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念書,身邊總是會有來自全球各地的同學,除了共通語言英文之外,分別又說著天南地北的各國語言,甚是有趣。有時候,甚至可以是「尬聊」時最佳的解套話題,例如有些人往往會幾句「你好」、「謝謝你」(但其實中文水平根本無法溝通),或是我們多少懂個一兩句「bonjour」、「gracias」之類,在面對那些初次見面、來自某些特定國家的朋友時,總喜歡賣弄一下,裝作自己好像也了解對方的語言(但其實不然),進而拉近彼此的關係。
也因為在國外呆了很多年,又有工作經驗的緣故,所以總會遇到一些朋友,羨慕(或試探性)地說道「你的英文一定很好吧?」或是很認真地以為「你的英文(或其他外語)一定很厲害,才能在英國工作」云云。老實說,本文正是想來談談這些事;畢竟,在職場上能夠流利地使用外語,確實是很重要的能力,但並不至於是什麼高不可攀的門檻。
語言能力多好才算好?
拿英語來說,究竟「多好」算是好?流利程度是否又得真如母語人士才夠?這裡可能有些迷思。就拿「好」的標準來看,你是要去競逐諾貝爾文學獎,還是打算把英語用在職場與日常生活?若以前者為標準,小編自認英語水平差多了,但工作與平日的交際相處,倒是可以溝通無礙,沒太大問題。
小編在大型百貨公司作為實習員工將近一年半(因學生籤證關係不能轉正),同事也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其實大家的外語能力也不見得都是「出色到一個不行」的地步──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光口音就雜亂無比。在中國比較有機會接觸到的新加坡或印度人講英語,辨認起來就需要花點耳力了吧?但你若有機會聽聽西非口音、太平洋島國口音,或是混雜不只一個背景(例如日本+南美+不知來自何處的方言)的發音的時候,痛苦指數將會高上許多。
有些人可能會辯駁:「真正的母語人士或英文夠厲害的人才不會怕呢!」或許對,但也不對。以小編自己的經驗,小編的銷售部門d組每個星期都會組織一周會議。小編的直接上司是個蘇丹人,對方就是個標準南蘇丹+奈及利亞的英文,每次會議,即便我都坐在會議室最前面,都得外加錄音並事後重聽數遍,方能整理出會議記錄(並立刻寄email 確認),避免資訊遺漏。而上個月整個銷售部門的主管,土生土長英國人David,一時興起加入咱的例行會議,30 分鐘的會後,他一臉茫然地看著我問「你真的聽懂他們在說什麼嗎? 」我笑了笑,都已經一年了,我習慣了啦故,真的不要說什麼母語人士就可以毫無障礙地接收任何地方的人講的英文;另外,也無須對自己的發音沒有自信,語言只是工具,在工作方面,重點在於有效溝通且意思表達正確,又不是要你發表總統就職演說,怕什麼。
再者,口音之外,進一步檢視真正語言「實力」的部分,也有許多有趣的發現:即便在國際化程度與多元性高的組織,也並不是人人都操著一口極為順暢的標準英語。就算是母語人士,或是那些有世界 top 3 名校畢業背景的人才們,也不見得修辭構句一絲不苟、文法各個完美無瑕。諸多時態、人稱、詞性等基本規則,口語上講得快了也多少會蹦出些小瑕疵,誠如我們自己說中文的時候,如果真的錄起來去逐字逐句分析,也不會是語文課本或電視劇裡的那套。我們都只是在溝通,不是在唱大戲,無須像背劇本或朗誦課文一樣地戰戰兢兢。
不過當然,這裡並不是要鼓吹大而化之,從此外語講得隨隨便便就好。在國際職場裡想謀一份差事,英語能力本就是最基本要求,語言根本不該放在「優勢」或「能力」,因為它就是你理所當然要能夠運用自如的東西,就只是傳遞訊息的工具。除了少數本身以「語言」為主的工作之外,大部分的職場其實要的不是你舌燦蓮花,而是實事求是,把正確的資訊接收進來,也表達出去,如此而已。你不一定要操作那些很困難的詞彙,一如我們以前多少喜歡在英文作文裡賣弄的那樣;反而是用字精準且邏輯清晰重要得多。海明威的小說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的用字都不難,據說整本《老人與海》不過出現5000 多個單詞(比高中要背的7000 字還少),他不也一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嗎?
學習第二、第三外語的必要性
談完英語,再來聊聊其他外語。確實,在英國職場裡面,能接觸到的語言確實有很多種: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與中文,其中最前面2 種還被定義為「工作語言」,亦即是會在日常運用,甚至很多在歐洲的機構,會更優先要求法語能力,其次才是英文。所以能使用多個語言,且可以流利使用,才算得上是「優勢」,也應當可以在升職加薪方面有所幫助。
至於要不要在出社會之後,投入時間學習第二、第三外語,那又是另一番考量了。畢竟語言不可能速成,想掌握一門外語,又沒有環境因素的支持,肯定得花上不少的心力與時間,否則學個半調子,那還不如不學。
曾聽聞過一個朋友挺有意思的想法,關於第二外語的學與不學,他的邏輯是這樣:每個人本來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學過英語,故本就應該充分掌握英文能力(這是前提) -> 出社會工作後要的是什麼?興趣志向理想抱負是一回事,但升職加薪才是大部分人的重點吧(這是目的)-> 多一門語言能力確實可以起到作用,但同樣的時間為什麼不花在考個證照或發展有用的人際關係(反思手段)-> 故這位朋友至今已在德國生活5 年多了,仍不會講德語,不過也算是工作順利,逐步朝向他理想的職涯發展規劃邁進。
文末再補充幾個論點,平衡一下立場與想法。誠然,本文把語言當成純粹的工具,也稍嫌武斷了。語言屬於文化的延伸,所承載的本就不只是工具性的目的與用途,而是具備更深更廣的意涵,有社會政治的成分,也有文化與藝術的精髓。能精通一門外語進而用於了解一個文明,甚至以該語言交流與創作,是件很有意義且過癮的事。這也是小編想補充說明的:
一、若你本就生長於多語言環境,與生俱來就是會講很多外語,那是很自然的事,在職場上應該會有所助益。而如果派駐海外,同樣因環境使然,每天接觸進而掌握在地語言,順其自然能有所收穫,那也很好。
二、若你意志堅定,本就有想法有規劃有目的有強烈意願,諸如「就是想了解韓國文化」、「此生一定要在聖彼得堡工作」、「想以德語讀懂尼採的經典名著」、「每天學日文、狂背單字是樂趣,能讓我放鬆、開心、消除一整天工作的疲勞」ok fine,你應該follow your heart,為了目標而努力。
三、如果你認同語言只是溝通的方式,而沒有其他更高遠更文藝的動機,但同時也很想在海外求職與生活,說真的,好好把英語(或目的國的那門語言)學好就夠了;把時間多花在培養其他的職場競爭力,長遠來看,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