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14人入選2019年度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

2020-12-06 寧夏新聞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度「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入選名單,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寧夏醫科大學等寧夏各單位14人入選「西部青年學者」A類(院外)項目。

「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是中國科學院於1996年開始實施,主要為提高中國科學院西部地區研究所的競爭力,促進西部地區科技事業的發展,更好地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1998年,「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發展成為一項區域性人才工作計劃,由中國科學院和地方政府共同實施和推動。

自治區自2012年開始與中科院聯合實施「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以來,共有81人獲該計劃資助,為我區培養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科技骨幹,同時也為優秀的高層次青年人才在我區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初始資源,在吸引、穩定優秀青年人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矩陣

編輯:楊春暉

編委:賀璐璐 秦文

來源:銀川發布

網址:www.nxnews.net

相關焦點

  • 西安分院開展2020年度「西部之光」立項評審及終期評估工作
    按照《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管理辦法》(科發人字﹝2020﹞59號)以及《中國科學院人事局關於開展2020年度 「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相關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西安分院於10月中、下旬組織開展 「西部之光」立項評審和終期評估工作。評審會由西安分院副院長楊青春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持。
  • 「西部之光」照亮青年才俊
    「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培養,是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聯合實施的一項人才培養計劃,主要是選派西部地區中青年專家赴國內一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發達地區進行為期一年的研修。寧夏自2004年起被納入實施範圍,目前已選派了17批270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韓冰就是其中一員。  離開學校20年的他,2019年9月來到了浙江大學化學系學習。
  • 2019年度「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名單已出爐
    、二級學院發布消息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印發2019年度「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人員名單。 1995年,我國開始實施「百千萬人才工程」,這是一項國家重大人才培養計劃,旨在加速培養造就年輕一代學術技術帶頭人。
  • 我校13人入選2016年陝西省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日前,陝西省科學技術廳公布了2016年省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名單,我校共有13人入選,入選人數創歷史新高。其中華進聯、趙敏娟、楊小軍、袁志友(水保所推薦)、張軍華(林業研究中心推薦)等5人入選2016年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劉慧泉、李徵、王洪寶、吳磊、翟長遠、馬闖、劉剛(水保所推薦)、王兵(水保所推薦)等8人入選2016年省科技新星。
  • 武四新入選教育部08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名單日前正式公布,全省共有10名教師入選,我校特種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武四新教授榜上有名,該計劃資助期限為三年,資助經費50萬元。 武四新教授,男,博士生導師,河南大學特聘教授,省教育廳學術帶頭人。
  • 2020年度騰訊「犀牛鳥精英人才培養計劃」申請啟動
    12月10日,2020年騰訊犀牛鳥精英人才培養計劃(以下簡稱犀牛鳥精英計劃)如期發布。該計劃每年面向海內外高校在校本科(大三以上)、碩士及博士開放申請一次,此次為第4年發布。2020年度項目截止申報時間為2020年1月19日14:00。
  • 胡宏林研究員入選2017 年度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近期,科技部公布了2017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名單,我院胡宏林研究員成功入選「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是高研院第二位入選該計劃的科學家。
  • 百裡挑一,于洋博士入選2020年度「博新計劃」
    近日, 2020年度中國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博新計劃」)名單正式公布,公司于洋博士成功入選,基金資助編號為BX20200306,系浙江省首位獲得「博新計劃」資助的企業博士後,也是全國首位獲得「博新計劃」化學學科資助的企業博士後。
  • 中國科大6項研究成果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
    近日,中科院圍繞「三個面向」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我校負責的光量子計算、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和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譜成像等研究成果以及參與的空間科學前沿探索與月球探測、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科學研究進展等5項成果入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進展。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召開2017-2019年度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召開2017-2019年度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驗收總結會 2020-06-18 05: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北京分院「啟明星」優秀人才計劃紀實(上)—新聞—科學網
    在職期間他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能源化工領域的戰略研究和產業發展規劃。2010年年底,他又被任命為黨政辦公室副主任,著手管理工作。 從科研崗位轉變為管理崗位,這種轉換並不容易。熊志建回憶:「那個時候,我感覺很生澀、很茫然,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也不知道怎樣才能不負領導厚望。」
  • 理化所李旭兵入選中國化學會2018-2020年度「青年人才託舉工程」
    理化所李旭兵入選中國化學會2018-2020年度「青年人才託舉工程」 2018-11-14 理化技術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2020年海南省「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座談會召開
    2020年海南省「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座談會召開爭取研修成效最大化 為自貿港建設作貢獻海南日報海口10月22日訊(記者 金昌波)10月21日至22日,2020年海南省「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座談會在海口召開,總結交流歷年來人才培養成果,歡送2020年「西部之光」訪問學者,推動廣大訪問學者更好參與海南自貿港建設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14人都從南京大學走出
    近日,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今年共對300個項目予以資助。南京大學共有14人入選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總數在全國高校中並列第3位。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中,南京大學的喻良、宋鳳麒、史壯志、江德臣、趙勁、李朝升、陳帥、張愛鋮、趙坤、王孝磊、吳鏑、張徐祥、馬曉星、曹汛等14位教授入選,具體名單如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主要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
  • 2019 ACM Fellow 名單出爐,中科大、中科院、MSRA科學家入選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剛剛,2019 年度 ACM Fellow 名單正式公布,共 58 人入選。陶大程、謝源、李向陽等華人科學家代表成為新晉 ACM Fellow。全球每年的入選人數幾乎都不到 60 人。2019 ACM Fellow 來自全球各地的高等院校、企業及研究中心,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埃及、法國、德國、以色列、義大利、瑞士和美國等地。ACM 也將在 2020 年 6 月於舊金山舉行的年度頒獎宴會上對 2019 ACM Fellow 進行正式認可。
  • 「博新計劃」已資助1300人——培養科技創新主力軍
    2016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印發《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啟動實施「博新計劃」。記者近日從人社部了解到,目前「博新計劃」已資助1300人。近年來,我國大規模進行研發投入,打造了眾多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平臺,國內良好的創新環境及雙一流高校建設為留住人才提供了客觀條件。「博新計劃」瞄準國際人才競爭及未來高精尖人才儲備進行戰略布局。與其他博士後人才計劃相比,該計劃資助對象為國內優秀博士生,同時提出「四高」要求:高水平平臺、高水平導師、高水平人選、高資助標準。
  • 中北大學教師入選2019年度 「香江學者計劃」
    近日,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和香港學者協會根據《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與香港學者協會聯合培養博士後研究人員計劃(簡稱「香江學者計劃」)協議書》的規定,分別在今年4月份和6月份在北京和香港組織專家對2019年度「香江學者計劃」申請者的材料進行評審,最終確定60名資助人選。
  • 遼寧首批「興遼英才計劃」名單公布 中科院瀋陽分院多個團隊/個人...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訊(記者丁寧)近日,遼寧省發布首批「興遼英才計劃」獲獎名單,來自中科院瀋陽分院系統的70餘個團隊或個人入選。
  • ...力學與工程學會關於開展「青年人才託舉工程」 2019-2021年度...
    根據中國科協《關於開展第五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正式啟動2019-2021年度"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以下簡稱本屆項目)實施工作。現將申報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各工作委員會、專業委員會、分會和地方學會,各有關單位: 根據中國科協《關於開展第五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正式啟動2019-2021年度"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以下簡稱本屆項目)實施工作。
  • 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的科研院所不拘一格培養青年人才
    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因其在猴生殖的技術突破,破格作為正高級工程師引進時,他正向原單位申請副高級職稱,並考慮是否要放棄非人靈長類研究工作。就在不久前,為便於他培養博士研究生,神經所再次將其由工程系列轉為研究系列。  兩次重用,其背後是神經所求賢若渴的迫切,更是對人才的尊重。青年科技人才最具創新活力,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