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不明白屬於自己的幸福的內涵和本質,你很容易被簡單的欲望迷惑,認定表層的快感就是幸福,而那種短暫的快感雖然像極了幸福感卻終歸於空虛和無聊。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越是成功人士越是喜歡學哲學、談哲學,而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還比較有身份的「知識分子」卻滿腦子的不解和不屑——哲學有啥用啊?哲學是最窮的學科。於是,迷茫的你更加迷茫了,為什麼富人們一窩蜂地學哲學還越來越富,為什麼窮人們天天學賺錢卻越來越迷茫?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拯救你!
你為什麼是你?
你生活在古代的一個小城邦裡,你國的居民凡是有什麼重大的決定都要去神廟尋求神諭,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你國的一個小城邦
有一天你剛從神廟出來,一個又矮又醜的老頭攔住你的去路,問你神廟的入口上刻了一段什麼樣的銘文。
你好心地整段背誦給他聽,他卻只聽到一句話——「認識你自己」。
老頭繼續攔著你問,你真的認識你自己麼?
這一問讓你感到很不耐煩,我怎麼會不認識我自己,我是一個很simple 的人啊。
老頭好像看出了你的不耐煩,突然換了話題,問你昨天是不是想買一匹馬。
你雖然心裡有買了個表的衝動,還是耐心地告訴他自己昨天還確實買了一匹馬。
老頭還想知道你是憑什麼決定買這匹馬而不是買了別的馬。
你的忍耐力快要到極限了,你用僅存的敬老之心告訴老人,你已經觀察這匹馬整整一個月了,每天都會抽一兩個小時去馬廄邊看馬,終於買回了這匹最中意的馬。
老頭繼續問,你買馬的時候去問神了麼?你是根據自己的觀察買的馬還是根據神的指示買的馬?
你還沒等他問完,就告訴老人,馬當然是我自己挑出來的,還需要問神麼?
老頭表示呵呵,你看,說到底你還不如一匹馬呢!
這匹馬比你實際上買的那匹看起來更呆萌
你終於被激怒了,這次換你攔住老人,想問個清楚,怎麼談了兩句話,你就覺得我不如馬了,這事說不清楚,跟你沒完。
老人再次表示呵呵,以絕對碾壓的姿態告訴你,既然你挑一匹馬都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和需求作出選擇和判斷,為什麼在自己人生的重大抉擇上要去尋求神諭而不聽從「認識你自己」的勸告呢,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能夠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能夠判斷什麼適合自己,什麼能夠做而什麼不能做,通過做適合的事情,他們既達到了目的又獲得了成功。
當你知道這個老人就是蘇格拉底的時候,你的內心是拒絕且崩潰的,雖然比你晚生幾千年的人看到以後都覺的這是一個有關碾壓與被碾壓的雞湯故事,但是對於身在那時的你來說這無疑是一堂漲姿勢的文化課。
蘇格拉底常與雅典公民談笑風生
放在今天,這不僅僅是一個勸人放棄祈禱、獨立思考的雞湯故事,更揭示了哲學的一個最基本命題——認識自己。
人之所以區別於橡樹和鴿子,是因為人們能夠認識自己並知道有意識地認識自己,我們擁有和動物一樣的欲望與衝動,卻能夠通過思考和理性不讓它們成為我們的必然屬性,而讓它們游離於我們的本質之外加以控制和改變。
這麼邪魅狂狷的誘惑你,你敢吃麼?
那些整天叫囂著哲學無用的人,如果連對自己的認知都極端模糊而無從下手的話,又怎麼可能控制、改變得了無限的欲望和獸性的衝動,更不可能輕易明白幸福的含義,也就無法知道什麼才是屬於自己的幸福,以及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需要什麼方法。
你為什麼不幸福?
你自從被蘇格拉底碾壓過一次之後就學得很乖,不僅對老人畢恭畢敬,同老人談話的時候也儘可能的小心謹慎,深怕又被老人帶進了哲學的坑裡。
可是智慧防不勝防,水至清則無魚,老人偏要問你勇敢是什麼?
雖然你的內心是抗拒的,但是沉默畢竟更加丟面,你說勇敢是堅守陣地不逃跑。
老人說,這個定義對於步兵來說的確如此,對於跑來跑去的騎兵就不適用了吧。
你早預料到無論你回答什麼,被無情碾壓都將成為必然結果,你只好說,沒錯,跑來跑去按照戰術堅守陣地也是勇敢。
老人繼續補充,那海上的暴風雨中、疾病、貧困和政治生活中,勇敢又該怎麼定義?不會還是堅守陣地吧?
你這才明白,定義需要抽象以獲得普遍性,於是你說勇敢是靈魂的堅忍。
那一直做一萬個伏地挺身算勇敢麼?
你突然意識到無條件的堅守是一種愚蠢,明智的堅忍才是勇敢。
那一個人如果早已經預料到援兵會到、我軍終會勝利而選擇堅守城門,和一個不知道有沒有援軍也不知道會不會勝利卻堅守了陣地的戰士相比,誰更明智,而誰又更勇敢呢?
你發現前者更明智而後者更勇敢,那麼你對勇敢的定義出現了疏漏和矛盾。
蘇格拉底又問,一個不會遊泳的人跳入深井救人和一個會遊泳而跳入深井救人的人比,誰更勇敢?
你再次發現愚蠢的前者比明智的後者更勇敢,而你也不知道勇敢的定義是什麼了。
我們可以看到對概念進行定義和梳理是一件困難而複雜的事情,而哲學家是最早掌握並運用智慧進行抽象思考、規律探尋、普遍性挖掘和概念定義的人,沒有受過哲學訓練的人受限於自身的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無法對事物的本質、規律和普遍性進行確切而全面的把握,因而容易陷入偏狹和功利。
你為什麼不幸福是因為你根本無法定義自己的幸福,你沒有能力觸碰到幸福的本質,即使你已經獲得幸福,你也因為無法認知與表達而無從確證。因為你不明白屬於自己的幸福的內涵和本質,你很容易被簡單的欲望迷惑,認定表層的快感就是幸福,而那種短暫的快感雖然像極了幸福感卻終歸於空虛和無聊。
哲學的一大功能便是引導人們感知、認識並獲得幸福,從對實用性的追求中超脫出來,從對簡單快感的崇拜中解脫出來,以更遠更高的視角考察世界和人生,在現實生存中汲取功利價值的同時,獲得更多精神性的追求和高尚的嚮往,在與生活苟且纏鬥的同時,也從詩和遠方中獲得希望、慰藉和幸福。
你為什麼沒有錢?
你國盛產哲學家,除了蘇格拉底之外,還有很多大名鼎鼎的智慧人物。
泰勒斯是你最喜歡的一個哲人。
他因為觀測天象太忘情,沒顧得上看路,一腳踏進了汙水坑,整個人都跌進了坑裡。
你國的那屆人民也不是很行,衝著人家哲學家就是一頓嘲笑,
今天常說的什麼「哲學無用」啊,「哲學家都是書呆子」啊,「哲學系不是瘋子就是傻子」啊幾千年前都被那屆人民說完了。
泰勒斯根本不care,來年就讓所有嘲笑啪啪啪打臉。
世界上沒有白踩的坑,仰望星空的泰勒斯從星象算出來年夏天橄欖將會大豐收,於是低價租下來眾多榨油機,來年果然豐收,需要榨油的人紛紛跑到泰勒斯高價租回榨油機,讓哲學家狠狠撈了一筆。
從古至今的社會主流永遠更偏重於世俗和功利,用一套實用性價值評判標準去衡量哲學以及哲學家存在很多問題。然而真正的哲學是經得起考驗的,實現現實層面的功利價值和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功對於哲學家來說遠比真理探尋和本質挖掘的工作容易得多,只是哲學關注和探討的重點並非種種世俗的現實價值而是抽象的超越性價值。
因此不是哲學不賺錢,而是哲學不會把怎麼賺錢當做核心和重點,更不會將太多的精力和個人的價值訴諸物質的滿足,當然不排除另外的一種可能性——某些將哲學讀「死」的人既無法在精神上有所建樹也沒法在世俗中獲得滿足而為人們抨擊「哲學無用」現身說法。
不能否認的是,當哲學教會人們如何認知和思考世界及人生的時候,受過哲學訓練的人更能夠觸碰到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脈搏,從而能夠預測甚至影響財富和資源流動的趨勢,獲得更多賺到大錢的機會。
不是哲學賺不到錢,而是哲學不關心錢,也可能是你哲學學得太少,學得太不好。(文/守拙堂陳嶠)
轉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微信公眾號(pku-press),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