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垚仟) 1954 年,趙敦華吵著讓媽媽給自己買了一個小書包。其後的某一天,警察叔叔在路上 " 撿到 " 了這個打算去上學的 5 歲小男孩。" 柏拉圖說,『愛學習和愛智慧說一回事』 ",回想起這件往事,北大哲學系教授趙敦華覺得," 我最終走上哲學道路,是冥冥的命運安排。"
在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傳《我思故我道——我的思想自傳》中,趙敦華從童蒙有志於學開始寫起,講述了自己直到古稀之年的讀書人履歷。" 我把自己思想準則的形成和履行的人生經驗寫出來,希望對願意提升思想境界的讀者們有所裨益。"
△《我思故我道》
趙敦華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6 月
下過鄉、當過工人的哲學教授
趙敦華的父親趙倫彝是一名遺傳學家,受父親的影響,趙敦華自小熱愛閱讀。初三時,趙敦華在圖書館發現一本《西方名著提要》,幾個月時間中,他天天沉醉在這本書中。" 它激發了我對哲學的無限興趣,可以說是我的第一本哲學啟蒙書。"
" 文革 " 開始後,趙敦華先後下過鄉、當過工人,但他從未間斷閱讀和思考。1977 年,恢復高考,因家庭出身,趙敦華未能進入心儀的哲學系而進入了中文系。本科期間,趙敦華熟讀了中西方哲學的相關書籍和論文,並做了大量的筆記。最終順利考入武漢大學讀研。
當時,中世紀哲學是國內哲學研究的薄弱環節,趙敦華的指導導師陳修齋想要培養一個中世紀哲學的專家。受到陳先生的囑託,趙敦華前往中世紀哲學研究的國際重鎮比利時盧汶大學學習西方哲學。
回國之後,趙敦華寫的第一本書就是《基督教哲學 1500 年》。之前,國內哲學界認為中世紀是 " 黑暗時代 ",沒有哲學,即使有哲學也不過是希臘哲學的殘餘,而這本書使用了西方哲學界自 19 世紀末開始的中世紀研究豐富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時的觀念,為中世紀哲學在我國西方哲學研究爭得一席之地。
1988 年,趙敦華進入北大哲學系任教。得益於國內外的學習經歷,趙敦華一人能夠將西方哲學史從古說到今。1997 年,教育部主導 " 跨世紀教材計劃 ",趙敦華是哲學教材計劃的項目負責人," 我請吉林大學的孫正聿教授負責馬哲子項目,他寫了《哲學通論》這本火爆的教材,中國哲學請武漢大學郭齊勇和中山大學的馮達文兩位教授負責,他們分別推出了很有影響的《中國哲學史》教材。"
趙敦華自己承擔了西方哲學史教材的寫作任務。2000 年出版的《西方哲學史》和《現代西方哲學新編》,篇幅不大,概括了從古到今西方哲學的主要思想,至今已修訂過兩次,重印三十多次,被業內視為國內最好的哲學教材。
曾有哲學界同仁評價趙敦華 " 學識淵博,為人敦厚,化繁為簡,思想融匯。" 可以說,這幾本著作最形象地展現了他 " 學識淵博,化繁為簡 " 的學術風格。
" 不要焦慮,大哲學家會有的 "
在北大哲學系執教三十餘年,趙敦華認為自己完成了將哲學 " 照著講 " 講清楚的職責,而在中國學術界將哲學 " 接著講 " 的重任,就交給後輩學人。
" 忠於原文原著的照著講,是『接著講』的基礎,它們之間有連續性。從『照著講』到『接著講』需要學術積累,可能極少數天才可以一蹴而就,但對於普通學人來說,可能需要一代或幾代人的持續努力積累。" 趙敦華說," 我們這一代,從改革開放算起,也才四十年,在學術上也就是一代的時間。如果沒有產生什麼世界一流的大哲學家,也不需要焦慮,不要拔苗助長,一步步踏實前進,說不定什麼時候湧現出大批創新人才。至於是不是世界一流或全世界都認可,那只有留給歷史去評價了。"
人們有時候會疑惑於國內是否存在真正的哲學家,趙敦華認為,不需要將哲學家看得過於高不可攀," 這個稱呼的本意是做哲學的人,即平常的哲學工作者,在國外,哲學教授是當然的哲學家,不過也沒什麼了不起,哲學家中也有不少平庸的人。"
" 如果能當好哲學教授,勉強被稱個哲學史家,則三生有幸矣。" 趙敦華將自己定義為哲學教授,並一直在成為哲學家的道路上努力著," 我在論文和著作中,總是按照哲學家的標準,力圖提出自己獨特見解,現在還不成體系,但集腋成裘,將來形成自己一套說法,也未必可知,但那是我餘生要努力達到的目標,現在不敢自我標榜。"
對話
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現代快報讀品周刊:您提到 " 北大哲學的思想沒有對社會起到領導作用,但這不是哲學本身的問題,而是社會變化使然。" 如何理解這句話?
趙敦華:五四時期和西南聯大,北大哲學曾經引領社會思潮,但那是在一個思想相對單純的時代,多數人尚有共同價值觀,雖然爭論也很激烈,但可以公開、理性辯論,有社會主持的道義的約束,北大哲學的成就得到各界人士交口讚譽。
但是,時代早就變了,現在是思想多元化、價值觀紛爭、利益複雜化的時代。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怎麼能夠指望由哲學家或哲學工作者來當錯綜複雜的社會利益的仲裁者,來引領多種多樣的社會思潮?不只是在中國,各國都這樣。環顧全球,有哪個大學的哲學家、哪一個哲學流派,還能頤指氣使,當思想領導者?中國更是這樣," 帝王師 " 不過是幾千年文人的自我想像。
還有一個變化,是哲學自身。我看 20 世紀西方哲學,始終面臨危機,沒有解脫危機,哲學職業變得技術化、專業化,哲學家圈子裡討論的問題外人聽不懂、不敢興趣,大家普遍認為哲學離自己的人生很遠,哲學工作者需要反思:我們做哲學的方式隨著社會環境和時代的變化,能不能朝向貼近社會生活和關切民眾訴求的方向,來一個轉變?
現代快報讀品周刊:哲學能夠回答年輕人們的困惑嗎 ? 哲學與個體生命如何發生關聯?
趙敦華:這個問題和前一個問題相關。韓愈說,師者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能把這三個任務結合起來,應該是哲學教師的優勢。哲學之道的軌跡是以己推人、從小到大、由近及遠。哲學是教人如何過好善生活的方式,做哲學不只是沉浸在思辨之中,而是思辨和教化、修養的結合,就是要從貼己的體驗開始,一步步深入人心,一步步擴大視野,達到 " 終極關懷 ",也就是張載所說的 " 民胞物與 "。專業化技術化的哲學對這些目標作出玄學的解釋,不能履行教化青年的任務。
上世紀 80 年代初,年輕人因為多年接受的價值觀與社會習俗變遷發生了衝突而焦慮彷徨,而現在,個人利益成為流行的唯一的價值追求,很多人追求自己利益沒有任何焦慮和猶豫,幹起來無所顧忌。有些老師說他們是 "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我看沒有教養的青年人是野蠻的利己主義者;青年人不服氣,反擊說中年人 " 油膩 "" 壞人變老了 "。 在代際互懟中,我覺得老年人責任更大," 子不教,父之過 " 嘛,哲學教師責任更大,我講到的學術界封閉狹隘心態是變化,背後難道沒有利己主義在作祟嗎?馬克思說:" 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正人必先正己,履行哲學教化,老師要以身作則,時刻怵惕私心私利的誘惑。
現代快報讀品周刊:面對科技創新、智能工業革命等新的社會科技問題,您認為應該如何開拓哲學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交叉學科和新學科的探索?
趙敦華:我一直講大哲學,大哲學的大,是什麼意思呢?" 大 " 是 " 一般 " 的意思,是相對於 " 特定 " 而言的。特定的哲學是歷史上一個個特定的哲學體系,大哲學超越了康德哲學、黑格爾哲學、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些特定體系的範圍,面對世界各國哲學,面對全球化時代的大問題。哲學家如果比平常人他要有一點優點,就在於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時代問題,能夠用哲學的話語提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純哲學的研究範圍是特定的哲學體系,這個體系以外的東西是不純粹的;而大哲學包容了以前不在哲學領域之外的問題、領域、學科,當然也不是無所不包,而是進行跨學科、交叉學科和新學科的思考。科技革命速度之快、影響之大、範圍之廣,出人意料,哲學家也沒有料到。哲學要和科學技術結成同盟,培養人才是當務之急。要培養新一代年輕人,像我這樣的老年人接受科技前沿的新知識很難。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大學教學項目—— s(sience)t ( technique ) e ( engineering ) m ( mathematics ) , 先學科技數學基本知識,但缺少了柏拉圖要求的藝術,可以把藝術加進來,變成 stea ( arts ) m。
現代快報讀品周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阿甘本、齊澤克等西方哲學家紛紛發聲,也在國內引起了一些關注和討論。這個時候,中國哲學家似乎都缺席了?
趙敦華:我有一點不同意見。我並不認為西方哲學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比中國人的表現更好。阿甘本、齊澤克是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好作亂世狂言,一有社會亂象,總少不了這類人,講的還是老一套,在西方也沒有太大的影響,在中國也就幾個帖子轉發一下。中國哲學界也沒有缺席,據我所知,武漢大學哲學院,開過關於如何看待疫情的視頻會議,北大醫學部人文學院也開了一些會議,發表一些文章。中國哲學家講得比較理性,主要從倫理等方面講,影響力當然不如醫學防疫專家那麼大,這很正常。哲學雖然不是無用的,但也不是萬能的,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哲學大有可為之處是教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更要提醒、推行生命倫理、科技倫理的價值,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
現代快報讀品周刊:如果寫一本《中國當代哲學史》,應該如何書寫?
趙敦華:我還真有這樣的想法,不過不是由我來寫,現在寫中國當代哲學史的條件還不成熟,所以需要編一套當代中國哲學家自傳的叢書。什麼叫當代?當代就是和自己同時代(con-temporary),由一個人寫自己同時代人的思想,無論如何不如他們自己寫得準確。改革開放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哲學工作者,很多已到耄耋之年,俗話說:"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思道。" 如果給這一代學者提供更多機會,能像我這樣寫出思想自傳的圖書,我想他們是會積極參與的。
趙敦華
△趙敦華在書房中 受訪者供圖
江蘇南通人。比利時盧汶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全國高校教學名師,國務院學位委員第六、七屆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主攻西方哲學、馬克思哲學和基督教哲學。
(編輯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