寫作風格與結構、資料來源、文稿形式等,結構有章可循、內容平實質樸。
  • 真心學哲學 真正用哲學
    真心學哲學 真正用哲學  ——從毛主席的五篇文章談學哲學  作者:全國政協副主席 陳元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產物學習和運用毛澤東哲學思想,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重大意義。  陳雲同志非常注重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三次與他談學哲學的問題。他不僅自己一生沒有停止過學哲學,而且特別關心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學哲學,並多次就如何學哲學進行指導。陳雲同志說過,讀《毛澤東選集》,先從五篇富有哲學思想的文章看起。
  • 引導公眾用哲學眼光審視生活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解釋世界,也強調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改造世界。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活化,不僅要確保理論內容契合大眾生活,構築大眾傳播平臺,科學理順好生活中的各類關係,還要嘗試用哲學對接生活情境,滿足現實生活訴求,採用哲學眼光去審視生活。
  •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張藝謀新片《影》展現東方美學
    《今日影評》欄目 節目組供圖《影》 片方供圖華龍網10月3日12時訊(記者 董進)距離張藝謀導演的上一部作品《長城》已經過去兩年
  • 影評應該怎麼寫?觀後感不等於影評的三個理由
    尤其是以時光網、豆瓣電影為平臺的一些國內主流平臺讓電影評論成為每一個人的工具成為可能,即便是不知道蒙太奇為何物的初中生,也可以寫電影觀後感走上熱門,被稱為精彩影評。究竟什麼是影評?至少不是觀眾的觀後感。一、影評幫助觀影者理解電影具有深度的電影往往不只是戳中觀影者的淚點、激起觀影者的興奮,而是一些社會背景後面,有思考傾向的藝術表達。
  • 影評應該怎麼寫?寫影評的13個切入點是什麼?
    直到近代,蒙太奇剪輯手法的出現,使得有故事情節架構的電影不斷產生,有故事就有人物,有人物就有情感交雜,有情感就有評頭論足,於是影評出現了。但,讀故事的評論只是普通大眾對影評的認識,專業的影評至少有十三個要說的點。
  • 這本書用最簡潔的語言寫出了最複雜的哲學
    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必然有他獨到的哲學體系,說起體系,必然又是精微博然的大部頭,不過凡事都有例外,西方哲學史上有位哲學家,他的哲學體系翻譯成中文僅二百來頁,這在整個哲學史上都是罕見的,據他本人來講,這本書用的語言又是世界上最簡潔的,毫無誇誇其談、拐彎抹角之詞,就像「1+1=2」那麼簡單
  • 關於哲學的幾個普遍性誤解
    科學和哲學都會讓人昏厥二、哲學沒什麼用>這個誤會嚴格來講並不算誤會,因為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是有兩個問題:首先,這是個沒有意義的說法,說哲學沒有用,就像說飛機不能潛水,潛水艇不能飛一樣,每一個事物的存在有它自己的意義,不能用同一種意義去衡量每一個不同的事物。在這裡,有用與否也只是眾多衡量意義的標準之一,而非唯一,甚至衡量意義的眾多標準還在哲學的討論之下。其次,無用之用乃是大用,哲學這門看似無用的學問給我們提供的恰恰是關於有用的知識的知識,我們稱之為智慧。
  • 哲學是一條「賊船」,沒有進步性,不斷回到最初的問題上
    整整10年,周濂都以這樣的方式,開講西方哲學史——那是面對剛入學新生而設立的一門通識課。因《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等書,周濂被視為公共領域寫作的代表作家,卻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出色的教師,他主講的西方哲學史是中國人民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把哲學講成「熱門課」,絕非易事。
  • 隨筆:平凡人的哲學
    每個人都會有進行哲學沉思的時候,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每個人都是哲學家。由於人類喜歡將知識和事物進行歸類,自然就出現了知識的界限和職業的區別。例如哲學這回事,一提到它,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哲學家。哲學是哲學家研究的領域,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