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平時和別人交談的過程中如果受到了對方的言語攻擊你會選擇怎麼做?又或者當你因為一些誤會被別人誤解的時候你會怎麼做?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懟回去,企圖用語言去解釋,去回擊。然而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言語的回擊並沒有什麼好的效果,甚至有些時候還會讓事情越演愈糟。其實對於人生來說,有時候選擇沉默才是最好的辯解選擇。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思想的一個大爆發時期。在這個階段裡出現了聞名歷史的「百家爭鳴」現象。即便是現在依舊被人們所稱讚。不過對於這場思想的戰爭莊子卻秉持著否認的態度。他提出了「至辯無言」的概念,認為像這樣各抒己見去不斷爭辯,其實是最沒有用的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沉默相反是一種大智慧。所以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只有道家從未發表任何辯論和解釋。雖然說正是由於語言的誕生,才使得人類交流有了簡單的工具,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人們卻忽略了一個事實,語言並不是萬能的,很多事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的。有些時候沉默反而會爆發出比語言更加強大的能量。
在我國南唐時期,我國江南出現了非常有才華的「三徐」,他們分別是徐鉉、徐鍇、徐延林三個人。這三個人學識淵博,在當時也是很有名氣。如果放到現在就是三位非常著名的演說家。有一次江南派遣徐鉉為朝廷進貢。按照慣例,當時的宋朝應該派遣一位使者來迎接徐鉉,但是朝野上下沒有一個人像承接這份差事,他們都覺得自己的口才不如徐鉉。這個時候宋太祖發話了,他讓人將殿前侍衛不識字的人選十名列了一份名單,就在這份名單上隨意選了一個人去擔任接引使者。朝廷中為大臣雖然疑惑但是卻不敢有什麼異議。就這樣這位目不識丁的使者出發了。
其實這位使者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選自己擔任接引使者,當下也沒多想就直接去了。要知道徐鉉可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而且口才相當好。這位使者陪同路上的前幾天,徐鉉的各種妙語層出不窮,企圖用言語說服對方。可是這位使者啥也不懂,也不知道該怎麼接話就一路保持著沉默的態度。徐鉉看這個人一句話也不說,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來頭,在後面的路上也就不再說話了。從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無論對方多麼強大,多麼強勢。當你保持沉默的時候,自然就會不了了之。就像胡一菲說過的一句話: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語言是我們表達交流的工具,但它也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但考語言並沒有辦法完整地表達我們的想法。即比如你被人誤解了,再多的解釋也是徒然,只會越描越黑。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如保持沉默,把一切都交給時間來證明。當真相大白那一天到來時,一切誤會自然會解開。自己還不用因為辯解過程生一肚子氣。這就是沉默的巨大力量。當我們語言無法說通的時候,不妨選擇沉默,將一切交給時間去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