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們又搞了個大新聞,說聯合國最近將漢語列為全球通用語言,和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共稱為:全球六大通用語言。
其實大家都被這條消息帶偏了,真實的信息是,早在1946年漢語就已經是聯合國六大官方語言,1973年中國重返聯合國之後,漢語被確定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現在全球通用語言使用最普遍的就是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漢語也就是中文應該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但是小編覺得,漢語成為像英語一樣必須學習的第二外語,對於整個世界來說為時不遠。原因就是,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以後漢語會成為外國最重要的語言之一,外國人也會因為學習好漢語而自豪,因為只有學習好漢語,在關鍵時刻可以保命,就像老鼠學會貓的語言。雖然不是很恰當,但是也側面反映出中國的強大。
在此次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的全國戰「疫」整個世界是看在眼裡,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將一場疫情控制住並在本土基本阻斷,無不證實了中國以及中國人民的偉大。當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容小覷的時候,文化魅力必然會吸引人們前來。
風靡全球的「漢語熱」,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國經濟的強勁,也體現了外界對中國未來發展普遍看好的內在邏輯。美國金融大鱷羅傑斯曾說:「我這輩子最好的投資,就是讓女兒學中文。」
漢語能夠持續「發熱」,也歸功於中國文化的壯大。不少外國人出於對中國文化的喜愛,才走上學習漢語之路。他們愛漢語,更愛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中華五千年的發展,其實就是漢語的發展,從一開始的」甲骨文「記錄事件,到後面慢慢演變成象形文字,再到後來的小篆,隸書,到最後的草書,行書,都承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
漢語,一般我們定義為:古代漢族群體語言。漢語發源於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直到今天,各種字體紛紛誕生。
漢語的演變過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漢語的魅力在這次疫情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跟隨日本民間援助抗議物資而來的古詩名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讓國人重新審視漢語語言的博大精深。措辭優雅、情感充沛的句子,給善意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讓人感受到隨物而至的人道主義精神。
漢語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語言之一,流傳至今依然未被同化、消亡是有原因的。首先漢語的表義能力特別強,漢字像一幅圖畫(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大量的偏旁表義)。
在看這些漢字的時候,當你看到它的一瞬間就能萌發聯想,甚至產生情感,使人的認識迅速發生變化。比如看下面這幾個字「豐」「風」「瘋」「封」;一看就能理解其意義並產生想像它所表現的情境,而拼音文字的「feng」,目擊它時人毫無感覺,只有讀了前後文以後才懂得它的意義,思維就慢了一拍。
漢語具有迴環循序之美,所以世界上的文字唯有漢字的書寫能發展為一門「書法藝術」。看書法大師們的墨寶,有的高遠飄逸,有的莊嚴凝重,有的蒼勁有力,有的娟秀美麗,表現出種種神韻氣質,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都難以表達的藝術之美。
漢語還是世界上獨有的雙腦文字。語言邏輯思維開發左腦,而形象情感生活開發右腦功能,漢字組成的視覺語言,具備了雙重功能,既促進概念邏輯思維的發展,而文字圖形又促進右腦的想像和情緒活動。所以因左腦外傷得了「失語症」的病人,不能聽和說,卻仍能看懂漢字寫成的文章,可見漢字對左右腦的開發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漢語還具有簡短明確的優點。作家馮唐曾說,比較漢語和英語的優劣。他認為在「短小精悍」方面,漢語要遠遠超越英語。千古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寥寥數語,一片滄然已然勾勒出來;再如「道」、「術」、「義」等概念,內涵極其廣博。
漢語的音節少,最適合未來聲控計算機使用。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地位蒸蒸日上,漢字必將成為世界通用文字之一。當今世界各國漢字、漢語熱的興起,有力地證明了這一大趨勢已經到來。
所以說,漢語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唐詩宋詞的學習已經成為了未來社會的大趨勢,全世界都在學說中國話並不是說說而已,國外的孩子已經在學習中文,我們中國孩子也一定要把自己的母語學好、學深、學精,未來人才的競爭在於文明的表達,而漢語學習就是基礎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