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來寧夏選派270名訪問學者,為高質量發展凝聚人才力量。
「我在浙江大學學習收穫頗豐,更新了知識體系,開闊了眼界,結識了各專業優秀青年人才,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11月9日,回憶一年前作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到浙江大學研修的經歷,韓冰感慨萬千。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培養,是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聯合實施的一項人才培養計劃,主要是選派西部地區中青年專家赴國內一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發達地區進行為期一年的研修。寧夏自2004年起被納入實施範圍,目前已選派了17批270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韓冰就是其中一員。
離開學校20年的他,2019年9月來到了浙江大學化學系學習。「一年的學習受益良多,很多學到的東西都想趕緊用起來。」韓冰說。回到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公司煤制油淨化合成廠,韓冰迅速投入工作中。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為做好訪問學者選派工作,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自治區出臺了《「西部之光」訪問學者暨赴外開展中長期訪學研修工作管理辦法》,明確了選派重點、選派程序和服務措施。在選派對象上,突出特色優勢產業急需人才和民生領域緊缺人才兩個重點,選拔了一批煤化工、現代紡織、新材料、枸杞、釀酒葡萄、設施農業等特色優勢產業的骨幹人才和醫療衛生、教育科技等民生事業人才參加訪學,目的在於真正把那些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人才送出去培養。寧夏選派的17批「西部之光」訪問學者中,特色優勢產業和醫療教育等研修人員佔總人數的97%。
在選派程序上,面向全區企事業單位選拔,符合條件的個人提出申請、所在單位審核推薦、市級組織部門擇優遴選、自治區層面統籌,經過層層選拔,最終確定訪學人選。
在選派標準上,優先選派承擔國家和自治區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主持自治區重點行業和優勢特色學科發展的學科帶頭人,要求他們帶著問題和課題出去、帶著成果和合作回來。今年,按照中組部要求,重點選派了基層一線的醫療衛生、教育、社會工作、農林牧業等領域的優秀中青年人才。
參與訪學,收穫的不僅是個人成長,不少訪問學者學成歸來後帶動了其所在領域的學科發展。從2005年至今,寧夏人民醫院共推薦9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分別到北京協和醫院、北大三院、湖南湘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等知名院所研修學習。陳軍醫師於2015年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訪學歸來,隨即在區內率先開展了「上頸椎骨折脫位後復位內固定手術」和「腰椎通道微創手術」兩項新技術新業務。在此之前,這兩項手術均需外請專家來院或轉至外省開展,其中後者無論技術水平還是手術數量均居西北地區前列,顯著地減輕了區內患者的經濟負擔。
訪問學者牽線搭橋
訪問學者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派出單位、地方企業等與研修單位間的合作交流牽線搭橋。
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張清林入選自治區第17批「西部之光」訪問學者,於今年10月初到西安交通大學訪學。通過短短一個多月的訪學,他已牽線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智能焊接與再製造研究中心和銀川怡祥礦山機械製造有限公司達成初步合作意向,研究中心將在怡祥機械建立寧夏實驗基地和博士工作站。「這個校企合作項目不僅可以提升怡祥機械的焊接與再製造工藝水平,同時還為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型本科專業建設組建校外實驗實訓基地打下基礎。」張清林說。
寧夏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王曉麒醫師在北京協和醫院研修期間,與導師、國內著名專家杜斌教授結下深厚的情誼。回院後,在雙方重症醫學科之間搭建起了危重患者轉診「綠色通道」,杜斌教授也多次來寧進行業務指導。
寧夏還建立季度訪學情況匯報制度,要求每個訪學人員每季度向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書面匯報研修進展情況,幫助訪問學者及時協調解決研修中的困難和問題。各派出單位保證訪問學者全程脫產學習、保證訪問學者各項待遇不變,承擔訪學人員訪學期間的差旅費,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有效解決了訪學人員後顧之憂。
溢出效應不斷擴散
訪學人員回歸後,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專門召開總結座談會,組織訪學人員交流訪學成果。通過研修,多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取得一批高質量科研成果,並逐漸成為各自單位的學科帶頭人和相關領域領軍型人才。
由於訪問學者的不懈努力,一批與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科技成果應運而生。據統計,寧夏「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回寧後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社科基金項目等國家級科研課題等310多項,有的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項,有的推動一批新技術、新項目落戶寧夏,有的凝聚培養了一批相關專業研究領域的青年科研骨幹,使訪問學者項目產生出更多地溢出效應。
「今年,我們聚焦助推高質量發展,嚴格貫徹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選派要求,通盤考慮醫療衛生、教育、農牧水利等領域的培養需求和專業、學歷、職稱等結構,加大對醫療衛生領域尤其是抗疫一線醫務人員的重點支持,並為西吉縣和職業院校高技能人才各單列了1個名額。」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從117名人選中研究確定了18名訪學人員,其中,醫療衛生領域8人,佔總人數的44.4%,教育領域5人,農牧水利等領域5人,平均年齡40歲,最大的46歲,最小的33歲。按照每人每年4.5萬元的標準,為8名自治區財政承擔費用的訪學研修人員提供食宿補助、科研課題和調研活動等方面的經費保障。(記者 李志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