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的出現成就了一家家超媒介平臺,無論是抖音、B站、還是優酷,都以開放性的結構、跨界的互動,以及不斷擴張的多元中心主義,讓普通大眾找到了展示才藝的方式。為此,新華網客戶端執行CEO席卿邀請知名學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公共外交與戰略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吳飛,請他講講新傳播技術對於大眾人文情趣的塑造。
新華網客戶端執行CEO席卿:新技術的出現為每一位普通人提供了創意的平臺,您認為新技術是如何塑造普通人的審美的?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吳飛:我們在柴米油鹽日常生活之外,希望有「一些不普通的事」,這種不普通的事,就是生命的詩意。尋找生活的詩意是人的天性。不過,以前大多數人的詩,只是被壓在課本之下,或者被放進心底深處,只有自己一個人欣賞。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短視頻平臺的迅速發展,讓普通人的詩意得以被傳播、被看見、被欣賞。在抖音、在快手,在無數的短視頻平臺上,人們傳遞著他們對於美,對於藝術的理解,盡情地釋放著人們對於日常生活背後那不甘寂寞的詩性熱情。
在大規模的機器複製技術出現之前,藝術與普通人沒有關係。但隨著石版印刷術、攝影術和聲音複製技術的發展,藝術作品的神秘莫測的光暈逐漸消隱了。正是因為有了技術,我們這些普通的人才有可能與蒙娜麗莎有切近的感受,宮廷美學才會進入大眾美學,全民審美才能達成。
席卿:如您所說,技術的進步讓藝術品的膜拜價值讓位于欣賞價值,讓普通人對於藝術的創造成為可能。那麼普通人應該怎樣從日常生活中捕捉到藝術創作的靈感呢?
吳飛:生活中的情趣,是流動的,是實踐的,不是靜態的藝術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詩性:孔子的弟子曾點曾憧憬「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生活;辛棄疾也在《清平樂·村居》中描繪過「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生活畫面,這些都能夠展現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但這種日常實踐性的情趣,稍縱即逝,只有通過文字或者其它的符號手段記錄下來,才可以留存,為自己的記憶加上一層保護,也讓別人可以憑藉媒體的再現來感受。誠如黑格爾所言:「感性觀照的形式是藝術的特徵,因為藝術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實呈現於意識。」我們今天已經進入到短視頻時代,新技術平臺可以將人文雅趣的內容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起來,而移動性的電子媒介,可以成為普通人的文化創造工具和接受工具,比如智慧型手機已經不再是我們身體之外的東西,而就是我們的類器官了,是真正的人體的延伸。短視頻的形態,在很大程度消除了傳播的符號性障礙,老外就算不懂抖音中的崑曲的語言,但仍然可以透過畫面去感受甚至看懂崑曲的表達。
席卿:您認為短視頻的流行對於普通人的藝術創作來說會有怎樣的幫助?又會帶來哪些負面的影響呢?
吳飛:短視頻的內容「有個性、好玩」,且易於創造生成,也便於轉發和傳播,也比較能夠滿足青少年表達和展示自我的需求,讓他們在創造中獲得「精神享受」。同時因為有相近的生活趣味,相關的內容也很容易在用戶間引發共鳴,帶來自發傳播。所以,許多優質的短視頻的傳播量都很大。
短視頻的出現,事實上已經帶來藝術和美學的範式變革,傳統的象牙塔裡的藝術與美學,正在轉化為素人美學觀念。UGC這種生產與傳播模式為所謂創新參與創意的藝術傳播提供一個新的可能性。
當然,短視頻平臺上的內容也良莠不齊,低俗、碎片、惡搞、做作、虛偽的東西也很流行。而這正是人工智慧時代審美教育者和傳播者的責任,是平臺運營者的責任。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內容的品質,在激進主義和保守主義之間找到平衡,要重返整體性,重塑人文雅趣,重塑一個個完整和自由的靈魂,進而促進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