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環境下地市電視臺新聞話語權的解構與重塑

2020-11-28 人民網

摘要:媒體話語權的爭奪由來已久。電視新聞話語權在新媒介環境下迎來了諸多新變化。地市電視臺的新聞話語權呈現出語言符號親民、物質基礎堅實可信、權力利益博弈「平衡兼顧」等特徵。新媒介環境下,民意輿論場不可控、不可測因素凸顯,地市電視臺的新聞話語權面臨新媒介對電視新聞「現實」構建能力的解構。未來,地市電視臺要重塑新聞話語權,必須積極擁抱新興媒介,打造電視新聞品牌欄目,培育草根意見領袖,深植群眾話語體系,重新掌握構建「現實」的主導力。

關鍵詞:地市電視臺;電視新聞;話語權;解構;重塑

話語權主要表現為語言控制權力和輿論影響能力,語言的靜態與固定、抽象與有限,以及包含諸多假定等特性①,使得話語的編碼與交流、概括與傳播變得變幻莫測。新聞媒介是公共輿論場得以形成的主要傳播載體和渠道,新聞話語權則成為媒體輿論控制力和影響力的顯要表徵。電視新聞話語的輿論影響力不容小覷。

一、市級電視新聞話語權特徵

新聞話語權就是利用新聞報導影響輿論導向、社會行為和國家政策的能力和權力。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新聞媒介話語權不一,甚至同類型、同層級的新聞媒介話語影響力也不盡相同。地市電視新聞話語權呈現出以下典型特徵:

其一,「民意對接」的親民符號表達。相比省級媒體和中央級媒體,地市電視臺是最基層的媒體、最接地氣的媒體。其電視新聞話語體系更加充滿開放性和社會性,具備對接民意的便利和優勢,這從地市觀眾對本地電視臺民生新聞的高度關注可以得到印證。

其二,「堅實可信」的話語物質基礎。地市電視新聞雖出基層,但同樣是主流媒體,是政府的宣傳工具,臺屬資源、品牌、公信力等歷經較長時間積累,比網絡媒體具備更為可信、可靠的影響力基礎。

其三,「平衡兼顧」的權力利益博弈。媒體市場化轉型背景下,決定傳媒經濟效益的市場、監督引導的黨政宣傳部門、作為消費者的用戶三者共同塑造著媒介組織②。市級電視新聞話語權建設既要「顧上」,又要「兼下」。一方面,其特性決定話語體系要為國家和政府利益代言;另一方面,作為用戶「夠得著」的權威媒體,必須尋求更好方式對接群眾。

二、新媒介環境下地市電視臺新聞話語權面臨解構

新興媒介已成為電視新聞話語權研究的重要情境,尤其在新媒介環境下輿論環境、利益博弈等日趨複雜,對電視新聞話語權建設形成了衝擊和挑戰。

(一)新媒體削弱了電視新聞構建「現實」的能力

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李普曼的「擬態環境」、麥克姆斯和肖的「議程設置」理論,均指出媒介信息活動對客觀環境的重新選擇和結構化過程,一定程度上,媒介就是現實,電視新聞話語權由對新聞事實的選擇性、結構性和傾向性報導而逐漸形成。電視新聞「議程設置」本就面臨「時滯問題」,即電視新聞對公眾產生影響存在一定時間差,尤其面對「三微一端」的即時、現場和真實等優勢,電視新聞時效性、在場性和影響力等均不可同日而語,人們不再僅憑電視新聞「擬態事實」作出行為反應。新媒體首發效應引領下,電視等權威媒體跟進報導或評論,用戶觀察初級輿論場形成情況才作出行為反應。當下,電視新聞在構建「擬態現實」的過程中扮演著「跟隨者」「家長式」的角色,承擔著還原事實、引導輿論的職責,但其首發優勢已明顯減弱。在「見仁見智」的用戶面前,掌握著權威話語權的電視新聞媒體往往成為了「沉默」的群體。

(二)民意輿論場不可控、不可測因素進一步凸顯

喬舒亞·梅羅維茨(Joshua Meyrowits)的情境媒介理論認為,傳播媒介應被視為社會環境的一部分,把情境視為信息系統,每種獨特的行為都需要一種獨特的情境。③當前,社會情境的典型變化是民意輿論場日趨複雜化、結構化和組織化。例如在2014年廣東茂名「PX事件」中,部分民眾聚集遊行,甚至做出打砸、破壞公共設施等不理智行為。民意輿論場不可預測的因素越來越龐雜,不可控制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由言語激化為行動的時間差縮小,致使允許電視新聞「反應」的時長越來越短,而群眾對其時效、真實、態度等要求卻越來越高。茂名新聞媒體在PX事件中雖反應不夠迅速,但做到了真誠對接群眾,針對謠言一一進行了澄清,起到了正本清源的效果。民意輿論場的不可測、不可控對新聞媒體的發聲速度、話語態度、語言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草根利益崛起打破了電視新聞維持的利益平衡

市級電視新聞話語權受到物質基礎、利益平衡、政治博弈和價值觀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電視新聞作為權威信息的出口,維持著黨政宣傳部門、媒體經濟利益和普通群眾知情權之間的利益平衡。

新媒體蓬勃發展導致民意輿論場話語力量的擴充,為用戶個體表達訴求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和勢能,「素人」的話語能力得到充分釋放。一方面,普通民眾的表達平臺激增,激發了他們話語表達的訴求和意願;另一方面,民意輿論場上草根意見領袖崛起,成為民眾語言訴求的「代言人」,增強了民眾話語表達的能力。市級電視新聞話語權不再僅僅由政府所主導並賦予,普通群眾聲音變得越來越重要,注重對接群眾的期望、需要和利益成為電視新聞話語權建設的重中之重。

三、地市電視臺新聞話語權重塑

新媒體發展勢頭強勁,危機輿情事件頻發,既對電視新聞話語權構成挑戰,也為強化市級電視新聞話語權提供了機遇。市級電視新聞仍然可以通過擁抱新媒體,塑造品牌新聞欄目,培育意見領袖等舉措,強化話語權。

(一)積極擁抱新媒體,重掌構建「現實」的主導力

輿論場上,尤其是危機輿情發生之時,新媒體信息流和謠言流助推了多元嘈雜聲音和複雜多變氛圍的凝聚,亟需「首要責任主體」澄清事實、主持大局。危機輿情發生之初,地市電視新聞應主動掌握主動權,因應受眾期待,實現話語影響力、說服力最大程度地強化。遺憾的是,在現實中,很多媒體主動放棄或貽誤了這種主動權,從而導致輿論失控或謠言滿天飛。

儘管在重大安全事件等社會問題上,媒體在相應主題的話語權通常讓渡給了政府機構部門,但是在專業性與權威性不足的背景下,媒體藉助新媒體或民間消息來源,扭轉了被消息來源設置的議程,完成了對話語權的重新掌控。④

(二)做優民生新聞欄目,樹立新聞欄目品牌

品牌新聞欄目既是電視媒體實力的彰顯,也是新聞話語權的主要表徵之一,擁有品牌新聞欄目的電視媒體,其話語影響力不可小覷。品牌首先面向用戶,電視新聞品牌欄目在受眾心智中佔據重要的位置。

在時政、民生、專題、訪談等新聞節目類型中,民生新聞欄目塑造品牌更具優勢。首先,民生新聞對接群眾、聚焦群眾關心的話題,表達群眾的利益訴求,能夠解決群眾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其二,市級電視新聞欄目具備借鑑優秀同級媒體辦欄目經驗的優勢和便利,取長補短做優民生新聞欄目。其三,地域文化特色是塑造民生新聞欄目品牌的又一優勢,地市級電視新聞要善於利用地域文化塑造新聞欄目品牌。其四,吸收新媒體新聞優勢,可以拓寬民生新聞來源,強化民生欄目活力。

(三)培育草根意見領袖,深植群眾話語體系

意見領袖從事著「兩級傳播」:媒體消息首先抵達意見領袖,再由意見領袖傳達給「人口中不太活躍的那一部分」⑤。當下,傳播環境發生巨變,政府和媒體培育意見領袖的作用和意義不再局限於「上對下」的中介傳播效果。與之相反,通過意見領袖更好地了解群眾訴求,更好地疏通「下對上」的意見表達渠道,成為政府和媒體的當務之急。地市電視臺可嘗試培育臺屬草根意見領袖,為他們提供更多接觸並使用媒介的機會,促進他們與其他群體交往,為他們參加各種會議提供機會等,促使他們形成主流價值意識和客觀理性的話語體系。通過「電視新聞——臺屬草根意見領袖——普通群眾」的循環路徑,將理性話語充分植入群眾話語體系和意見訴求中去。

注釋:

①[美]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郭鎮之等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88-94.

②劉毅,郝曉鳴.新聞控制、採編話語權與報導影響力[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 (03):23-37+126.

③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52.

④陳娟,王文杰.話語權分配與爭奪:廣州市食品安全報導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 (12).

⑤[英]丹尼斯·麥奎爾,[瑞典]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第二版)[M]. 祝建華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55.

(作者單位:東莞廣播電視臺)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淺析全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話語權的重構
    摘 要:本文以全媒體時代為研究背景,以當前報紙的發展現狀為切入點,論述報紙必須適應受眾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以網際網路思維方式提高新聞話語權,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從而在媒介競爭中贏得生存和發展空間。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後真相輿情事件中網民的情緒宣洩值得警惕和反思,今天我們的新聞媒體如何重塑公信力,如何引導民間輿論場,讓民眾回歸理性與真實。 媒體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是「後真相時代」對輿論最好的引導。人人都有麥克風,但是網民的自我約束力和媒介素質和真正的專業化職業記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媒介素養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2018年05月21日 09:54 來源:《現代傳播》 作者:張開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已歷經20年的發展,無論是因應新媒體時代的呼喚,還是回應該領域研究進程中出現的問題
  • 復旦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媒介融合正重塑公共文化生活
    [摘要]4月20日,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舉辦「新技術環境下IPTV用戶行為與生活方式」學術工作坊,並公布了「新媒體視頻平臺用戶行為和生活方式調查」結果。4月20日,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舉辦「新技術環境下IPTV用戶行為與生活方式」學術工作坊,並公布了「新媒體視頻平臺用戶行為和生活方式調查」結果。這是國內第一次專門針對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用戶展開的受眾調查。
  • 媒介融合背景下BBC的立體化新聞報導平臺構建
    本文將借鑑和對比英國BBC改革的成熟路徑,研究它如何在新浪潮中構建多媒體平臺,並基於多媒體平臺進行新聞報導實踐,實現新聞報導的立體化傳播和對媒介市場的全方位佔領,保持媒體的的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影響力。事實上,BBC世界新聞頻道主管安德魯·羅伊在接受王菊芳的採訪時坦誠到,在全球範圍內,BBC視CNN、半島電視臺等為主要的競爭對手,雖然人們認為CNN在突發新聞中的報導比BBC優秀,但羅伊強調「根據我們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們的突發性新聞要比CNN快」。在競爭日益加劇的多媒體世界中,BBC是如何保住自己的領先地位並進一步擴展起影響力的呢?
  • 新媒介技術不決定論
    表達通過新媒介技術掙脫了部分社會桎梏,後又迅速回到原有的軌跡裡。本文試圖理清媒介技術在歷史發展中對社會生活連續漸進的影響,及其背後的成因,分析不同階段媒介的特徵,特別是現階段新媒介技術-網際網路背後的隱憂。
  • 【NHK電視臺】我是新聞小主播
    去研學,在路上行走,用腳步丈量廣闊的世界,在一次次地實踐中發現自己的最佳路線……位於日本橫濱的三菱港未來科技館是日本最大的以展示環境、宇宙
  •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與對策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媒倫理失範問題頻現,本文通過對《新聞記者》 2013至2018年度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中共59條倫理失範事件進行整理分析,試圖探析新環境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的現實表現及對策。
  • 社會化媒介時代的環境傳播與倫理責任 ​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塑、公民素質的提高、輿論空間的自由開放,環境議題才逐漸從媒體精英階層的手中轉到普通公眾手中,從專業議題轉為公共議題,有了除自然科學以外,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等更廣闊視角的討論和成果。而環境議題的傳播,作為維繫相關利益方的重要紐帶,有效地促進了利益各方信息互通和意義共享,促成議題的解決和多贏局面的形成。
  • 傳播學十大核心理論 |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來源:Remix 來源 | 木鐸新傳 考試將至,作為每年新聞傳播考研的重頭戲,十大傳播學理論的重要性自不必說,除了這些理論的基礎知識,他們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也是十分值得關注的。祝願天下新聞傳播學考研學子在考場上一切順利,未來是屬於你們,加油!
  • 南大新聞學者:媒介技術決定論不應被汙名化
    然而這通常批評的是來自政界、業界和智庫式學者的「媒介烏託邦」思想,真正學術意義上的技術決定論遠非實證研究的學者們想像得那麼狹隘,也決不是一種簡單的因果關係推論。所謂的媒介技術決定論是指人類被懸置於媒介技術營建的環境之中,其觀念和行為受制於媒介化環境的限定,因媒介技術的變革而重構。這種視角對傳播思想史研究特別有啟發。
  • newspedia | VLOG和媒介情境理論的新發展
    另一方面啟發梅羅維茨的媒介研究的兩大學者分別是英尼斯(也可譯為伊尼斯)和麥克盧漢。英尼斯的「媒介時空觀」和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訊息」以及「媒介地球村」的觀點都為梅羅維茨媒介情境論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基礎。他們二者關注的重點是:在當代社會,媒介的發展如何重塑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
  • 復古波普:一種思想上的解構和重塑的軟裝藝術
    4,波普文化是一種思想上的解構和重塑。它反歷史、反精英、反經典,經常以搬運大眾社會圖形、複製生活原貌作為創作的基本元素。這也是工人階級出現後的必然結果,所謂高雅的藝術是曾經屬於貴族和資產階級的藝術,而不是屬於平民的。真正出現有消費能力的工人階級後,必然要解構這些東西,這就是所謂的大眾藝術。
  • 網絡正能量激揚話語權構建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必須要走向社會、走向大眾,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這些都迫切需要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和領導權。習近平總書記在意識形態、網絡、新聞傳播、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文化建設、國家安全等領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闡述了網絡話語權建設的重大意義。
  • 湖南省89家縣市廣播電視臺臺長齊聚瀏陽 論道發展
    湖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朱建綱出席會議並講話。紅網瀏陽8月8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盧欣)今日,湖南省縣市廣播電視臺交流學習會在瀏陽召開。來自全省14個市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和89位縣市臺臺長齊聚瀏陽,一起探討「如何辦好縣市廣播電視臺」。湖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朱建綱指出,無論情況怎麼變化,縣市廣播電視臺的定位不能改變,它必須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執政工具,服務人民群眾的公共服務平臺。
  • 以「媒介情境理論」解讀網絡社會
    梅羅維茨認為媒介不僅是交流的中介和物質手段,媒介本身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傳播媒介使用形式的改變可以帶來相應的社會情境的變化,而每一次變化都會導致新的信息系統形成。梅羅維茨認為傳統的媒介研究學者忽略了一項有意思和有意義的課題,那就是沒有把對傳播形式和媒介自身的研究同現實社會的人際行為和結構變化聯繫起來。
  • 我國文化話語權提升的幾個維度
    【摘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內容的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不僅局限於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對於我國文化話語權提升也有一定的借鑑價值。其中,創新是構建文化話語體系的動力維度,協調是重塑文化話語的空間維度,綠色是發展文化話語的自然維度,開放是傳播文化話語的國際維度,共享是提升文化話語權的目的維度。
  • 媒介環境學派與「技術決定論」關聯的再思考
    「技術決定論」的範式,而本文試圖從早期媒介環境學派的文獻及其評論入手,探討媒介環境學派是如何被塑造為一種技術決定論式的理論範式。其實,雖然早期媒介環境學派的學者如伊尼斯、麥克盧漢在他們的文獻都有談到媒介、技術與社會的關係,但是如伊尼斯提出了「傳播的偏向理論」,其核心是在媒介與社會之間的平衡,而不在於誰決定了誰。
  • 「三線」蜘蛛網下地,排水排汙通暢,白雲這20個老舊小區變了
    原本雜亂密集的「三線」蜘蛛網下地了,凹凸不平的路面平整了,小區排水排汙通暢了,危險圍牆也修復了……隨著老舊小區微改造工程的完工,位於廣州市白雲區鶴龍街的廣州市工具機三廠宿舍區悄然發生變化,社區街坊的居住環境變得乾淨整潔,舒適宜居。
  • 災難新聞報導中的媒介倫理失範探析
    摘 要:受媒介政治環境和媒介自身職業道德缺失等因素的影響,災難新聞報導中存在著倫理失範現象,如淡化災民的生存狀態、缺少人文關懷,這不僅危害媒介自身公信力,也不利於社會安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