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哲學?

2020-11-23 南報網

2020-07-08 09:45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 周澍熹

今天的我們,還需不需要哲學?有人認為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技能更為重要,而哲學過於飄渺;有人則認為哲學離大多數人都很遙遠,沒有必要了解;有人認為哲學是一門學問,應該有所了解。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孫衛衛《照亮——讓我們靈魂覺醒的哲學智慧》(以下簡稱《照亮》)一書認為,我們需要哲學,而且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哲學離我們很近也被我們所需要 

《照亮》講述了哲學的「無用之用」,書中舉了莊子和惠子爭論的故事:惠子看不上莊子,覺得莊子的思想宏大卻空洞無用,認為莊子的思想就像一棵高大卻長滿粗大的樹瘤、凹凸不平、彎曲扭結的樹,木匠無法對它下手,行人也不會注意它。莊子卻說:狸貓和黃鼠狼敏捷,能抓住獵物,而犛牛龐大,抓不住獵物,但是你能說犛牛沒黃鼠狼有用嗎?現在你有這麼大一棵樹,還擔心有沒有用,為什麼不把它放在曠野裡?人們可以悠然自得地在樹下乘涼。書中這樣解說:「如果惠子的『用』是『功利之用』,那麼我們不妨把莊子的『用』稱為『超越之用』。」惠子喜愛的中規中矩的樹,看似有很多用途,其實不過只能做桌椅板凳之類會時常被替換的居家物件。曠野中的大樹不僅讓人們享受樹蔭,更贈予人們一片風景,有了審美意義上的美感,詩詞就這樣誕生了。哲學思想也就像這棵大樹,看似沒有實際用處,卻陶冶了情操,也讓人們知曉了世界,在宏觀意義上指引著人們的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由多方面因素構成,絕不是僅僅由物質構成,更為重要的是一件又一件發生的事情,而每件事情的背後都是思想,思想指引著事件的完成,思想才是生活隱藏的構成。哲學站在宏觀角度觀察規律,增長了思想,給生活賦予了更多意義。因此,哲學不但離我們很近也被我們所需要。 

感知世界最終還是通過「自我」

《照亮》通過俄狄浦斯戰勝斯芬克斯卻又應了殺父娶母預言的故事,討論了「自我」這一永恆命題。書中指出,俄狄浦斯沒有逃過殺父娶母的命運,是因為他對「我是誰」這一問題的遺忘和逃避。人們面對最多的不是別人,而是自我。但是「自我」不是一個有著極為明確定義的詞彙,它不僅包含著具體個人的存在,更包含著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不同哲學家對自我的認識有所不同,柏拉圖把人的靈魂分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而理性才是靈魂中最重要的部分,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笛卡爾認為「我思故我在」,「我」實際是思想而不是物質。叔本華則認為,理性是心靈的表面,即便是理性的認識也是從意志自身出發的,人的本質是意志。弗洛伊德則把「我」分成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指本來的「我」,這樣的「我」帶有原始的劣性,「超我」則是戰勝了「本我」後遵守道德的「我」,而「自我」則是「本我」與「超我」的調和。每個哲學家眼裡的「自我」定義不同,每個人眼裡的「我」也不盡相同,但我們是否就能真正認識「自我」?書中舉例孫悟空和六耳獼猴的故事,說明了「自我」有時也會分裂,只有自己才能消滅分裂的「我」。「我是誰」是個困擾了人類多年的謎題,真正認識自己是困難的,人們往往會因為難以認識「自我」或不滿「自我」而逃避認識自我。但其實認識「自我」是人生必須,因為人感知世界最終還是通過「自我」,人改善環境通過改變「自我」,每個人的「自我」離自己最近也最遠,忘記「自我」等於忘記本源,就像俄狄浦斯遺忘「自我」就墜入了可怕的命運。

用詩意撫慰現實世界的遺憾

有人認為,詩意不重要甚至完全不需要,因為沒有實際意義。《照亮》認為,「詩意讓人的展現更加完整」「詩意讓人的精神更加豐富」「詩意讓人的心靈更加自由」。對於第一點,書中提到,尼採認為人生雖然充滿了悲劇,但我們不應該悲觀,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靠藝術賦予生命意義。這是一種自救,把人從悲劇中拯救。針對第二點,書中提到,有些人無權無勢,收入不高,卻在面對權貴時泰然鎮定,因為他們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們的靈魂因為詩意變得高貴。第三點,書中舉了《肖申克的救贖》的一個片段:安迪蒙冤入獄失去自由,卻因為聽到一首音樂而感到了自由,並且為了自由的感覺不惜代價。生活中總是有太多的遺憾。比如想考上心儀的大學卻屢次落榜,想生活過得平穩卻一路坎坷。生活在賦予每個人人生的同時,也賦予了「生命的沉重」。而精神世界則是讓人們從現實的苦難中得到解脫。詩意撫慰著現實世界的遺憾,也給人以指導去面對現實世界,在這樣的過程中,靈魂就得到升華。現實總會有遺憾,遺憾若不用詩意填補,就永遠是個遺憾,缺乏詩意的靈魂也不會是個完整的靈魂。 

《照亮》還講了很多聯繫生活的哲學命題,通俗易懂也貼近生活。其實,哲學一直離生活很近,在生活背後指導著生活,了解哲學就拓寬了視野,看清了很多事物的本質,也有助於更好地去思考,去生活。而一個又一個人的「生活」,又構成了歷史。人類歷史的發展可以用哲學解釋,哲學也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所以,人們不僅需要哲學,更要去了解哲學。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相關焦點

  • 哲學人:我們努力讓世界需要哲學
    此時被稱為「愛智慧」的哲學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呢,是否還有哲學這個學科?哲學該關注什麼?哲學的使命是什麼?一群高校哲學人在華東師大召集下進行了「2050年,哲學何為」的討論。 順此,南京大學的藍江教授提出不應把哲學看成「經學」,理論需要激活。他認為,今天討論數位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討論的並不是哲學,而是今天人生存在狀態本身,而我們就是靠這種方法存在的。他分析,今天的哲學既是危機的時代,因為它可能變成了一種很碎片化、或抽象化的著作解讀,發揮著有限的價值。
  • 對哲學的三大批判——當今社會是否已容不下哲學或不需要哲學了?
    問題是,儘管你需要昂貴的機器來做科學或工程,例如,人文學科主要有你可以自己閱讀的文本。因此,為了保護這門學科,讓它看起來精英、專業、值得學生投入時間和金錢,哲學家們發明了需要專家解釋的術語。因此,你應該受益於老師一對一的指導,以掌握該主題。哲學並不是唯一一個用術語捍衛自己地盤的人;律師、經濟學家、醫生和科學家也有很多行話。為術語辯護的人說,這不是偏執的表現,而是為了精確。
  • 你知道哲學嗎?那麼宇宙學需要哲學嗎?
    因為宇宙並不需要是均勻的,即使宇宙學原理不成立,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仍然有效——引力會導致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擴大最初的微小差異。(這些最初的差異是來自於虛擬粒子的「量子漲落」,還是其他更奇怪的理論?仍是未解決的問題。)因此,科學家對於是否接受宇宙學原理猶疑不定。宇宙學原理是我們描述宇宙演化的基礎,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並不能證明這是真的。
  • 為什麼我們還是要懂一點哲學
    而在今天,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開放、包容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的知識、思想,我們需要有能力分辨什麼是我想要的,什麼又對我有用。 /歷史中的哲學/ 哲學的發展史就是一場場衝突與交鋒,我們來看看哲學歷史上最高的幾座山峰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被質疑的。
  • 新時代需要怎樣的「未來哲學」?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窺見一二
    寫作此書的初衷,是因為目前國內有些領域復古性太強,但這不合哲學和藝術的當代性的使命。孫周興試圖通過此書強調,藝術人文科學要重新定向。「關於人的科學的時代到了。現在熱門的科學,包括人工智慧、基因工程都是關於人的科學,當然必須還加上人文科學。
  • 巴迪歐與齊澤克的爭論:哲學是否應該幹預當下世界
    哲學的任務就會變成在根本上是否定性的:要抱有懷疑、批判精神,諸如此類。其實,哲學介入的本質,實是正面肯定。為什麼是肯定?因為如果你介入一個悖論性的情境,或者你介入一種不是關係的關係,你就不得不提出一種新的思想框架,你將不得不肯定:思考這個悖論性的情境是可能的,只要我們棄置一定數目的參數,並且引入一定數量的新事物。當一切都說了和做了之後,唯一的證據就是你將提出一種新的方式來思考悖論。
  • 哲學通識:我們應該做什麼
    哲學通識的目的就是用最簡單的話語和邏輯,去感受哲學中我們大眾能夠理解和思考的觀點,讓我們從古典哲學出發,今天先探討古典哲學三大問題中的第一個: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那個價值觀的基礎,這也就是說,哲學其實無時無刻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世界變了,你還沒變!《人類世的哲學》出版,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孫周興教授談到此書的初衷,孫周興指出,目前國內有些領域復古性太強,但這不合哲學和藝術的當代性的使命,在這樣的背景下,他試圖通過此書強調,藝術人文科學要重新定向,需要進行整體轉向。「世界變了,你還沒變,這大概是我寫這本書的最基本的動機。
  • 醫生需要學點兒哲學
    □胡大一  醫學是最需要學點兒哲學的學科。在學醫和從醫的過程中,診治疾病無不充滿了哲學道理。比如,哲學的一個重要原理是「共性和個性」,就反映了「讀醫學教科書和臨床實踐」的關係。  我們剛進醫學院或者初出校門當醫生時,更多的是接觸書本知識。
  • 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高人總結了10點
    1,在我們的精神世界,哲學一直都隱含地存在著,無論我們是逃避還是迎接,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哲學都在那裡,它永遠不會消失。2,哲學可以讓我們形成預設思維,當我們領悟這些預設,就可以藉助這些預設進行思維和實踐,進而獲得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對部分真理的洞見。3,哲學可以教我們從別人已想過的東西、已做過的事情那裡獲取寶貴的經驗和人類智慧總結。
  • 什麼是純粹哲學?它對我們的思維或認識有何幫助?
    現今,我們的生活或思維中出現了很多「類哲學」,美其名曰「生活哲學」或「人生哲學」,有的全是那種哲理小故事,有的是那種大道理的說教,甚至有的把哲學降低為了一種「類心靈雞湯」,已經全然脫離了「哲學」最本真最原初的面貌,遠離了「哲學」這門學問所提出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要求,今天在這裡,就為大家澄清下,什麼是
  • 你還覺得哲學無用?在宇宙學中無法探討的問題 哲學竟能提供洞見
    你還覺得哲學無用?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因此,科學家們在接受方面上猶豫不決。宇宙學原理是我們如何描述宇宙演化的基礎,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證明它一定是真的。試圖測量宇宙是同類的——或者在什麼尺度上變得同類的嘗試得到了混合的結果。但是宇宙的各向同性確實已經被觀察到:在宇宙大爆炸後幾十萬年從宇宙的任何地方發射出來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各向同性的10萬分之一。
  • 哲學史上的今天:馮丶諾依曼一百一十七年誕辰
    今天是偉大的馮丶諾伊曼一百一十七年誕辰,我們以這篇「哲學史上的今天」來紀念馮丶諾伊曼。馮丶諾伊曼生於1903年匈牙利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百度百科詳細的介紹了他的生平,今天我們像看散文一樣,看馮丶諾伊曼作品的10個斷片,不用花太多的思考,用自己的直覺去感受馮丶諾伊曼的洞察就好。
  • 我們今天覺得是常識的知識,當年是需要天才來揭示的
    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於1687年出版,被譽為「人類天才作品中的極品」。該著作提出了力學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發現了宇宙結構的「密碼」和「鑰匙」。我們今天認為是常識的知識,比如潮汐是由月球引力引起的,是由牛頓揭示出來的。當我們學習並運用這樣知識時,莫忘牛頓這樣的天才的成就和貢獻。
  • 俯瞰西方哲學;古希臘哲學前夜(導言)
    ;就必須追溯到古希臘;因為可以說,古希臘思緒就是整個哲學史、科學史、乃至人類現代文明高速發展的最初起點和推動人類高速發展的源頭;但在具體了解古希臘哲學思緒之前,我們需要先解決兩個問題;>一、我們需要以怎樣的視角來看待古希臘哲學,乃至一切思想學說,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既往的學說思想,那麼需要什麼樣的視角看待古希臘哲學;/壹/一切理解都必然帶有主觀思緒
  • 《戀愛中的蘇格拉底》:當我們在談哲學科普書的時候我們在談些啥
    哲學是不是很難懂?當然不是。哲學是不是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遠?當然不是。哲學是不是就是小區門衛的經典三問:你是誰?你從哪來?要到哪去?當然不止是。關於哲學,我們對它有太多太多的誤會。有人認為哲學知識都是艱澀難懂,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毫無關聯。有人鼓吹「哲學無用論」,認為哲學知識百無一用,哪怕是看似形而上的數學知識還能在交訂金、付尾款,參加商場促銷返券時用的上,而哲學只是象牙塔裡的學者們鑽研的東西。以上種種觀念,雖然不對,但卻代表了當下很多人的想法。
  • 孫周興《人類世的哲學》: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具備完整意識的機器人是否可以被列入自然人的範疇?自然人被技術化(非自然化)的限度在哪裡?誰來決定人工智慧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這些包含著對未來思考的問題,顯然無法單純通過科學技術本身來解決,而是與觀念和價值相交織,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
  • 生活中的哲學:我們能看見什麼
    關於看見,可能是在生活中與哲學最有關的事情。作者2016年離開重慶時發布說說我們這幾天對於哲學最基礎的理論進行了探討: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是什麼分別對應價值觀、認識論和自我的問題。現在這三個方向已經可以幫助我們看待生活中的問題了,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進入哲學與生活。二十一世紀應該算是最容易生活的時代,如果你想要成功,你努力就有機會;如果你想過得舒服,你只需要適應社會;如果你想要精神的自由或者說立體感,你也只需要學會思考。
  • 研討會丨《道體學引論》:後哲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出發?
    在曾奕看來,丁耘的另一個「情結」還在於想要「藉助中國思想開啟哲學的新開端」,中國有經學和宋明理學,辛亥革命後,經學和哲學的關係成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但構建中國「哲學」、以中國哲學創建哲學新開端的努力是否值得期待,曾奕對此並不樂觀。郭曉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認為,丁耘提出「區分問題傳統和意義傳統」,要思考哲學的統和宗問題,這是值得深思和認真對待的大問題。
  • 今天,我們需要「約翰·克裡斯朵夫」
    而我們這個時代恰恰不需要英雄,而是缺乏具備英雄主義的凡人,李文亮醫生便是一個世紀之前的約翰·克裡斯朵夫。這位令人尊敬的平凡醫生,在滾動的時代潮流遇到兇險礁石時,秉著職業良心吹響了尖利的哨聲,警示了危險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