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覺得哲學無用?在宇宙學中無法探討的問題 哲學竟能提供洞見

2020-11-21 前瞻網

你還覺得哲學無用?在宇宙學中無法探討的問題 哲學竟能提供洞見

 Frieza77 • 2018-08-29 17:51:55 來源:前瞻網 E479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布麗姬·法爾克是挪威奧斯陸大學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

天體物理學界和宇宙學界中憎恨哲學的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從已故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宣稱「哲學已死」,到史蒂芬·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在1992年出版的《終極理論之夢》(Dreams of a Final Theory)中對哲學的長篇悲觀論調《反對哲學》(Against Philosophy),許多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都認為哲學毫無用處,至少對科學毫無用處。與此同時,霍金和他的合著者Leonard Mlodinow在《大設計》(2010)中提出了一種科學探索的方法,稱為「依賴模型的唯實論」,而溫伯格的書激烈地且哲學地反對邏輯實證主義和形上學。如果它毫無用處,那麼為什麼霍金和溫伯格——以及尼爾·德格拉斯·泰森、勞倫斯·克勞斯等其他反哲學的人——會如此頻繁地參與哲學討論呢?

不管那些仇恨者怎麼想,所有的科學領域都面臨著在科學內無法回答的問題。每當科學家檢驗一個檢驗理論的最佳方法,或想知道科學模型如何與現實相聯繫的時候,他們就是在研究哲學。但處於對整個存在的研究的獨特地位,宇宙學尤其充滿了哲學的困惑和立場。

但其實有一種哲學信仰隱藏在宇宙學的核心。宇宙學原理指出,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同類的(在所有位置看起來都一樣)和各向同性的(在所有方向看起來都一樣)。例如,從海洋中央的一艘船看到的景象是各向同性的,但是,當看到陸地時,從各個方向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樣的。海洋表面本身可能是同類的,直到你靠近海岸。

宇宙學原理對於我們理解宇宙是如何從一個均勻的、熾熱的等離子體,膨脹到冷卻,形成了我們現在可以通過望遠鏡看到的錯綜複雜的宇宙網來說至關重要。為了假定所有地方都具是同類性和各向同性的,人們必須首先將不重要的、較小的差異平均起來,比如整個行星,甚至整個星系。因此,宇宙學原理是一個統計學原理:只有當你把它應用到足夠大的尺度上,它才成立。

但即便如此,這可能也不是真的。宇宙不一定是均勻的;如果宇宙學原理不成立,那麼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也照樣成立,而且引力會導致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從而誇大了微小的初始差異。(這些最初的區別是來自於虛擬粒子的「量子漲落」還是其他更奇怪的東西?或者是更奇怪的理論?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因此,科學家們在接受方面上猶豫不決。宇宙學原理是我們如何描述宇宙演化的基礎,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證明它一定是真的。試圖測量宇宙是同類的——或者在什麼尺度上變得同類的嘗試得到了混合的結果。但是宇宙的各向同性確實已經被觀察到:在宇宙大爆炸後幾十萬年從宇宙的任何地方發射出來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各向同性的10萬分之一。類似地,我們的船在海洋中可能會看到微小的差異,比如小波浪,但視圖基本上是各向同性的。

而現在在沒有同類性的情況下,是可以得到各向同性。在物質的球形分布中心的觀察者看來,事物在各個方向上看起來都是一樣的,但這樣的分布不一定是均勻的。然而,許多宇宙學家滿足於相信在某種範圍上存在著同類性,無論它是否被測量過——因為在非經驗的哲學原理的幫助下,同類性從邏輯上遵循各向同性。

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哥白尼原理,它指出沒有特權觀察者,我們在宇宙中並不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而中心當然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根據這一原理,宇宙必須是各向同性的,並且從所有有利的角度來看都是,而不僅僅是我們的角度,為了實現這一點,宇宙也必須是同類的。如果每一艘船都能看到各向同性的景象,那麼就一定沒有能讓一切看起來不同的陸地,所以海洋在每個地點都肯定是相同的。

哥白尼原理在宇宙學中已經被徹底接受了,以至於許多科學家把它和宇宙學原理混淆了,或者僅僅把它當作成為一個給定的東西,這種情況甚至出現在教科書中。平心而論,宇宙學原理可以被看作是哥白尼理論的一個更普遍的版本——因為在一個同類的、各向同性的宇宙中,沒有特權的觀察者或者特殊的地方。然而,宇宙學原理可以被明確地檢驗,而哥白尼原理採用了一種宇宙是怎樣的,而不依賴於經驗數據的信仰。這也是一個非常現代的概念;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人們也毫無疑問地相信地球是萬物的中心。

這些觀點在宇宙學中的意義,只是這門學科依賴於哲學論證的其中一種方式。就像天文學研究天體一樣,宇宙學只能通過觀察而不是實驗來驗證它的理論。我們不能在整個宇宙上做實驗,就像我們不能在實驗室裡引爆一顆恆星一樣(即使我們可以在實驗室裡引爆一顆恆星,但我們也應該採取我們不應該在實驗室裡引爆的哲學立場)。儘管天文學家們正在建造望遠鏡來觀測數百萬個星系或10億顆恆星,但宇宙只有一個(或者,如果你必須要這麼想的話,也只有一個多元宇宙)。此外,我們被困在它的一個有利位置上,只能觀察到宇宙的有限(雖然非常大)體積。這些局限性意味著哲學的選擇將在建立和檢驗宇宙學理論中發揮作用。

除了方法的問題,宇宙論的內容還提出了關於存在本質的哲學問題。宇宙學用最基本的方法來探究宇宙的開端。宇宙是從大爆炸的初始奇點開始的嗎?時間本身呢?(這個問題有意義嗎?)或者奇點——一些局部無限的點,比如黑洞——是否意味著我們的理論存在問題?也許我們應該更喜歡周期性的宇宙理論,在這種理論中,大爆炸發生之前,一些過去的宇宙已經消亡,而我們自己的宇宙就是在這些過去的宇宙的消亡中誕生的。如果不可能重現早期宇宙的條件——如果這些高能量是我們能夠想像出來(先不說能不能造出來)的粒子加速器都無法企及的話——那我們該如何著手解決這些難題呢?

思考或回答這些問題不一定是宇宙學家的工作,就像提出「萬物理論」不是科學哲學家的工作一樣。但是宇宙學家可能會從與他們的哲學同行更和諧的合作中獲益。有如此多的科學家執著于波普裡亞證偽等理論,以及粒子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在多元宇宙的人為推理中艱難前行,我們肯定需要一些幫助。越來越多的宇宙論倡議可能是一個跡象,表明前景正在改善,儘管仍然有討厭哲學的人。宇宙學原理的例子提醒我們,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宇宙學中處處充滿了哲學的選擇。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哲學嗎?那麼宇宙學需要哲學嗎?
    從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的「哲學已死」,到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在《終極理論之夢》(1992年)中的長篇聲討——「反對哲學」,許多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認為哲學是無用的,或者至少對科學是無用的。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成人都覺得燒腦的哲學問題
    當面對孩子總是時不進的蹦出一些無釐頭的問題,是不是會不知所措呢?當面對孩子對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是不是不想打擊她的幻想呢?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我們根本無法回答,這個世界本就是個未知的世界。是時候該放慢腳步,靜下心來,思考一點哲學問題了。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這本《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號稱中國版的《蘇菲的世界》。
  • 哲學,真的無用嗎?
    自然科學的訓練滋養了理性能力,跨領域的職業經歷積累了哲學的感悟,晚年的人生理想凝聚於對哲學的認真探討中。馬克思規避了他的邏輯,但也無法取代他的邏輯。馬克思仍然保留了類似宇宙精神的客觀規律的概念。在哲學史中,質疑與打破容易,能不能拿出更好的邏輯來代替它,這才是問題。此外,至今為止的哲學對理性與感性的不同強調,也形成了另一個維度的演化周期形態。
  • 中庸之道隨想(3):辯證法的定義及西方哲學為什麼很無用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尤其是針對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基本都是在做一些「把簡單事情變成複雜事情」的簡單事情,從而讓那些學了多少年西方哲學的學子們畢業以後還在「雲裡霧裡」,還「剪不斷理還亂」。這個「簡單事情」是什麼?就是西方哲學家們的「胡思亂想」,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繞到哪裡就算那裡,然後整理成「一籮筐」「複雜的事情」,然後美名其曰為「哲學」。
  • 趙敦華:哲學不是無用的,也不是萬能的
    柏拉圖說,『愛學習和愛智慧說一回事』 ",回想起這件往事,北大哲學系教授趙敦華覺得," 我最終走上哲學道路,是冥冥的命運安排。"在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傳《我思故我道——我的思想自傳》中,趙敦華從童蒙有志於學開始寫起,講述了自己直到古稀之年的讀書人履歷。" 我把自己思想準則的形成和履行的人生經驗寫出來,希望對願意提升思想境界的讀者們有所裨益。"
  • 奧弗頓之窗中的哲學:無用之大用
    奧弗頓之窗中的哲學:無用之大用  Connor Feng • 2019-02-12 15:23:31 來源:前瞻網 E763G0
  • 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哲學?
    2020-07-08 09:45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 周澍熹今天的我們,還需不需要哲學?哲學離我們很近也被我們所需要 《照亮》講述了哲學的「無用之用」,書中舉了莊子和惠子爭論的故事:惠子看不上莊子,覺得莊子的思想宏大卻空洞無用,認為莊子的思想就像一棵高大卻長滿粗大的樹瘤、凹凸不平、彎曲扭結的樹,木匠無法對它下手,行人也不會注意它。莊子卻說:狸貓和黃鼠狼敏捷,能抓住獵物,而犛牛龐大,抓不住獵物,但是你能說犛牛沒黃鼠狼有用嗎?
  • 挑戰費曼:為什麼科學哲學對科學很重要?
    以下採訪做了編輯和刪減:人們經常引用理察·費曼的名言,他說,科學哲學對於科學家的作用就像鳥類學對於鳥類的作用。你如何看待他的觀點?很多著名物理學家認為哲學要麼是無用的智力訓練,要麼就與物理學無關,因為它不能取得進步。這種看法似乎基於一種錯誤的前提,認為哲學要麼必須對科學家有用,要麼就完全無用。
  • 生活中的哲學:我們能看見什麼
    作者2016年離開重慶時發布說說我們這幾天對於哲學最基礎的理論進行了探討: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是什麼分別對應價值觀、認識論和自我的問題。現在這三個方向已經可以幫助我們看待生活中的問題了,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進入哲學與生活。二十一世紀應該算是最容易生活的時代,如果你想要成功,你努力就有機會;如果你想過得舒服,你只需要適應社會;如果你想要精神的自由或者說立體感,你也只需要學會思考。
  • 富人們為什麼都在學哲學?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越是成功人士越是喜歡學哲學、談哲學,而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還比較有身份的「知識分子」卻滿腦子的不解和不屑——哲學有啥用啊?哲學是最窮的學科。於是,迷茫的你更加迷茫了,為什麼富人們一窩蜂地學哲學還越來越富,為什麼窮人們天天學賺錢卻越來越迷茫?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拯救你!你為什麼是你?
  • 俯瞰西方哲學;古希臘哲學前夜(導言)
    ;任何一種對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探究都無法脫離某種上下聯繫的語境,一旦脫離這個上下聯繫的具體語境其「學說」就會淪為孤立的隻言片語;你根本無法理解;而一旦具有某種語境就又不自覺被扭曲原意的包裹在後人語境內,而且隨時可以被融合到任何一個新詮釋者的語境中;
  • 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早些時候馬西米發表獲獎感言:通過對無關科學的指責,捍衛了科學和科學哲學。她認為,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應該從純粹的功利主義角度來評判並且斷言,在為現實世界的開放式探索社會和智力價值的案例中應該成為盟友。除了充當科學價值的捍衛者之外,馬西米還研究了圍繞「現實主義」和「反實在論」的問題:科學如何與客觀現實聯繫在一起。
  • 轉一篇好文章:鋼琴教學中的人生哲學探討(作者:依依)
    人們在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面臨著各種誘惑與挑戰, 「義」與「利」的取捨之理不斷變遷, 甚至出現退化的現象。一些人已逐漸習慣於將現代理想與道德問題的出現歸咎於社會的急速發展和變更。音樂與哲學作為人類反觀世界的兩大精神成果, 是世界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基石。
  • 鮮為人知的哲學迷幻史
    按叔本華的看法,不管致幻物質是否能在經驗上提供洞見,至少它們能為智力和創造力提供動力。叔本華確實認為神秘主義意識在理性哲學意識的終點處生發——他認為前者是對知識的補充,而不是阻礙。此外,他的美學理論和他對柏拉圖理型論的重構也可以用於詮釋迷幻劑的使用體驗。遺憾的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沒有就他所服用的藥物的作用寫更多的文章。也許這是因為他沒有大量吸食這種化學製品。
  • 關於哲學的幾個普遍性誤解
    它們或者是世界的本原,或者是人類的心靈,或者是自由的本質和條件,或者是存在者的存在……總之,那些不確定的、不可直接把握的、甚至不可言說的對象大都屬於哲學的研究範圍。所以,哲學問題無法輕易得到每個人都信服和滿意的答案,因為哲學不具備實證性。現代哲學的文學化趨勢就印證了這一點。
  • 哲學可以教給我們什麼?為什麼要研究哲學?高人總結了10點
    1,在我們的精神世界,哲學一直都隱含地存在著,無論我們是逃避還是迎接,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哲學都在那裡,它永遠不會消失。2,哲學可以讓我們形成預設思維,當我們領悟這些預設,就可以藉助這些預設進行思維和實踐,進而獲得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對部分真理的洞見。3,哲學可以教我們從別人已想過的東西、已做過的事情那裡獲取寶貴的經驗和人類智慧總結。
  • 你還在讀《蘇菲的世界》?哲學科普入門書籍推薦!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長篇小說,它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蘇菲的世界》這部小說被很多中小學生當作西方哲學史入門的書籍,因為賈德擅長以對話形式述說故事,能將高深的哲理以簡潔
  • 寶樹|與吳飛對話《三體》的哲學:在黑暗森林中探索生命深度
    不過這些都不是為評論而評論,而往往和我正在關心的學術問題相關。近些年因為獨立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這種閱讀和寫作已經成為一種奢侈。在做這種評論的時候,我也沒有特別區分究竟是通俗讀物還是嚴肅著作,重要的是其中涉及的問題重要不重要,是否能觸動我。《三體》中討論的問題讓很多哲學家有興趣,除了你提到的楊立華和趙汀陽二位,還有很多人從中受到思想的啟發,認為其中觸及到了非常根本的哲學問題。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原創 胡長栓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問到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
  • 選一本哲學入門書
    人們在這裡表達贊同、困惑和疑問,當然也有人叫看不懂,卻還堅持看下去……可見其實對於哲學,大多數人雖然額頭上掛著大大的問號,卻也並不像通常以為的那樣無人問津,只不過到底怎麼能比較好地入門,一直是個問題。雖然我本人的主要興趣是歐陸哲學,但有人讓我推薦哲學入門讀物的話,我一般會推薦分析哲學進路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