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

2020-12-01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對此,學界內外不少人很詫異,這麼樸實的一句話如何能夠成為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

  回想起來,2014年的秋天,世界哲學聯合會幾十位執委聚集在北京大學人文苑,為確定這屆哲學大會的主題確實展開過激烈爭執。各位執委的提案、建議和意見既代表各國哲學學會的想法,也反映他們各自對哲學的理解。各方想法自然就會相差很大。當杜維明先生提出學以成人的建議時,立即招致一些執委的反對。理由十分明確:自1973年第15屆世界哲學大會開始確立主題以來,連續8屆的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都是描述性的,而這個提議則有鮮明的東亞,尤其是中國思維的特徵,是一種規範性的論題,而哲學大會更需要開放、描述性的主題。由此看來,這場爭論已經不是簡單地確定這屆大會的主題,而是直抵如何理解哲學的本質和作用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了。這場爭執的結果大家已經知曉,但它的更深刻意義在於,在世界範圍內對哲學這門學科的認識已經發生了變化。

  我們知道,東西方哲學思維是有很大差異的。中國傳統哲學雖然也有本體論、認識論、人生觀等內容,但並不把這些內容截然劃分開來,而是平行組合在經、史、子、集之中。我們的學問重點是基於經驗事實基礎上的道德教育和社會理想的塑造,「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修齊治平」基本上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把學術研究與個體體驗和社會實踐始終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所謂學以成人,恰恰表達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即注重對人的道德、情感、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的教化,注重家庭和社會倫理綱常的保護,注重個人對家庭、國家和社會的奉獻。在很大意義上說,學以成人的觀念是中國人賴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即使在「五四」近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的文化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但這個觀念仍然是我們的精神核心和價值基礎。

  反觀西方文明,從古希臘時期就確立了「為學術而學術」的傳統,哲學首先是一種「愛智求真」的活動,為此就需要一整套嚴格求證的方法:首先是界定概念,然後是假設前提、制定邏輯規則,接下來就是層層分析、論證和判斷。這樣,哲學就成為「各門科學的科學」。雖然柏拉圖提出了「哲學王」的理念,康德高揚了「人是目的」的大旗,但注重對人自身的研究只是西方哲學研究的一部分,哲學從來不能與「人學」畫等號。特別是近代以來,受經驗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影響,哲學被要求仿效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以嚴格的邏輯推理為基礎,以描述經驗事實為內容,以獲得實用效果為目的,希冀建立一種以獲得知識的確切性和可靠性為目的的學問。由此在19世紀就產生了實證主義思潮,經過「內在實證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的持續推進,在20世紀上半葉進一步發展為語言哲學或分析哲學,出現了哲學的語言學轉向。20世紀30年代後,分析哲學成為英美哲學在20世紀的一個主要傾向,並由此表現出與歐洲大陸哲學的人文主義傳統截然不同的目標和風格。在他們那裡,哲學不再是關於觀念論、本體論、認識論、世界觀的學問,而是集中於語言、分析、邏輯、意義等問題上,哲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語言意義的澄清和辨析。分析哲學在充實、完善哲學的分析手段、提高哲學表述的精確性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由於把邏輯和語言看作是整個哲學研究的全部內容,實際上是把哲學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當作了哲學的主要任務和目的,大大降低了哲學探尋事物本真、追求真理、人文關懷的本質。對此,在20世紀,不少歐洲大陸哲學家就提出異議,指出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雖然推進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研究,但它們取代不了人們對自身存在和超驗問題的關心,更阻擋不了人們對絕對真理的追求。胡塞爾提出現象學就是要「直面生活世界本身」,海德格爾、薩特的存在主義則是把「拯救地球和人類」當作自己的使命,及至列維納斯更是基於對「他者」的尊重而要求把倫理規範當作「哲學的第一本位」。現代西方哲學家們對哲學的本質及其作用的不同理解,不可避免地對全世界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國哲學在過去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體系,從北京大學成立哲學門那天起,現代中國哲學就是按照西方大學的模式構建中國哲學的教學和研究體系。所以,我們的哲學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也有西方哲學的元素。我們的前輩們從一開始就不甘心簡單地模仿西方哲學,而是試圖探索出中國哲學自己發展的道路,其核心就是要將我們自己對西方哲學的理解與中華文化的傳統結合起來。比如,馮友蘭先生寫中國哲學史,既有漢學家解讀中國經典的方法,也運用了現代西方哲學的邏輯分析,馮友蘭的目的就是要打通中西哲學。賀麟先生早年受王陽明哲學影響,後來主要研究和翻譯黑格爾哲學,他的特點是將朱熹的心性之說和黑格爾的哲學精神予以比較,強調哲學文化與人生是結合在一起的。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徹底清算「文革」時期把哲學片面理解為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兩軍對壘式的鬥爭,一方面注重學習、吸收當代外國哲學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強調對我們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前些年出現的「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討論,就是對中國哲學的發展道路予以反思和檢討,我們由此加深了對自己文化傳統的認同,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們在這裡不僅看到中國文化傳統與西方文化的異同,而且還看到學以成人這個帶有濃厚中國哲學元素的主題是與西方哲學中「人文主義」的觀念高度契合一致的。這是因為,東西方哲學雖有差異,但不論是描述性的表述,還是規範性的要求,說到底,哲學的本質和作用就在於促進人的存在。如果只是為學術而學術,為技術而技術,那麼,恰如美國哲學家羅蒂所說,哲學若是滿足於用邏輯方式來揭示語言的結構,在當今就沒有什麼價值可言。現在在英美,新實用主義的抬頭,心智哲學的興起,都說明世界哲學又面臨新的轉向。因此,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是相通相連的,它們的指向都是以促進人的存在為己任的,它與世界哲學的新轉向有著合乎邏輯的內在聯繫。這是哲學的本質之所在,它的主旨很明確,就是求真、至善、唯美。「求真」乃是探索萬事萬物的本相、追求跨越時空的真理,這是人類認知精神的本質,也是哲學得以興起和發展的緣由。「至善」是人類道德生活的最高目的,不只是如儒家所說的明德親民、正德厚生,而且還像康德所提倡的那樣,讓每個個體的意志準則始終能夠同時成為普遍立法的原則。這樣,人類由無數個體組成的部落、民族、國家才能形成真正的人類共同體,才會真正擁有那種無私無欲、互愛互助的無比崇高的道德生活。「唯美」則是在真和善的基礎之上,超越於世俗生活的一種嚮往,是人類精神期望得以駐足休憩的一種理想境界,它導引人們永不滿足、不斷奮鬥,去追尋那種融精神內容與藝術形式於一體的絕對永恆的精神家園。

  所以,哲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問,它教導世人要學會懷疑,獨立思考,辨別善惡,反抗世俗偏見,聽從理性律令;哲學幫助人們診斷痛苦和欲望的脈搏,制定出擺脫精神苦難、謀求快樂人生的方案;哲學要讓世人努力尋求智慧、遠離愚蠢,要學會如何去過健康而快樂、平凡而善良的生活,應對和戰勝常人不可克服的苦難。這就是哲學的作用,這就是哲學的生命力之所在!

    (作者:謝地坤,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國際哲學聯合會執委)

相關焦點

  • 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光明日報-光明網
    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對此,學界內外不少人很詫異,這麼樸實的一句話如何能夠成為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    回想起來,2014年的秋天,世界哲學聯合會幾十位執委聚集在北京大學人文苑,為確定這屆哲學大會的主題確實展開過激烈爭執。
  • 何為社會科學哲學?
    何為社會科學哲學?第二,解釋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這種研究路徑源於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目標差異的認識,在此方向上形成了兩條不同的解釋主義傳統,以新康德哲學為代表的大陸傳統,希望通過對人類意義的研究來認識客觀現實。
  • 甘陽劉小楓理解的古典學並非狹義,不必再糾纏何為「正宗」
    為國兄:       我想你會同意,有兩個話題主宰了年前華東師大的那次聚會,其中一個是「何為『正宗』的古典學」,這是由你讀到的《古典學不是劉小楓他們搞的那一套》一文引發的。那天,我們之間有一些分歧,你想知道我心目中究竟什麼是「正宗」的古典學,但因當時還沒仔細閱讀該文及相關回應,我可能沒講清楚。
  • 解惑丨何為「良知」,中國哲學中的「良知」概念
    原標題:解惑丨何為「良知」,中國哲學中的「良知」概念 在中國哲學中,「良知」的概念來自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的「良能良知」常被理解為一種與生俱來、先天所賦的能力與知識。這可能與孟子的一個比喻有關:「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但從孟子的論證看,孟子所說的「不學而能」和「不慮而知」指一種內生的、自覺的道德意識。它不是出於交情和聲譽等名利關係考慮而產生的,而是發端於人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有的惻隱之心、是非之心。
  • 聚焦:中南海開年第一課 為何學哲學
    原標題:中南海開年第一課 為何學哲學 找到哲學的「總開關」 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視辯證法是不能不受懲罰的」。 從一定意義上說,改革時代的「本領恐慌」,首先就是「哲學的貧困」。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成人都覺得燒腦的哲學問題
    成年人每天忙忙碌碌,上班、下班,為生活奔波,為自己的理想房子、車子奔波,為了自己的前程奔波,對這個世界哪還有什麼好奇心。是時候該放慢腳步,靜下心來,思考一點哲學問題了。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這本《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號稱中國版的《蘇菲的世界》。
  • 我們為什麼要學哲學
    本人經歷:初中競賽提前班,高中物化生(but政史地的學考也是全A哦)理綜269hhhhh,本科應用化學,直博藥學院化學生物學。呵呵呵呵噠噠從小我就不是非常喜歡看書,雖然老愛去圖書館捧一大摞書回家,但大多都以超期結束我和它們之間的緣分。每次看書時都喜歡邊吃邊看,總是不能十分專注,達到心流狀態。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上)
    一、修辭學與哲學的對立源於它們核心的對立西方哲學的初心是探求世界本原,發現絕對真理。特別是從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開始,再到柏拉圖的融會貫通、大一統——將理性一錘定音為通向真理的唯一正道。換言之,智慧,唯有理性可得。而理性在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柏拉圖等古希臘哲學家定義下,代表了絕對與完美。
  • 真正的教育是讓學生「讀書成人」
    那麼,到底何謂「讀書成人」呢?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是文化的載體,讀書的意思就是學文化。文化即人化,人化的過程即成人的過程。由此可見,「讀書成人」就是通過讀書學文化從而達到「成人」的目的,即「文化成人」。「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2]人之所以需要文化,歸根結底是由人的本質和人生的本質決定的。人從家庭「走入學校,邁向社會諸個階段的文化培養,最後形成一個具有文化裝備的人。」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中所固有的歷史空間辯證法精神出發,從反思批判當代西方社會科學理論方法視域局限入手,在與當代西方哲學、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地理學、生態學等交流交鋒及問題域重構中把握當代社會空間化現實的現象與本質規律。這種理解既印證著馬克思主義依舊繁盛的當代生命力,也為科學地看待中國一百多年來的道路探索歷程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方法論視角。
  • 蔣介石仁學思想,「力行哲學」下的仁學觀念是怎樣的呢?
    導語:蔣介石仁學思想,「力行哲學」下的仁學觀念是怎樣的呢?蔣介石,名中正,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爆發後,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曾任黃埔軍校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如果說戴季陶的哲學叫民生哲學,我們可以說,蔣介石的哲學叫「力行哲學」,其主要淵源是孫中山的「知難行易」理論。那麼,蔣介石對仁學又有什麼樣闡釋與論及呢?在筆者看來,蔣介石對仁學,可以分為兩個大的層面,一個是「力行哲學」下的仁學,另一個是仁本身是立國之道。前面已經講到,蔣介石的哲學觀是主力行的。
  • 哲學與科學之間有何區別
    毫不誇張地講,哲學和科學是這個時代的主力,求生存,謀發展,就這兩個領域研究好,不需要多麼專業,多麼博學,最起碼得有一些了解吧。那哲學是什麼?科學又是什麼呢?哲學是一門研究萬物本質的學科,這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結合。世界觀去解釋這個這個世界,方法論把解釋的問題解決掉,為我們日常生活提供幫助。
  • 左翼哲學家巴迪歐針對年輕人的演講集,何為真正生活?
    《何為真正生活》內容簡介哲學家如何理解青年?又如何理解「真正的生活」?如果可以, 79 歲時的哲學家阿蘭·巴迪歐會對年輕人說些什麼?本書包含《何為真正生活》和《我如此了解你們……》兩部分。《何為真正生活》收錄了阿蘭·巴迪歐面向年輕人的三個講座,探討了當代青年與真正的生活之間的關係。
  • 醫生需要學點兒哲學
    □胡大一  醫學是最需要學點兒哲學的學科。在學醫和從醫的過程中,診治疾病無不充滿了哲學道理。比如,哲學的一個重要原理是「共性和個性」,就反映了「讀醫學教科書和臨床實踐」的關係。  我們剛進醫學院或者初出校門當醫生時,更多的是接觸書本知識。
  • 學哲學專業就需要家裡有礦嗎?也不盡然
    現在如果誰要是想高考填志願的時候選擇了哲學或者已經學了哲學,可能會被問家裡有礦嗎?不然誰給你的勇氣學哲學。可能是因為兩點原因,第一點是對口的工作實在是不多,第二點是找到的工作收入一遍都不會很高。雖然很多大科學家研究到最後,都研究哲學或者神學問題了,雖然哲學號稱是很多學科的最終問題,但是研究了哲學卻不能直接指導任何學科方便找工作。跟管理類的專業有點像,很多學生都是奔著將來能做管理者,去學的管理學,最後發現做人資、行政和銷售的居多,雖然工作到後面會有很多管理問題需要解讀,但是直接就學管理,並不能幫助你直接走上管理者的崗位。
  • 富人們為什麼都在學哲學?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越是成功人士越是喜歡學哲學、談哲學,而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還比較有身份的「知識分子」卻滿腦子的不解和不屑——哲學有啥用啊?哲學是最窮的學科。於是,迷茫的你更加迷茫了,為什麼富人們一窩蜂地學哲學還越來越富,為什麼窮人們天天學賺錢卻越來越迷茫?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拯救你!你為什麼是你?
  • 學哲學無用?錯了,從哲學的本源定義說說西方經典三大學問
    基本可以說,在答案二和三的語境下,哲學這回事,是不存在的。(一)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是交叉概念很多人在大學都學過一門「思想政治」類必修課,叫「馬克思主義哲學」,簡稱「馬哲」。「馬哲」,是有字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覆蓋所有哲學。我們今天說的馬克思主義,是十九世紀德國社會學家卡爾·馬克思及其理論研究合作者(比如弗裡德裡希·恩格斯)總結、歸納出的一系列社會科學成果的總稱。在不以其為「信條」的文化環境下,也會被稱為「馬克思社會學體系」。
  • 2019年第二軍醫大學成人高考函授招生簡章
    2019年第二軍醫大學成人高考函授招生簡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創建於1949年9月,時稱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1950年改稱上海軍醫大學。1951年7月正式定名為第二軍醫大學。2019第二軍醫大學成人高考優勢人才培養學校的主要培訓層次有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任職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等。開設臨床醫學、海軍臨床醫學、藥學、公共衛生事業管理、護理學等13個專業。
  • 夏爾:學哲學可立刻帶來好處
    夏爾:審美需要學習,但是學完以後,要跳出學到的條條框框,給自己自由。如果你沒有受過訓練,你感受不到美的體驗,所以要先學習再超越。當一個人看到越多大自然的美,就越敏銳,越容易發現美景。澎湃新聞:康德將美分為「純粹美」和「依存美」,前者自發形成,後者有各種規範和標準。那麼如何看待現在的時尚審美呢?
  • 哲學指導造晶片?中科院成立哲學研究所,網友們議論紛紛
    不少人都說:中國科學院作為最高的科研機構在晶片行業有何成就中國科學院和晶片相關的所有: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當然哲學是科學的最高表述,但是哲學就是哲學,科學就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