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應該怎麼寫?寫影評的13個切入點是什麼?

2020-12-06 影評匠

追溯至文化極為繁盛的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吟詩作對之外,還有什麼文化?詩歌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它必須有嚴格的韻律和敘事。就古人來說,從社會制度到意識形態,無一不對人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制度。沒有上過私塾的人,是沒有理解高雅文化的能力的。於是在市井之中,便流傳開來一種門檻不高,但極其容易傳播的文化樣式——皮影戲。

春節檔、暑期檔、畢業檔,包括臨近十月的國慶檔電影,就是中國古代皮影戲的衍生品。當然,西方對電影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世界各地不同的電影流派也有不同的論調。不過,今天我們討論的重點在於電影評論,就不展開敘述、以免文章無法收場。

電影最初只是紀實記錄,簡單的理解就是如今的紀錄片。具體來說,所謂的記錄就是盧米埃爾兄弟的《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等。整部片子只有一個鏡頭組成,沒有影響和情節設計,更談不上故事情節和矛盾衝突。直到近代,蒙太奇剪輯手法的出現,使得有故事情節架構的電影不斷產生,有故事就有人物,有人物就有情感交雜,有情感就有評頭論足,於是影評出現了。但,讀故事的評論只是普通大眾對影評的認識,專業的影評至少有十三個要說的點。大草也把這十三個點稱為影評的切入點,它們分別是:

導演、攝像、演員、劇情、鏡頭、矛盾、剪輯、色彩、光影、視聽、道具、轉場、環境。

一篇文章不能囊括一切,所謂包羅萬象都是平日裡點滴的積累。因此,這篇文章大草就以自己認為最有必要和最常見的四個點展開討論,表達一些自己的觀點,以此為基礎和大家一起討論學習,大草會將這四個點整合為兩個大點。

一、電影締造者——導演、編劇

導演和編劇於一部電影而言,正如一個人與其父親、母親。大草日常看到一個人的品行、舉止,就會在腦海裡為其父母畫像。就大概率事件的基礎出發,我認為家教是一個人之所以會成為這樣的人,而不是成為那樣的人的關鍵。電影院中,一部電影結束總有觀眾小聲評論「這部電影真好看,某某演員不錯。」、「這部電影太垃圾了了,某某演員出演的電影果然不中看。」普通觀眾下意識地把電影的創造者看成了其中的某個演員,而我不敢苟同。尤其是在當代中國,幾乎所有的演員即戲子,他們只是聽命於導演的機器,參與藝術創作的部分除了天生帶來的皮囊和基礎的後天教育,還有什麼呢?

電影的每一個剪輯點,攝像機的布局和演員的演繹,都在於導演的場面調度。譬如中國導演吳京於創作的《流浪地球》和庫布裡克的《2001:漫遊太空》,兩部電影都是科幻片,但因為導演個人的經歷和創作意圖不同,對電影的評價就會隨著歷史的推進逐漸的嚮導演個人靠攏,而影片不過是導演個人才華和思想的表現形式。如果一部影評對導演的生平過往隻字不提,那這絕對是一篇極度失敗或者賺取流量的影評。正所謂:跳梁小丑,譁眾取寵。

二、世界構建師——攝像、剪輯

攝像機非常奇怪,他對電影創作者而言是觀察和捕捉這個世界的眼睛,但對於觀影者而言卻是了解電影裡那個世界的窗口,唯一的窗口。因此攝像和剪輯同時肩負著造夢和還原夢境的作用,造夢對攝像而言即捕捉影像,對剪輯而言即取捨影像;還原夢境於攝像而言就是還原現實世界,於剪輯而言就是歸整世界。

正因為不同的攝像和剪輯的存在,我們才看到了無數部視角不盡相同的電影。攝像的偏好和運用攝影機的方式方法,尤其是一些資深的攝像師非常值得研究和推敲,他們對一部電影的影響遠遠超過演員和導演。譬如中國攝像師顧長衛,他在電影《孔雀》中就多處運用到三角形構圖法則,和三點布光原則,對人物的情感表達普通觀眾無法感覺到是怎麼感受到的。可細細研究,正是攝像機的位置、高度和角度,無形中的藝術修養給觀眾已心理上的審美滿足。

影評中如何分析攝像和剪輯呢?攝像師攝像機的指導者,攝像機的位置、所創造的景別、構圖都是可以評論的點,而剪輯則更多,他設計電影的視聽感受,每一個幀都有評論分析的餘地。

歸根到底,影評不是主觀的吐槽。專業的影評中,作者應該是沒有鮮明的立場的,文章是盡力地還原電影本身。幫助觀眾理解電影是影評的第一層,幫助電影創作者學習、改進,通過影評促進電影事業的發展是更深的一層。

相關焦點

  • 影評應該怎麼寫?觀後感不等於影評的三個理由
    尤其是以時光網、豆瓣電影為平臺的一些國內主流平臺讓電影評論成為每一個人的工具成為可能,即便是不知道蒙太奇為何物的初中生,也可以寫電影觀後感走上熱門,被稱為精彩影評。究竟什麼是影評?至少不是觀眾的觀後感。一、影評幫助觀影者理解電影具有深度的電影往往不只是戳中觀影者的淚點、激起觀影者的興奮,而是一些社會背景後面,有思考傾向的藝術表達。
  • 《如何寫影評》:3步教你學寫影評
    每章都列舉了很多經典電影的例子,用實際案例來具體闡釋,避免就虛論虛;二是利用了很多學生和業界的影評案例,從如何做筆記,到列大綱、提煉主題,再到潤色文章,展示了寫影評的一個完整過程。除此之外,這本書提綱挈領,從談寫影評的目的,到影評的主題構思、電影的相關術語、評寫電影的方法,再到寫作風格與結構、資料來源、文稿形式等,結構有章可循、內容平實質樸。
  • 爛片避雷針+專業影評寫作指南=《如何寫影評》
    專業影評主要解決的是電影分析和藝術評價的問題。電影分析不只是單純的視聽分析,它還包括對類型及其歷史的參照,對電影語言發展的參照。如果你沒有參照,你就無法確定,你看到的影片好到什麼程度,它在同類影片中出於什麼位置。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迅提出,目前我國的影評常見的有三個問題,那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分析角度;論據捉襟見肘難以服人;觀點失當,或者根本沒有觀點。
  • 如何寫好影評 - 百度經驗
    雖然當下文學越來越不受重視,看電影的人很多,可是能夠寫好一篇好的影評的人確實鳳毛麟角,現在我來談談如何寫好一篇優秀的影評,如果這篇文章讓你覺得有所收穫,那麼請在下面點個讚,不勝感激。第一步,看電影能夠讓你想到要寫影評,一定是能夠觸動你的電影,當然也有可能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好吧,無論是出於怎樣的出發點,你都應該認真的看一遍電影簡介,如果這個不看你說你寫的很好,小編算你厲害。第二步,認真的將電影看至少三遍以上,這三遍不能夠就單單看三遍,第一遍是粗略的了解情節,人物主演的角色,情節的衝突點非常重要。先不說第二遍該怎麼樣做。
  • 影評怎麼寫?可以拿部電影舉例嗎?
    影評全稱電影評論,屬於一種特別寬泛的體裁,它和文學評論有點像,但是因為其有影像和聲音的形式,所以可評價的範圍更加廣泛。在我看來,浩如煙海的影評其實主要從兩個角度分類,內容上和技術上。技術上一般比較專業,比如拍攝、鏡頭運用、燈光、演員表演、結構形式等等。
  • 影評怎麼寫?電影解說怎麼做?淺談影視領域創作者的自我修養
    電影評論的七個指導一篇高質量的影評文章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以下七個指導意見供大家參考。1.內容稀缺、角度新穎一部電影由多個元素構成,導演、演員、編劇、鏡頭、臺詞、幕後等等,挑選一個自己擅長的方向深入挖掘,要好過面面俱到,泛泛而談。切忌做表面文章和口水文章,切記要另闢蹊徑和與眾不同。
  • 自媒體影評這麼爆,你有木有動心,看看怎麼寫好一遍影評
    獨家原創好多人不知道自媒體文有多賺,一篇爆文基本都是2000十的收入;好多人不知道自媒體有多好,它能讓你一些生活感想變現,變成無限可能,甚至成名成利成大V;好多人不知道自媒體文怎麼寫,眼看著別人悄悄收菜,漸漸變大V,心裡那個急;好多人更不知道影評自媒體文有多火爆,一部熱劇,熱影的出世能讓一些自媒體小咔賺得樂哈哈。如何寫好影評文,讓它又爆又叫好吶?
  • 《逐夢演藝圈》對江南以德報怨,導演給《上海堡壘》寫300字影評
    出於禮貌,導演畢志飛也回敬了一個影評。不過,畢大導演好像並不是那種有仇必報的性格。相反,他還給《上海堡壘》貢獻了電影票,特意去電影院認認真真的看了電影,還寫了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評。對江南以德報怨。畢志飛導演能力不怎麼樣,但肚量還是可以的,至少對江南他沒有睚眥必報,而是嘴上留情,沒有拉踩同行。
  • 吳京5歲兒子用全英文寫影評,網友:我們連個孩子都不如!
    兒子吳所謂也給爸爸寫了一篇影評,而且是全英文的。然後吳京就問網友說:「誰給翻譯翻譯,這是幾星?」雖然明著是在調侃自己的英文水平,實際上也是有對自己孩子英語水平的驕傲和炫耀。在這之前,吳京還帶著兒子去過國外電影路演會,當時吳所謂只有4歲,但是就已經可以非常流利地回答記者的問題了。
  • 別人家的孩子:吳京兒子吳所謂,五歲閱讀量超百萬,寫英文影評!
    吳所謂在四歲的時候閱讀量已經超過500本,文字百萬,並且已經被美國著名的雙語學校錄取,據謝楠透露,四歲的吳所謂已經能用英文寫影評了,寫影評還是英文,這不得不讓人覺得真是人外有人,小小的年紀這麼厲害不容易!吳所謂為什麼這麼厲害呢?
  • 綻放在筆端的希望之花《青少年影評活動巡禮》
    許多學校,開辦了電影知識講座,舉行了影評輔導報告,搞起了影評專題廣播,把看電影和學生的思想教育、語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許多影院,組織了指評影片專場,場場座無虛席,不少學生打著電簡記筆記,有的提來了錄音機:許多家長為孩子查資料、出主意。短短的幾個月,八萬名青少年寫的七萬多篇影評,雪片似地飛進了各級評選辦公室。
  • 時光的盛夏——《千與千尋》影評
    我是上周六看的電影,直到今天才寫影評,感慨很多,卻一直不知道怎麼寫,好久不寫影評了,找不到切入點,一直到昨晚聽到毛不易的《盛夏》,歌曲律動,歌曲好聽,這歌詞寫的,這不正就是我看《千與千尋》的感慨嗎?我最早看到《千與千尋》電影(影碟)的時候,或許是2002年或是03年的夏天。
  • 木衛二:寫了10年影評 終於讓王家衛想找他聊聊
    當我們比以往更多地討論起電影,絕不應該讓票房或者電影院屏障掉廣闊的銀幕視野。好電影從未變少,甚至它還跟黃金時代一樣多。」《布達佩斯大飯店》· 評語:滿懷對世界的愛  木衛二是一個「地理控」,曾是1997年泉州地理知識競賽第二名。去年,他曾將地理和電影結合,做了一張「中國電影地圖」。地圖上標記的電影,主要是2015年前後帶有較強地域特色的中國好電影。
  • 寄生——《寄生蟲》影評
    雖然跟大家誇下了海口要寫《寄生蟲》的影評,但真正到了動筆的時候我還是挺糾結的,畢竟現在網上的影評層出不窮,專業性的更是一抓一大把,再加上開學忙碌,這影評一拖就到了現在。我到底給大家寫些什麼呢?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從主題表達與拍攝技巧,人物形象和細節解讀三個部分來寫。(三部分均由電影時間順序寫,可能看起來會有點雜亂。)
  • 網際網路如何重塑影評文化?
    如果評論家拒絕《綠燈俠》《加勒比海盜》,編輯總是可以找到作家(通常是年輕的作家,希望獲得署名),寫個「五種超級英雄電影」列表,以確保流量。 編輯們會指出由此產生的點擊量,以此證明讀者真正想要的是對大片的報導——不管是否有其他的報導可供選擇。所有這些都剝奪了評論家工作的主要功能之一:提醒讀者注意不同類型的作品。
  • 《流浪地球》撞向豆瓣,影評機制的鍋?
    簡單概括下,豆瓣電影的聲明包含了三個很重要的信息: 第一,不存在網傳的「高贊評論被收買打差評」的情況,即網傳的水軍給《流浪地球》打低分的情況不存在;第二,確有用戶跨級修改評分,但只是極少數;第三,後續將不斷優化評分機制。
  • 《侏羅紀公園》影評 人類對科技的探索應該走多遠
    《侏羅紀公園》影評 人類對科技的探索應該走多遠時間:2015-11-27 08:54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侏羅紀公園》影評 人類對科技的探索應該走多遠 闊別了二十年之久的《侏羅紀公園》,如今在現代科技的包裝下重新回到大熒幕。
  • 《自然》雜誌登影評引爭議 稱《地心引力》偉大
    先是因為它2013年11月20日在顯著位置發表了科幻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的影評,稱它「確實是一部偉大的影片」。這篇影評讓許多對《自然》雜誌頂禮膜拜的人士感到「震撼」,他們驚呼:《自然》上竟會刊登影評?還有人在微博上表示:以後我也要寫影評,去發Nature!一家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報紙也稱《自然》雜誌「從無影評慣例」。於是這篇影評被視為一個異數。
  • 汪海林做客《今日影評》銳評《風平浪靜》
    11月11日,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汪海林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從敘事層面入手銳評電影《風平浪靜》,並結合周桂伊、藤井樹等影評人的不同看法,與廣大觀眾朋友一併探討這部影片的得失。劇本硬傷引困惑在對影院採訪中,《今日影評》發現觀眾對於《風平浪靜》的看法確如網絡狀況一般趨向兩極化。在觀影后的第一時間,汪海林便在自媒體平臺寫下四個字:一言難盡。對此,他向《今日影評》表示,電影創作者有想法但沒方法,基本的邏輯是錯亂的,就包括男主人公多年後尋找同學的心理動機及與小女孩的奇怪「戀情」的建立基礎都不夠清楚,「不論用哪個標準,它都沒有達標。」
  • 豆瓣影評: 史匹柏的彭羅斯三角形
    豆瓣影評: 史匹柏的彭羅斯三角形 「每個公式都會讓書的銷量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