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版圖上,人們很難把革命聖地遵義與浙江大學聯繫起來。但是,在抗戰期間,「在重慶與貴陽之間叫遵義的小城裡,可以找到浙江大學,這是中國最好的四所大學之一……遵義之東75公裡的湄潭,是浙江大學科學活動的中心,在湄潭可以看到科研活動一派繁忙緊張的景象」。1945年,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在英國《自然》周刊第27期上發表了他在遵義、湄潭的所見所聞,震撼西方。正如李約瑟所言,浙江大學在這裡辦學的7年,是與當地百姓結下深厚友誼的7年,也是創造了在當時乃至今日仍在國際學術界具有重大影響的一批學術成果的7年。
歷史的車輪駛入2005年8月,恰逢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經歷了戰火洗禮的浙大師生,在「求是」精神激勵下,與遵義、湄潭人民一道,共同書寫著攜手並進開創美好未來的新篇章。
一段歷史 鑄就「科教聖地」
1937年,抗日的烽火燃燒在西子湖畔。浙大師生在竺可楨校長帶領下舉校西遷,開始了可歌可泣的「文軍長徵」。漫漫西遷路,浙大師生穿越浙、贛、湘、粵、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裡,於1940年來到貴州遵義、湄潭,定居辦學達7年。
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竺可楨校長和浙大師生力行「求是」作風,不屈不撓、奮發圖強,何家巷內刻苦攻讀,湄江湖畔弦歌不輟。當時,整個中國物價飛漲,人民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浙大學生大多家在淪陷區,經濟來源斷絕,靠公費、借貸艱難度日。教授和職工雖有薪給,但多半拖老帶小,積蓄少、開支大,生活拮据。儘管困難重重,但浙大師生並沒有被嚇倒,仍致力於教學科研。當時,校園學術討論活動十分活躍。如數學系獨創的「數學研究」課,是四年級學生的必修課,分甲、乙兩門,每周各舉行一次,對報告的遴選和指導十分嚴格。生物系的學術論壇會常常延續到暮色茫茫。農學院農化系組織土壤肥料、生物化學和農產品製造三個讀書會,由同學輪流報告,師生共同討論,營造了濃濃的學習氛圍。李約瑟曾於1944年兩次參觀浙大,深為其學術空氣之濃、師生科研水平之高驚嘆,盛讚浙大是「東方的劍橋」。
就這樣,浙大沒有因流亡而被拖垮,反而在顛沛流離中巍然崛起,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培育了一代蜚聲中外的求是學子。在湄潭期間,蘇步青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研究方面取得了出色成果;細胞學專家貝時璋專注細胞重組現象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生物學家談家楨豐富和發展了摩爾根學說和現代綜合進化理論,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王淦昌、盧鶴紱、陳建功等著名科學家的主要論文也在湄潭成稿。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在浙大任教而日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共有27人,當時在浙大學習或畢業而日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共有23人。當時曾在浙大物理系學習的李政道後來還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回憶說:「1943年,我考上了浙江大學的化工系。我來到湄潭,當時僅16歲,對工科和理科的認識不清楚,慢慢地和束星北、王淦昌兩位物理教授接觸多了,使我逐漸了解了物理學科的意義和重要,就決定由化工系轉為物理系。回想我一生最重要的機遇,幸運地遇到幾位重要的老師,得到他們的指導和幫助。而我最早接受的啟蒙光源,就來自束星北老師。」
厚重的歷史,讓人刻骨銘心永志難忘。湄潭,這片地處雲貴高原的熱土因浙大的到來成了舉世矚目的「科學教育聖地」和「科學家成長的搖籃」。
一種精神 激勵奉獻知識
在抗戰期間,全國不少大學迫於局勢艱危,難以為繼。而浙江大學卻在艱難遷延中發展壯大,成為彪炳於中國高等教育史冊的西遷辦學典範,浙大西遷也被彭真同志稱譽為「文軍長徵」。這靠什麼?不是別的,就是求是精神。
「赤日炎炎赤子情,鄉思縷縷六十年」。日前,浙江大學推出「重走西遷路」系列活動,其中,「浙大研究生遵義掛職鍛鍊匯報會」、「浙大青年教授重返第二故鄉支援西部建設」、「浙江大學求是精神教育基地」揭牌等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和生動的內容,再次掀起了「遵湄熱」。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大學與遵義地區的聯繫與來往日益密切,相互支持與合作不斷增進。近幾年,在教育部的指導下,浙江大學支持貴州省建設喜摘碩果。其中,支持「貴州省材料技術創新基地」的建設,特別是支持在貴州建立「國家複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是成功的範例。這是貴州省第一個「國家工程中心」,而這個中心的副主任是浙江大學長江特聘教授、材料化工學院的副院長鄭強。鄭強說,貴陽周邊不缺好大學,但貴州選擇了浙大,是因為歷史的情緣。現在,中心開始進入發展期,第一批研發課題已經啟動。在中試車間,記者看到了他們研製的一種抗老化時間長達30年,又可抗燃、抗靜電、抗斷裂的新型材料,這一技術在全國是惟一的。對此,浙大副校長朱軍教授說,在競爭激烈的材料科學領域,特別是高分子材料領域,國家級工程中心能建在貴州,讓人振奮,也讓人看到了貴州走向富裕的希望。
今年3月,浙江大學與遵義籤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在「求是」精神的召喚下,浙大的領導一次次來到遵義,洽談合作事宜;浙大學科帶頭人也紛至沓來,報效遵義人民。浙大捐贈湄潭籍大學生在讀計劃已經啟動,今年就有兩位湄潭籍大學生每年得到4800元的捐助款。浙大捐贈湄潭的31臺電腦,將在科技信息領域發揮作用。日前,湄潭又迎來了一批浙大青年教授,梁月榮、張明方、張放、汪以真、程翼宇……個個身懷絕技,他們一到湄潭,就分成6個不同的學科小組走向湄潭的山山水水,要用自己的所長,以浙大後來人的身份實施「科教興湄」。
專家們的到來使當地領導格外高興,在校地科技合作洽談會上,黃正義副縣長一下子就拋出了9個大題目,請專家們幫忙破解,其中包括優質米和茶葉的深加工、特色農產品的種植技術、教育事業的對口幫扶……兩個多小時的討論會中,每個項目都有了對應的設想,教授們實事求是地說,一切還都要看發展,但我們肯定會盡力。
60年前,浙大與遵義結下了歷史之緣,培養了血濃於水的深厚友誼。如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浙江大學與遵義人民走得更親更近了,浙江大學積極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動員廣大師生把理論知識與遵義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結合起來,深入思考、勇於實踐,與遵義人民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本報記者 應向偉 本報通訊員 單泠) 200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