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哲學無用?錯了,從哲學的本源定義說說西方經典三大學問

2020-12-05 寫乎

作者:劉宏宇

一說「哲學」,或者問「什麼是哲學」「哲學是指什麼」,估計咱中國人十有八九都得犯懵。剩下十之一二,少說得有一半能告訴你:哲學就是啥啥啥主義。最後剩下那很少一部分人,可能會背出老版教科書上的所謂定義——哲學,就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

聽起來很對哈。

接著問:那什麼是世界觀?

他很可能會給出三個截然不同的答案:

答案一:世界觀就是對世界的觀點。也就是怎樣看待、認識世界。

答案二:你說什麼是世界觀?!

答案三:請傳播正能量。

基本可以說,在答案二和三的語境下,哲學這回事,是不存在的。

(一)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是交叉概念

很多人在大學都學過一門「思想政治」類必修課,叫「馬克思主義哲學」,簡稱「馬哲」。

「馬哲」,是有字庫的。一敲拼音就出來了,而且三個首當其衝,可見是常用詞。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覆蓋所有哲學。

我們今天說的馬克思主義,是十九世紀德國社會學家卡爾·馬克思及其理論研究合作者(比如弗裡德裡希·恩格斯)總結、歸納出的一系列社會科學成果的總稱。在不以其為「信條」的文化環境下,也會被稱為「馬克思社會學體系」。

這個社會學體系,也可以說思想體系,包括三個部分或說「模塊」:

1、人類社會發展史。

2、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3、科學社會主義。

其中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史,最主要研究對象是歐洲。

(馬克思與燕妮)

其中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是基於對以歐洲為最主要參照的資本社會和資本經濟的深入剖析所做的社會發展趨勢的推論。

涉及「哲學」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注意,「哲學」之前,是有定語的——辯證唯物主義。

按照我們在受教育過程中所得的傳授,對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概念理解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

這們學問,至今,仍具有其先進性。很重要一點——它是人類在哲學領域的研究歷程中首次將「唯物論」或說「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做有機結合的成果。

但是,大不敬地——話說回來,這麼偉大而先進並且還有點兒費解的學問,誕生於基於「傳統」學科理念的歐洲;在這個前提下,對「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概念的理解,就跟上面說的不一樣了,更應該是:馬克思的、關於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哲學。

似乎,看上去沒啥不同。

不同還是有的。

而且,某種意義上,還挺要緊。

最主要的不同是:前者把對象定義成的是「哲學」的一個「類別」;而後者則更是在表達定義對象是呈現某種特徵的哲學的一部分。

一部分!

不是全部!

即便是馬克思的,在他本人所處的西方傳統學科概念之下,那也只是哲學的一部分;而且——再次大不敬地說,是「一小部分」。

(二)哲學的本源概念

回到本文最初的問題——什麼是哲學?

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麼?不錯。不過,也就只是——不錯。

再矯情地問:世界觀是什麼?

是如何看待世界?

非要這麼簡練這麼斷然地講,倒毋寧說:世界觀是感知和解釋世界的態度和結果。

感知、解釋。

其實,非較真兒的話,「哲學就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這個定義,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界定之間,是存在矛盾的——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至少包括了三個部分——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世界觀」只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如果說,哲學只關乎世界觀,那方法論和認識論呢?難道是多餘的?

所以,扯不清楚!扯不清楚就不扯,另闢蹊徑去說。這個應該也算「方法論」。

直到馬克思的時代,甚至,在整個西方(歐美),直到現在,仍然理論上、象徵性地把「哲學」指引向「關於一切」的寬泛領域。即: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無數「學科」——工學、理學、藥學、醫學、法學、生物學,以及由他們派生的浩如繁星的分學科、子學科、小學科,一概,都歸於「哲學」!

乍一看肯定有點兒不適應。可真的就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我們兩彈一星元勳那些老一輩科學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外國的大學獲得的學位。比如錢學森老先生,他的主研領域叫做「空氣動力學」;他在美國留學,是獲得了相關的博士學位的;但他的博士學位證書上對他學位的形容並不是「空氣動力學博士」或者隨便那個學科的博士,而是——哲學博士。

再舉例: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被傳頌成是古希臘的醫學家。今天但凡學西醫的,都要知道所謂「希波克拉底誓言」。而就是這麼一位被西醫推崇為鼻祖的人,在西方傳統理念中,也是將其歸為「哲學家」而不是醫學家或者別的什麼。

據此,可以概念性、籠統地這樣理解:在以歐洲為最主要代表的西方傳統理念中,哲學,是包羅萬象的領域,一切關於自然科學和人類社會的學問,都歸在其中。

這樣的話,粗陋地說,哲學,它就是一個「大筐」,啥都能往裡裝!

(三)西方傳統理念中的三大學問

上述對「哲學」的西方傳統理念認識,之所以說是「本源」,並無崇洋媚外之意,只是因為,哲學,作為一個詞彙,是我們從西語中譯化而來的。在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有「哲」的概念,但並不曾講「哲學」。故而,可以不怕冒失地說,哲學,作為對學問或說學科的稱謂,是一個偏西方的概念。那麼,關於它的溯源,也就傾向於了西方的傳統認識。

有沒有發現「問題來了」?

哲學是「大筐」,啥都往裡裝。那豈不是所有學問都是哲學?豈不是按所謂西方傳統理念,世間再無其他學問了?

當然不是。

所謂西方傳統理念,關於學問,有三大類,哲學,是其中囊括內容最多的一類。但它還不是囊括一切。另有兩個是在哲學之外的學問——神學,和,文學。

神學,對咱中國人來講,應該挺陌生的。

作為「學問」的一大類,它肯定不是我們慣常理解中「神神鬼鬼那一套」,也不完全指宗教,而只能說:宗教的「神學部分」,是神學中的重要組成。

簡單來講,神學,西方傳統理念中獨立的一門學問,是關於神化的已知和未知的學問;某種意義上,相比對應的哲學概念,它反而更趨於理念化、規則化。

當然,隨著宗教的發展、強勢、世俗化,西方傳統的神學,越來越多納入了可稱「糟粕」的東西;繼而,很快地,已經有點兒失去「本來」的西方神學,又遭遇到不斷發展更迭的近現代科學技術的挑戰,以至於不得已地走向低谷。到現在,神學,在西方,特別是歐洲,更多宛如對於傳統的堅守,而在「學」的方向上,不說「窮途末路」,也至少是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瓶頸。

相比神學,文學,好像咱們更容易理解。

但是,相同語境下,文學,也還是跟今天咱們的普遍認同,存在差異。

在三大學問的劃分之下,文學,是表達人類情感的學問。

人類情感。

這個東東,西方傳統認為中,既不屬於神,也不屬於「自然」,而只屬於「人」。

兩點,很覺值得一提:

一是西方傳統認為的文學,在其社會發展中,派生了兩個「附加內容」或說「額外使命」,分別是——讚頌、維護神學,和,表達、質疑,哲學。

另一點是想說說為什麼咱們中國沒有「神學」。

這是個很大的話題。

非要簡單地、斷章取義、一葉障目地說一嘴,在筆者看來,其最主要原因,是我們民族在很早的公元前十世紀左右,就以「國家性格」的形式,理論上擺脫了西方直到「文藝復興」時代才真正開始質疑的「神主」認知,早了起碼兩千三四百年!

這個相當漫長的時間段落,正是歐洲神學從形成到發展再到衰落的周期,也是我們華夏民族作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文明,獨立發展、演變、形成世界另一文化「極」的時期。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著有《管得著嗎你》《紅月亮》《武王伐紂》《深水爆破》等多部長篇小說。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古人服飾中的盔纓和帽翅到底有沒有實際功用?

「最毒婦人心」這話有沒有道理?

相關焦點

  • 中庸之道隨想(3):辯證法的定義及西方哲學為什麼很無用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尤其是針對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基本都是在做一些「把簡單事情變成複雜事情」的簡單事情,從而讓那些學了多少年西方哲學的學子們畢業以後還在「雲裡霧裡」,還「剪不斷理還亂」。這個「簡單事情」是什麼?就是西方哲學家們的「胡思亂想」,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繞到哪裡就算那裡,然後整理成「一籮筐」「複雜的事情」,然後美名其曰為「哲學」。
  • 中西哲學如何對話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在根基上不同,我今天主要說這個不同。   哲學是無處不在的。近100多年來,我們努力向西方學習,不僅引進來了器物、技術、制度,還引進了科學和西方的哲學。我們很多大學都有教授康德、黑格爾哲學的課程,但是我們不可能在西方哲學裡安身立命,原因何在?根源在語言。如果對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進行分類,劃分出最大的文化單位,這個劃分標準是什麼?
  • 趙敦華:哲學不是無用的,也不是萬能的
    當時,中世紀哲學是國內哲學研究的薄弱環節,趙敦華的指導導師陳修齋想要培養一個中世紀哲學的專家。受到陳先生的囑託,趙敦華前往中世紀哲學研究的國際重鎮比利時盧汶大學學習西方哲學。回國之後,趙敦華寫的第一本書就是《基督教哲學 1500 年》。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沒好處!那還要不要學?必須要
    當我們問到底什麼是哲學?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之問。這也很恰當的解釋了哲學存在於萬界之中的,它是無處不在的。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每天走到街上,向別人提出許多問題,然後再向別人解釋許多問題。它並沒有標準答案,絕不會有一個人能站在你面前,告訴你哲學到底是什麼,或者什麼都不是。所以不要寄託於有人用一段話來告訴你哲學的本質,因為哲學的概念本身就是隨著歷史不斷發展的抽象概念。在漫長的歲月裡,總有研究哲學的人站出來說:醒醒吧,凡人,你們都錯了,我說的才是真正的哲學!
  • 富人們為什麼都在學哲學?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越是成功人士越是喜歡學哲學、談哲學,而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還比較有身份的「知識分子」卻滿腦子的不解和不屑——哲學有啥用啊?哲學是最窮的學科。於是,迷茫的你更加迷茫了,為什麼富人們一窩蜂地學哲學還越來越富,為什麼窮人們天天學賺錢卻越來越迷茫?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拯救你!你為什麼是你?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解析哲學是不是就是知識
  • 哲學,真的無用嗎?
    老師介紹:孫利平,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宇航動力專業,在航天工業技術部門工作多年,後調入深圳市政府某部門,體驗了政府工作的思考視角。自然科學的訓練滋養了理性能力,跨領域的職業經歷積累了哲學的感悟,晚年的人生理想凝聚於對哲學的認真探討中。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我認為這肯定是中國——或者首先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初對西方哲學感興趣的一個原因。我想,理解西方哲學的這一過程和中國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雖不能說完全一致,但二者有著非常內在的關係。現在,國內已經有好幾代學者在西方哲學的研究中做了很多工作,相當多的西方哲學經典都已經被翻譯成中文,但是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學院裡進行的,主要是文科的老師和學生在關注。
  •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一):什麼是哲學?
    即:堅持物質是世界的本源,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物質是第二性。即:堅持意識是世界的本源,物質是意識的派生物體,意識決定物質。1.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
  • 坤鵬論:西方哲學第一人
    一、西方哲學史的歷史階段西方哲學史基本可以劃分為以下歷史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主要的哲學命題。2.哲學、科學雙料鼻祖——泰勒斯當時,前浪古巴比倫和古埃及的文明及科學已經相當輝煌,好學的後浪希臘人如饑似渴地從巴比倫和埃及那裡學到了天文學、幾何學等知識。
  • 西方哲學鼻祖泰勒斯,都取得了哪些思想成就?
    西方哲學家認為泰勒斯(Thales)是西方哲學的鼻祖,而與泰勒斯有關的其它兩位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和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由於其哲學思想與泰勒斯一脈相承,因而與泰勒斯一併被稱為米利都三傑,他們開創的哲學流派,被稱作米利都學派。
  • 十個經典西方哲學思想命題,值得學習,最好用上!
    西方哲學有不少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魯迅說過,好的東西就拿來,吸取精華,去其糟泊,所謂古為今用,西為中用,把全球好的思想,好的人才,以及好的技術,都統統拿過來,然後轉化為我們自己的,我們偉大的中國夢何愁不能實現呢?十個經典西方思想命題,多學習,能用上,一起來靜心品讀。1,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
  • 讀書散記10:經典物理與哲學
    —————————————————————物理和哲學的出發點,都是旨在探索事物的本源和規律,不過物理研究的對象限於自然,物質及其運動規律;而哲學研究的對象更加寬泛,或者更加基本。因此科學問題、尤其物理學,總是包含哲學問題,在科學誕生之初就是如此。
  • 人生哲學的定義
    #道家哲學#一、人生哲學的定義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總會意識到自己在生活,有時也總會問及生命的意義;在百無聊賴之餘,會問及「為誰工作為誰忙?」,究竟人生是什麼呢?人生哲學有什麼用呢我們開宗明義,先把這問題說清楚。我們從三方面來說:先說人生,再說哲學,最後才說人生哲學。
  • 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
    對此,學界內外不少人很詫異,這麼樸實的一句話如何能夠成為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  回想起來,2014年的秋天,世界哲學聯合會幾十位執委聚集在北京大學人文苑,為確定這屆哲學大會的主題確實展開過激烈爭執。各位執委的提案、建議和意見既代表各國哲學學會的想法,也反映他們各自對哲學的理解。各方想法自然就會相差很大。當杜維明先生提出學以成人的建議時,立即招致一些執委的反對。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青年海德格爾出身德國普通天主教家庭的海德格爾,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並很早就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歲進入德國弗萊堡大學學習,開始主修神學,後來專攻哲學,2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期間堅持白天上班,晚上到弗萊堡大學繼續深造,師從德國著名哲學家胡塞爾。1917年完婚後再次應徵入伍,參與西線戰場。次年退伍返鄉後成為胡塞爾的助教,33歲時成為德國馬爾堡大學最年輕的哲學教授。期間撰寫出版了重要哲學著作《存在與時間》,從此聲名鵲起。
  • 哲學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
    哲學的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的「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與統一哲學不是西方的。哲學是人類的,哲學是人類的思維。哲學作為人類思維的方式,人類思維的直接對象,人類思維的間接對象,人類思維的內容物的到達方式的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科學之母」的精確科學的哲學,由西方哲學建制為哲學體系以後,出現了幾次關涉哲學體系的根基和基礎的變革,人們都在疑問,西方哲學出了什麼樣的哲學問題,為什麼停滯不前。
  • 學哲學專業就需要家裡有礦嗎?也不盡然
    現在如果誰要是想高考填志願的時候選擇了哲學或者已經學了哲學,可能會被問家裡有礦嗎?不然誰給你的勇氣學哲學。可能是因為兩點原因,第一點是對口的工作實在是不多,第二點是找到的工作收入一遍都不會很高。在大學中,哲學專業屬於哲學類,學制四年,主要的學科應該掌握的內容有三個部分,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和外國哲學。
  • 西方哲學思想的真正開創者,柏拉圖的核心思想講了什麼?
    這就要回到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論。而理念論正是一種注重精神力量的哲學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柏拉圖的「理念論」,開啟了西方哲學世界的大門。因為在西方哲學裡,有兩個幾個基本的劃分:一個是唯心主義,一個是唯物主義。
  • 西方人不懂中國哲學,暴露出他們思維方式上的短板
    提到哲學一般會認為哲學是一門學科,因為許多的大學裡都開設有哲學系,那麼似乎哲學也應當像文科、理科、工科一樣是一門經世之學了,如果說哲學也像工科一樣發源於西方,那麼西方人所說的,「中國沒有哲學」這種說法似乎也是說得通的。經世之學著眼於細節,哲學著眼於大局、著眼於境界的開拓。哲學對經世之細節似乎無從著力,卻是可以引領經世之學。西方人為什麼會說「中國沒有哲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