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eva 爸爸真棒
「對於很多人來說,學小語種、第二外語要比打競賽更有用。」這是一位連續多年帶出「哈耶普斯麻」顧問的肺腑之言。
確實,不論是在私立寄宿美高、英國公學等等,對於學生來說,掌握第二、第三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但與此同時,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Alison Gopnik的研究表明,孩子是有語言敏感期的。對於3-7歲學習第二語言的孩子,在各種考試中的表現都和母語人士一樣出色;但如果在8歲之後學習,他們的表現會持續性地逐漸下降,這種情況在青春期尤為明顯。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4歲就移民到新國家的孩子,講話可能不會帶任何口音,但如果是十幾歲的孩子,那就不好說了。
那麼,如果錯過了「語言敏感期」,如何才能學好第二語言呢?這一次,我們邀請了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就讀機械專業一年級,能夠熟練使用中英德三國語言,韓語日語處於入門初級階段的Eva同學,來談談她的第二語言學習體驗和經驗分享。
*為方便閱讀,下文以第一人稱呈現
隨著年紀的增大,大部分人的語言思維已經固定,聽音辨音的能力已經退化,學語言會變得越來越困難,但是如果說只有小孩子才能學好語言那也是不對的,相比小孩子,十幾歲以上的年紀可以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邏輯性和方法論。
只要掌握了語言的邏輯和學習的方法,加以大量練習,很多成年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語言學到一個可以用的程度。
筆者當年不是什麼優秀語言學習者,正相反,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犯過不少錯誤,走過不少彎路,也正是因為這些彎路,才促使著自己進行思考和提高,最終在一個較短時間內扭轉以前的錯誤,高分通過了考試。
這篇文章整理了以前走過的坑和一些思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比較小孩子的自然學習能力,成年人學習語言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精力甚至是財力,所以想要學好語言首先要有明確的動力和目標。
最常見的動力是升學,最簡單的目標就是過掉升學考試。而升學考試都會有很明確的對應級別以及需要掌握的東西,那麼對應著各人的時間線,可以很容易的對目標進行拆分,並做一個整體規劃。
在有著強烈升學目標的情況下,非常建議大家做一個整體的規劃安排,這樣可以保證自己不掉隊,每天都有進步。
做完整體規劃和階段性需要達到的目標後,並不是直接悶頭就拿起單詞書開始背,我們需要認真一下語言學習的邏輯。
語言的組成很簡單,發音、語法和詞彙,語法是骨架、詞彙是血肉,而發音是讓這個「人」活起來的東西。
01 。
發音
不要為了純正口音磨滅學習動力
發音很重要,不好的發音在日後的交流中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的不便,但是這個重要的度是需要界定的。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說發音只要不拖累交流就好,再多的沒必要糾結,經常見到很多人為了學習德語苦練小舌音,實際上顫不顫起來完全不影響交流,甚至很多德國人自己也不會,在初學階段因為練不出小舌音就覺得自己學不會德語的也很多,這種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障礙就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口音這個東西,能純正最好,不能的話只要不影響交流就好。
在機構裡學習發音通常會花很長的時間,老師帶著大家一個音一個音的讀,然後用書上一大堆根本不認識的詞練習,僅僅是拼讀練習,而完全不管它的意思,這樣學個人認為跟讀咒語沒區別,對德語只是發音,對日語韓語等還需要認識字母。
整個過程非常非常枯燥,很容易打擊到學習的積極性。這裡有個小建議,可以最開始的時候找到那種權威的音頻,直接開始跟讀,對每個字母如何發音有個大概印象後就直接開始學習一些拼讀規則,拼讀規則也是有個大概印象後直接就可以開始讀課文了。
在後續的應用中,我們的拼讀拼寫能力會被反覆練習,這樣提高的效果會更快也更有效率。
相比較開始用半個月死磨發音,這樣的方法好處一是在用中學絕對不會無聊,此時我們讀的東西都是有意義的,那些奇奇怪怪的規則也會更容易被記住,二是跟老師跟讀是被動學習,而當我們自己硬著頭皮開始拼讀課本時,這個就變成了主動學習,那麼效率也會高,也可以記得更牢。
例如筆者學習德語時,發音學了半個多月,非常無聊,而在學習韓語和日語的過程中只花了一天的時間過掉字母發音和拼讀規則,後面直接硬著頭皮讀課文,都是基本上一個星期就搞定了頭疼的字母和發音。
02 。
語法
是語言思維的體現
語法是語言的骨架,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語法通常是一個語言思維的體現,學習語法就是要學習思維,而思維轉換又是最難的。這裡想分享一下自己的小經驗和小教訓。
一是推薦大家上來先買一本大而全的語法書,語法書都有著很好的分類,方便查閱目前的進度,也能有一個大局觀。
因為語法無非分幾大塊,最基礎句子結構,時態,人稱,德語裡還會有變格等等。
如果沒有大局觀最開始很容易被複雜的語法體系嚇到,覺得怎麼他們這也變那也變的,但是如果一開始就手握完整體系,我們就會知道這些東西都沒跳出這些模塊,一共也就這麼幾個模塊。這樣會大大降低自己的畏難程度。
二是一旦學會了最基礎的句子結構,就可以開始練習造句,讀文章。
永遠把這個知識點放到環境裡去看,這樣它才有意義,才不會枯燥。多體會文章中的用法,對培養語感也很有好處。
三是學習語法的時候可以嘗試不要翻譯,直接理解。這麼說也許有些迷惑,總之就是知道它什麼意思就好,沒必要非要翻譯成中文說出來。
之前說的語法就是思維,有的思維在中文或者英語裡是沒有的,那就切忌翻譯,原因有以下幾點:
破壞了自己對這種思維的感知;
導致以後看文章速度上不去,因為這樣腦子會永遠比別人多轉一道彎。
會對聽力造成毀滅性影響,因為人是不太可能邊翻譯還能跟上人家說話的速度的。
如果說話寫作的時候永遠先想中文再翻譯,腦力消耗太大,例如德語是動詞放最後甚至有可分動詞,還有說話語句也不一樣等等,如果先想中文再翻譯那大腦面臨的就是大量語句調換重新排列的災難現場,等換過來了,說話對象也走了。一上來就直接用該語言思維也許會比較難,但是堅持下去絕對有好處。
四是實在在開始的時候太難,可以用另一種更接近的語言進行輔助學習。如果學習德語可以藉助英語作為工具,相比較中文,英語和德語更接近,很多結構德語看不懂翻譯成英語之後再對照回來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了。
但是一旦過了這個階段還是要儘快擺脫英語影響。例如對筆者來說英語是絕對的強勢語言,開始用英語學德語是很順利,但是後續花費了很大的精力才擺脫想著英語說德語這種思維方式。
除了這些,剩下的就是好好學,很多細小的語法點是會對一句話的意思造成很大區別的,就在前幾天筆者做題的時候還因為忽略了一個小的語法點導致意思看錯。
總之就是基礎一定要打牢,不能馬虎。不然高級階段閱讀就是災難。但是如果有某個點實在太難理解,那不妨放一下,因為文章讀多之後再回來看就會豁然開朗的。
03 。
詞彙
單詞一定要背,但切忌死記硬背
詞彙是血肉,沒了詞彙量看文章猶如讀天書。如果要給學習詞彙定一個優先級,那麼動詞一定是要最先學的,首先是動詞是有限的,尤其是常用動詞更是沒有多少個。
如果能把動詞掌握的差不多,那麼一篇文章基本能看個六七成。翻譯成中文然後死記硬背這種學習動詞的方法個人認為一點用沒有,因為一個動詞常常有一堆意思,中文裡一個意思常常會對應德語或英語裡一堆詞。
這時候直接面對一堆翻譯就算硬記住了也完全不會用,而且過程很痛苦。所以學習動詞一定要在文章和例句中學,比起單純背單詞不如直接背例句,單詞也可以不需要翻譯成中文記憶,因為思維太不同。
不如就直接理解例句,背例句,知道什麼情境下運用是什麼意思就行了。這樣閱讀速度也會大大提高。
名詞是無限的,但名詞可以分個類。
第一類是基礎名詞,例如門,床,筷子。這種直接對應中文背就好了。
第二類是抽象名詞,例如精神、記憶、愛等等,這種最好是以詞組的形式記憶,因為提到他們經常是會搭配動詞的,例如提高記憶、表達愛意扽等。
第三類是專有名詞,這種推薦分主題背誦,讀文章的時候碰到了就歸到一個表裡,例如交通、環保、科學等等。
不是啥專業分類,但是個人認為夠用了。大部分名詞記憶都推薦從文章裡摘出來,和動詞組成詞組記憶。
至於形容詞,推薦和名詞或動詞組成詞組記憶,形容詞數量龐大,翻譯的話經常出現一對多或多對一的情況,這個時候能不翻譯成中文就不翻譯,多搜集例句體會它到底什麼意思,有時候還可以用谷歌直接搜索看圖片來體會它的意思。
總之就是單詞一定要背,沒了詞彙量語法學再好都沒用。但是背一定不要死記硬背,筆者自己是靠著大量閱讀把詞彙量刷上去的,那種拿著單詞書背的事從來沒幹過。當然這個因人而異,總之就是一定要放在運用環境下記憶。
04 。
別的一些七七八八
當語言學到開始可以看懂一些句子之後,就可以開始找一些課本外的資源了。
例如最開始的時候可以看一些小孩子的動畫片,pepa pig這種就行,下飯看還挺好玩的。
因為是給小朋友的,語言都是最簡單的結構,但是可以大量豐富我們的詞彙量和詞彙搭配。到中級水平之後就可以開始閱讀一些給青少年寫的新聞,科普等等,這些文章結構都不會難,一是可以鞏固語法,二是可以拓展詞彙量,三是可以看看真正母語者是怎麼遣詞造句和表達的,四是內容真的很有趣,比課本有意思。
在高級階段就可以開始複述和概括練習了,每天聽一個三分鐘的給青少年的新聞,邊聽邊提取關鍵詞,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複述出來。或者看完一篇文章順手把它的大框架,主題思想等等列出來。
這兩種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聽說讀寫四項能力,聽完複述尤其對聽力和口語有奇效,筆者自己靠著這個方法把曾經最爛的聽力變成了最好的一項。
最後就是多多利用油管,多看看他們的紀錄片,博主的vlog等等,這樣不僅能提高聽力和詞彙量,也可以更多的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思維。網上的資料太豐富了,只要用心找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剩下的就是堅持練習,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要能堅持,語言是不會學不會的。
原標題:《二外已成名校申請「殺招」,會德英日韓4國語言的學姐獨家經驗總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