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黑死病橫掃歐洲,卻促使英語成為一種官方語言

2020-11-30 手機鳳凰網

14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世 界,給歐洲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痕和記憶。人類與病毒的搏鬥,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樣的歷史事件總在重複上演,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無法治癒的傷痛,改變本來已經被人們認定的發展軌跡。而歐洲的這場黑死病,不僅使得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停戰10年,甚至還為英語成為世界語言提供了契機。

關於黑死病的起源、性質、後果,

目前還沒有定論。

歐洲流行的說法是,

公元1338年左右,

在中亞草原地區發生了一場大旱災引發的局部瘟疫。

這場瘟疫通過人員流動向外四處傳播,

而傳入歐洲的起點是黑海之濱克裡米亞半島上的卡法(Kaffa),

一座被義大利商人控制的城市,

隸屬於東羅馬帝國,

而附近則是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

瘟疫先是在蒙古大軍中蔓延,

然後傳到卡法城裡。

▲ 卡法

1348年,卡法商人把瘟疫帶到歐洲本土,

1349年春,瘟疫傳入英國,

並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

甚至連最小的村落也不能倖免,

導致英國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

有的莊園裡的佃農甚至全部死光,

而城市因人口稠密,

傷亡情況更加慘烈。

1349年5月,

倫敦原有的5萬居民只剩下了3萬,

直到16世紀才恢復到原來的數量。

當時英格蘭的第二大城市諾維奇(Norwich)也慘不忍睹,

常住人口從12000人銳減到了7000人,

該城從此再也沒能重現昔日的輝煌。

▲ 木版畫 「Plague of London」

著名的牛津大學也是重災區,

三分之二的學生命喪黃泉。

1351年,疫情初步好轉時,

英倫三島和愛爾蘭已經損失了總人口的40%左右,

遠遠高於英國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傷亡總數。

1348年,黑死病橫掃歐洲,

百年戰爭因此停戰十年。

1337—1453年間爆發的百年戰爭是英國和法國,

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Burgundy)之間的戰爭,

號稱世界上歷時最長的戰爭,

斷斷續續進行了116年,

是中世紀歐洲最重大的軍事衝突之一。

英法兩個王室的五代君主爭奪西歐最大國家法國的王位,

這也是中世紀歐洲騎士制度的巔峰之戰。

百年戰爭以後騎士制度就開始沒落了,

西歐的封建制度也開始瓦解了。

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告終,

戰爭促使英法兩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

法國完成民族統一,

為日後在歐洲大陸的擴張打下基礎;

英國雖然喪失了幾乎所有的法國領地,

但英格蘭的民族主義空前高漲,

民族認同更加清晰,

為日後在歐洲之外的擴張埋下伏筆,

從此英國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

專注於歐洲之外的發展,

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英語作為英格蘭民族語言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戰爭體制方面,

開始時,

兩國主要採用西歐原有的貴族兵源制,

由各領主募集軍隊,

有服役時間限制。

這對跨海遠徵的英格蘭很不利。

英軍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的僱傭兵,

並配合著名的長弓兵戰術。

戰爭初期,

英格蘭在數次戰役中的勝利,

嚴重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

戰後,雖然勝利的法國仍保留著許多重騎兵傳統,

但步兵能夠打敗騎兵的思想觀念已經流傳開來,

步兵的重要性由此不斷提升,

騎兵則最終走向消亡。

戰術思想方面

戰爭初期,

法國在各次大會戰中都使用重騎兵正面衝擊。

到1415 年的阿金庫爾戰役時,

也模仿對手英國讓部分騎兵下馬徒步戰鬥,

這說明騎兵和步兵的戰場角色已大幅改變。

法國藉由平民出身的聖女貞德鼓舞士氣取得最後勝利,

更突顯出以騎士貴族為主的法軍在戰爭中的屢次失敗,

標誌著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特性的興起。

武器裝備方面

百年戰爭中,

雙方的武器裝備都經歷了改良和演化。

14世紀開戰時

當時最好的盔甲仍是鎖鏈甲,

這和數世紀之前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進化和改善,

而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

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

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

雙方逐漸重視起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

在後期,

法軍開始大規模使用火藥及火炮作為武器而取得勝利,

並在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領先地位,

由此催生了新形態的戰爭方式。

百年戰爭,

不論對英國還是法國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當時又恰逢黑死病流行的時代。

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

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

民不聊生。

1352年後,

黑死病在歐洲的肆虐勢頭開始減弱。

不過在整個14世紀,

這種令人恐怖的瘟疫仍時常死灰復燃,

在1361—1363年、1369—1371年、

1374—1375年、1380—1390年間,

它又曾多次掃蕩歐洲。

經過一系列瘟疫的打擊,

歐洲人口大量死亡,

至於具體數字,

由於缺乏準確的統計,

後世估計約為2500萬,

相當於當時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

即使在14世紀以後的300年間,

黑死病也一直沒有絕跡,

所造成的恐怖後果,

興許只有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才可相提並論。

在語言方面,

黑死病造成的後果是沉重打擊了拉丁語和法語,

提高了英語在英國社會中的地位。

教堂、修道院、大學、文法學校是知識密集區,

同時也是說拉丁語的高級知識分子聚集的地區。

當瘟疫來臨時,

這些人口密集區自然是瘟疫蔓延的重災區,

神職人員和教師大批倒下,

一時間竟然找不到可以替代他們的人,

從而導致英國拉丁語人才的斷代。

英國的法語人才也遭到了類似的打擊。

說法語或會英法兩種語言的人才

通常集中在王宮莊園、各級軍政機構以及商賈重地,

而這些地方通常人口密度高,

疫情慘重,

因此英國的法語人才也遭遇了滅頂之災。

城市裡說英語的下層百姓也在劫難逃,

但農村由於人口稀少,

受災程度相對較輕。

瘟疫過後,

英國人口銳減,

勞動力價格走高,

這無疑提高了普通勞動者的價值,

同時也抬高了英語的價值,

因為英語是與這些普通人溝通的唯一語言。

於是,教堂、學校裡有了只會說英語的人,

世俗統治階級身邊也多了只會說英語的人。

令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加速了舊統治階級語言的沒落,

加快了民族國家語言的崛起。

1362年,英國法庭停止使用法語。

1489年,英國議會停止使用法語,

開始使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

相關焦點

  •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中世紀的歐洲,先後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天災,都跟鼠疫有關,第一次是發生在6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第二次則是流行於14世紀的「黑死病」,又名「歐洲中世紀大瘟疫」。史書記載,這兩次瘟疫總共奪走6000多萬人的生命,尤以第二次更為嚴重,對歐洲各國的打擊是致命的,歐洲各國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幾百年後,才基本上恢復元氣。
  • 14世紀黑死病,專殺這三種人,這是魔鬼的肆虐,更是上帝的恩賜
    14世紀黑死病,專殺這三種人,這是魔鬼的肆虐,更是上帝的恩賜14世紀,中華大地正在進行著一場"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元末農民大起義,而在歐洲,也不太平。中世紀社會的黑暗,終於被一場可怕的瘟疫撕開一道縫隙,上帝重新降臨人間,歐洲從此走上康莊大道。
  • 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一支促進歐洲歷史發展的「催化劑」
    前言:公元14世紀中期,一場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瘟疫「黑死病」在悄無聲息之間肆意席捲了整個歐洲。關於這場瘟疫,有不少學者至今仍認為它給當時人類所帶來的危害程度甚至不亞於一次大規模的現代核戰爭。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這場爆發於14世紀中期的瘟疫作為出發點,結合當時歐洲地區的民族宗教形式以及相關史料的記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來對這場瘟疫對歐洲歷史所帶來的推動作用(分三大部分)做一番詳實的探究。
  • 黑死病:14世紀那一場席捲歐洲的恐怖浩劫
    西方歷史上曾發生多次鼠疫,如公元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14世紀中葉的歐洲「黑死病」、17世紀下半葉的英國鼠疫等,其中最嚴重、破壞最大的鼠疫當屬14世紀中葉席捲歐洲的「黑死病」。14世紀中葉,一場災難性的淋巴腺鼠疫席捲歐洲,使歐洲遭受到空前絕後的殘酷蹂躪。從1347年到1353年6年間,淋巴腺鼠疫導致2500多萬歐洲人喪生,佔當時歐洲人口的近1/3,歐洲變成了人間地獄。基督教徒在絕望中慨嘆:世界末日來了。這場瘟疫就是永遠刻在歐洲人心目中的黑死病。
  • 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為何被評為歐洲歷史的催化劑
    印加帝國,一個所謂的蠻族帝國,不但將將統治17世紀末20世紀初的南美洲,甚至還將16世紀末的歐洲黑死病帶到了印加帝國的不遠處——瘟疫。當然,這也是一個短命王朝。在地中海王國在歐洲和美洲苟延殘喘之時,歐洲人民去東方尋找文明星光,很可能會被中國和美洲人民視為倒狗食。於是乎,當印加帝國在巴爾幹統治的時候,美洲甚至被擴展到了非洲的大草原,確實生機勃勃,不可限量。
  • 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
    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 文/黃嚴忠 進入14世紀,歐洲社會邁入中世紀後期的門檻。隨著小冰河期的到來,氣溫下降,植物生長季節變短,糧食產量受到影響。
  • 可怕的無知:發生在14世紀30年代,奪走200多萬歐洲人生命的黑死病
    在14世紀30年代的歐洲,就曾經因為爆發了一場始料未及的黑死病,導致200多萬人的死亡的大災難。在那個科技不發達,醫療手段極其落後的時代。可想而知,歐洲人對這種從未見過可怕的瘟疫是多麼的恐懼與無奈。黑死病的大爆發,造成了歐洲人口大量死亡,土地荒蕪,經濟凋敝的嚴重後果。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歐洲人,喪生於黑死病的魔爪之下。
  • 法語曾是歐洲貴族語言,後來為何被英語取代?從歐洲霸權演變談起
    古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歐洲西部被日耳曼諸多部落佔據,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先後誕生,並取代了古典時代佔據主流的拉丁語。進入中世紀以來,在歐洲傳播範圍最廣、影響區域最大的並非後來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的英語,而是與英語有頗多相似之處的法語。那麼,既然法語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甚至一度成為歐洲上層社會的通用語言,為何最終在與英語的爭鬥中落敗了呢?
  • 人類與疫病的漫長拉鋸戰從未停止——歐洲世紀災難「黑死病」
    直到19世紀的時候,亞洲發生了淋巴腺鼠災,患者的症狀與當時的「黑死病」症狀基本一致,這就使得很多人推測甚至堅信,在歐洲歷史上留下黑暗時期的「黑死病」就是鼠災這種病毒是一種跟老鼠有關的細菌,細菌寄生在跳蚤的身上,而跳蚤待在老鼠的身上,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這就使得病毒慢慢的擴散開來,以至於最後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直到蔓延整個歐洲。「黑死病」最初的時候,是在義大利的墨西拿這個城市被發現的,後來逐漸的席捲了整個義大利,而後逐漸地擴散到法國。
  • 曾經肆虐歐洲的黑死病,後來為什麼式微了?
    黑死病主要是腺鼠疫,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災難之一。從14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早期,黑死病都是肆虐歐洲的傳染病主角。據歷史學家赫克估計,歐洲全部人口的大約四分之一,即至少兩千五百萬人死於黑死病。此外,黑死病還造成了道德、宗教以及政治方面的瓦解。
  • 中世紀有一種比新冠更恐怖的瘟疫,奪走了歐洲二千四百多萬人生命
    目前,新冠肺炎席捲全球,歐洲更是徹底淪陷,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等多國確診人數超過十萬,死亡人數也不斷刷新。整個歐洲都籠罩著一層厚厚的陰霾。但在六百多年前,有一種傳染病曾橫掃歐洲,導致歐洲約2400多萬人命喪黃泉。
  • 黑死病後的歐洲浴火重生
    撫今思昔,本文想著重說說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疫情之一——黑死病(1347至1353年席捲歐洲的鼠疫,俗稱「黑死病」)。 在黑死病疫情中,整個歐洲的人口下降了45%或者50%,在地中海地區,比如義大利、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南部,人口下降了70%~80%。對人類來說這當然是大災難,但對於倖存者來說,卻是幸運的。
  • 1347,死神降臨:黑死病時代的歐洲
    1900年出版的《哈梅爾吹笛人》畫片從14世紀到15世紀,歐洲許多的文學作品都是在黑死病的大背景下書寫的。我們熟知的《十日談》,其故事背景就是在佛羅倫斯瘟疫時期。一些貴族少男少女跑到鄉下去避難,在自我隔離的百無聊賴之際,講一些很有內涵的故事互相取樂。《十日談》的作者薄伽丘特別詳細的描繪了黑死病的發病過程。
  • 歐洲世俗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
    以古雅利安人祭司語言梵文創作的佛教經典大量傳入中國,中國各代朝廷組織中外優秀人才進行了長達幾個世紀的翻譯工作,經過轉化、融合、創新和發展,佛教也最終成為一種中國化的宗教,作為中華文化的標配傳到朝鮮、韓國、越南和琉球等地。漢字在這個過程中又一次被大規模賦能,極大豐富了中華文化,助推中華文化開啟人類文化現代化之門。
  • 英語是怎樣成為世界通用語言的?(資料)
    與此形成對照,一個曾經是民族國家的語言的英語卻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使用,在國際間的經濟,文化,學術,軍事和政治交流中成為通用的語言。在今天,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有十餘個,它們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幾個加勒比國家。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超過七十個,其中包括奈及利亞,加納,印度和新加坡。這個數字目前還在增加。如1996年,盧安達宣布給予英語國家官方語言地位。
  • 肆虐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差點毀滅整個歐洲
    在黑死病 14世紀是眾所周知的。當歷史學家討論「鼠疫」時,他們通常是指由鼠疫耶爾森氏菌引起的鼠疫流行。OleJrgenBenedictow在他的著作《 1346-1353年的黑死病:完整的歷史》(Boydell出版社,2018年)中估計,歐洲人口中有50-60%死於黑死病,這一比例甚至比黑死病還要高。人們經常提到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死於這種疾病。
  • 歐洲的黑死病——你看完後想說什麼?
    對於14世紀的西方來說,各種災難接踵而來:氣候惡劣、洪水肆虐、糧食歉收、物價飛漲、饑荒遍野、疾病流行……歐洲的無數居民掙扎在可怕的飢餓與疾病中,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 黑死病:歐洲人的銘心之痛
    在歐洲,類似的「人骨教堂」不值得驚訝,多個城市都有。這些人骨大多來自於14世紀中葉——席捲歐洲的黑死病在幾年時間內奪走了約2500萬人(將近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一半)性命。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恐怖、殺傷力最大的瘟疫之一,黑死病在歐洲留下深深的印記。在奧地利維也納格拉本大街中央,在捷克克魯姆洛夫小鎮廣場,都矗立著黑死病紀念柱,銘刻那段至暗歷史。往事不堪回首。
  • 中世紀歐洲黑死病是如何爆發的?死了多少人?最後給世界什麼影響
    14世紀的歐洲註定很不平常,不但爆發了令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還有十字軍東徵,英法百年大戰,教權和王權的較量以及外族的入侵。大概很多人看過權力的遊戲這部精彩美劇,那時的歐洲就是如此。而且搞笑的是,除了龍是假的,像小王子這樣的人物在歷史上都是真實存在的。
  • 14世紀席捲亞歐大陸的黑死病,對英國社會經濟轉型的影響
    1348-1349年的黑死病席捲整個亞歐大陸,不僅僅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歷史進程的事件之一,而且也深刻影響了英國的社會歷史進程,也對人們的生活感情,宗教等各個方面產生了比較重大的影響。這場瘟疫也成為了英格蘭歷史的轉折點,結束了中世紀的黑暗時代,迎來了新世界的曙光。黑死病的原因關於黑死病的傳播來源眾說紛紜,但是最主要的說法是這種疾病最早是來源於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