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如何重塑影評文化?

2021-01-09 騰訊網

網際網路如何重塑影評文化?

The Problem with Film Criticism

文/ Charles Taylor譯/ 食指

全文共計5500字,預計15分鐘內讀完。

編者按總有那麼一批人披著學者的外衣欺凌還處於見習期間的讀者。商業電影的猖獗,讓這一批影評人更加痛苦的同時,也更加的閉塞。對於藝術的過度追求,讓他們和主流觀眾和讀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憤怒和焦慮成為了一副有色眼鏡,就架在他們和電影之間。

關於電影批評狀況的辯論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專業影評人認為網際網路已經被業餘愛好者、影迷和蒙昧主義者所淪陷了。網絡愛好者則反駁說,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電影批評黃金時代,並指責傳統主義者的嫉妒、怨恨和勒德主義。

*勒德主義 (Ludditism) :強烈反對在任何方面提高機械化和自動化。勒德主義者值仇視一切新奇的發明乃至科技進步的人。

各方的觀點可能同樣樂觀,但這並不意味著雙方都可以提出平等的主張。我從事電影評論工作已經有25年了,我有幸見證了紙媒的輝煌和沒落以及網際網路的興起。當時,網絡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遞方式開始興起,而作為紙質印刷的媒體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我的經驗告訴我,在印刷時代,電影批評的形式會更好,而且出色的作品更有可能產生影響。當然這也並不是說網際網路一無是處。但是,媒體的性質,它重塑新聞業和公眾話語的方式,使得這項工作如今變得更加困難。

網際網路對我們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持續便利做出了貢獻,同時也鼓勵了目前破壞民主的文化隔離,網際網路必須為目前美國生活的混亂承擔很大的責任。

在公共場合,已建立在線出版物的影評人會說,網絡為影評提供了新的家園。然而在私底下,許多評論家會告訴您真實的慘狀:他們的工作依賴於通過尤其是對超級英雄和奇幻電影進行大量報導來確保廣告客戶滿意。

編輯們希望通過給電影的預發行造勢來吸引觀眾。影評人對這部電影的真實想法常常淹沒在持續不斷的宣傳洪流中。如果評論家拒絕《綠燈俠》《加勒比海盜》,編輯總是可以找到作家(通常是年輕的作家,希望獲得署名),寫個「五種超級英雄電影」列表,以確保流量。

編輯們會指出由此產生的點擊量,以此證明讀者真正想要的是對大片的報導——不管是否有其他的報導可供選擇。所有這些都剝奪了評論家工作的主要功能之一:提醒讀者注意不同類型的作品。而且,由於維持廣告收入取決於保持點擊量,即使是優秀的編輯,也很容易讓他們的出版物淪為工作室公關人員的工具。

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專業的學生們都被灌輸了這樣一個觀念:必須找到一個故事的賣點,也就是為現在的寫作正名的東西。但光是熱點,甚至都不能回答一個基本問題:這個故事好嗎?它值得被講述嗎?當詹姆斯·阿吉(James Agee)在生活雜誌上寫一篇關於被遺忘的無聲電影喜劇演員的文章時,並沒有什麼熱點可追。然而這篇文章把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和哈羅德·勞埃德(Harold Lloyd)重新帶回了公眾的意識中。

激情——以及威廉·肖恩對他所聘用的作家的信任——是肯尼斯·泰南(Kenneth Tynan)撰寫路易絲·布魯克斯那篇如今備受尊敬的*人物特寫的激勵因素。幾年前,《每日新聞》拒絕讓影評人評論一部廣受好評的關於反納粹烈士蘇菲·朔爾的電影,因為用編輯的話來說,這個故事「令人沮喪」。

*肯尼斯·泰南的那篇經典之作叫做《戴著黑色頭盔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BLACK HELMET)

博客作者可以自由地寫他們想寫的東西。他們當中最棒的那些,例如丹尼斯·科扎裡奧(Dennis Cozzalio)的博客「Sergio Leone and the Infield Fly Rule」,金·摩根(Kim Morgan)的「 Sunset Gun」或者是法蘭·尼姆·史密斯(Farran Nehme Smith)的「The Self-Styled Siren」為公眾提供了電影作為私人痴迷方式的聲音。他們的電影知識廣博而深刻,但是他們寫得卻可以再深刻些。

他們明白,對任何藝術的真正欣賞始於快樂(而不是看電影這樣的「工作」)。閱讀這些評論是為了閱讀基於電影的感性反應,通過某個電影明星在不同影片中的角色,或者某種令人著迷的拍攝手法。閱讀這些影評人的作品時,我常常感到,這些人致力於集體文化記憶的概念。而在這個時代,過時是一種常態。

要想自由地寫你想寫的東西,需要有很強的自律能力。每一位塑造自己作品的網絡作家,每一次都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並引起反響的人,都讓我想起了寶琳·凱爾在《權勢下的女人》(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中對吉納·羅蘭茲的評價:「她所做的一切都令人難忘,因為她做了太多。」

當一個網站的目標是通過源源不斷地提供有來源或無來源的新產品來滿足網際網路這個巨大黑洞的需求時,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長時間地產生影響。當永久周轉成為常態時,膚淺的、愚蠢的、無關緊要的規則就此橫行。某博客列表以一篇題為《2011年遺留下來的疑問:這些電影有可能好嗎?》的綜述結束了2011年的電影預演。(顯而易見的答案是,在這些作品被搬上銀幕之前,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評論家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觀看並撰寫有關它們的文章,但反思已經是20世紀的事了)

關於《漂亮朋友》即將改編的一段奇葩評論脫穎而出:「據說這部電影由一部短篇小說改編而來。但對我們而言,這只是一部電影,一部由炙手可熱的帥哥美女主演的電影,其中有克裡斯汀·斯科特·託馬斯,烏瑪·瑟曼和克裡斯蒂娜·裡奇...也不知道電影是好還是壞,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如果這個影評人(或某個編輯……一個人)足夠了解這個短篇小說實際上是莫泊桑的小說,那會更好。在我們看到《美麗朋友》之前,我們不知道它是否優秀,但這一描述不會讓你認為莫泊桑的改編和你對《開膛手傑克》的看法有任何不同。

什麼都沒有變。在紙媒的年代,影評人中大多數都是些蠢貨。新鮮的是,目前沒有必讀的評論家,沒有寶琳·凱爾或安德魯·薩裡斯的觀點可以引發一場對話或爭論。

部分問題在於經常被用來證明影評力量的一點:在網上做影評的人實在太多了。這等同於用票房收入來衡量一部電影的好與壞。有太多的評論家寫了太多的文章。即使是那些反對當前對話的膚淺性的人,那些對電影進行冗長而詳細的思考的人,也找到了一種方法,讓自己變得近乎無關緊要。

你可以理解為什麼一個年輕的評論家想要炫耀他(幾乎總是一個「他」)知道的東西。這是一個年輕的評論家獲得關注的一些方式。但是,太多的網絡批評家們的學究氣息遠遠地超過了他們的年齡。無論電影對他們來說是什麼——分析或諾斯替教派的沉思——它們聽起來都不像是什麼有趣的東西,它們也沒有告訴讀者,電影,即使是困難的或不尋常的電影,也可以是一種樂趣。很多時候,他們根本就沒有和讀者交流。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任何一個為大型出版物寫影評的人都被告知,讀者什麼都不知道(即使現在他們比以往更容易查找參考資料)。但是讀了一些更認真的網絡評論之後,我感覺他們無意向這些見習讀者獻殷勤。所有嚴肅的年輕電影人聽起來都好像在為彼此而寫作。沒有炫耀,但是與世隔絕了。嚴厲的網絡評論家聽起來似乎沒有興趣將電影連接到屏幕參數之外的任何生活。文章從照明和編輯甚至鏡頭長度的角度分析電影,並提出了具有博士學位論文的嚴肅性呈現。讀著關於新藍光光碟縱橫比差距的冗長而詳細的爭論,我所知道的唯一縮小的毫米就是我睜大的眼睛縮小的毫米。

作家丹·科斯(Dan Kois)在《紐約時報》上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觀點,說他不能假裝喜歡他覺得無聊的電影。他的反應似乎使他仿佛在說電影永遠不會偏離常規,觀眾也不應嘗試有什麼新鮮玩意兒。電影史學家大衛·博德威爾甚至使用了「庸俗主義」這個詞。

博爾德維爾和《紐約時報》評論家曼諾拉·達吉斯(Manohla Dargis)介紹了一位心理學研究者的工作,用博爾德維爾的話來說,就是「導演如何在不剪切、鏡頭移動或聲音突出的情況下巧妙地引導我們的注意力。」

這些批評者能聽到自己的話嗎?想像一下,沒有看過侯孝賢或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的電影的人,讀到認知理論是解開其看似堅韌表面的關鍵。面對這種情況,誰不會一臉懵逼呢?

在一小群贊同你觀點的人中間閒聊,要比向其他人證明他們應該尋找一開始似乎不適合他們的東西要容易得多。這無疑是在承認,對於電影作為一種流行藝術形式的可能性,我們不感興趣,也不相信。科斯的反應是一個長期偽裝成博學並欺凌讀者的例子。儘管許多批評家會對自己被稱為「粉絲」感到震驚,但這就是他們經常表現出來的蜂群思維。不管你是在捍衛《黑暗騎士》還是《生命之樹》,如果你宣稱那些和你不一樣熱情的人沒有欣賞電影的能力,那就無關緊要了。

作為一門手藝,美國主流電影幾乎已經消亡,更多的是商品銷售部門的產品,而不是電影製作人的產品。美國電影已經用壯觀場面和噪音取代了故事、人物和情感,這是第一部當代特效電影,比如《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和《E.T》(E.T),甚至是漫畫改編電影,比如理察 萊斯特(Richard Lester)的《超人2》(Superman II)和蒂姆 伯頓(Tim Burton)的《蝙蝠俠》(Batman)。

這句古老的格言反過來說。現在的問題不是要找適合孩子的東西,而是要找適合大人的東西。像《林肯律師》這樣一部普通的、還算不錯的驚悚片,演技精湛,情節精良,很了不起。託尼 斯科特執導的藍領驚悚片《危情時速》是一部高超的製作工藝,它反映了美國人現在的生活方式,讓人感覺像是一個奇蹟。

評論家們屈尊欣賞《國王的演講》,稱其為「取悅大眾的電影」,儘管事實上,這部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本身就是小眾市場的一部分,不再指望能吸引大量觀眾。在獲獎幾周後,它以DVD的形式發行,在大型媒體商店裡被壓縮成背景噪音。

電影作為流行藝術的消亡,嚴肅的評論家們陷入沉思,這些都表明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網絡作為民主新燈塔的說法是錯誤的。在許多方面,網絡已經成為民主的災難。

當我開始在Salon.com網站做影評人的時候,讀者可以點擊一個連結直接給我發電子郵件。不到一個月,我就收到了讀者的來信,數量之多,超過了我十年來作為紙媒評論家的數量。並不是所有的信都是友好的(儘管那些粗魯的寫信人經常會在你回信的時候道歉),但是我至少感覺和我的讀者們有了聯繫。

然而,當出版物允許讀者不經過編輯直接發表評論時,這一切都結束了。幾乎立刻,我和我認識的其他作家不再直接從讀者那裡聽到消息。相反,即時發布成為了最大聲的生存方式。故作姿態和高談闊論佔據主導地位。如果作者是女性或猶太人,就會出現厭惡女性和反猶分子。怎麼會這樣?因為沒有編輯來阻止他們。恃強欺弱和偏執的人抓住了這個機會炫耀自己。那麼我和我的同事們收到的那些通情達理的人呢?他們根本不去網上論壇。

這種「熱鬧的論壇」、「熱烈的辯論」或者其他任何現在被用於網絡欺凌的委婉說法,總是被這樣的說法所辯護,即當合理的回答者來反擊那些誇大其詞的人時,平衡將會恢復。槍傷也可以縫合,但傷害已經造成。

虛擬實境的先驅杰倫·拉尼爾(在他的重要著作《你不是一個小玩意》(You Are Not a Gadget)中寫道,「如今,人們對交流的體驗通常是超越個人的超人體驗。」新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對於一個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每個人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能獲得的經驗越來越少了。」

這種分歧是數字文化在更廣泛和陰險的範圍內專門研究的東西,並且被證明是網絡民主化影響的證據。那些為福克斯新聞(Fox News)分化美國政治話語而感到困惑的進步主義者,偽裝成新聞,同時從不以任何會打擾其最珍視和未經檢驗的信念的事情困擾追隨者,他們高興地轉向了他們偏愛或偏愛的衛星廣播電臺。聽音樂或尋找適合其人口統計的支持小組或留言板,這是歪曲自己立場的政治網站。進入另一個領域似乎只是為了表達憤怒。

將網站嚴格劃分為狹義的利益,亞馬遜和Netflix試圖根據您已經購買的商品來引導您的下一次購買,網絡用戶從未遇到過既定的政治或文化偏好的能力以及方式技術使廣告商能夠識別每個潛在市場並直接向其投放廣告。所有這些都代表著文化隔離的勝利,這是對民主的否定。不必面對任何與自己不同的人,這是令人放心的。

我認為,在美國政治兩極化程度空前的時期,這種文化隔離成為我們的文化規範,並非偶然。民主始終是一個難題,要讓民主發揮作用,我們就不能排除誰不喜歡我們,或者我們不喜歡誰。

依靠跨越障礙的流行藝術不可能在這種範圍內存在批評(原本旨在幫助人們理解他們不知道或假設他們不喜歡的作品,或者他們知道但尚未真正考慮過的作品)在網絡文化中就像地下集會一樣,被建立起來加強那道藝術和批評必須跨越的高牆。

什麼都沒有留給我們的影評人的卑鄙,以及那些嚴肅地戴上髮夾的影評人(以及可能成功地使電影觀看像學者們所讀專業書籍一樣令人不快)的沉悶,發揮了這種分裂作用,通過忽略他們自己禁忌的事物,告訴他們的追隨者他們沒有錯過任何東西。淹沒在「喜歡」按鈕的專橫統治中的不是電影和電影批評,而是民主。

相關焦點

  • 爛片避雷針+專業影評寫作指南=《如何寫影評》
    電影也是一樣,如果觀眾在觀影可以之前先看一下專業的影評,那麼在觀影時就能獲得更多的樂趣。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看影評的好處,網上的影評也越來越多。但是網上影評的水平參差不齊。那麼我們如何鑑別影評是否專業,如何寫出一篇專業的影評呢?推薦大家看一下《如何寫影評》。
  • 《如何寫影評》:3步教你學寫影評
    那天逛書店,猛地一瞥,瞥到書架上這本《如何寫影評》,我鬼使神差地抽了下來,發現,這真是一本非常通俗實用的電影書。這本書的亮點之處,一是電影案例豐富生動,配有各種插圖。每章都列舉了很多經典電影的例子,用實際案例來具體闡釋,避免就虛論虛;二是利用了很多學生和業界的影評案例,從如何做筆記,到列大綱、提煉主題,再到潤色文章,展示了寫影評的一個完整過程。除此之外,這本書提綱挈領,從談寫影評的目的,到影評的主題構思、電影的相關術語、評寫電影的方法,再到寫作風格與結構、資料來源、文稿形式等,結構有章可循、內容平實質樸。
  • 影評應該怎麼寫?觀後感不等於影評的三個理由
    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讓電影成為一個商業爭奪熱點變為現實。電影領域中,除了前期的電影創作和中期的電影觀賞,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電影的評論,可以理解為是對電影的發展指導。尤其是以時光網、豆瓣電影為平臺的一些國內主流平臺讓電影評論成為每一個人的工具成為可能,即便是不知道蒙太奇為何物的初中生,也可以寫電影觀後感走上熱門,被稱為精彩影評。究竟什麼是影評?至少不是觀眾的觀後感。一、影評幫助觀影者理解電影具有深度的電影往往不只是戳中觀影者的淚點、激起觀影者的興奮,而是一些社會背景後面,有思考傾向的藝術表達。
  • 基於5G+雲+AI技術將重塑泛網際網路形態
    打開APP 基於5G+雲+AI技術將重塑泛網際網路形態 發表於 2019-07-12 09:05:32 5G將給移動網際網路帶來巨大變化,會催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新應用,帶來新的商業機會。目前,諸多網際網路企業以及傳統企業都在積極推進5G,希望從5G中收穫機遇。對此,華為雲中國區副總裁胡維琦從雲服務商角度,暢談了5G+雲對網際網路業務的改變以及怎樣抓牢機遇。
  • 影評應該怎麼寫?寫影評的13個切入點是什麼?
    追溯至文化極為繁盛的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吟詩作對之外,還有什麼文化?詩歌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它必須有嚴格的韻律和敘事。就古人來說,從社會制度到意識形態,無一不對人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制度。沒有上過私塾的人,是沒有理解高雅文化的能力的。
  • 吳海英:重塑令行禁止的政治文化
    吳海英:重塑令行禁止的政治文化 2017-10-17 09:20: 2017年10月17日 09:2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參與互動    重塑令行禁止的政治文化
  • 如何寫好影評 - 百度經驗
    雖然當下文學越來越不受重視,看電影的人很多,可是能夠寫好一篇好的影評的人確實鳳毛麟角,現在我來談談如何寫好一篇優秀的影評,如果這篇文章讓你覺得有所收穫,那麼請在下面點個讚,不勝感激。第一步,看電影能夠讓你想到要寫影評,一定是能夠觸動你的電影,當然也有可能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好吧,無論是出於怎樣的出發點,你都應該認真的看一遍電影簡介,如果這個不看你說你寫的很好,小編算你厲害。第二步,認真的將電影看至少三遍以上,這三遍不能夠就單單看三遍,第一遍是粗略的了解情節,人物主演的角色,情節的衝突點非常重要。先不說第二遍該怎麼樣做。
  • 文化復興夢:靈機文化助推網際網路+傳統文化創新轉型
    如今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承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難題。當今,如何有機融合「網際網路+傳統文化」打造文化傳承新道路,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不可逃避的責任。網際網路+傳統文化探討成為時代主題廣東省網際網路協會創始人方兆康接受艾媒網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網際網路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本身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情,這是高新科技的一個必然趨勢。網際網路與傳統文化不是衝突的關係,而是相得益彰、互相促進的關係。」
  • 《侏羅紀公園》影評 人類對科技的探索應該走多遠
    《侏羅紀公園》影評 人類對科技的探索應該走多遠時間:2015-11-27 08:54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侏羅紀公園》影評 人類對科技的探索應該走多遠 闊別了二十年之久的《侏羅紀公園》,如今在現代科技的包裝下重新回到大熒幕。
  • 靈機文化助力網際網路+傳統文化轉型
    在「網際網路+」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發展正面臨著各方各面全新的挑戰,而其中來自跨界轉型的困惑和難題成為了傳統文化與時俱進道路上繼續解決的痛點。「十三五」規劃中對文化產業的改革發展提出多項建議,也正是社會對文化改革發展的迫切需求使得傳統文化轉型這一話題被拋上桌面。當前,傳統文化如何深化轉型?如何通過網際網路傳承並保留文化的正統?
  • 靈機文化助力2016廣東網際網路大會打造「網際網路+傳統文化」專場
    (iiMedia Research Group)承辦的2016年亞太地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網際網路行業交流盛會——2016全球移動網際網路CEO峰會暨2016廣東網際網路大會(以下簡稱峰會)即將在廣州保利博覽館5-6號館盛大開幕。
  • 復旦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媒介融合正重塑公共文化生活
    媒介融合正在重塑社會公共文化生活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陸曄作了題為《理解媒介融合:以IPTV用戶行為為例》的報告。根據調查,她指出IPTV用戶行為呈現出電視終端接入性與觀看頻率形成巨大反差、在相當程度上接受內容付費、有多種視頻觀看渠道、有一定的線下日常社交娛樂活動等特點。
  • 數位化時代, 人文研究如何在大學重塑精氣神?
    浙大文化遺產研究院工作人員藉助可攜式絲綢掃描設備進行青州狀元卷數位化採集 世人眼中,人文研究似乎只需書籍紙筆,與高新技術不必「親密接觸」。但在網際網路大潮澎湃而來的今天,人文研究的創新之路,一樣需要直面數位化的挑戰。
  • 《流浪地球》撞向豆瓣,影評機制的鍋?
    具體情況如何,看來得從這位用戶入手。 一 打分有自由,也要有態度 先看這位用戶於今日(2月12日)凌晨發布的一則說明,他指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事實,就是網傳的豆瓣大批用戶改低評分的情況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一點與豆瓣電影的聲明一致。
  • 靈機文化:網際網路平臺引擎 喚醒傳統文化
    在中華文化促進會指導下由靈機文化創立的中華文化促進會新媒體中心也受邀出席會議,文促會新媒體中心主任、靈機文化CEO劉興東應邀出席會議。,要承擔探索創新網際網路+傳統文化的任務,同時挖掘自媒體和國際媒體的潛力,擴展對外文化傳播窗口,將傳播效果最大化。
  • 中醫的崛起之路:靈機文化引領網際網路+轉型新趨向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擁有2000多年的中醫醫學文化是其中的國學瑰寶。歷經千年傳承到21世紀,中醫醫學文化目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並在現代醫學的競爭中,中醫的傳統道路何去何從?網際網路+轉型發展是擺在中醫眼前的迫切需求!  不可否認,中西醫之爭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上最易引起爭論的話題之一,科學性這一點也是中醫最容易被攻訐的部分。
  • 李淼做客《今日影評》暢評驚悚片《隱形人》
    12月10日,專欄作家李淼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多角度評論電影《隱形人》驚悚質感的同時,也就電影恐懼感的營造方法與廣大觀眾朋友展開討論。  偷窺視角製造無聲驚悚  隱形共生令人毛骨悚然  網友在《隱形人》中體驗到的驚悚感,做客《今日影評》的李淼也深有感觸。
  • 公式:網際網路+腦科學=網際網路神經學
    2015年7月23日,中國網際網路未來發展高峰論壇在京舉行,會上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與未來社會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作為該中心前期成立的支持者,陳鋒一直關注這個中心從籌備到成立的整個過程。應該說,對於網際網路作為獨立學科和研究方向,中國傳媒大學體現出一種敏銳和前瞻性。譬如建立中國第一個」網際網路信息研究院「,建立研究網際網路如何對人類未來社會產生影響的「「網絡與未來社會研究中心」。
  • 騰訊NOW直播的新內容打法:把春天當場景,用文化重塑社交
    直播間時空構造的隨意性,能夠轉換交流場景,而場景轉換又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社交時代人的交流行為結構。生活本身的分量並不在於它承載了多少意義,而更在於此時此地。所以最近,騰訊NOW直播直接把春天當做直播間,啟動2018清新踏春季。
  • 【管理評論】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一致性文化和成就動機對自我導向型工作重塑行為的雙核驅動——基於自我調節理論的實證研究
    一致性文化和成就動機對自我導向型工作重塑行為的雙核驅動——基於自我調節理論的實證研究An Empir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