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對此,學界內外不少人很詫異,這麼樸實的一句話如何能夠成為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
回想起來,2014年的秋天,世界哲學聯合會幾十位執委聚集在北京大學人文苑,為確定這屆哲學大會的主題確實展開過激烈爭執。各位執委的提案、建議和意見既代表各國哲學學會的想法,也反映他們各自對哲學的理解。各方想法自然就會相差很大。當杜維明先生提出學以成人的建議時,立即招致一些執委的反對。理由十分明確:自1973年第15屆世界哲學大會開始確立主題以來,連續8屆的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都是描述性的,而這個提議則有鮮明的東亞,尤其是中國思維的特徵,是一種規範性的論題,而哲學大會更需要開放、描述性的主題。由此看來,這場爭論已經不是簡單地確定這屆大會的主題,而是直抵如何理解哲學的本質和作用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了。這場爭執的結果大家已經知曉,但它的更深刻意義在於,在世界範圍內對哲學這門學科的認識已經發生了變化。
我們知道,東西方哲學思維是有很大差異的。中國傳統哲學雖然也有本體論、認識論、人生觀等內容,但並不把這些內容截然劃分開來,而是平行組合在經、史、子、集之中。我們的學問重點是基於經驗事實基礎上的道德教育和社會理想的塑造,「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修齊治平」基本上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把學術研究與個體體驗和社會實踐始終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所謂學以成人,恰恰表達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即注重對人的道德、情感、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的教化,注重家庭和社會倫理綱常的保護,注重個人對家庭、國家和社會的奉獻。在很大意義上說,學以成人的觀念是中國人賴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即使在「五四」近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的文化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但這個觀念仍然是我們的精神核心和價值基礎。
反觀西方文明,從古希臘時期就確立了「為學術而學術」的傳統,哲學首先是一種「愛智求真」的活動,為此就需要一整套嚴格求證的方法:首先是界定概念,然後是假設前提、制定邏輯規則,接下來就是層層分析、論證和判斷。這樣,哲學就成為「各門科學的科學」。雖然柏拉圖提出了「哲學王」的理念,康德高揚了「人是目的」的大旗,但注重對人自身的研究只是西方哲學研究的一部分,哲學從來不能與「人學」畫等號。特別是近代以來,受經驗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影響,哲學被要求仿效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以嚴格的邏輯推理為基礎,以描述經驗事實為內容,以獲得實用效果為目的,希冀建立一種以獲得知識的確切性和可靠性為目的的學問。由此在19世紀就產生了實證主義思潮,經過「內在實證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的持續推進,在20世紀上半葉進一步發展為語言哲學或分析哲學,出現了哲學的語言學轉向。20世紀30年代後,分析哲學成為英美哲學在20世紀的一個主要傾向,並由此表現出與歐洲大陸哲學的人文主義傳統截然不同的目標和風格。在他們那裡,哲學不再是關於觀念論、本體論、認識論、世界觀的學問,而是集中於語言、分析、邏輯、意義等問題上,哲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語言意義的澄清和辨析。分析哲學在充實、完善哲學的分析手段、提高哲學表述的精確性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由於把邏輯和語言看作是整個哲學研究的全部內容,實際上是把哲學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當作了哲學的主要任務和目的,大大降低了哲學探尋事物本真、追求真理、人文關懷的本質。對此,在20世紀,不少歐洲大陸哲學家就提出異議,指出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雖然推進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研究,但它們取代不了人們對自身存在和超驗問題的關心,更阻擋不了人們對絕對真理的追求。胡塞爾提出現象學就是要「直面生活世界本身」,海德格爾、薩特的存在主義則是把「拯救地球和人類」當作自己的使命,及至列維納斯更是基於對「他者」的尊重而要求把倫理規範當作「哲學的第一本位」。現代西方哲學家們對哲學的本質及其作用的不同理解,不可避免地對全世界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國哲學在過去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體系,從北京大學成立哲學門那天起,現代中國哲學就是按照西方大學的模式構建中國哲學的教學和研究體系。所以,我們的哲學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也有西方哲學的元素。我們的前輩們從一開始就不甘心簡單地模仿西方哲學,而是試圖探索出中國哲學自己發展的道路,其核心就是要將我們自己對西方哲學的理解與中華文化的傳統結合起來。比如,馮友蘭先生寫中國哲學史,既有漢學家解讀中國經典的方法,也運用了現代西方哲學的邏輯分析,馮友蘭的目的就是要打通中西哲學。賀麟先生早年受王陽明哲學影響,後來主要研究和翻譯黑格爾哲學,他的特點是將朱熹的心性之說和黑格爾的哲學精神予以比較,強調哲學文化與人生是結合在一起的。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徹底清算「文革」時期把哲學片面理解為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兩軍對壘式的鬥爭,一方面注重學習、吸收當代外國哲學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強調對我們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前些年出現的「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討論,就是對中國哲學的發展道路予以反思和檢討,我們由此加深了對自己文化傳統的認同,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們在這裡不僅看到中國文化傳統與西方文化的異同,而且還看到學以成人這個帶有濃厚中國哲學元素的主題是與西方哲學中「人文主義」的觀念高度契合一致的。這是因為,東西方哲學雖有差異,但不論是描述性的表述,還是規範性的要求,說到底,哲學的本質和作用就在於促進人的存在。如果只是為學術而學術,為技術而技術,那麼,恰如美國哲學家羅蒂所說,哲學若是滿足於用邏輯方式來揭示語言的結構,在當今就沒有什麼價值可言。現在在英美,新實用主義的抬頭,心智哲學的興起,都說明世界哲學又面臨新的轉向。因此,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是相通相連的,它們的指向都是以促進人的存在為己任的,它與世界哲學的新轉向有著合乎邏輯的內在聯繫。這是哲學的本質之所在,它的主旨很明確,就是求真、至善、唯美。「求真」乃是探索萬事萬物的本相、追求跨越時空的真理,這是人類認知精神的本質,也是哲學得以興起和發展的緣由。「至善」是人類道德生活的最高目的,不只是如儒家所說的明德親民、正德厚生,而且還像康德所提倡的那樣,讓每個個體的意志準則始終能夠同時成為普遍立法的原則。這樣,人類由無數個體組成的部落、民族、國家才能形成真正的人類共同體,才會真正擁有那種無私無欲、互愛互助的無比崇高的道德生活。「唯美」則是在真和善的基礎之上,超越於世俗生活的一種嚮往,是人類精神期望得以駐足休憩的一種理想境界,它導引人們永不滿足、不斷奮鬥,去追尋那種融精神內容與藝術形式於一體的絕對永恆的精神家園。
所以,哲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問,它教導世人要學會懷疑,獨立思考,辨別善惡,反抗世俗偏見,聽從理性律令;哲學幫助人們診斷痛苦和欲望的脈搏,制定出擺脫精神苦難、謀求快樂人生的方案;哲學要讓世人努力尋求智慧、遠離愚蠢,要學會如何去過健康而快樂、平凡而善良的生活,應對和戰勝常人不可克服的苦難。這就是哲學的作用,這就是哲學的生命力之所在!
(作者:謝地坤,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國際哲學聯合會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