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一條「賊船」,沒有進步性,不斷回到最初的問題上

2021-01-08 一騎絕塵fly

本文原載於5月31日《北青藝評》

「1991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算起來已經從事哲學訓練整整28年了。在這28年裡,我曾經遭遇過不少尷尬的時刻,比如在火車上,來自天南海北的陌生人開始試探著閒聊,每當問到我的職業和身份時,原本熱鬧的場景往往會瞬間變得尷尬,空氣也隨之凝固:『哦,學哲學的。』」

整整10年,周濂都以這樣的方式,開講西方哲學史——那是面對剛入學新生而設立的一門通識課。

因《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等書,周濂被視為公共領域寫作的代表作家,卻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出色的教師,他主講的西方哲學史是中國人民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

把哲學講成「熱門課」,絕非易事。

馬克思曾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可面對生活壓力,理論思維往往蒼白。更何況,哲學又是那麼虛無縹緲,每一代哲學家的最大工作似乎就是在推翻前人的工作。幾千年過去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沒有哲學,文明的發展就會失去方向,無數代人會被同一道門檻絆倒。歷史本無宿命,可一旦智慧受限,我們就註定無法掙脫歷史的周期律。

如今周濂已不再教西方哲學史,曾經的「熱門課」凝聚成《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從課堂走上讀者們的案頭。

「作為職業,哲學並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職業,但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我相信哲學是值得我們用一輩子去實踐的。」在序言中,周濂這樣寫道。

哲學是一條「賊船」

北青藝評:哲學是個很冷門的專業,您當年為何要學哲學?

周濂:我高中時喜歡辯論,常說些繞彎、難懂的話,老師、同學聽不懂,自己卻覺得很有道理。在我成長的那個縣城,當時文化資源很少,只有一家新華書店,上高中時買了兩本書,一本是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本是馬爾庫塞的《愛欲與文明》。其實都沒看完,但它們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我從小喜歡寫作,作文常被老師當成範文,那時最大的夢想是將來當編劇,或者當導演。上高二時,讀《作文通訊》雜誌,上面有一篇復旦大學哲學系學生寫的文章,自稱是「曲線救國」,他想今後去寫作,所以學了哲學,因為哲學更有深度,對寫作有幫助。

這篇文章給我很大影響,我也想今後去寫作,為什麼不同樣來個「曲線救國」呢?所以高考時,我也報了哲學系,沒承想,上了「賊船」就下不來了。

高考報志願時,我父親想讓我學國際關係,說將來能當外交官,為此我們大吵一架,好在他沒強迫我改。拿到錄取通知書時,我狂歡了一晚上。

北青藝評:為何上了「賊船」就下不來了?

周濂:剛上大學時,我對文學還挺感興趣,寫了一些小說和詩,在院刊上也發表過。那時雄心勃勃,準備寫一本十幾萬字的長篇小說,最終只寫了1—2萬字,就放棄了。

那時迷戀先鋒小說,特別喜歡餘華、蘇童、格非等。每次假期回家,需轉道上海,路上要走一兩天,只有綠皮火車可乘。在車上,我隨身帶著小說,一個凌晨,我讀完了《麥田的守望者》,當時想:這樣的小說,我也能寫出來。可惜後來再沒這種感覺了。

至於說為何上了「賊船」就下不來了,因為高中時我對哲學了解太少,只讀過弗洛伊德、馬爾庫塞的東西,可他們二人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家。進哲學系後,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口味改變了。再看小說,便覺得思想密度不夠。小說中也有一些引人深思的話,但這樣的話太少,看小說可以很快,常常是一目十行,因為找不到太多有營養的東西。相比之下,哲學書的思想密度就比較大了。上大學時,我在北大第二教學樓的一間教室裡,讀了尼採的《悲劇的誕生》,那時非常感動,便將書中幾句話抄在課桌上,希望別的同學也能看到,也能產生共鳴。

北青藝評:您當年是出於愛好去學哲學的,這個熱情始終沒消退嗎?

周濂:從事任何專業,初期都是靠熱情,但後來熱情會漸漸消退,走向專業化。不論做什麼學問,樂趣可能只佔10%,專業的東西要佔90%。成為專業工作者,就意味著為了10%的樂趣,去忍受90%的折磨。所以說,學科化、專業化對人的熱情是一個巨大的消耗。

哲學家在思考什麼

北青藝評:哲學是挺有趣,可讀到康德,普通人恐怕都會放棄吧?

周濂:確實如此。我給學生上課時,一講到康德,大家反應最強烈,因為聽不懂。鄧曉芒先生曾說,西方哲學到了康德,便進入了專業領域。

此前哲學使用的概念多來自日常生活,讀者有親切感,比如笛卡爾,他的哲學書寫得像小說一樣好看。可到了康德那裡,哲學有了門檻,康德使用的概念非常專業,再到黑格爾,哲學離現實越來越遠,大眾對哲學的評價也越來越低。

對於術語,要兩面看。一方面,有些術語是沒必要的,成了「哲學黑話」;另一方面,有些術語是必需的,這樣才能表述嚴謹,但只有哲學家能懂。哲學家能辨析概念間的細微差別,這對於更深入的討論很重要。這就像音樂家,他們能聽出不同曲調的細微差別,普通人卻聽不出來,只能說,他們的耳朵和普通人的耳朵不在同一頻道上。

哲學家的價值,在於將普通人忽略的問題錨定出來。比如六歲的小孩也會問:「這是什麼?」他思考的是,這個東西究竟是什麼,而哲學家巴門尼德卻在思考:這個「是」本身,究竟是什麼。

北青藝評:如此說來,普通讀者此生只能與哲學無緣了?

周濂:任何學問都分專業和普及兩個層面,普通讀者了解了普及性的知識後,再深入一步會比較難,必須有老師教。自己生啃文獻,肯定行不通。如今網上有視頻、慕課等,會提供一些方便,關鍵看你能否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

北青藝評:您給學生上了10年通識課,今天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如何?

周濂:在教學中,很多學生張口就是術語,而且都是中學課本上的那些術語,這給他們學習哲學帶來很大困難。他們頭腦中有一套固定的認識框架,是為應付高考而被灌輸進去的,可真正的哲學需要更開放的視野,不再有唯一的、標準的答案,而且要打破對標準答案的迷思,這樣才能呈現出世界本來的高度複雜性和內在矛盾性。

情感教育也應從娃娃抓起

北青藝評:教育真能提升理性能力嗎?從網絡言論看,許多網友缺乏邏輯,動輒罵人,可他們也受過教育啊?

周濂:英國哲學家休謨曾說:理性是激情的僕人。很多人養成了固定的情感反應模式,一看到某個詞、某句話,便立刻產生強烈的情感反應,在這時,他的理性能力會大大下降。所以休謨有個騎象人的比喻,即:人的情緒猶如大象,理性猶如騎象人,與豐富的情感相比,理性相對弱小,想調轉情感的方向,猶如操控大象一樣,慢慢來才行。這說明:說理之外,還需情感教育。

英國哲學家休謨

情感教育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靠不斷讀書、反思來實現。人人都會有許多刻板印象,要靠理性一點點消除,但在很多時候,我們明知是錯的,可在情感上依然很依戀,情感與理性未能同步。比如我們父輩中的一些人,在經歷了苦難後,明知錯了,卻堅持「青春無悔」。對此,只有予以理解之同情,通過有效溝通,慢慢改變。

我覺得,情感教育也應從娃娃抓起,不過,隨著時代發展,人的情感也在轉變。比如今天許多城市人談起性倒錯,不再像30年前那樣,會出現生理上的厭惡感覺,能更客觀地去看,這就是理性對情感的糾偏。

北青藝評:競爭越來越激烈,年輕人駕馭情感的大象似乎更難,該怎麼辦?

周濂:個體的力量太微弱了,無法對抗環境的壓力。今天孩子們的學業壓力更大,而這樣塑造出來的人難免帶有殘缺性、不完整性。但每個人的情況是不同的,沒有共同的解決方案。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希望他們在壓力之下,儘可能找到平衡。

如今也有不少中學老師意識到問題,也盡其所能在彌補,包括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來聽我課的新生中,有一些人在高中時就讀過我的書。我覺得,所有努力都不會白費。反過來說,壓力可能也是饋贈,經過之後,也可能讓人變得更深刻,更好地理解社會。

北青藝評:在教學中,面對學生們的種種問題,會不會有時感到失望?

周濂:那倒沒有。畢竟通過高考篩選,能進入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還是相對優秀的。改變猶如漣漪,初期只有中心有震動,慢慢就會擴散到邊緣。我很早就已放棄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了,誰也不知道影響會在何時、何地發生,那麼只要在做,總會有結果。

警惕虛幻的思想果實

北青藝評:會不會有學生問,哲學已有幾千年,基本問題至今未能解決,為什麼還要學它?

周濂:哲學沒有進步性,它不斷回到最初的問題上。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有景觀性,後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進步。所以,哲學不是科學,沒有經驗可證實的假說。所以幾千年來,人類的觀念系統並未與時俱進,傳統哲學的體系已失敗了,但其中的思考和表達仍在閃光。

比如黑格爾,他提出的「為承認而鬥爭」「主奴道德」等,今天還在說,包括「歷史終結論」,也來自黑格爾哲學。哲學的宏大體系猶如一座神廟,今天已沒人進去燒香了,但它還保留在風景線中,人們依然會去瞻仰一下。學習哲學,可以加強我們對人類整體歷史的理解,那其中有歷史上最偉大的心靈、最智慧的頭腦留下的成果,對我們仍有啟迪意義。

北青藝評:能否舉例說明這個啟迪意義呢?

周濂:比如維根斯坦,他是一位特殊的哲學家,被稱為「哲學家中的哲學家」。他的書都是寫給哲學家看的,專門幫他們診斷「哲學病」。普通讀者看後,會覺得不知所云,因為普通人沒患上「哲學病」,只有先把你的「哲學病」誘發出來,才能給予治療。

維根斯坦

二戰時,維根斯坦一次曾跟他的學生馬爾庫姆聊天,討論英國會不會暗殺希特勒。馬爾庫姆認為,英國的民族性格決定了,他們不會這麼幹。維根斯坦聽後大怒,斥責道:你跟我學了這麼多年,居然還用民族性格這麼大而無當的概念來討論問題,你怎麼可能理解世界?維根斯坦的意思是,人要看到事物間的精微差異,千萬別停留在宏大敘事層面,可很多人也會不自覺地犯這個錯誤。

北青藝評:這個話題至今熱門,少有人意識到它是個偽問題。思想家太多,哲學家太少,這是為什麼?

周濂:因為當思想家比較容易,只要對世界有一些獨到的、宏大的判斷,就可以了。思想家就像閃電,他們劃破暗夜。普通人更欣賞思想家,因為思想家能簡單地解釋這個世界,甚至將其概括成一句話,使普通人能不費力地獲得深刻性。

當然,對於真正的思想家,社會還是需要的,我們有漫長的頓悟傳統,只說能說清的,對於說不清的,便選擇沉默。所以我們沒有自己的邏輯哲學導論,只見登樓,不見扶梯,不能通過一步步嚴謹的論證導出結果,而沒有這一過程,給人帶來的,往往是虛幻的思想果實。

北青藝評:頓悟是方便法門,豈不是很有效率?

周濂:快不等於好,這種效率都有代價,只是現在還沒付,所以很多人便以為沒有代價,這是錯誤的想法。

我們看西方近代史,沒有宗教戰爭,就不會有寬容精神;沒有宗教革命,就不會有啟蒙思想;沒有懷疑精神,就不會有科學精神……忽略了前者,後者也難成功,很多人以為可以跨越,直接拿成果,少走「彎路」,可結果呢?以請賽先生為例,如今全社會崇拜科學,可依然缺乏科學精神。精神結構的改變是漫長的,真正習得寬容、尊重等,沒有捷徑可走。

讀書人要接受被邊緣化的現實

北青藝評:在今天,公眾眼中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似乎是兜售雞湯的大富翁們。

周濂:出現這一現象不奇怪,我們有「君師合一」的傳統,既是封建帝王,也是導師。封建時代已過去了,類似的思維方式仍在,所以不同單位湧現出大大小小的人生導師。我去山東一家私企,老闆辦公室裡掛滿了畫像和標語,他不僅抓生產、抓管理,還要抓員工的生活和思想。

至於大學生,大一、大二的新生還沒有生存意義上的焦慮,他們比較關注哲學。而大三、大四的學生面對畢業問題,焦慮主要來自擇業、戶口、房子、工資等,這些年競爭又比較激烈,他們中可能也有人看哲學書,但程度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在課堂上,我會建議學生們,在大學四年中,應每天讀一小時經典著作,真踏入職場,就沒時間讀書了,到那時,只剩看娛樂節目的腦力了。上過我課的學生,有的會寫信與我討論哲學問題,他們中不少人的思考非常深入。

不過,與上世紀80年代比,思想界的影響力確實在下降。我在班上做過調查,來聽我課的100多名學生中,他們對思想還是有興趣的,可聽說過秦暉的從沒超過10人。在商業化時代,英雄不再是思想家,而是商業精英和娛樂明星,如果問馬雲、迪麗熱巴,恐怕沒人不知道。雖然有心理準備,我還是吃了一驚。我想,今天讀書人應接受被邊緣化的現實。

北青藝評:這本書是您過去10年教學的總結,您希望讀者能有怎樣的收穫?

周濂:概括來說是兩點,即:批判思維和人文素養。我認為,批判思維應是大學本科生的必修課,因為他們從小缺乏相應的訓練。在中文語境中,常有人誤解批判思維,批判思維不是否定,也不是鬥爭思維,它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掌握批判思維,是進入公共空間的基本功。至於人文素養,我也一直在給本科生講古希臘悲劇,希望他們能看到,許多時代問題其實來自歷史,遠比我們想像的古老。

相關焦點

  • 沒有哲學的國度——胡適,經學壓制了哲學的發展,中國只有思想!
    而傳統哲學之所以飽受爭議,主要還是出在學術的問題上。學術經學化導致古典哲學沒了發展空間!聖人之言永為經典,還有何哲學可言!在我們看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算得上是中國思想史的巔峰,甚至也可以說是中國哲學史的巔峰。在當時,諸子百家們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裡所汲取到的固有思想並不多。
  • 黑格爾的哲學以絕對精神開始,最後又回到絕對精神
    黑格爾哲學是德國古典哲學中規模最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幾乎無所不包,其複雜和艱深程度,甚至連專業哲學家也望而生畏。不過,黑格爾哲學並不是沒有重點的。他最重要的著作是1817年出版的《哲學全書》。這部巨著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邏輯學;第二部分是自然哲學;第三部分是精神哲學。
  • 1831年,達爾文上了賊船
    電影《猩球崛起》裡的凱撒,是一個卓越的猿人領袖01達爾文上賊船,無意間開啟進化論時代1831年冬天,達爾文上了一條叫「貝格爾號」(也叫「小獵犬號」)的賊船。基於這兩點優勢,連行李都不會打包的達爾文,上了菲茨·羅伊的賊船,而達爾文的父親,則認為讓兒子增廣閱歷後,對以後當牧師有好處。達爾文自己呢,也因剛讀過馮·洪堡的《巴西熱帶雨林探險記》而熱血沸騰,摩拳擦掌,打算親自到南美洲考察一番。
  • 西方法哲學研究前沿述評
    但它在法律精確性、科學性問題上的詮釋學立場,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和批評。   後現代法哲學   後現代法哲學發端於20世紀下半葉,是受西方後現代主義哲學與文化的影響在法哲學領域形成的「新說新論」。後現代法哲學以後現代主義為思想武器,對西方傳統法哲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 超越現實的形上之思——關於哲學的問題的存在論追尋
    摘要: 哲學的問題是一個哲學觀的問題,哲學活動首要的事情就是尋找哲學的問題,而通常我們在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上對哲學的問題的追問往往使我們忽略了哲學的存在論本質,受近代以來工具理性的影響,只是在把哲學當作解決現實問題與保證理論存在與發展的工具意義上來理解,但哲學的存在基礎、哲學最初的產生以及哲學最初的內容都否定著哲學的工具性存在,向我們證明著哲學的存在論本質,哲學活動作為人的存在方式
  • 中國一個沒有魚的湖,面積在不斷增大,卻也不見一條魚
    中國一個沒有魚的湖,面積在不斷增大,卻也不見一條魚!我國地域遼闊,所擁有的資源一定很豐富,全城都有著獨特的美景,就像我國有很多美麗的湖水一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西湖,從最初的神話故事到歷史上的文人才子,這裡不僅有著天然的美景,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今天不是西湖,我要而是賽裡木湖。
  • 凡人仙界篇:輪迴殿主詭計狠,故意放南宮婉被擒|韓立只能上賊船
    凡人仙界篇:輪迴殿主詭計狠,故意放南宮婉被擒|韓立只能上賊船仙界篇中,仙界三巨頭之一的輪迴殿主,雖然自稱是另一個穿梭的韓立,但行事風格明顯詭詐多變,為人不喜!雖有點人界篇韓老魔的意思,但他沒有主角光環,因此最後的結果不會那麼美麗。這不,韓立閉個關突破大羅巔峰,他就把韓立老婆弄丟了。還說,南宮婉最終還是要選擇做南宮婉,不做甘如霜,這明顯就是攻心計。韓立明明把南宮讓給你了,他卻故意把南宮弄丟,用這一招,把晉級大羅巔峰的韓立綁上賊船。
  • 不斷健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不斷健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2018年07月30日 06:3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記者 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哲學入門書單: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人生道路的系統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嚮導;是我們正不斷地行進於其上的生活道路;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
  • 物理哲學簡介(II):時間與空間的哲學基本問題
    時間、空間、時空(或時間-空間,時間和空間的結合)等概念,是物理學、天文學、空間物理學和哲學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關於它們的存在和本質是物理學哲學的中心課題。在許多哲學中,時間被視為變化。通常認為時間是一種基本量,即不能用其他量來定義的量。因為時間似乎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因此無法用任何更簡單的方式來定義時間。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但正如赫伯特·斯皮格伯格在《現象學運動·導言》中所說,這裡的「運動」,「就像一條河流,包含有若干平行的支流,這些支流有關係,但決不是同質的,並且可以以不同的速度運動;它們有共同的出發點,但並不需要有確定的可預先指出的共同目標,一個運動的各個成分向不同的方向發展,這與運動的性質是完全一致的」。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才叫回到胡塞爾的「源頭」,或者說,如何理解這一回到「源頭」的趨向?
  • 什麼是語言哲學?這5個問題,語言哲學很關心
    什麼是語言哲學?1分鐘了解下。語言哲學的內涵語言哲學即是對語言的哲學思考的一門學問,包括語言實在論,語言本體論,語言意義等。語言哲學更關注語言意義的影響,而不是對意義的詳細描述。語言哲學關心五個基本問題。
  • 十個經典西方哲學思想命題,值得學習,最好用上!
    亞里斯多德在其著作《形上學》中的開篇就說:「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都有求知的本能。」亞里斯多德用這一格言說明了哲學的起源。與這句格言相類似的哲學格言還有:哲學起源於閒暇和詫異。亞里斯多德解釋說:人出於本性的求知是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這種活動不服從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問。哲學的思辨最初表現為「詫異」,詫異就是好奇心。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 你知道哲學嗎?那麼宇宙學需要哲學嗎?
    宇宙學原理是理解這些問題的基礎。要假設宇宙各處都均勻且具有各向同性,首先就必須對那些不重要的、較小的差異進行平均,比如整個行星甚至星系。因此,宇宙學原理是一個統計性的原理,只有在應用到足夠大的尺度上時,它才能成立。即便如此,宇宙學原理也可能並不成立。因為宇宙並不需要是均勻的,即使宇宙學原理不成立,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仍然有效——引力會導致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擴大最初的微小差異。
  • 哲學問題|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缺陷
    可是,在事實上,它們並沒有做出任何判斷,也不代表任何命題,因而也毫無正確或錯誤可言。從哲學的性質問題上看邏輯實證主義在哲學的性質問題上認為,哲學的唯一任務就是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活動。來看看邏輯實證主義的先驅——羅素是怎麼說的吧~每個哲學問題,當經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時,就可以看出,它或者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學問題,或者是具有我們所理解的含義的邏輯問題。(語言的邏輯)你,找出羅素這段話的缺陷了嘛?鐺鐺鐺!
  • 辯證法的最為弔詭之處:用哲學反對哲學,沒有什麼能比這更荒謬了
    於是,我們似乎可以希望,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對「疼」的切身感受有助於我們脫離哲學。然而弔詭的辯證法又發揮了作用,使我們的希望破滅:現實與理想的張力恰恰正是哲學的構成要件。正如前文所述,哲學是邊緣上的舞蹈,邊緣是哲學的特徵,而邊緣的任何一邊都不是哲學。
  • 詭辯真的沒有意義嗎?芝諾悖論到底想表達什麼——哲學起航
    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熟悉哲學史的讀者都知道其意義所在:因為水的流動,河流的河床與整體狀態總在不斷變化,這一秒的河流與下一秒的河流都不是同一條——這是一種樸素的『自然辯證法』。
  • 吉林大學哲學系學長開書單:十大通俗易懂哲學書籍
    這本書是我親愛的李大強老師的作品啊,哲學教授給廣大人民群眾寫的邏輯學通俗讀物。你知道郭靖和黃蓉,在桃花島遇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情嗎?你知道馮默風撒謊了沒有?梅超風是怎麼逃出桃花島的??記得2007年聽李大強老師講形式邏輯課程的時候,諾大的階梯教室,被各個學院的同學佔領了……語言風趣、笑點不斷,是李大強老師的範兒,這本書延續了李老師的幽默天賦……註:我室友和室友他媳婦都是考的李大強老師的研究生……  《中國哲學簡史》  推薦理由:考慮中國哲學部分的推薦書目時,
  • 《2008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第一專題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3.哲學基本問題原理提出的意義第一,它為研究哲學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提供了一條基本的指導線索,為劃分哲學中的基本派別提供了科學標準,是反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不可知論、形上學的銳利武器。第二,它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個根本原則,是引導人們不斷更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意識,現實地變革自己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的強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