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曾是歐洲貴族語言,後來為何被英語取代?從歐洲霸權演變談起

2020-12-05 有魔氣歷史

歐洲是人類文明的主要誕生地之一,自古典時代便孕育出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璀璨文化。作為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歐洲同時也是人類近代發展的主要推動區域,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均較為先進,並逐漸消除了國家、民族之間交往的一些語言障礙。然而由於自然環境、地緣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歐洲內部的民族結構複雜、語言的差別依舊十分顯著。

古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歐洲西部被日耳曼諸多部落佔據,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先後誕生,並取代了古典時代佔據主流的拉丁語。進入中世紀以來,在歐洲傳播範圍最廣、影響區域最大的並非後來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的英語,而是與英語有頗多相似之處的法語。那麼,既然法語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甚至一度成為歐洲上層社會的通用語言,為何最終在與英語的爭鬥中落敗了呢?本文就讓我們一起通過法語的興衰歷程窺探歐洲大陸霸權的演化吧!

01羅馬時代:拉丁語和凱爾特語融合

歐洲文明最早起源於愛琴海地區的克裡特島,後來經過了邁錫尼文明、古典希臘城邦時期以後,逐漸發揚光大,希臘語也一度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商貿通用語言。然而當以希臘人保護者自詡的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率領軍隊東徵波斯帝國的時候,位於亞平寧中部的羅馬人也在逐步發展壯大。作為拉丁族群的一支,羅馬城邦以「拉丁姆」為根據地,先後擴張並佔據了伊特魯裡亞、波河平原等地區,並最終驅逐南部的希臘殖民者,統一了亞平寧半島。此後羅馬人先後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四次馬其頓戰爭等,將整個地中海囊括成為自己的內海。從此拉丁語取代了希臘語,成為整個地中海世界商貿交流的通用語言。

其實,早在羅馬共和國初期,北方的凱爾特蠻族曾經一度翻越阿爾卑斯山脈,以波河平原(即「內高盧」)等地為據點攻擊羅馬城,所謂「白鵝救羅馬」的故事就是在那個時期誕生的。只是時過境遷,伴隨著羅馬人的崛起,曾經橫行歐洲腹地的凱爾特族群卻遭遇了南方羅馬人和更加靠北的日耳曼人的夾擊。在丟失中歐平原、潘諾尼亞平原等大片領地以後,如今的瑞士、法國一帶就成為他們在歐洲大陸最為重要的活動區域了。不過鑑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人類通理,羅馬元老院和貴族們顯然無法容忍「外高盧」被凱爾特人佔據的事實,畢竟高盧地區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和亞平寧半島中間,完全可以劃分為同一個地緣板塊。

經過了馬略軍改以後的羅馬軍團,在一代傑出統帥凱撒的率領下成功的佔據了瑞士高原和西歐平原大部。自此,拉丁語也開始逐漸在高盧傳播開來,取代了原先的凱爾特語。羅馬帝國時期,伴隨著大批羅馬移民的湧入,一種融合了凱爾特語和通用拉丁語的新語言誕生了,人們將其稱之為民間拉丁語(又稱「通俗拉丁語」)。至此,高盧地區正式從凱爾特語族轉變成為羅曼語族(又稱「拉丁語族」),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02法蘭克時代:日耳曼語和通俗拉丁語融合

公元5世紀,從古羅馬帝國中分裂出來的西羅馬帝國崩潰了。相較於愈發傾向於希臘語文明的東羅馬帝國,以拉丁語為通用語言的西羅馬帝國對西部地中海世界的影響更為深遠。此時,羅馬帝國所建立的「日耳曼防線」已經不復存在,大批北方日耳曼部落通過侵襲、內附等種種手段南下,湧進了包括高盧地區在內的所有西羅馬故地,西歐由此進入了「日耳曼戰國時代」。

經過一系列博弈,日耳曼部落法蘭克人在先後將西哥特、勃墾第、布列塔尼等勢力徵服以後,成為高盧地區新的主人。從此,原先在高盧境內講著拉丁語的居民與講著日耳曼語的法蘭克新移民開始融合,法語也是在此時失去了非重音音節的。雖然法蘭克人最先佔據著的是高盧、尼德蘭等西歐平原,卻很快在與倫巴底人、阿瓦爾人的交鋒中擴大了自己的疆域,逐步成為一個跨越了西歐平原、中歐山地、瑞士高原和亞平寧北部地區的龐大帝國,其君主查理(即「查理曼」)甚至一度被加冕成為「羅馬皇帝」,被譽為查理大帝。

彼時,亞平寧半島上的羅馬教廷急需法蘭克人的庇護、西哥特王國被阿拉伯人攻滅、東羅馬帝國早已萎縮成為拜佔庭而自顧不暇、海峽對岸的不列顛正處於「七國時代」末期、東歐的斯拉夫人還是一盤散沙,法蘭克帝國似乎是歐洲文明唯一的希望。伴隨著查理曼帝國(即稱帝以後的法蘭克查理大帝時期)的建立,法語也開始逐步規範化。到了公元9世紀,由拉丁語和日耳曼語融合而成的法語已經基本形成。

03卡佩王朝:法語的形成和傳播

雖然現代法語的雛形出現於查理曼帝國時期,但卡佩王朝(987-1328)卻是最先將其作為法國唯一官方語言的時代。卡佩王朝是法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該王朝上可追溯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血脈、下可延綿瓦盧瓦王朝和波旁王朝淵源,聯結了從羅馬時代到共和國建立之間的所有階段。不過,卡佩王朝和後來的瓦盧瓦王朝一樣,在法國歷史上都屬於「小王權時期」,國王對封建領主的約束性很低。正因如此,才會有諸如諾曼第公爵這樣軍事力量如此強勁的地方諸侯出現。

諾曼第公爵統轄下的諾曼第公國,其本身就是法國卡佩王朝查理三世與入侵加萊地區的北歐維京人妥協的產物,查理三世也因此被冠以「昏庸者」的諡號(諡號在歐洲古代非常普遍,如有「懺悔者愛德華」、「失地王約翰」、「伊凡雷帝」等等)。正因如此,大多數強大的諾曼第公爵只是名義上效忠於法王,實際上卻有很大的自主性。公元1066年1月,英王「懺悔者愛德華」去世,法國諾曼第公爵便以愛德華曾答應自己繼承王位為由率軍入侵英國,並成為英格蘭的實際統治者,史稱「諾曼徵服」。在英國諾曼第王朝時期,大批英國本土貴族遭受削弱並被趕出了宮廷,被法國諾曼第貴族取而代之,大批古法語詞彙也隨之傳入英國,法語的影響力獲得進一步擴展。

04啟蒙運動:法語地位的提升

雖然從卡佩王朝開始,法語就已經獲得了官方語言地位,並向四周傳播。但是在文藝復興之前,大多數歐洲文人依然覺得法語不登大雅之堂,上層普遍使用和模仿的還是拉丁語和後來的義大利語。這是因為在中世紀的歐洲,羅馬天主教廷的影響力遠超於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更何況伴隨著神聖羅馬帝國和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法國在歐洲大陸開始逐漸陷於被圍困的窘境。要知道,鼎盛時期的哈布斯堡家族不僅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室,同時還坐擁匈牙利王國、西班牙帝國、尼德蘭和亞平寧的大部分區域,就連英國也一度在「血腥瑪麗」時期淪為其附庸。然而,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徹底扭轉了義大利語和法語在歐洲的地位。

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從義大利地區率先興起的一場人文主義思想文化運動,它極大的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進一步激勵著歐洲人開闢新航線的熱情。由於大航海時代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同時開闢了數條通往亞洲的新航線,歐洲人的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地區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法國坐落在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和歐洲腹地的樞紐位置,獲得了地緣上的發展便利。到了路易十四(太陽王)時期,法語已經被確定成為歐洲的外交語言地位,甚至就連教皇也將拉丁語和義大利語的地位讓與法語了,用以體現法國在歐洲的霸權。

進入17、18世紀,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已經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開始邁向工業化的新階段。此時以法國為代表的國家依然是一個君主專制和天主教會控制的國家,不利於新興階層的發展,他們強烈要求衝破舊制度在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的束縛,啟蒙運動由此爆發。此時,引領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核心成員大多出自法國,法語也因此成為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通用語言。當時,整個歐洲上層社會都以會說法語為榮,俄國甚至直接規定年滿18歲的貴族必須會說法語才能結婚。

05拿破崙戰爭:法語地位的衰落

波旁王朝時期的法國,雖然成為了歐洲霸權,並將法語的地位推向了巔峰,但卻也成為啟蒙思想家們討伐的標靶。畢竟王權極具碰撞的波旁王朝,正是被新興資本主義所詬病的對象。到了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了。伴隨著大革命的爆發以及接踵而來的拿破崙戰爭,整個歐洲都經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洗禮。啟蒙思想和《拿破崙民法典》的傳播,在整個歐洲撒下了民權鬥爭和民族解放的火種,為後來的1848年歐洲革命風潮埋下了伏筆。

頗為有意思的是,伴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歐洲眾多民族反而更加重視起本民族的語言。加上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輸掉了特拉法加海戰,促使英國最終完全確立起海上霸權地位,法國的海外殖民事業從此受制於人。拿破崙戰敗以後,法語在歐洲的地位一落千丈,英語的影響力卻越來越大。19世紀初,英國加快了在世界範圍內展開殖民擴張的步伐,成為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全球也因此進入了長達百年的「不列顛治世」時代。當然,英國並非沒有競爭對手,沙俄、德國都曾嘗試挑戰大英帝國的權威,而此時的法國卻在地緣博弈的舞臺上屢屢被邊緣化。進入20世紀以後,兩次世界大戰斬斷了德語迸發的道路,卻也沒能給法語再次崛起的希望。畢竟英國和隨後的美國始終是國際秩序的主要制定者,英語也從《凡爾賽條約》的籤訂開始正式成為國際通用語言。

綜上所述,法語起源於凱爾特語、拉丁語和日耳曼語,並在查理大帝時期逐步規劃化。進入卡佩王朝時期,法語獲得進一步發展並取得唯一官方語言地位。進入波旁王朝路易十四時期,伴隨著法國在歐洲霸權的建立,法語的地位也開始被廣泛承認,並成為啟蒙運動的主要語言。到了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和法語的地位達到了頂峰,卻也伴隨著戰爭的失敗而一落千丈。

此後,歐洲民族意識普遍覺醒,紛紛推崇本民族語言。拿破崙戰爭之後的英國和二戰之後的美國,作為國際秩序的主要制定者,促使英語成為外交領域的通用語音,徹底取代了法語的國際地位。此後,雖然法語在原法屬殖民地國家和部分歐洲國家依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卻遠遠無法與英語相提並論了。

相關焦點

  • 它曾取代英語,成為歐洲最流行的語言,上層社會以會此中語言為榮
    這就是法語,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連現在世界最通用的英語都受到它的影響。 英語和法語不但26個字母相同,就連許多詞彙的寫法也差別不大,這是因為它們都屬於印歐語系,而且法國曾經佔領過英國的緣故。  1066年1月,英國國王「懺悔者」愛德華去世,哈羅德二世即位。
  • 14世紀黑死病橫掃歐洲,卻促使英語成為一種官方語言
    14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世 界,給歐洲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痕和記憶。人類與病毒的搏鬥,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樣的歷史事件總在重複上演,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無法治癒的傷痛,改變本來已經被人們認定的發展軌跡。而歐洲的這場黑死病,不僅使得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停戰10年,甚至還為英語成為世界語言提供了契機。
  • 英語起源於哪種語言?事實上所有的歐洲語言都出自同一語系!
    語言是文明的象徵,也是文明傳播的基礎,但因為地域的阻隔,各自國家也都發展出了自己的的語言,不同的語言的文字不盡相同,但在結構上肯定會出現相同之處,其中英語因為其結構的簡單性在語法上很容易學習,但因為龐大的詞彙量而很容易讓人望而卻步;而漢語卻恰恰相反,所需詞彙不多,但在語法的變換上十分複雜,這也就導致了中西方的不同思維模式。
  • 午間閱讀 | 語言與文化霸權
    這是近代歐洲各國反覆上演的場景,16世紀初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據說會講八種語言,但他決心使低地蘇格蘭語成為王國的官方語言,使這種原本日常、粗鄙的英語方言成了文學、法律的用語,也順理成章地成了權力語言,以此統一這個四分五裂的國家,而王國半數子民的母語蓋爾語則被污衊為「野蠻人的語言」,被視為叛徒和罪犯的口頭語。
  • 從西方世界歷代學術語言的變遷,看誰才是最科學的學術語言
    歐洲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從自身革命的需要把中國塑造成封建落後的代表,作為必須推翻歐洲封建貴族和教會統治的理由。這些後來也成為歐洲文化和種族優越性的依據和其世界話語權的支柱,為它們殖民掠奪全球服務。■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拼音文字是先進的代表,象形文字是落後的象徵。"
  • 歐洲世俗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
    (二)英語的形成公元5世紀以前和法國一樣,英倫三島和愛爾蘭是有凱爾特人佔據,西羅馬末期羅馬人為鎮壓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引進日耳曼僱傭兵,這些僱傭兵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他們後來趁亂佔領了英格蘭,被趕跑的凱爾特人後來建立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
  • 英語是怎樣成為世界通用語言的?(資料)
    在各國的外語教學中,英語享有的優先地位超過法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和漢語。在100多個國家,英語被列為外語教學中的第一外語。還有更多的國家準備將英語列為外語教學中的第一外語。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例子是,1996年,曾為法國殖民地的阿爾及利亞開始用英語取代法語作為外語教學中的第一外語。據有人統計,90年代後期世界上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即12至15億人能講流利的英語或能熟練使用英語。
  • 植物的命名如何體現男性霸權與歐洲中心主義?
    植物被賦予歐洲名字的同時脫離了本土文化並被殖民統治所「馴化」。從金鳳花的名字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段歷史,在蘇利南的歐洲人將其稱為flos pavonis 或孔雀花,在印度馬拉巴爾海岸則稱為tsjétti mandáru,而17 世紀的錫蘭(今天的斯裡蘭卡)它又被稱作 monarakudimbiia。 這種植物已發表過的名字紛繁複雜,多數來自東印度群島,強調它的美麗。
  • 歐洲歷史小事兒25:媽媽英語單詞為啥這麼多?我要轉學德語法語?
    今天的孩子們因為有了不少高質量的英語補習班,可以通過各種有趣的形式去進行學習,所以對英語的興趣有所提高。畢竟,今天還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和老外聊天,這總比坐在課堂裡聽中國老師講課有趣的多。不過,無論形式再怎麼改變,英語需要背單詞這一點是繞不過去的。
  • 特立獨行的人:德意志貴族為何不愛講德語?|德意志|德語|巴伐利亞|...
    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侯爵威廉(Wilhelm von Hohenzollern-Sigmaringen,1864—1927,他的弟弟當了羅馬尼亞國王,稱斐迪南一世)每天讀三種語言的報紙:英語的《倫敦新聞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法語的《羅馬獨立報》(Indépendenceromaine)和德語的《布加勒斯特日報》(Bukarester Tageblatt)。
  • 英語稱中國為China的由來
    ……現代世界上,英語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中國在英語中,為什麼被稱為「China」?可能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卻很少有人去思考這個問題。不會因為後來某個商品的大量出口,而把原產地的名稱改了。秦朝雖然強大,但存在的時間並不長。不是說了嘛,「秦,二世而亡。」取代它的是,張騫通過西域而被西亞、東歐等地知曉,延續達四百餘年的兩漢所取代,要說對外的影響,漢和唐都要比秦大得多。
  • 法國人說英語,是Sexy還是Funny?
    曾有組織對歐盟國家的英語水平做過調查,結果如下:法國人民的英語水平位列倒數第五,僅高於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和阿爾巴尼亞。戳戳視頻,獲得快樂這不由得引起我們的好奇,一個旅遊業無比重要的發達國家,英語怎麼會是這樣的水平?首先,我們就不得不說歷史上的因素:文藝復興時期,經過拉丁區學者們進行規範化改良後,法語的確是當時最為嚴謹的語言。
  • 法國歐盟事務部長:歐盟應棄用英語為工作語言,恢復語言多樣性
    在英國脫歐後不久,歐盟內部便開始有聲音稱,是否應該摒棄英語作為主要工作語言的習慣,讓歐盟回到曾經的「語言多樣性」。
  •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從語言政策的角度來看,在強勢語言英語的衝擊下,法國目前確實積極規劃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廣法語,意圖鞏固和提升法語的地位。如果追溯歷史,還可以發現其實語言政策還表現著一定的連貫性和穩定性。語言及語言的應用發展不僅是構建國家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內容,從根本上來說,反映和代表著國家民族文化的本質。
  • 歐洲為何沒有牛X的網際網路公司?
    要聞 歐洲為何沒有牛X的網際網路公司? 2019年10月6日 16:36:14 智通財經網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挖數」。截至2018年底,全球市值最大的21家網際網路科技公司裡邊,美國有12家,中國有9家,沒有一家歐洲公司。
  • 亞洲會取代歐洲成為全球新的政治經濟力量中心嗎?
    即使亞洲取代歐洲成為全球新的經濟力量中心,那背後也是美國霸權在控制和影響,不把美國霸權趕出亞洲,不讓美國霸權徹底成為歷史 歐洲只有經濟聯盟,而沒有政治聯盟,歐洲沒有獨立的政治力量,歐洲的主權在美國手裡,歐洲主權都沒有,歐洲經濟再強大也是為美國利益服務的,是為美國的歐洲霸權服務的,歐洲經濟在源源不斷的供養著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寄生蟲。
  • 球員Hazard為何翻譯成「阿扎爾」而非「哈扎德」
    阿扎爾比利時國家隊球衣非正統的拉丁語後代阿扎爾剛剛聲名鵲起的時候,他確曾被中國媒體誤譯成「哈扎德」,後糾正為「阿扎爾」。這就要說到Hazard的發音問題了。比利時有三種官方語言,它們分布於比利時不同地區,不同地區都有一種強勢語言即官方語言。
  • 尼古拉斯·奧斯特勒:英語的世界地位是否已達巔峰?
    當時新晉全球性霸權國家法國為法語贏得了優勢地位(法語與啟蒙運動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維持該地位長達15個世紀之久的拉丁語榮耀不再。19世紀,在一些亞洲地區,波斯語的主導地位被闖入的俄國人和英國人廢黜。而在那之前的800年裡,波斯語一直是亞洲穆斯林人口在文化、貿易和政治等領域的通用語言。 對於英語來說,當下的主導地位很有可能就是這門語言所能達到的巔峰了。
  • 英語已經盛極而衰?外國網友有話說 - 觀察者網
    當時新晉全球性霸權國家法國為法語贏得了優勢地位(法語與啟蒙運動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維持該地位長達15個世紀之久的拉丁語榮耀不再。19世紀,在一些亞洲地區,波斯語的主導地位被闖入的俄國人和英國人廢黜。而在那之前的800年裡,波斯語一直是亞洲穆斯林人口在文化、貿易和政治等領域的通用語言。對於英語來說,當下的主導地位很有可能就是這門語言所能達到的巔峰了。
  • 英語發展史,從不列顛民族更迭看現代英語的誕生過程
    英語起源於英國,這連小孩都知道,後來隨著大英帝國的建立英語擴展到全球,海外擴張帶來的貿易全球化導致我們今天還不得不學英語。但是英語也分古英語和現代英語,其實現代英語誕生的很晚,英國歷史上曾經使用過各種語言,就連牛津大學都比現在英語誕生的早。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現代英語的誕生過程,順便也能把英國的古代史了解個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