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
醫學是最需要學點兒哲學的學科。在學醫和從醫的過程中,診治疾病無不充滿了哲學道理。比如,哲學的一個重要原理是「共性和個性」,就反映了「讀醫學教科書和臨床實踐」的關係。
我們剛進醫學院或者初出校門當醫生時,更多的是接觸書本知識。書本概括的是共性知識,例如心絞痛,它強調疼痛部位在胸骨後或心前區,持續時間常常是3分鐘~5分鐘,很少超過15分鐘,誘發因素多為體力活動,緩解方式是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然而實踐中並非每個人都表現出這樣的症狀。
臨床實踐中,我們看到的患者都是不同的,每個患者都有個性,疾病的共性存在於患者的個性當中。所以,醫生在接診時,一定要將疾病的共性和患者的個性有機結合,才能做好診斷。
醫生診斷疾病要注意運用哲學的思考方式,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合格的醫生不但要重視疾病最後的診治結果,還要留心診治的全過程,這是非常重要的。看見了變化,又找到了根據,需要總結規律。要是到患者出院時還沒搞清楚,就要對患者進行追蹤隨訪。隨訪疾病的全過程應該成為醫生的習慣。
哲學的思考體現在善於觀察和聯想,由表及裡,透過現象了解疾病的本質。醫學上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叫「症候群」,如預激症候群、X症候群。症候群就是一個患者同時出現了兩種、三種甚至更多的症狀、體徵與臨床表現,但所有這些表現似乎是一種疾病從不同角度的展示。
醫學往往是從觀察入手的,開始時只是看到若干現象。儘量用一種疾病解釋患者同時出現的若干體徵和症狀。由於大家不能一次就看穿疾病的本質,所以醫學界提出了「症候群」的概念,通過聯想認為這個組合很可能是一種疾病,再通過科學的研究證實其本質,最後找到根治的方法。
作者簡介:胡大一,博士生導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控煙協會會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著名心血管病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