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後的歐洲浴火重生

2021-01-09 騰訊網

【想入非非】

黑死病導致了歐洲與亞洲的「大分流」,即歐洲走上資本主義,最終出現了工業革命的結果。

蔡非

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人覺得時代的方向已經悄然發生改變,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置身於二戰以後最大的歷史事件之中。

可以斷言的一點是,這次疫情造成的直接生命損失在人類歷史上絕對排不上號,沒人真會相信這次疫情帶來的死亡人數會趕上1918年的全球大流感——在那次大流感中,大約死亡5000萬~1億人。

今天的發達複雜的社會結構建立於信用和信心之上,疫情給全球人類帶來的心理震撼會深遠影響未來。撫今思昔,本文想著重說說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疫情之一——黑死病(1347至1353年席捲歐洲的鼠疫,俗稱「黑死病」)。

在黑死病疫情中,整個歐洲的人口下降了45%或者50%,在地中海地區,比如義大利、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南部,人口下降了70%~80%。對人類來說這當然是大災難,但對於倖存者來說,卻是幸運的。

史學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如果設立歷史學界的諾貝爾獎,那麼最有可能得獎的是費南德·布羅代爾(1902~1985年)。在他的筆下,從1350年到1550年,歐洲人經歷過一段生活的幸福時期,由於人力缺少,活下來工作的人必定享有相對良好的生活水平。實際工資從沒有像那個時期那樣高。當時有人抱怨,那時候工人要求的工資,居然是黑死病爆發前的六倍。

歐洲一直有「黑暗中世紀」的說法,但實際上歷史學家們發現,黑死病後,活下來的大多數歐洲人的實際生活水平是提高的。就肉食消費量而言,有一個難以置信的事實:即在黑死病結束後的200年,歐洲人的整體營養攝入水平比工業革命早期(1850年以前)更高。

由於土地相對豐富,勞動力相對匱乏(勞動力成本較高)的情況下,耗費勞動力少的畜牧業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種植業,畜牧業得到大發展。而由於人口減少,一半土地無人居住,於是野味也變得唾手可得。

在1429年的法國阿爾薩斯,服勞役的農民的菜譜通常是:兩塊牛肉及烤肉,酒及麵包。1482年,德國薩克森公爵發布法令,在他的治下,工匠應於午餐晚餐享有四個菜,即兩葷一素一湯的待遇;另外還要加上啤酒和麵包。在1557年的巴黎,豬肉是窮人的食物;工匠和商人則享用鹿肉和山雞。

今天享譽世界的法國大餐,在15世紀末之前非常粗野,唯一的衡量標準似乎是肉的種類和數量多少,如14世紀法國宴席上常見的一道菜,就叫「大菜」(mets),實際就是把各種味道和做法的菜餚混合在一個大容器中,形成無所不包的大雜燴。而這種大雜燴,在一頓宴席上往往會連上六次。

德國、義大利等地旺盛的肉食需求,使得東歐國家向西歐銷售牲畜成為一項傳統,所以阿爾巴尼亞肉販到今天仍然會去世界各國開鮮肉店。

根據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生活水平的提高會帶來人口增長,最後吞噬掉經濟發展的成果。但歐洲在14~15世紀卻是個例外,直接的原因是因為在這200年裡,歐洲的人口增長非常緩慢。

首先是因為這個時期的戰爭特別頻繁。由於平均工資提高,歐洲的人均收入增加,市場變得活躍,領主們有了更多的稅金用於戰爭,在1500~1800年,100年中有90年都有戰爭發生,而戰爭帶來的瘟疫,造成了高死亡率。

另外一個原因是城鎮化的發展。人均工資的上升在城市最為明顯,於是吸引了大量勞動力,而在20世紀以前,由於公共衛生不發達,大城市都有比鄉村高得多的死亡率。

所以,在1350年到1550年期間,歐洲人口呈高出生、高死亡率的獨特情景。一方面瘟疫流行,人們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另一方面,活下來的人卻擁有比以前多得多的土地和資源供應。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這種歷史上少見的現象,導致了歐洲與亞洲的「大分流」,即歐洲走上資本主義,最終出現了工業革命的結果。

(作者系武漢歷史文化學者)

相關焦點

  • 人類與疫病的漫長拉鋸戰從未停止——歐洲世紀災難「黑死病」
    人盡皆知,著名「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上至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無不怨聲載道。「黑死病」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噩夢一樣的存在。它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2500萬人,相比於二戰時期歐洲的死亡人數,僅佔「黑死病」死亡人數的5%。
  • 肆虐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差點毀滅整個歐洲
    OleJrgenBenedictow在他的著作《 1346-1353年的黑死病:完整的歷史》(Boydell出版社,2018年)中估計,歐洲人口中有50-60%死於黑死病,這一比例甚至比黑死病還要高。人們經常提到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死於這種疾病。
  • 鷹40年後浴火重生:故事很勵志,現實很唏噓
    鷹性情兇猛,以鳥、鼠和其它小型動物為食;兩翼發達,展開後可達2米,善於飛翔,一般多在晝間活動。鷹體型粗壯,翅及尾羽長而寬闊,扇翅較慢,可以自由的在高空盤旋翱翔,視力發達,能在幾千米高空發現並捕食野兔、蛇、小鳥等動物,處於自然界食物鏈的金字塔頂端位置。
  • 牛魔王也要逆天而行,動畫《牛魔王之浴火重生》即將上映
    沒錯,在動畫《牛魔王之浴火重生》裡,牛魔王也要學習孫悟空和哪吒,和天庭叫板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如下: 和《姜子牙》一樣,在《牛魔王之浴火重生》裡,天庭壟斷了升仙的渠道,牛魔王要想渡劫升仙,就不得不為天庭做事。不過姜子牙比牛魔王待遇好得多,因為他有一個師尊作為靠山,算是天庭的白領。而牛魔王是臨時工,只是天庭裡面一個打雜的。
  • 歐洲的黑死病——你看完後想說什麼?
    到1345年俄國南部的克裡米亞受到感染,從這裡,黑死病很快進入歐洲。1347年熱那亞商船將病毒帶到地中海的各港口。次年,疫情迅速蔓延至義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此後,黑死病繼續北上,1352年病菌擴散至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返回俄國。
  • 黑死病如何改變歐洲社會
    這波鼠疫被稱為黑死病,一般認為,其名稱取自其中一個明顯的症狀,即患者皮膚上會因為皮下出血而出現許多黑斑。 在當時歐洲的醫療條件下,醫生只知道放血治療,黑死病的死亡率幾乎是百分之百。1347年~1351年間,有2500萬到3000萬人死亡,佔當時歐洲人口(約1億)的1/3至2/3。幾乎同時,該病也在亞洲和中東的很多地區肆虐。
  • 黑死病:歐洲人的銘心之痛
    在歐洲,類似的「人骨教堂」不值得驚訝,多個城市都有。這些人骨大多來自於14世紀中葉——席捲歐洲的黑死病在幾年時間內奪走了約2500萬人(將近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一半)性命。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恐怖、殺傷力最大的瘟疫之一,黑死病在歐洲留下深深的印記。在奧地利維也納格拉本大街中央,在捷克克魯姆洛夫小鎮廣場,都矗立著黑死病紀念柱,銘刻那段至暗歷史。往事不堪回首。
  • 曾在歐洲肆虐的黑死病,對歐洲造成了哪些影響?推動歐洲如何發展
    在歐洲最黑暗的中世紀,「好運不至兩次,惡運不至一次」這句俗語被重複,讓中世紀的歐洲更加黑暗的黑死病再次降臨到歐洲人民身上。這場持續了幾年的瘟疫,傳播範圍廣,傳播速度快,破壞力強,從各個方面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成為歐洲發展的分水嶺,影響了歐洲發展的歷史進程。首先,黑死病最直接的影響是迅速減少歐洲人口。
  • 中世紀的黑死病造成歐洲人口大衰減
    卡法淪陷後,這些義大利人紛紛選擇返回家鄉,而潛伏在他們身上的黑死病也就這樣從卡法傳播到了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再沿著地中海航線傳至義大利西西里島、熱那亞,法國港口城市馬賽。當時歐洲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城市裡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大街小巷汙穢遍地,整個城市都瀰漫著令人作嘔的惡臭。這種情況對人類來說當然是非常糟糕,可對瘟疫病毒來說卻是肆意蔓延的溫床。黑死病就在這種環境下迅速傳播開來。
  • 曾經肆虐歐洲的黑死病,後來為什麼式微了?
    黑死病主要是腺鼠疫,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災難之一。從14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早期,黑死病都是肆虐歐洲的傳染病主角。據歷史學家赫克估計,歐洲全部人口的大約四分之一,即至少兩千五百萬人死於黑死病。此外,黑死病還造成了道德、宗教以及政治方面的瓦解。
  • 像是火把一樣,不停地「燃燒重生」,寓意著浴火重生
    火紅的火炬樹傳入中國後,燃燒的火炬樹就開始受到人們的歡迎。但是一旦離開原產國,它就會瘋狂生長,因為它失去了天敵的控制,危及引種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導致生態失衡。在維多利亞時代,火炬木的花語是:「我將在巨變中生還」,可以引申為「浴火重生」。
  • 肆虐歐洲的黑死病是如何消失的?看完你就明白了!
    文/肆虐歐洲的黑死病是如何消失的?看完你就明白了! 大家好呀,今天小編又來為大家講解歷史啦,歡迎各位的觀看~ 老鼠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生活中隨處可見。流傳過一句話: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 黑死病對歐洲的影響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月16日報導,14世紀,鼠疫來到歐洲,並很快徵服了這個大洲。這種人類史上最嚴重的疫病之一導致數千萬人死亡。在鼠疫反覆暴髮長達500年的時間裡,歐洲60%的人口感染了「鼠疫耶爾森菌」。最著名的黑死病的暴發因為一種症狀而得名:在細菌通過皮膚進入後,淋巴結會發黑並腫大。
  • 歐洲中世紀大瘟疫——黑死病的功與過
    黑死病是一種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屬國際檢疫傳染病,也是我國法定傳染病中的甲類傳染病,在39種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在過去2000多年裡,黑死病曾多次暴發,造成數以千萬計的人死亡,並一度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 席捲歐洲400年的黑死病,因何而起,又為什麼原因消失了?
    因為據大量科學證明,以及歷史資料記載推斷,黑死病主要是因為鼠疫造成的。 鼠疫的起因,莫過於戰爭帶來的屍體堆積,造成老鼠大量繁殖。因此鼠疫才能短時間內,在中世紀的歐洲大行其道。 關於黑死病起因,目前採用最多的一種說法,是說蒙古人徵服歐洲時,所使用的一種細菌戰。
  • 1347,死神降臨:黑死病時代的歐洲
    仔細翻看歐洲文明的發展歷程,在王侯將相、宗教戰爭與各種傳奇故事的字裡行間潛藏著一個隱蔽的魔鬼:瘟疫。無論是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的雅典瘟疫,還是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時代的大瘟疫,在知名度和歷史影響方面似乎都難以和席捲整個西歐、反覆折磨歐洲人數個世紀的黑死病相提並論。
  • 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緣何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線?
    中世紀的歐洲,先後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天災,都跟鼠疫有關,第一次是發生在6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第二次則是流行於14世紀的「黑死病」,又名「歐洲中世紀大瘟疫」。史書記載,這兩次瘟疫總共奪走6000多萬人的生命,尤以第二次更為嚴重,對歐洲各國的打擊是致命的,歐洲各國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幾百年後,才基本上恢復元氣。
  • 黑死病:14世紀那一場席捲歐洲的恐怖浩劫
    西方歷史上曾發生多次鼠疫,如公元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14世紀中葉的歐洲「黑死病」、17世紀下半葉的英國鼠疫等,其中最嚴重、破壞最大的鼠疫當屬14世紀中葉席捲歐洲的「黑死病」。義大利受災之後,黑死病又跟隨貿易商人越過阿爾卑斯山侵入歐洲腹地。
  • 中世紀歐洲黑死病中的聖戰士——鳥嘴醫生
    這種情況持續到14世紀的時候終於發生質變,在對抗蒙古大軍一線的歐洲士兵開始有部分人員出現發熱、頭疼、淋巴腫大,繼而全身發黑的症狀。更要命的是該病症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在人群當中蔓延,等到人們意識到瘟疫已經到來之時,已然錯過了最佳防治期,於是困擾歐洲四百年之久的「黑死病」就此爆發。
  • 席捲歐洲並帶走2500萬生命的黑死病,竟讓歐洲崛起,改變世界格局
    在元朝以前,歐洲不管在文化還是科技方面都是遠遠落後於我國的,元朝之間的歐洲簡直就是半原始社會。在元朝之後歐洲突然崛起了,展開了瘋狂的進化之路而這段時間被稱為"文藝復興"。歐洲的崛起竟是來自於黑死病,黑死病雖然帶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但是也使得當時的歐洲人打破思想的禁錮,激發起對真理的追尋。鳥嘴醫生在"文藝復興"之前,教會用神權掌控者整個歐洲,壟斷了整個歐洲的話語權,當時歐洲各國的新王登基必須受到教會的認可才行,不然子民們不會承認這個國王的正統,而且教會有著廢黜國王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