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閱讀 | 語言與文化霸權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維舟 經濟觀察網 收錄於話題#午間閱讀❤89個

如果說反對單一語言就是反對單一思想、單一權力,那這麼說的前提是一種語言內部必然是單一化的,但問題卻也並不這麼簡單。英國作家王爾德就有一句著名的嘲諷:「美國和英國被一種共同語言所分開。」其意無非是說,英美雖然都說英語,但其實文化差異不小,反倒有時因為都說英語而誤以為彼此想法一樣。

本 文 約 3927 字

閱 讀 大 概 需 要 10 min

作者 | 維舟

photo | 圖蟲創意

在《聖經》中有一個著名的傳說:大地上所有的人本來都講同一種語言,但當他們試圖建造一座通天塔的時候,上帝變亂了他們的語言,使之難以相互交流協作,最終歸於失敗。自此之後,這座半途而廢的「巴別塔」就成了人與人之間因話語的分歧無法有效溝通對話的象徵。

正如這個故事所隱喻的,長久以來,人們都把語言上的分裂視為一種不幸的狀況,象徵著混亂、無序,也是爭執和矛盾的主要根源之一,而單一的語言則能帶來統一和秩序。現在,這一理想乍看似乎有史以來首次可能實現了,當下英語在全球文化中的強勢,已經達到歷史上任何一種通用語都無法企及的程度。然而這是好事嗎?至少在法國語言學家海然熱看來並不是,形象已經顛倒了:單一語言不再是秩序的象徵,而意味著霸權和貧瘠;原先被看作是混亂無序的巴別塔,才是我們應當捍衛的文化多樣性之根本,才是最自然秩序的本質。

反對盎格魯-撒克遜霸權

說實話,這樣一種觀點出自一個法國人筆下,實在是再自然不過了。畢竟,在戰後的西方,驕傲的法蘭西可以說是對美國霸權下最大的刺頭。當然,它不必認真憂慮遭到軍事入侵,因而所抵抗的除了美國的政治主導之外,往往倒是在文化領域:警惕好萊塢、迪士尼和麥當勞為首的淺薄文化對法國電影、娛樂和餐飲文化的滲透入侵,堅持自身價值主張,這往往又表現為一種對法國「衰退」的痛苦憂慮和對法蘭西遺產的重新挖掘與珍視,並基於這樣的民族自尊,在「多樣性」的盾牌背後抗拒那種無情的單一化。

順理成章地,法國人也一貫以一種防禦性的姿態抵制英語的霸權,因為語言正是這種外來文化形式的最終載體,用海然熱的話說,英語在今天已經「同時實現了空間上和時間上的主宰」。許多法國人其實都至少會一點英語,但外國遊客如果在法國不識相地用英語問路,遭遇白眼的概率可能是比在絕大多數國家都要高。如果說「反對單一語言」實際上是法式反美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這或許太過簡單,但也絕不是沒有根據。

為什麼要反對單一語言?說到底,就是要捍衛自己的文化、價值和生活方式。法國思想家雷吉斯·德布雷1992年就在《反時間》一書中列舉了美國主義的內容,包括:沒有克制的消費、商品萬能和機械萬能、公民成了消費者而沒有別的身份、對悲劇無動於衷、公私不分、崇拜成功和金錢、把人類生活所有一切目的看作是攢錢——毫無疑問,這裡的任何一項對於法國乃至歐洲文明(對法國人來說這兩者可能是一回事)來說,都是災難性的。海然熱在《反對單一語言》(陳杰/譯,商務印書館,2020年6月)中也列舉了一連串單一語言形式所認同的思想模式,看起來也不無相似,諸如:對金錢以及經濟上的成功狂熱執著;對於革命性的氣息加以妖魔化;在自然科學領域崇尚成果,貶低社會科學講求的對於人自身的思考;不顧倫理地選擇效率;懼怕不同,並且有著與普遍的平庸融為一體的衝動。

在這裡,「語言」只是一種載體,真正的關鍵其實是一整套觀念和價值。根據語言學上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每一門語言都按它自己的方式來構造思想,據此海然熱認為,「英語就是權力的一個重要槓桿,因為它強加了英語國家的世界觀」,這樣,英語的傳播實際上意味著「以英語為媒介的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就能隨之傳播到全世界」,這是「對於人的精神的徵服」。

早在1492年,現代西班牙語語法規則的創立者安東尼奧·德·內夫裡哈就曾說過:「語言是帝國的工具。」在某種意義上,他說得沒錯,在拉丁美洲,西班牙語的普及推廣極好地有助於西班牙在當地的殖民統治,也需要對土著文化多樣性的消失承擔不小的責任。或許正因此,阿爾弗雷德·吉爾達才提出了那樣一個公式:單一的語言=語言的不公。理由是不難想見的。在這樣一種文化霸權的構造下,某一種主導語言和其他語言並沒有處在平等的位置上,相反它總是有利於霸權本身。

這是近代歐洲各國反覆上演的場景,16世紀初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據說會講八種語言,但他決心使低地蘇格蘭語成為王國的官方語言,使這種原本日常、粗鄙的英語方言成了文學、法律的用語,也順理成章地成了權力語言,以此統一這個四分五裂的國家,而王國半數子民的母語蓋爾語則被污衊為「野蠻人的語言」,被視為叛徒和罪犯的口頭語。《BBC蘇格蘭史》因此酸楚地說:「你不需要殺人就能剝奪他們的力量和權利。你只需要奪走他們的語言,讓他們沉默。」其結果,現代絕大部分蘇格蘭人不得不透過一門外語的稜鏡來看待自己國家。

這樣,維護語言多樣性也就意味著另一種全球化模式,致力於讓多種不同文化在平等共存的基礎上相互聯繫,借用費孝通的話說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就像在生物界的多樣性一樣,只有維持整個人類語言體系的多樣性,才能構築一個更健康的生態,因為單一的生態不僅僅只是乏味貧瘠,也是對創新的一種威脅,是以犧牲某些特殊的文化和思想為代價的。

多樣性,什麼樣的多樣性

如果問題只是到此為止,那麼它可能倒也容易解決了,但值得更進一步討論的是:單一語言之所以得到推動,恐怕並不僅僅只是文化霸權這麼簡單,有時現實可能遠比這更複雜得多。

事實是,歐洲人引以為傲的多樣性,長久以來也困擾著他們。別的不說,任何一份文件都要翻譯成24種語言文本,這本身就極大地影響溝通效率。正因此,一直有人提議採納某種共通語。對此,海然熱的提議是使用拉丁語,因為它本來就曾經是,何況如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它為官方語言,也就「不存在任何稱霸的計劃」,哪怕世界語這樣的人造語言也比英語好。但復活一門幾乎已經僵死的語言無疑是不現實的,它帶來的問題可能比解決的更多。至於世界語,雖然眾所周知地更容易掌握,但很遺憾,人們並不會因此就願意去學它,因為語言並不僅僅是一門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如果你想看的電影、書籍都沒什麼是世界語的,那即便它容易學會,又學來幹嘛?實際上,世界語的歷程已證明了用人造語言作為國際共通語的嘗試失敗了。

另一個例子也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一困境。印度有多達15種官方語言,其中之一是殖民者曾留下的英語,雖然聖雄甘地1908年就曾說過「向數百萬人傳授英語,無異於將他們全部奴役」。海然熱似乎很驚訝於印度在獨立之後,「非但沒有像尼赫魯幾十年之後所期待的那樣推廣印地語,反而準備選擇英語這一殖民者的語言作為憲法用語!」然而這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對印度很多邦(尤其是南方各邦)來說,印地語的霸權才是更無法接受的,相比起來,外來的英語反倒顯得「中立」了。至於在中亞各國,年輕一代學習英語的熱情固然是想趕搭全球化的班車,但在另一面其實也意味著抵制俄語在當地長久以來的霸權。換言之,即便是英語這樣的強勢語言,在不同語境下所被看待的視角也是不一樣的。

在反對語言霸權時,有著不同層級的複雜博弈。雖然法國如今抵制英語的霸權,但在近代史上,它卻也曾大力推動語言同化政策,消滅了大量地方語言,實現了法語的標準化。在各國現代化的歷程中,這被視為一個不可動搖的原則:「把一種現成的語言作為通用語推廣,對所有人的發展都有好處。」雖然葛蘭西曾說過,這種「非有機」的語言實踐是一種消極意義上的統一,帶來的只是霸權的維繫,而真正創造進步文化的民族語言應該來自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的有機聯繫,但在現實中,很多國家的現代標準語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在不同程度上消滅了內部語言的多樣性。

因此,雖然弱勢語言都面臨著強勢語言的擴張,但強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法語面對英語是弱勢的,但在法國內部面對巴斯克語、布列塔尼語時則無疑是強勢語言。難以避免的一個棘手處境是,一種弱勢語言想要抵抗強勢語言,首要的一個辦法就是鍛造、推廣標準音,以犧牲本區域內語言的多樣性來形成合力,否則可能因為每一種方言勢力都太小而逐一消亡。換言之,這裡的弔詭之處在於,法國以「保持多樣性」為由抵制英語的滲透,但它想要做到這一點,卻本身就得以消滅自己內部的語言或方言多樣性為代價。說實話,法語也曾是強勢的共通語,如果它現在處於英語那樣的霸權地位,法國人還想要多樣性嗎?也許他們的文化優越感會讓他們相信法語對英語的霸權是恰如其分的。

如果說反對單一語言就是反對單一思想、單一權力,那這麼說的前提是一種語言內部必然是單一化的,但問題卻也並不這麼簡單。英國作家王爾德就有一句著名的嘲諷:「美國和英國被一種共同語言所分開。」其意無非是說,英美雖然都說英語,但其實文化差異不小,反倒有時因為都說英語而誤以為彼此想法一樣。同樣的,愛爾蘭人雖然早就被同化得都說英語了,但這並未阻止愛爾蘭走向獨立。共通語並不必然只是「帝國的工具」,至少也可以被弱勢群體反過來用作抵抗。

也許到未來,真正的多樣性並不是通過隔絕、抵制保護小語種的純潔性,而是每個人在日常實踐中開放地自由選擇多語言狀態。這些年來,法國一貫抵制英語入侵所帶來的「汙染」,以至於政府明文規定禁止在政府文件、出版物及網站上使用「email」這個流傳廣泛的外來詞,而要用法語單詞「courriel」,但這並不能逆轉趨勢。試圖通過語言的淨化來保存自己的文化獨特性,往往事倍功半,而英語在這方面卻是出了名的大雜燴,對各種外來詞都來者不拒。要實現真正的文化多元,僅僅靠保護是不夠的,而需要在包容、吸收的基礎上動態調整,成就一個真正強健、自信的文化機體。

The END

原標題:《午間閱讀 | 語言與文化霸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搞文化霸權,威脅全球文化安全(鐘聲)
    、推行文化霸權的又一例證。美方一方面把文化輸出作為國家戰略,一方面在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打壓異己,甚至妄圖對他國進行價值觀改造,暴露出大搞文化霸權、嚴重威脅全球文化安全的真面目。  文明應該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文明因交流互鑑而豐富。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早已證明,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加強人文交往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符合各國共同利益。
  • 人民日報鐘聲:美方大搞文化霸權,威脅全球文化安全
    必須警惕的是,美方唯我獨尊,蠻橫推行文化幹涉的霸權主義,已經對全球文化安全構成威脅美方近日又宣布將6家中國媒體列管為「外國使團」,這是美方對中國駐美媒體和記者的最新政治打壓和汙名化,也是美方基於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嚴重幹擾中美正常人文交流、推行文化霸權的又一例證。
  • 法語曾是歐洲貴族語言,後來為何被英語取代?從歐洲霸權演變談起
    歐洲是人類文明的主要誕生地之一,自古典時代便孕育出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璀璨文化。作為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歐洲同時也是人類近代發展的主要推動區域,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均較為先進,並逐漸消除了國家、民族之間交往的一些語言障礙。然而由於自然環境、地緣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歐洲內部的民族結構複雜、語言的差別依舊十分顯著。
  • 午間閱讀 | 我們生活在一場曠日持久的「記憶大戰」中
    原創 柏琳 經濟觀察網 收錄於話題#午間閱讀❤76個記憶是可靠的,同時也是危險的。不僅自己勤奮寫作,還致力於拓展俄國文化的事業。她主辦的俄羅斯獨立文藝資訊網站colta.ru,月訪問量近百萬,是一家頗有盛名的當代世界藝術與文化資訊平臺。說起來,這也是俄國文學一貫的傳統——作家往往有多重身份,自覺對整個俄國文化生活負有一分責任。當然,對於瑪麗亞來說,最重要的依然是作品。
  • 午間閱讀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上)——佛教希臘化
    公元前四世紀,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東徵,滅波斯帝國,徵服中亞,來到犍陀羅,帶來希臘文化安營紮寨,與佛教文化融合,形成犍陀羅藝術。佛傳東土,就從犍陀羅國起步,帶來石窟裡的健陀羅藝術。如果說猶太教曾經有過一篇血與火的「出埃及記」,那麼佛教也應當有一篇「出印度記」。出印度,往哪兒去?往犍陀羅去。
  • 來觀山湖區長嶺街道「午間課堂」告訴你
    來觀山湖區長嶺街道「午間課堂」告訴你 2021-01-07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午間閱讀 | 非洲政治鍊金術
    原創 黃非 經濟觀察網 收錄於話題#午間閱讀❤75個 The END原標題:《午間閱讀 | 非洲政治鍊金術》閱讀原文
  • 湖南衛視《午間新聞》| 益陽:樟樹果實成熟 絲光椋鳥聚餐
    湖南衛視《午間新聞》| 益陽:樟樹果實成熟 絲光椋鳥聚餐 2020-10-10 12: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語言的文化性格
    韓國文化性格在空難中的作用被揭示出來以後,韓國航空公司痛定思痛,決心進行徹底的改變。他們請來了美國專家。專家研究以後,制定了針對性的措施。這個針對性的措施就是:要求所有韓國機組人員在工作時使用英語。兩個韓國人在一起說英語,看起來有些怪異和做作,但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消除語言中無處不在的等級意識。況且,英語是世界航空界的通用語言。
  • 「量子霸權」在「霸權」什麼?
    就在近日,中國團隊宣布量子計算機「九章」問世,挑戰谷歌「量子霸權」實現算力全球領先。「九章」作為一臺76個光子100個模式的量子計算機,其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快一百萬億倍。史上第一次,一臺利用光子構建的量子計算機的表現超越了運算速度最快的經典超級計算機。
  • 福州閩侯:閱讀「閱」暖人心 書香「書」展文明
    學校還確立「周一誦讀」、「早晨誦讀」和「午間默讀」制度。每周一升旗儀式結束以後都會進行至少五分鐘的「國學經典誦讀」;每天早讀課,各班引導學生放聲讀經典;每天下午的課前10分鐘為默讀時間。讓學生時刻感悟著經典的語言文化魅力,在國學經典的薰陶下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改變行為習慣,讓閱讀成為一種需要、一種樂趣、一種習慣、一種收穫。
  • 【霸權研究】國際霸權與國內政治:為何自由主義者或將不再樂觀
    安全研究包含廣泛的議題,從核擴散、核威懾、軍民關係、戰略文化、種族衝突、流行病與國家安全、民主政治、外交決策到定性與多方法研究的發展。根據2018年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其2018年的影響因子為1.706,在91種國際關係類期刊中排名第30。
  • 書林|《大國霸權》:世界史可以分為陸、海、空三個階段
    另外,他還寫了《酒杯裡的世界史》《舌尖上的世界史》,這兩本書通過對25種酒的解讀和人類對食品的嗜好,思索和探尋歷史變遷和文化差異。另外,特別值得宮崎正勝自豪的是,他寫的書都是暢銷書。當然,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大家各有所愛。我作為世界史教授,當然清楚暢銷書未必真正具有學術價值。
  • 語言與文化爾雅答案
    (1.0分)1.0分A、絲綢之路B、蜀身毒道C、遠徵古道D、唐蕃古道我的答案:D13在中西方視覺藝術對比中,漢文化比較重視()。(1.0分)1.0分A、加色法B、光線和角度C、神似D、透視法我的答案:C14語言起源的多元論指的是早期智人第幾次走出非洲?
  •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觀察:在求知和樂趣中獲得語言文化的能力
    「語文」一詞,原為國語(語體文)與國文(文言文)的合稱,一般被認為是語言與文化的綜合與統稱。隨著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完善與健全,「語文」成為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也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必修學科。語言文字的基本知識、語言文學的形成規律及語言文化的綜合運用能力等,都是語文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
  • 植物的命名如何體現男性霸權與歐洲中心主義?
    《植物與帝國:大西洋世界的殖民地生物勘探》 【美】隆達·施賓格,中國工人出版社 2020年11月林奈的命名規則:拉丁語霸權的建立對於植物來說,命名法有意義的地方不僅在於其專業性,還在於它揭示了植物的文化史:植物和關於植物的知識在早期現代植物學網絡中是如何傳播的?歐洲文化如何理解植物的生物分布? 以及,歐洲植物學家如何評估其他民族的知識系統?
  • 「讀」英語時,你的「閱讀語言」是什麼?
    「讀」英語時,你的「閱讀語言」是什麼?很多人都想「學好」英語可是他們卻「經不起」我一句話的「拷問」:想「學好」英語,先問問你自己:平時「讀」英語時,你習慣性的「閱讀語言我敢說,凡是那些英語「老是學不好」的人,讀英語時的「閱讀語言」一定是:中文,大寫的中文,而不是:英語。
  • 中國實現100萬倍谷歌量子霸權了?還是媒體集體誤讀?
    從量子霸權說起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又叫量子優越性。原義指量子計算機系統在解決問題上,超過了現有的最強經典計算機(傳統的電子計算機),哪怕這個問題是一個沒有實際用途的問題,就稱量子計算機實現了量子霸權(量子優勢)。
  • 中國實現100萬倍谷歌量子霸權,部分報導有誤
    從量子霸權說起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又叫量子優越性。原義指量子計算機系統在解決問題上,超過了現有的最強經典計算機(傳統的電子計算機),哪怕這個問題是一個沒有實際用途的問題,就稱量子計算機實現了量子霸權(量子優勢)。由於IBM的倡導,量子霸權在中文翻譯中更多被譯為量子優越性。
  • 對人腦而言,閱讀計算機代碼和閱讀語言有何不同?
    和語言一樣,傳達計算機代碼時也需要足夠清晰,以便其他程式設計師能夠閱讀和理解。儘管兩者間有這些相似之處,但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在閱讀計算機代碼時並不會激活大腦中與語言處理有關的區域。相反,它會激活一個名為「多重需求網絡」的分布式網絡,該網絡也會被用於處理複雜的認知任務,如解決數學問題或填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