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0日,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舉辦「新技術環境下IPTV用戶行為與生活方式」學術工作坊,並公布了「新媒體視頻平臺用戶行為和生活方式調查」結果。
4月20日,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舉辦「新技術環境下IPTV用戶行為與生活方式」學術工作坊,並公布了「新媒體視頻平臺用戶行為和生活方式調查」結果。這是國內第一次專門針對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用戶展開的受眾調查。
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新媒體視頻平臺用戶行為和生活方式調查」項目組與百視通網絡電視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有關「新技術環境下IPTV用戶行為與生活方式」的研究項目,旨在進一步了解以百視通用戶為代表的IPTV受眾群體在平臺使用、頻道選擇、潛在市場、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回收問卷101683份,有效問卷52905份,樣本呈現年輕化、受高等教育比例高等特點。
學術工作坊現場。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手機上網已成為第一媒介接觸方式
項目組成員、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菲介紹,此次調查研究發現在新技術引發傳播革命的當下,受眾獲取信息、尋求娛樂的渠道和方式較之以往產生了深刻的變化:
從每周媒介接觸的天數看,IPTV用戶的媒介接觸頻率排序依次是:電視(1.43天)>廣播(1.26天)>報紙(1.24天)>雜誌(1.16天);
從每天媒介接觸的小時數看,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內,IPTV用戶的媒介接觸頻率排序依次是手機上網(2.7小時)>電視(1.92小時)>電腦上網(1.77小時)>廣播(1.72小時)>雜誌(1.64小時)>報紙(1.53小時)。
換言之,使用手機上網已成為受訪者獲取信息、尋求娛樂的第一媒介接觸方式。
同時,電視接觸頻率和時間在過去嚴重下滑(一周只有平均1.43天)。可以參考的是,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於2010年曾開展「新傳播形態下的中國受眾」全國調查,當時受眾的媒介接觸排序同樣為電視接觸位居傳統媒介之首,但全國受眾幾乎每天都看電視(每周平均收看電視6.29小時)。
調查同時發現,目前最受歡迎的IPTV服務包括頻道直播功能、視頻點播功能、頻道48小時回看功能。在IPTV之外,用戶還有廣闊的視頻接受渠道: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成為當仁不讓的三大視頻播放平臺,拔得頭籌的直播平臺是YY(歪歪)和映客,美拍和全民直播列第三位。
無論是IPTV還是其他視頻類網站,目前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提供娛樂。沈菲稱,如果以跨媒介平臺播放的熱門電視劇為依據,我們會看到受訪者最愛看國產劇和港劇,對於男性來說列第三位的是美劇,而女性則是韓劇。與此同時,線下娛樂活動與娛樂性媒體使用呈正相關,與信息性媒體使用呈現負相關。
媒介融合正在重塑社會公共文化生活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陸曄作了題為《理解媒介融合:以IPTV用戶行為為例》的報告。根據調查,她指出IPTV用戶行為呈現出電視終端接入性與觀看頻率形成巨大反差、在相當程度上接受內容付費、有多種視頻觀看渠道、有一定的線下日常社交娛樂活動等特點。
這讓她想到,IPTV用戶的「直播、時移、回看」行為已顛覆了傳統電視的共同觀看體驗,過去的互動性電視(點播)、參與性電視(沉浸式觀看)已向社交性電視過渡,交互式網絡電視提供了多屏幕、社交化、數位化的信息及娛樂方式。
因此陸曄認為,以網際網路、數位化為基礎的信息與傳播技術革命徹底顛覆了源自工業化時代的媒介概念,過往基於傳統媒介展開的有關受眾特徵與行為的討論也隨之而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媒介學者馬克·波斯特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就以「第二媒介時代」這一極具開創性的術語,預示了這個顛覆性變化的特徵,那就是新技術會促成一種集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於一體的系統,它將是對交往傳播關係的一種全新的型構。
陸曄表示,媒介融合已發生在多個維度,IPTV是媒介技術融合的一種形態,但我們今天理解媒介融合不僅僅是平臺和渠道的融合,它還是媒介手段的融合、公眾媒介實踐的融合、媒介系統與社會系統的融合、媒介技術與身體的融合。
無論是IPTV還是其他類似的內容終端,若僅僅作為傳統電視的一種帶有互動性的拓展,是遠遠不夠的。傳統電視接觸時間頻率嚴重下滑的同時,微信、直播、全民K歌、抖音等新的傳播形態、娛樂方式、社會交往正在不斷被創造出來。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內容終端若要繼續扮演中介個體和虛擬世界的重要的界面角色,就需要尋找到真正與實體空間、與社會生活甚至與人的身體融合的新路徑。
「我們的注意不能僅僅集中在社會調查提供的受眾收視數據,我們更需要關注用戶整體上和技術連接的方式。媒介融合不僅是媒介創新的迭代性實踐,更是一種全新的力量,正在重塑社會的公共文化生活。」
「用戶至上」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隨後,工作坊圍繞「在新技術時代重新理解視頻用戶」展開探討。大家發現了本次調查的一個有趣現象——受訪用戶明明是從百事通終端看到的問卷,卻有一半人表示自己沒有看過百事通。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李亦中也是IPTV用戶。他提及IPTV應該注重界面設計的用戶友好性:「現在上海城市治理都說要精細化,那麼IPTV也要精細化。我怎麼把內容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送達到用戶的面前?頁面設計大有文章可作。友好的頁面設計讓人很快就可以搜尋到要看的東西。」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段京肅也認同媒介融合是一種全新的力量,正在重塑社會的公共文化生活。「有了新技術媒介融合後,第一個變化就是我們受眾對於社會平等的追求。傳統媒介的傳播方式是居高臨下的,用戶沒有感覺到在信息傳播中你我是平等的。但是現在,為什麼網絡文學火熱?以前是作家一個人在房間裡寫出來,然後大家去欣賞,現在讀者都參與進去了,他們獲得了一種平等感。」
「再就是IPTV用戶正在由少數向多數轉變。用戶年齡段在不斷擴展,結果是受眾需求的多元化。」段京肅舉例,現在的年輕人喜歡抖音、快手,等過十年之後再來看可能又覺得太小兒科了。「所以如何回應不同年齡段的需求,無論是內容的需求還是形式的需求,都要日益多樣化。」
段京肅還提出,如今視頻用戶的行為從時間上來講是泛化的,不像傳統電視有「每晚黃金八點」。「網絡沒有黃金時間,隨時都可能就是黃金時間。那麼網絡電視的時間節點就要結合受眾的年齡段進行細分。」此外,越來越多用戶願意為內容付費,這種情況下的付費方式也需要特別設計。
在他看來,「用戶至上」的理念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我們對這個理念應該有一個全方位的理解,從對它的尊重開始,然後是認真了解他。在媒體融合的時代,或許這樣我們會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加平穩一些。」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網 http://www.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