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丨《道體學引論》:後哲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出發?

2020-12-07 澎湃新聞

2019年8月,丁耘的著作《道體學引論》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此書對勘西方「本體論」傳統,為我們思考中國哲學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框架——「道體學」。 所謂「引論」,即是在具體闡釋「道體學」框架之前,把「道體」作為中西哲學真正的、原初的問題挖掘出來。雖然僅僅作為「引論」,但本書凡三十三萬言,體量宏富,論道深邃,其意義與開拓性已不僅限於為道體學登場作引。

《道體學引論》甫一面世,即引起思想界廣泛關注和討論,廣州的中山大學,北京的清華、北大、人大,上海的復旦、同濟等高校都曾打算召開讀書會、研討會,北京大學中國文化與哲學研究所率先於2019年12月6日舉行「當代中國哲學五人談」活動,以「生生:技術統治時代如何做哲學」為主題,圍繞丁耘教授新作和北京大學吳飛教授的《生命的深度》展開深度對話。隨之而來的,更多是由本書生發出來、亟待釐清的命題。

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在去年《道體學引論》面市後不久,便開始籌備研討會,原定年初舉辦,卻因疫情一再延遲。疫情形勢嚴峻期間,也曾擬改為線上研討會,但學人們一致認為線下面對面交流更能激起思想的火花。

終於,2020年9月4日,「中國哲學再出發——《道體學引論》研討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召開。從清早至傍晚,丁耘及三十餘位學者到場參與了七場專題報告和一場圓桌討論,對《道體學引論》展開深入而細緻的探討。

研討會開幕致辭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主持,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陳恆教授首先發言,表達了對與會專家的歡迎,指出中國在出版方面原創性著作太少,丁耘的《道體學引論》這類高深的原創作品極為難得,而光啟國際學者中心正在做一套光啟文庫,致力於文化創造、學術積累。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汪湧豪在發言中大致爬梳出《道體學引論》的脈絡,認為本書以「闡述性的論證」為基本方法,抓住「生生」問題,通過疏解《易繫》和《中庸》兩種道體學經典,來提出「道體」的大意,亦即所謂「即虛靜,即活動,即存有」。汪湧豪認為,《道體學引論》沒有提出現成的結論,更多是專注於討論,而當今社會像這種提出問題、開風氣之先的人很難得,丁耘的氣魄和自信值得敬佩。此外,汪湧豪也看到本書存在的細節問題,例如其他一些重要的道體學著作,丁著中完全沒有提到,或可充實論證。

出版人倪為國接續前面兩位發言人,談到中國原創學術著作的重要性,並期待未來策劃出版更多原創好書。他對丁耘著作《道體學引論》指出兩點看法,首先作者丁耘是少數始終以問題為導向的學者,用自己的問題意識甄別史料,提出問題;第二,丁耘做中國哲學研究,卻有深厚的西學背景,「他會把中國的問題嵌入到洋人的思想語法當中去,去讓人看懂。說大白話就是,他思考的種子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生長,如果放在洋人的土地上也能結出果子來,這點是很重要的。」

「生生」問題對當代中國哲學的啟發

近年來中國哲學界出現許多圍繞「生生」展開的重要討論,陳來的《仁學本體論》(2014)、楊立華的《一本與生生》(2018)、吳飛的《生命的深度》(2019)、孫向晨的《論家:個體與親親》(2019)及楊澤波的《儒家生生倫理學引論》(2020)都以「生生」為探討的重要內容之一,2018年吳飛與丁耘更是分別發表《論生生》及《〈易傳〉與生生》兩篇文章直接展開深入對話。幾位學者進路不盡相同,有的更關注本體論,有的則聚焦倫理學,但抱持的是類似的關切。

《道體學引論》一書緣起自丁耘在2012年寫作、201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生生與造作》,在此文中,丁耘用中國哲學中的「生生」和「造作」譯解海德格爾的「自然」(physis)與「謀制」(Machenschaft)。「造作」指的即是與「自然」相對的人為製作,宰制著現代社會的技術與數據便可視作一種典型的現代「造作」方式。由此,丁耘在借力海德格爾思想的同時,也試圖超越這一支配了中國學界三十餘年的思想資源。《生生與造作》引起不少討論,隨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倪為國建議丁耘將此文拓展為一本5-7萬字的小書,擬納入「六點評論」系列出版。經過五六年的醞釀和等待,《道體學引論》以30多萬言面世,體量和視野都超越了《生生與造作》一文所涵蓋的面向,但「生生」依然是貫穿道體學始終的關鍵問題。

9月4日一整天的研討會,曾海龍(上海大學哲學系)是專題報告的第一位發言人,去年讀完丁耘著作就寫出一萬多字的讀書報告和心得體會,本次研討會上,他指出,「生生」問題之所以在近年引起重視,首先是因為「生生」無論是作為宇宙論和倫理學問題,都具有普遍性的意義;其次,對「生生」問題的探究可以溝通中西哲學史的重要論題。曾海龍讀《道體學引論》的感受是,丁耘的直接問題意識是不認同熊十力、牟宗三由心體會通性體建立道體之理路,也不認同海德格爾處理存在問題的方式,而是藉助道體解決這兩種進路的問題。

周展安(上海大學文學院)將《道體學引論》放在古今中西之爭的脈絡裡來認識,他認為本書在「生生」問題之上,對「虛靜」的闡發構成了道體學的一個核心。道體學即是通過「虛靜」來糾正熊牟一系的哲學,而道體學可繼續拓展之處在於,未對熊十力後期思想有所判析,未將「虛靜」推至佛學的空性。總的來說,他認為這本書具有一種內在性、根源性的探索。

而陳喬見(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則對「生生」問題是否是一個貫通古今的根本性問題表達了困惑,陳喬見認為,「生生」確實是宋明理學的核心問題,但當下中國與世界所面臨的根本性問題是否能由「生生」來彰明,或許還有可質詢的空間。

劉梁劍(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從《道體學引論》的內容、方法論、中西哲學比較、哲學與哲學史視野等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他對本書用道、是、一、二這樣的範疇把握中西哲學的命脈既表示肯定也提出質疑,對於「離開人而言天」、書寫顯得獨斷等問題也提出了個人見解,並期待丁耘做進一步的闡釋和研究。

道體學與《易繫》、《中庸》、道氣之關係

《道體學引論》設專章討論《易繫》和《中庸》,與會學者也對這兩部典籍中的細節問題做了考辨,亦有學者以道學問題作為切入點展開討論。

何益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的發言主題是「《易傳》『繼善成性』章的哲學解釋」,既總結歸納了丁耘的思考脈絡,進一步闡釋了其中的相關論述,也綜合《易傳》和《易緯》的相關說法,提出了另外一種對這些文本的解釋的可能性。

蘇杭(北京大學哲學系)是丁老師的弟子,也本書的第一個讀者,正式交稿給出版社之前,他就閱讀並做了引文核對、注釋增補工作,他認為,如果把本書闡述的細節都納入到討論當中,就可以為看似獨斷的論述找到精微的理據,而本書觸及的哲學史方面的疑難,亦可為年輕學者提供治學的養料。他隨後便以《繫辭》和《乾鑿度》為中心,分析了道體學如何在體用論上突破了舊有的哲學框架。

陳贇(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要談到了兩點,一是《道體學引論》的抱負、進路與貢獻,他主張,「這是根本性的大問題,不是枝節性問題……必須強調」,丁著「提供了一個鳥瞰西方哲學整體的思想地圖,包括其其統宗譜系和演變線索」;二是抓住「繼善成性」這一核心問題,認為丁耘對「繼善成性」的闡釋,意在導出道體即虛靜即活動即存有,從而成就其《道體學引論》的建構。

谷繼明(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從清代的太極乾元論著手,對惠棟、張惠言的「乾坤二元」論做了分析,認為他們並沒有把這個問題完全想清楚。而《道體學引論》對這個問題的闡發,可以作為一個展開的點,給人帶來啟發。

段重陽(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的主題發言以「氣」為核心,旁徵博引,從朱熹到王陽明,闡釋宋明理學的「氣」與道體學,他認為道體學最關鍵的一處就是喚醒對哲學本身的意識,將哲學或者形上學作為問題本身。

陳暢(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從自己近年著力研究的明清之際的氣學出發,重新探討了「道氣」之辨的問題,對觀丁耘《道體學引論》,他認同丁著的相關論斷具有卓識。此外,陳暢認為,《道體學引論》在論述「道體學之一統三宗」時,有非常多的創見,但亦有所蔽。

閱讀《道體學引論》是一種挑戰

多位與會學者談到,閱讀《道體學引論》是一種挑戰和刺激,需要「野蠻的胃口和精細的頭腦」(張奇峰語),給人帶來「陌生感的衝撞」(汪湧豪語),這或許是因為丁耘使用的文體,也或者是由於本書直面大本大源問題的宏闊抱負。本書「致廣大」的一面增加了閱讀的難度,也有學者質疑本書的闡釋帶有偏差,語體則給人「獨斷」之感;而「盡精微」的一面則展現了丁耘細緻爬梳哲學史的功夫,其中開顯的諸多細節問題也激發了各位學者根據各自的研究領域做進一步探討和商榷。

貢華南(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試圖將《道體學引論》放置於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發展的脈絡中去理解,對「立道」的古今之變做了梳理,感佩丁耘《道體學引論》中直追道體的自覺,認同本書富有成見,但對其「工夫證成」提出質疑。

白鋼(復旦大學中文系)認為,如果對中西哲學皆有深入研究且瞭然於胸,那麼讀《道體學引論》反而會感覺豁然暢通,本書對中西道體脈絡皆有提振。《道體學引論》的貢獻在於,第一是提出「即虛靜即活動即存有」,以此統攝中西或者叫東西各派的思想流變,第二是書末西學統宗的部分寫得最精彩。他同時也指出,本書「在論玄理的方面已經達到極深徹的程度,但是在內自證相關的方面還沒有達到與之相匹配的程度,當然,這反過來講也為進一步對於道體以及道體學的闡釋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張奇峰(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發言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從自己的閱讀感受談起,進而著重闡釋了道體三義,強調《莊子》考辨的重要性,最後論及作為判攝的統宗論。

吳新文(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發言題目是「哲學研究如何『定於一』——《道體學引論》的啟示」,他從中看到丁耘具有「同情天下」的學術抱負,有「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氣質」,《道體學引論》有第一哲學的意味。

「後哲學時代」的體系構建

在這場有關中國哲學的研討中,「後哲學」卻是頻繁出現的關鍵詞,一方面,許多專家對後哲學時代如何做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如何重新出發歡欣鼓舞,另一方面,當代中國哲學所遭遇的困境與挑戰也引起了與會學者的深思。

曾奕(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指出,「在後哲學時代出現這樣一本哲學化的著作」,展現了丁耘的一種非常強烈的構建體系的「情結」,丁耘在學術上有點「逆潮流」,而《道體學引論》就可以體現丁耘的學術個性。在曾奕看來,丁耘的另一個「情結」還在於想要「藉助中國思想開啟哲學的新開端」,中國有經學和宋明理學,辛亥革命後,經學和哲學的關係成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但構建中國「哲學」、以中國哲學創建哲學新開端的努力是否值得期待,曾奕對此並不樂觀。

郭曉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認為,丁耘提出「區分問題傳統和意義傳統」,要思考哲學的統和宗問題,這是值得深思和認真對待的大問題。在他看來,一方面,《道體學引論》體大思精,可以說是中國哲學界當代的大事件,另一方面,他對書中丁耘的一些論斷是否站得住腳打了問號,例如,通過辨析丁耘對《詩經·周頌》中「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一句的考證,郭曉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洪濤(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從「返本溯源」的角度看《道體學引論》,試圖追索道體學引論會引出什麼來,是否會引出一個更龐大的哲學體系。他直言自黑格爾之後,哲學就終結了,就很少有人再做體系化哲學的嘗試。洪濤還談到,從起源上看,哲學在古希臘是一套生活實踐的方式,而非系統理論的構造,柏拉圖的對話引出的是哲學社會生活而非哲學思想體系,在這個意義上,真正的哲學在今天是否可能?

樊志輝(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指出,區分「當代中國哲學」還是「中國當代哲學」甚為重要,這關係到中國哲學的「再出發」是延續前一次出發的道路,還是在判攝的基礎上進行「新建構」。樊志輝思考的更深層細節問題是「中國社會主義文教制度中哲學話語的建構使命」,由此出發,他認為丁耘的《道體學引論》「既是再出發也是新建構」。

以「道體」來「判攝」中西哲學:「世界哲學」是否必要?

《道體學引論》判攝中西、出入古今,這樣的格局背後不乏張力,如何從世界的尺度思考中國哲學、是否需要以古今中西的框架來展望中國哲學,也是與會學者探討的重要議題。

韓潮(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在發言中回憶,2001年,孫向晨、丁耘、洪濤、韓潮等友人在復旦組建讀書小組,一道治學明理。如今回望,韓潮認為讀書小組的成員在思想上都經歷了從西學向中學、從哲學向經學和政治學的轉變。他說丁耘很早就對中國問題感興趣,讀書時他就是復旦國學社的創始人之一,丁耘的思想始終有政治上的關切,但內核還是一貫以哲學為中心的。進而,韓潮從中西互釋的角度梳理了《道體學引論》中的闡釋框架,指出本書的西學框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潛能」而非「一」。

孫向晨也對丁耘以「道體」來「判攝」中西哲學的框架尤為感興趣。丁耘的「判攝」,並不限於簡單的對比和互參,且有一個更大的融攝性的框架,是一個「虛位以待的過程」。在這個框架下,孫向晨認為丁耘做到了以中攝西,而通過這個框架如何回過去看待我們自身的思想傳統,或許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祁濤(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特別有感於《道體學引論》中對活動原則的闡發,結合自己的研究和閱讀經歷,他作了題為「《論道一》中關於『活動原理』大義」的發言,從「三即」中的「活動」這個層次來思考丁耘拋出的問題,並論及道體學如何接納和發展唯物主義哲學。而他背後思考和關心的問題是,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在《道體學引論》當中是怎樣以特殊的方式連接起來的。

朱承(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認為《道體學引論》致力於哲學思想的創造,其目的有三:義理的開顯、範式的重塑、思想的貫通。本書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思考方式的「話語抵抗、表達復興」,「這是中國哲學家在經歷了西方話語蔓延和新文化運動鎮痛後的本能反應,也是當前中國哲學創造依然是高度依賴傳統資源的慣性表現」,但需要思索的是,中國哲學以何種姿態參與到世界性的百家爭鳴中去,又以何種答案回應生活世界中日益迫切的現代性問題?

劉梁劍認為《道體學引論》「詳於天道而略於人道,略於天人之際」,在運思方法上則有些過簡。他指出丁耘並未在真正意義上達到「世界哲學的抱負」,「世界哲學的抱負」在於通過中西的對勘互見其利弊,最終生成一種非中非西的新學問。

吳新文則對「世界哲學」持保留態度,他指出,正如馬克思主義起初設想在發達國家同時爆發革命,但事實上是一國先爆發革命、建設社會主義,之後再慢慢向外擴展,「世界哲學的形成也是這樣的」,哲學中的中國立場是很自然的,而所謂的客觀公允或許實際上抽象而毫無力量。

圓桌討論:小結與展望

會議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姜佑福(《學術月刊》雜誌社)主持的圓桌討論,陳贇、貢華南、孫向晨、洪濤、韓潮、陳喬見、周展安均作了簡短的總結性回顧發言。

姜佑福借主持之便,首先談了自己的體會與感想。他對丁作第四章「西學統宗」的討論印象尤為深刻,從中可以看到丁耘對西方哲學史有極深的研究和精準的把握。同時,《道體學引論》這樣一本學術著作的出現,「可能意味著我們中國哲學界真正到了一個關口」。

在今天這個時代要如何做哲學?陳贇在圓桌討論中談到有一種傾向是把哲學做得越來越薄,越來越去歷史、去文明、去社會、去政治化,成為只有小圈子內可以理解和共享的學問,但他更欣賞的是丁耘的進路,即做一種「有厚度的文明哲學」。貢華南也認為,今天應該鼓勵一種基於個人感受性而做出的個性化哲學。

孫向晨肯定丁耘在書中「以中釋西、融攝中西」的做法,也推崇丁老師用《易》、《庸》作為坐標系,期待丁著為未來、為當代中國哲學的誕生開闢新的道路。洪濤關注的是關乎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哲學、什麼是真正的哲學,哲學理論與現實生活之關係如何,引人深思。而韓潮則坦言自己是懷疑論者,但丁耘的努力在他看來依然有價值,與懷疑相伴隨的是寬容,這種孤往的初心也有傳承的必要。

陳喬見強調,做哲學應該是揭示問題、直面問題,從問題入手,直接去處理最根本的問題,探討人類共同的思想經驗。周展安進而提出了「中國哲學的當代性」問題。在20世紀,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以及新時期的開啟都是人們意識到自身「當代性」的時刻,但這三個時刻都是通過否定的形式完成的,周展安認為,這三個時代中最難安放的是最具異質性的革命的時代,而今天的哲學要思考的是如何自覺地擁有當代性意識、自覺地消化歷史中的異質性。在周展安看來,丁耘的道體學就是從當代性出發、對自己的同時代具有高度意識的哲學。

《道體學引論》以闡釋性論證為方法,與會學者針對具體問題,對本書的闡釋與論證是否準確表達了疑問,在圓桌討論最後的總結回應中,丁耘承認,闡釋的基本結構中必然包含著偏差。但如果因為偏差的存在就認為在考證裡面找不到客觀確定的知識,就拒絕閱讀哲學史,那或許我們就只能去擁抱分析哲學的方法。事實上,闡釋真正有意義的地方就在於在結果中自然呈現的偏差,同理,思想也是在繼承和闡釋中才會發展。

丁耘談到,在他看來道體學並非逆流,「後哲學」的論斷也可以打個問號,假使形上學不是第一哲學,但其他的哲學依然可以佔據第一哲學的位置。從黑格爾到現在,哲學終結已經說了兩百多年,但哲學依然沒有消亡,「哲學的死亡方式是正在死亡,垂死就是哲學存活的方式」。 丁耘也談到,與會學者提出的工夫論、氣學等問題,是《道體學引論》處理得草率和不充分的地方,他將把本次研討中獲得的反饋轉化為未來的研究動力,將來會就具體問題寫出專文回應。

去年的一次演講中,丁耘提到,我們現在身處一個技術宰制的「現代性的臨界時刻」,但當下同時也是「回到古典哲學的合適時機」,因為「從數據總體性的宰制中突圍也許註定失敗,但無論如何,從『生生』的討論出發,我們可以探索一些保留真正人類文明的可能性」( 參見丁耘在第七屆全國古典學年會上所做的主題發言)。本次圍繞《道體學引論》的研討不乏必要的懷疑與質詢,但底色依然是澄澈篤定的,或許我們也可將本次研討視作中國哲學在當下再出發的一個原點、一種出路,期待「道體」會在未來牽引出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丁耘x吳飛x李猛:技術統治的時代如何做哲學?
    中國傳統裡有哲學嗎?自民國西學東漸、中西文化碰撞以來,這個問題一直迴蕩在學人心中。毋庸置疑,西方哲學是現代科技的基石,主導了近兩百年來世界的變革與發展。中國哲學不同於中國哲學史,如何建立真正的體系?又如何在技術統治的時代做哲學?
  • 專題討論:中國精神世界的當代展開 || 楊立華 | 道體、性命、獨體:當代中國思想展開中的相為與相與
    >(楊立華  北京大學哲學系)本文來自《哲學動態》2020年第12期「專題討論:中國精神世界的當代展開」專欄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 [摘要]自陳來先生以《仁學本體論》響應李澤厚先生關於「中國哲學登場」的呼籲以來,中國哲學界出現了幾種從根源性義理出發回答時代問題的嘗試。
  • 吳向東:中國價值哲學四十年
    注釋:①[美]丹尼爾·貝爾:《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527頁。②主要代表作有李連科的《世界的意義———價值論》(人民出版社,1985)、李德順的《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王玉樑的《價值哲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袁貴仁的《價值學引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等。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鋒與交融」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
    10月28-29日,「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鋒與交融」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平臺」成立大會召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和自動化所、中國科學院大學,以及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五十餘位專家學者與會。
  • 《第一哲學的支點》引發的思考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主持開幕式,黨委書記王立勝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紀委書記、副所長馮顏利,副所長單繼剛,西方哲學研究室主任王齊,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主任馬寅卯,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張盾分別主持會議。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等科研機構及高校的50多位學術大家和傑出青年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中國哲學發展成就與時代擔當
    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的學理基礎,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對中國哲學的期許,也是中國哲學工作者肩負的使命與擔當。  自20世紀上半葉中國哲學學科誕生以來,這一學科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面對時代挑戰、將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帶入新境界的過程。
  • 「科學技術哲學與社會系統工程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在紀念恩格斯逝世120周年之際,為了充分發揮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為國服務」的功能,「科學技術哲學與社會系統工程學術研討會暨黃順基教授九十華誕慶典」於7月3日成功舉行。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出席了相關活動。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洪大用代表學校講話。
  • ...籌備研討會在平潭召開 實驗區管委會與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籤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基地」籌備研討會在平潭召開 實驗區管委會與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籤約 2020-08-14 21:0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傳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發展」研討會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志強 通訊員 楊洪源 董鍵銘)學科體系建設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之一。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12月3日,「傳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 中國哲學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儒釋道立場有別丨專訪宋冰
    撰文丨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一兩百年後,或許我們即將迎來奇點,進入強人工智慧或超強人工智慧時代。很多人對強人工智慧懷有生存級別的恐懼感,哲學家、思想家對此也各有說法,我們的思維範式或許還將面臨根本性的挑戰。《人類簡史》作者、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曾指出,我們不僅僅在經歷技術上的危機,也在經歷哲學的危機。
  • 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
    兩個標準模型形成後,隨著希格斯粒子和引力波的發現,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但與此同時,仍然存在諸如暗物質、暗能量等現有的兩個標準模型不能解釋的問題。此時的情形非常類似20世紀初,一方面,傳統科學範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我們似乎抓住了部分真理;另一方面,同時存在很多傳統範式無法解釋的現象,更深層的真理初露端倪。因此,我們引入後真相科學時代①來指稱這一時代。
  •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讀懂新時代
    全書按19個專題,收入了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推進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顯然,「新時代」作為特定的歷史概念和基本線索成為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因此,立足新時代、讀懂新時代,全面把握當今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是全黨和全國人民明確思想、統一認識,凝心聚力再出發,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21世紀新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們今天學好第三卷這部重要文獻,掌握其深刻思想精髓的關鍵。
  • 韓慶祥:以哲學之思傳遞時代之光
    原標題:韓慶祥:以哲學之思傳遞時代之光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在人類文明波瀾壯闊的前進大路上,思想家個人的「思之歷史性」與哲學史中「歷史性之思」的結合,使得哲學家及其研究成果變為整個時代變遷的重要縮影,成為時代發展的風向標和歷史演進的先驅者。
  • 孫周興《人類世的哲學》: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文明正處於巨大的斷裂中,哲學已經不能靠回憶和美化過去時代度日了。哲學必須具有未來性。」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長孫周興在2018年首屆「未來哲學論壇」上曾這樣說道。 孫周興是尼採和海德格爾哲學研究專家,近些年開始對當代藝術理論和技術哲學尤為關注,組織和主持了一系列學術活動,主編有《未來哲學叢書》,出版有《未來哲學序曲——尼採與後形上學》。
  • 《科學的人性論》——十五、在哲學研討會上
    文/朱秋霞十五、在哲學研討會上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突發,傳染性極強,沒有特效藥,也沒有可借鑑的治療方法,導致全民恐慌,人人自危!2 0 0 3年 8月 10~17日,第21屆世界哲學大會將於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市舉行,會議主題是「面對世界問題的哲學」,這次大會的規模和參加人員級別都很高,中國也將派代表參加。北京一高校特意為參加這次大會的專家學者舉辦了一場預熱研討會。孫金漢覺得這是個了解當前學術現狀的好機會,決定去看看。
  • 哲學社會科學與時代同行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隊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主力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關係到整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構建。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還不夠科學、學術研究的現實感還不夠鮮明等方面。這種狀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著有 《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時代的哲學回聲——趙劍英學術自選集》《哲學的力量——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哲學》《復興中國》等。主編或參與主編《論中國模式》(中英文版)《馬克思哲學論壇文叢》(共7卷)《馬克思主義哲學範疇研究》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人民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論文和文章近百篇。
  • 「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第二季成功舉辦
    在講座中,郭湛先生從「創造與闡釋在哲學史上的轉換」「個體、群體、整體諸層面及其關聯」「當代中國哲學發展中的闡釋和創造」「創造和闡釋的變奏的啟示」四個層面依次展開,深入淺出地闡明了哲學發展中創造與闡釋的歷史變奏。他認為,相對於西方哲學更注重創造,中國傳統哲學顯得更注重闡釋。這提醒中國哲學的後人們既要正確對待闡釋的歷史作用,又要看到創新不足帶來的問題和可能導致的困境。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1843年馬克思在致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提出:我們不是教條地以新原理面向世界,而是從世界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這是決定馬克思哲學轉向的根本性命題。哲學原理是來自批判的頭腦,還是來自產生它的世紀?是從純粹概念編織的獨立的哲學體系中演繹出來,還是從每個時代人們所處的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中引申出來?
  • 走向傳播深處:「後真相時代」思潮的哲學檢討
    關 鍵 詞:  傳播/後真相時代/政治/哲學  作者簡介:  荊學民,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比如,19世紀德國思想家費迪南·滕尼斯曾著有《新時代的精神》一書,他首先意味深長地指出:「每一個時代只要持續著,本身都是一個新的和年輕的時代。當然,另一方面,每一個時代都可以被稱之為老的,如果人們由它出發,回顧它身後的幾千年的話,甚至想起人類社會思想習俗之處,即人類發端的話,我們無法提出在時間上測量這些始起之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