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哲學嗎?那麼宇宙學需要哲學嗎?

2020-12-06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

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中那些厭惡哲學的人是怎麼想的呢?從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的「哲學已死」,到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在《終極理論之夢》(1992年)中的長篇聲討——「反對哲學」,許多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認為哲學是無用的,或者至少對科學是無用的。與此同時,霍金與合作者Leonard Mlodinow在《大設計》(2010年)中提出了一種名為「模型相關現實主義」(model-dependent realism)的科學研究方法,而溫伯格的書則熱情地(以哲學的方式)反對邏輯實證主義和形上學。

如果哲學如此無用,那麼為什麼霍金和溫伯格,還有Neil deGrasse Tyson、Lawrence Krauss以及其他反對哲學的人,會如此頻繁地參與哲學討論呢?不管那些討厭哲學的人怎麼想,科學的所有領域都面臨著在科學自身的進程中無法解答的問題。每當科學家研究檢驗一種理論的最佳方法,或者想知道科學模型與現實的關係時,他們都是在研究哲學。然而,因為處於研究整體存在的獨特地位上,宇宙學尤其充滿了哲學的困惑和立場。

宇宙學原理

事實上,在宇宙學的核心,隱藏著一種哲學信仰。宇宙學原理說,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均勻的(在所有位置看起來都一樣)以及各向同性的(在所有方向看起來都一樣)。例如,從海洋中的一條船上看到的景象就是各向同性的,但是,當陸地進入視野時,各個方向上的景象就並非完全相同了。而風平浪靜的海面看起來是均勻的,直到靠近海岸時,這種均勻性才被破壞。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全天圖,由WMAP(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九年觀測數據繪製而成(2012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是「大爆炸」遺留下來的、充滿整個宇宙的電磁輻射。在光學望遠鏡看來漆黑一片的星際間宇宙,用射電望遠鏡則可以探測到微弱的背景輝光,且在各個方向上幾乎相同,它顯示出微小的溫度漲落,對應著宇宙局部密度的細微差異。

宇宙是如何演化的?又是如何由均勻的熱等離子體膨脹並冷卻,形成我們現在可通過望遠鏡觀測的複雜的宇宙網絡?宇宙學原理是理解這些問題的基礎。要假設宇宙各處都均勻且具有各向同性,首先就必須對那些不重要的、較小的差異進行平均,比如整個行星甚至星系。因此,宇宙學原理是一個統計性的原理,只有在應用到足夠大的尺度上時,它才能成立。即便如此,宇宙學原理也可能並不成立。因為宇宙並不需要是均勻的,即使宇宙學原理不成立,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仍然有效——引力會導致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擴大最初的微小差異。(這些最初的差異是來自於虛擬粒子的「量子漲落」,還是其他更奇怪的理論?仍是未解決的問題。)

因此,科學家對於是否接受宇宙學原理猶疑不定。宇宙學原理是我們描述宇宙演化的基礎,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並不能證明這是真的。測量宇宙是否均勻,或者宇宙在什麼尺度上開始變得均勻的嘗試遭遇了複雜的結果。但是我們確實觀測到了宇宙的各向同性——在大爆炸的幾十萬年以後,從宇宙的各個方向發射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是各向同性的,漲落僅為十萬分之一。類似地,在海洋中的船上,儘管可能會看到微小的差異,比如小小的波浪翻滾,然而海面基本上仍然是各向同性的。

COBE(1989年發射),WMAP(2001年發射),Planck(2009年發射)三個探測器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觀測解析度依次提高,測量宇宙結構的尺度逐漸變得精細。 在大尺度上,宇宙幾乎是均勻和各向同性的。| 圖片:Wikipedia

哥白尼原理

現在,即使沒有均勻性,仍然可能有各向同性。對於一個處於球形的物質分布中心的觀察者來說,在所有方向上,物體看起來都是一樣的,但是這樣的分布不一定是均勻的。然而,許多宇宙學家仍然樂於相信,宇宙在某種尺度上確實是均勻的,無論這種均勻性目前有沒有被測量到——因為根據非經驗的哲學原理,均勻性邏輯上伴隨各向同性出現。

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哥白尼原理(Copernican principle)。哥白尼原理指出,並不存在特殊的觀察者(privileged observer),我們並不處於宇宙中的某個特殊地方——宇宙中心當然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根據這一原理,不僅是從地球上人類的角度,從所有有利的角度來看,宇宙的任何角落都是各向同性的——為確保這一原理成立,宇宙也必須是均勻的。如果從每艘船上看到的風景是各向同性的,那麼一定沒有陸地讓事物看起來有所不同,所以在任何地點,大海一定是相同的。

圖片出自克卜勒於1617-1621年間發表的關於日心說的作品《哥白尼天文學概要》(Epitome Astronomiae Copernicanae),圖中的M代表拉丁文Mundus,是「世界」的意思,意在說明人類所在的地球不過是無數相似星體中的一個而已。圖片:Wikipedia

在宇宙學領域,哥白尼原理被如此徹底地接受,以至於許多科學家將其與宇宙學原理混淆,或者簡單地視之為一個給定的東西,甚至在教科書中也是如此。事實上,宇宙學原理可以被視為哥白尼原理的一個更普適的版本,因為在一個均勻和各向同性的宇宙中,不存在任何特殊的觀察者或特殊的地點。然而,宇宙學原理可以被明確檢驗,而哥白尼原理則是一種理念——它相信宇宙是怎樣的,而並不依賴經驗數據。顯然,哥白尼原理也是一個現代的觀念,因為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人們可是一直相信地球是萬物的中心。

哲學對於宇宙學的意義

這些觀點對於宇宙學的重要性,只是宇宙學通過哲學論證取得進展的一種方式。就像研究天體的天文學一樣,宇宙學只能通過觀察而非實驗來驗證其理論。因為我們不能拿整個宇宙來做實驗,就連在實驗室裡爆炸一顆恆星都不可能——即使可以在實驗室裡爆炸一顆恆星,人們也可能採取哲學立場說,我們不應該做這種實驗。但是,儘管天文學家在建造望遠鏡以觀測數百萬個星系、數十億顆恆星,宇宙卻只有一個(或者說,只有一個多重宇宙)。而且,我們地球上的人類被困在宇宙中一個特定位置,只能觀察到廣大卻有限的宇宙。這些限制意味著,對於宇宙學理論的創建和驗證,哲學選擇將永遠發揮作用。

我們的宇宙只是多重宇宙中的一個?| 圖片:Pixabay

除了方法問題,宇宙學的內容還觸及了關於存在本質的哲學問題。宇宙學以一種最根本的方式研究起源。宇宙是從大爆炸最初的奇點開始的嗎?時間也是由此開始嗎?(或者這個問題本身有意義嗎?)或者奇點(局部無限的點,比如黑洞)是否意味著我們的理論存在問題?或許我們應該更傾向循環宇宙模型(cyclical cosmology),在循環宇宙中,過去的宇宙死亡,然後發生大爆炸,產生新的宇宙。如果我們不可能重現早期宇宙的條件——如果早期宇宙高能量的狀態是我們所能夠建造的任何粒子加速器都無法企及的——那麼我們如何著手探索這些宇宙奧秘呢?

思考或回答這樣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宇宙學家的工作,就像提出「萬物理論」不是科學哲學家的工作一樣。但是,如果宇宙學家更願意與他們研究哲學的夥伴合作的話,可能會受益良多。有如此多的科學家停滯在諸如波普爾(Karl Popper)可證偽性(falsification)這樣的理論中,粒子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又深陷關於多重宇宙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的泥潭,我們確實需要哲學的幫助。(強人擇原理認為,正是因為宇宙具有某些特性,例如基本自然常數以及宇宙年齡,才最終導致智慧生命的出現,如果宇宙不是調控得如此精確,人類便不會存在,更遑論觀察宇宙。弱人擇原理則認為,人類生存於多重宇宙中的一個,只有在那些有能力提供生命生存條件的宇宙中,才可能出現生命,人類作為觀察者之所以存在於這個時空位置,是因為這個位置提供了我們存在的可能。)

卡爾·波普爾批判經典的觀測-歸納法,他認為,人們只能依靠有限的實驗數據創建科學理論,因而並不能證明一條科學理論絕對正確無誤,科學理論都只是暫時的、尚未被證偽的假設。真偽具有不對稱性,真不能被證明,只有偽可以被證明。可證偽性原則是波普爾哲學思想的核心。圖片:Wikipedia

日見增多的哲學宇宙論倡議可能是一個信號,表明前景正在改善,儘管仍有討厭哲學的人。宇宙學原理的例子提醒我們,無論我們意識到與否,宇宙學都充滿了哲學選擇。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Bridget Falck/原理/principia1687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你還覺得哲學無用?在宇宙學中無法探討的問題 哲學竟能提供洞見
    你還覺得哲學無用?每當科學家檢驗一個檢驗理論的最佳方法,或想知道科學模型如何與現實相聯繫的時候,他們就是在研究哲學。但處於對整個存在的研究的獨特地位,宇宙學尤其充滿了哲學的困惑和立場。但其實有一種哲學信仰隱藏在宇宙學的核心。宇宙學原理指出,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同類的(在所有位置看起來都一樣)和各向同性的(在所有方向看起來都一樣)。
  • 哲學很難嗎?這本書告訴你其實哲學並不神秘!人人都可學哲學!
    就如為了哲學而獻身的蘇格拉底,因此哲學這個詞也是被廣泛流傳。但是真正了解哲學這個概念的人,恐怕並不多,而且大多數人也就知道點皮毛。哲學難嗎?當然很難,它門檻可以高到天花板,有人為了哲學貢獻了自己一生,包括生命!但成功的寥寥無幾,倒是出現了很多神神叨叨的人。但真的有那麼難嗎?也不盡然,稍微在一個領域有點見解的人,都接觸過哲學,哲學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 中國人不懂哲學嗎?從浙江滿分作文看東西方哲學思想的差異!
    中國人對哲學的態度不像西方那麼虔誠和神聖,中國的哲學往往是個人的思想總結,更多的時候只有一句話。但這些簡單的哲學思想往往影響非常廣泛深遠,甚至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我舉幾個例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沒有人命中注定就是王侯將相,老百姓照樣能當皇帝。這可以說是中國影響最深遠的哲學思想之一,決定了中國兩千年王朝興替。
  • 學哲學專業就需要家裡有礦嗎?也不盡然
    現在如果誰要是想高考填志願的時候選擇了哲學或者已經學了哲學,可能會被問家裡有礦嗎?不然誰給你的勇氣學哲學。可能是因為兩點原因,第一點是對口的工作實在是不多,第二點是找到的工作收入一遍都不會很高。雖然很多大科學家研究到最後,都研究哲學或者神學問題了,雖然哲學號稱是很多學科的最終問題,但是研究了哲學卻不能直接指導任何學科方便找工作。跟管理類的專業有點像,很多學生都是奔著將來能做管理者,去學的管理學,最後發現做人資、行政和銷售的居多,雖然工作到後面會有很多管理問題需要解讀,但是直接就學管理,並不能幫助你直接走上管理者的崗位。
  • 對哲學的三大批判——當今社會是否已容不下哲學或不需要哲學了?
    問題是,儘管你需要昂貴的機器來做科學或工程,例如,人文學科主要有你可以自己閱讀的文本。因此,為了保護這門學科,讓它看起來精英、專業、值得學生投入時間和金錢,哲學家們發明了需要專家解釋的術語。因此,你應該受益於老師一對一的指導,以掌握該主題。哲學並不是唯一一個用術語捍衛自己地盤的人;律師、經濟學家、醫生和科學家也有很多行話。為術語辯護的人說,這不是偏執的表現,而是為了精確。
  • 什麼是哲學,什麼是真正的哲學,有這種區分標準嗎
    這不是很神奇嗎?哲學一直在思考的,可能都是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正如馮友蘭先生說過,哲學本身並不能創造出實際的價值。但是,它又是各種學科的必修課。哲學本身是沒有真假之分,所謂「真」也是有條件的真,一旦陷入真假的爭辯,那叫做「戰爭」,已經不是哲學本身了。
  • 他們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你信嗎?
    哲學家羅素曾說,科學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哲學是我們還不知道的事情,哲學是人們胡說八道的一種特殊權力,哲學是有道理的猜想。你可以用一個圓圈表示人類已有的知識——這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圓圈之外就是我們還不知道的事情。
  • 你知道什麼是道教哲學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必須先從宗教哲學談起。宗教哲學,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可以有不同的內涵。從宗教主體自身去考察,所謂宗教哲學就是宗教信仰的理論基礎。宗教在本質上是種信仰,宗教信仰具體表現為教義,要使這些教義讓人相信,就必須有思辨的哲學論證,即成系統的哲學理論。
  • 對哲學和科學「相對性原理」的認識
    一旦人類掌握了更為高效的材料和能源技術,那麼人類將在更大的程度上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開啟規模化太空移民的計劃。未來人類的太空移民不完全是地球人的生存危機引起的,好像科學發展不完全是技術的推動一樣,人類感性的想像力和理性的好奇心同樣推動了科學發展。地球危機觸發了人類太空移民的靈感,霍金等太空科學家一直主張,以太空移民的方式解決地球人日益加劇的生存危機。
  • 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科學哲學家探索宇宙學中的貝葉斯統計方法,或仔細研究高能物理學中簡化模型背後的假設;這些與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或人類學家在人類知識的貢獻上沒有什麼不同。Q2、20世紀早期許多科學家都對哲學有很深的興趣,包括愛因斯坦、玻爾、馬赫和波恩,現在我們已經失去了聯繫嗎?是的,我想我們失去的是一種獨特的科學思維方式。追溯到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時期,科學一直是我們更廣泛的文化史的一部分。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道家根基說是對中國哲學的準確把握。主持人:如果說道家主幹說能成立的話,那麼根基說就更應該成立。許抗生:根基說除了孫先生,其他學者也提過。為什麼叫根基呢?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就是從本體的角度來說,它是根基。另外一個就是道家衍生出來的道教在民眾中影響廣大,有群眾基礎。這個大概也是魯迅先生的意思。
  • 哲學,真的無用嗎?
    缺乏哲學智慧但又追求深刻思考的中國人,就常常會在衝突的焦慮中放棄對嚴肅理性的追求,或者遁入傳統宗教中以求精神自保,或者在現實的物質消費中看破紅塵而玩世不恭。只有不具備深層次文化追求與理性修養的中國人,才會無視這種精神困境。那麼,我們如何擺脫這種困境?
  • 程會:普通人為什麼也要懂點哲學?什麼是哲學?
    第 19 期程會:什麼是哲學?一提到哲學,哇,太高大上了,一般都聯想到什麼專家什麼教授,我們普通人根本就搞不懂,今天我要講的是連我們普通人都需要懂的哲學,什麼是哲學?為什麼要懂點哲學?因為哲學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讓我們的家人過的更幸福,讓我們的員工過的更加幸福,讓我們的親朋友好友過的更加幸福。稻盛和夫老先生說,哲學的根本就在於「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句話。「要正直」「不可撒謊」「不可騙人」「不可貪婪」「待人要真誠」「要信守承諾」「要關愛他人」,等等,這是孩童時代,父母和老師教給我們的最樸實的道德觀。
  • 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哲學?
    有人認為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技能更為重要,而哲學過於飄渺;有人則認為哲學離大多數人都很遙遠,沒有必要了解;有人認為哲學是一門學問,應該有所了解。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孫衛衛《照亮——讓我們靈魂覺醒的哲學智慧》(以下簡稱《照亮》)一書認為,我們需要哲學,而且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 啥叫「哲學殭屍」?會咬人嗎?(二)
    上一篇:啥叫「哲學殭屍」?會咬人嗎?
  • 啥叫「哲學殭屍」?會咬人嗎?(一)
    那麼咱就來寫一寫,這個所謂的 Philosophical Zombies 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如果說人的內心世界不是物質的,難道人有靈魂嗎?你別騙我啊,我可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這些哲學家的不好好說話,他們究竟想說些什麼?儘管「哲學殭屍」這種說法聽起來很荒謬,但它的的確確涉及到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哲學問題,無法以三言兩語、生活化的方式簡單說清。如果你讀到這裡,還對哲學殭屍,以及所衍生出的哲學問題保有好奇,並具有相應心理準備與耐心,那就請繼續讀下去。
  • 如果你對哲學有興趣,《蘇菲的世界》或許是入門最好的選擇
    說起哲學,大部分讀者要望而卻步了,在你眼裡哲學可能和抽象、晦澀這些詞彙聯繫在了一起。當讀到《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的時候,確實令我無比歡暢地,說歡暢,是因為這書,讀起來,我實在是沒把它當哲學書,一口氣就看完了。哲學很難嗎?哲學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嗎?
  • 哲學屬於科學文化嗎,它們是什麼關係
    哲學屬於科學文化嗎,它們是什麼關係?理性主義是一個很不嚴格的哲學概念,它單不是答主說的演繹邏輯。尼採怎麼能算理性主義?科學又怎能局限於經驗?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都是理性主義的內涵,答主的劃分只是些主觀的偏見。
  • 吳曉明: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他的哲學遺產過時了嗎?
    8月17日,在上海書展的「黑格爾的哲學遺產與中國哲學的話語」活動中,吳曉明與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陳立新和《學術月刊》總編輯、研究員姜佑福,共話黑格爾對於我們當今的啟迪。《黑格爾的哲學遺產》,吳曉明 著,商務印書館,2020年5月。黑格爾過時了嗎?1977年,恢復高考那年,吳曉明報考了復旦大學哲學系。
  • 當哲學遇上科幻與懸疑,不一樣的哲學科普書《蘇菲的世界》!
    要知道,啟發人對哲學的興趣和告訴別人哲學知識,這兩者的差距是很大的。當然對於我個人而言,這種低齡化的啟發用處不大,所以對我而言不過這本書另有大好處——就是它的神奇架構。在於它從開始就設好的那個最底層最大的圈套,讀者稀裡糊塗就入了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