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看,左邊是健康小鼠的肝臟,右邊是脂肪肝模型小鼠的肝臟,大家認為區別在哪兒?」7月1日,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裡,基礎醫學院院長、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李紅良教授正在對兩隻小鼠進行解剖並講解,學生們認真地圍觀,生怕漏掉了每一個細節。
這是第三學期的《現代醫學與健康》通識課課堂,95%的在場學生都是非醫學背景。
當日,李紅良的授課內容是「脂肪肝與公眾健康」。他帶領學生們走出教室,走進實驗室,讓大家體會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大健康通識課。
醫學通識課走進實驗室
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體現「厚基礎、跨學科、鼓勵創新與冒尖」的教學理念,學校從今年開始實施「三學期制」,第三學期時間為6月23日至7月20日。
在細胞生物學實驗室觀察細胞狀態
6月24日,《現代醫學與健康》第一次通識課開講。課程安排從肝臟的結構和功能出發,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介紹肝臟代謝病理生理學及脂肪肝到肝癌的發展過程,促進大家對脂肪肝病的認識和保健。
課堂上95%以上都是非醫學背景又對大健康知識求知若渴的學生們,怎樣才能讓大家聽得進、聽得懂?李紅良在教學方法上動了腦筋。
「通識課不應該是簡單地知識傳授,而應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會思考。」在上課前,李紅良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並邀請學生上講臺「授課」,讓他們當「老師」。學生們通過各種途徑查閱資料,結合自己的理解,紛紛走上講臺講解給大家聽。
紙上得來終覺淺。7月1日第二次課時,李紅良帶領學生們走進模式動物研究所。
「這是我們第一次來到醫學實驗室,開了眼界了!」在動物房,同學們了解到了動物實驗在疾病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動物模式研究平臺,同學們觀察小鼠解剖實驗,了解小鼠不同的器官情況,對比脂肪肝與正常肝臟的區別;在病理學和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同學們通過顯微鏡觀察各種組織病理切片,了解不同疾病下的病理形態,同時通過顯微鏡觀察正在培養的活細胞的形態特徵。
觀看小鼠解剖
在科研平臺參觀、實踐教學結束後,李紅良將大家重新帶回研究所會議室,讓同學們結合實地觀察談收穫,進一步觀看系列健康小視頻,並不斷發問,引導學生思考。
靈活教學讓學生耳目一新
「作為一位文科生,這次跨學科學習拓展了我對生命醫學方面的認識,」來自哲學學院心理學專業的牟姿瑜坦言,如果不是選修了這門課,可能這輩子都不會這麼近距離接觸到活體解剖。「從書本上的圖片轉到了生動的實物,這次收穫很大。更體會到了科研人員工作的不易。」
課前設問、主題講述、現場互動、實地參觀,多個環節,環環相扣,生動緊湊。「這樣的通識課不同於平時的課堂,讓我們受益匪淺!」參加通識課的同學們都表示,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靈活,素材引入新穎,讓大家耳目一新。
「假如還只用以前授課的PPT,講過於專業的醫學知識,那無異於對他們『念經』,非生物、醫學的學生根本不可能短時間內理解授課的內容。」作為課程組負責人,李紅良表示,對於非生物、醫學背景的學生來說,只有讓他們到實驗室去了解,從感觀上去接觸,才能讓大家對醫學有更直觀、更真切的認知,從而更好的掌握所學的知識。
在病理學實驗室了解石蠟包埋過程
同時,李紅良希望,通識教育不局限於課堂教學、不局限於教師「一站到底」的單向灌輸,而應該鼓勵師生教學互動,讓學生親臨學科場景,「讓他們了解不同知識領域的概念、思維和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真正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
優質教學資源與社會共享
從2019年起,為積極落實《武漢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武漢大學與中南民族大學籤訂了《武漢大學幫扶中南民族大學培養本科生項目合作協議書》,協議規定:「中南民族大學每年派遣不超過50名二年級或三年級本科生參加武漢大學第三學期學習」。這個第三學期,首批50名中南民族大學的交流生選修了我校開設的第三學期課程。
2018級中南民族大學交流生馬菁梅選修了《現代醫學與健康》,第一次上課後,她說:「我覺得講很有趣,感謝學校給我們這樣的機會。」葉和煌同學認為:「上課的幾位老師都很專業、敬業,講課有深度,感覺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 據中南民族大學教務處老師反饋,學生們對第三學期課程評價很高,感覺受益匪淺。
今年,本科生院充分利用第三學期,組織理學部、工學部、信息科學學部、醫學部等相關學院整合國內外高層次人才資源,增開《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現代醫學與健康》、《環境與社會發展》三門全新科技類通識教育課程。其中,《現代醫學與健康》由基礎醫學院李紅良、章曉聯、陳璞以及口腔醫學院張好建等學者分別講授脂肪肝與公眾健康、免疫與公眾健康、幹細胞與腫瘤生物學、組織工程與健康等內容,深受學生們好評。
(責任編輯:徐悅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