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傳播技術重塑人文雅趣——專訪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吳飛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新技術的出現成就了一家家超媒介平臺,無論是抖音、B站、還是優酷,都以開放性的結構、跨界的互動,以及不斷擴張的多元中心主義,讓普通大眾找到了展示才藝的方式。為此,新華網客戶端執行CEO席卿邀請知名學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公共外交與戰略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吳飛,請他講講新傳播技術對於大眾人文情趣的塑造。

新華網客戶端執行CEO席卿:新技術的出現為每一位普通人提供了創意的平臺,您認為新技術是如何塑造普通人的審美的?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吳飛:我們在柴米油鹽日常生活之外,希望有「一些不普通的事」,這種不普通的事,就是生命的詩意。尋找生活的詩意是人的天性。不過,以前大多數人的詩,只是被壓在課本之下,或者被放進心底深處,只有自己一個人欣賞。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短視頻平臺的迅速發展,讓普通人的詩意得以被傳播、被看見、被欣賞。在抖音、在快手,在無數的短視頻平臺上,人們傳遞著他們對於美,對於藝術的理解,盡情地釋放著人們對於日常生活背後那不甘寂寞的詩性熱情。

在大規模的機器複製技術出現之前,藝術與普通人沒有關係。但隨著石版印刷術、攝影術和聲音複製技術的發展,藝術作品的神秘莫測的光暈逐漸消隱了。正是因為有了技術,我們這些普通的人才有可能與蒙娜麗莎有切近的感受,宮廷美學才會進入大眾美學,全民審美才能達成。

席卿:如您所說,技術的進步讓藝術品的膜拜價值讓位于欣賞價值,讓普通人對於藝術的創造成為可能。那麼普通人應該怎樣從日常生活中捕捉到藝術創作的靈感呢?

吳飛:生活中的情趣,是流動的,是實踐的,不是靜態的藝術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詩性:孔子的弟子曾點曾憧憬「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生活;辛棄疾也在《清平樂·村居》中描繪過「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生活畫面,這些都能夠展現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但這種日常實踐性的情趣,稍縱即逝,只有通過文字或者其它的符號手段記錄下來,才可以留存,為自己的記憶加上一層保護,也讓別人可以憑藉媒體的再現來感受。誠如黑格爾所言:「感性觀照的形式是藝術的特徵,因為藝術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實呈現於意識。」我們今天已經進入到短視頻時代,新技術平臺可以將人文雅趣的內容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起來,而移動性的電子媒介,可以成為普通人的文化創造工具和接受工具,比如智慧型手機已經不再是我們身體之外的東西,而就是我們的類器官了,是真正的人體的延伸。短視頻的形態,在很大程度消除了傳播的符號性障礙,老外就算不懂抖音中的崑曲的語言,但仍然可以透過畫面去感受甚至看懂崑曲的表達。

席卿:您認為短視頻的流行對於普通人的藝術創作來說會有怎樣的幫助?又會帶來哪些負面的影響呢?

吳飛:短視頻的內容「有個性、好玩」,且易於創造生成,也便於轉發和傳播,也比較能夠滿足青少年表達和展示自我的需求,讓他們在創造中獲得「精神享受」。同時因為有相近的生活趣味,相關的內容也很容易在用戶間引發共鳴,帶來自發傳播。所以,許多優質的短視頻的傳播量都很大。

短視頻的出現,事實上已經帶來藝術和美學的範式變革,傳統的象牙塔裡的藝術與美學,正在轉化為素人美學觀念。UGC這種生產與傳播模式為所謂創新參與創意的藝術傳播提供一個新的可能性。

當然,短視頻平臺上的內容也良莠不齊,低俗、碎片、惡搞、做作、虛偽的東西也很流行。而這正是人工智慧時代審美教育者和傳播者的責任,是平臺運營者的責任。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內容的品質,在激進主義和保守主義之間找到平衡,要重返整體性,重塑人文雅趣,重塑一個個完整和自由的靈魂,進而促進社會進步。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教授吳飛:直播在快速迭代 成為新的生活方式
    中新網3月26日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企業承受了巨大的經營壓力,尤其是中小企業。為應對衝擊,許多中小企業通過抖音直播的方式,更新了業務模式、獲得了新的用戶增長。26日,浙江大學社會學系與中新網聯合在線上舉辦「直播與中小企業發展」研討會,探討如何利用直播服務中小企業恢復經營、助力經濟復甦。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吳飛在會上表示,平等、互動、進入壁壘低、可參與性強都是直播發展的原動力,直播在快速迭代,成為新的生活方式。
  • 一期回顧|浙大教授吳飛:未來職場「拼」什麼?
    第一期AI大講堂課程回顧01 主講人介紹吳飛教授,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結合的人才,即發展人工智慧倫理、制度建設方面的人才吳飛教授以浙江大學人工智慧本科專業為例,給大家介紹了「後浪」們,都在如何精進他們的人工智慧技術。
  • 浙大2020 高招會客廳《師說浙大》第二期| 吳飛:人工智慧歷史與...
    浙大2020 高招會客廳《師說浙大》第二期| 吳飛:人工智慧歷史與人才培養 發布時間:2020-03-22
  • 浙大教授吳飛: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原標題:浙大教授吳飛近日撰文稱:人文科學正越來越邊緣化,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人文科學無用論,可以休矣  每年夏天,文科總要被「黑」幾次。  當有大學新生諮詢填報志願時,不少「過來人」會真誠地給出建議:不要選文科,不賺錢。  在人工智慧崛起、網際網路時代,文科專業往往處於「就業鄙視鏈」底端。
  • 求是育英博雅專精 浙江大學中文系慶祝建系100周年
    本報訊 2020年12月18日,「百年中文:浙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系100周年慶典」在浙江大學求是大講堂隆重舉行。浙江大學副校長黃先海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剛教授,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友蔣承勇、呂建明、範一民、費君清、肖瑞峰、張夢新、沈勇、陳越孟等,中文系和古籍所師生代表共200餘人參加大會。慶典由古籍所所長王雲路主持。    浙江大學中文系濫觴於1897年成立的求是書院和育英書院的國文課程,發端於1920年之江大學創設國文系和1928年國立浙江大學設立中國語文學門。
  • 浙江大學何志均教授因病去世 他開創了中國人工智慧研究
    董旭明 攝  浙江在線6月3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張冰清)6月2日上午6時55分,著名計算機科學家、中國人工智慧研究開拓者、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始人何志均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逝世,享年93歲。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受聘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
    6月12日,「浙大歡迎您」——環境與資源學院王金南院士求是講座教授受聘儀式在紫金港校區舉行。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張宏建為王金南頒發聘書並佩戴校徽,他表示,浙江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始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王金南院士作為國家重大環境規劃和汙染減排工程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國家第一批百千萬人才和國家環保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加盟浙大,一定能加快環資學院生態文明計劃的實施,加快環境規劃與管理本科新專業的建設和發展,為環資學院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 浙江大學與貴州遵義攜手發展紀實——求是之光 照耀西部
    在中國的版圖上,人們很難把革命聖地遵義與浙江大學聯繫起來。但是,在抗戰期間,「在重慶與貴陽之間叫遵義的小城裡,可以找到浙江大學,這是中國最好的四所大學之一……遵義之東75公裡的湄潭,是浙江大學科學活動的中心,在湄潭可以看到科研活動一派繁忙緊張的景象」。
  • 浙江大學教授葉志鎮、任其龍入選2019年增選院士名單!
    其中,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葉志鎮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任其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兩位新院士吧!葉志鎮教授長期從事寬禁帶半導體氧化鋅等無機光電材料及關鍵技術研究。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浙江大學電機系本科學習,1982年2月至1984年10月浙江大學光儀系光電技術專業碩士、1985年1月至1987年12月浙江大學光儀系光學儀器專業博士研究生。1990年9月至1992年3月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
  • 資環誠邀浙江大學徐建明教授作學術報告
    資環誠邀浙江大學徐建明教授作學術報告 11月16日上午,應青島農業大學資環學院邀請,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土壤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徐建明博士在學術會館第三報告廳做了題為《中國農田重金屬汙染問題的若干思考》的學術報告,副院長王凱榮教授主持報告會,學院全體教師以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聆聽了報告
  • 數位化時代, 人文研究如何在大學重塑精氣神?
    如何化挑戰為動力,讓人文研究重塑「精氣神」,趕上國際同行的探索步伐?浙江大學的一組故事,或許不無啟迪。 文物重獲「生命」 其實,世上有兩座莫高窟第220窟。一座在敦煌,另一座複製窟在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
  • 吳飛將卸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7月17日上午從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方面獲悉,吳飛教授即將卸任該院院長職務。
  • 浙江高校——浙江大學
    學校前身是創立於1897年求是書院,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1937年浙江大學舉校西遷,在貴州遵義、湄潭等地辦學,1946年秋回遷杭州。1952年,浙江大學部分系科轉入中國科學院和其他高校,主體部分在杭州重組為若干所院校,後分別發展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實現合併,組建了新的浙江大學。
  • 浙江工業大學特聘教授蕭文龍來院作學術報告
    【MBA中國網訊】10月14日上午,浙江工業大學特聘教授蕭文龍應學院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研究所邀請,在經濟與管理學院704會議室作了題為「how to publish a high quality SSCI paper?」的精彩學術報告。
  • 吳息鳳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
    3月20日上午,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舉行的「浙大歡迎您」儀式上,知名華人科學家吳息鳳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受聘為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利中教授長期從事汙染物界面行為調控及其土壤-水有機汙染控制技術和工程應用等研究工作。    朱利中院士介紹:    朱利中,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198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2月參加工作,原杭州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畢業。
  • 水鄉小紀走出的一位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居冰峰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浙江大學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4月,居冰峰入選2015年度&34;特聘教授名單。個人經歷1994、1996、1999年分別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獲得工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0-2002年在新加坡Nanyang TechnologicalUniversity從事博士後研究,2002-2003年在新加坡DSO National Labora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