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入非非】
黑死病導致了歐洲與亞洲的「大分流」,即歐洲走上資本主義,最終出現了工業革命的結果。
蔡非
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人覺得時代的方向已經悄然發生改變,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置身於二戰以後最大的歷史事件之中。
可以斷言的一點是,這次疫情造成的直接生命損失在人類歷史上絕對排不上號,沒人真會相信這次疫情帶來的死亡人數會趕上1918年的全球大流感——在那次大流感中,大約死亡5000萬~1億人。
今天的發達複雜的社會結構建立於信用和信心之上,疫情給全球人類帶來的心理震撼會深遠影響未來。撫今思昔,本文想著重說說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疫情之一——黑死病(1347至1353年席捲歐洲的鼠疫,俗稱「黑死病」)。
在黑死病疫情中,整個歐洲的人口下降了45%或者50%,在地中海地區,比如義大利、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南部,人口下降了70%~80%。對人類來說這當然是大災難,但對於倖存者來說,卻是幸運的。
史學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如果設立歷史學界的諾貝爾獎,那麼最有可能得獎的是費南德·布羅代爾(1902~1985年)。在他的筆下,從1350年到1550年,歐洲人經歷過一段生活的幸福時期,由於人力缺少,活下來工作的人必定享有相對良好的生活水平。實際工資從沒有像那個時期那樣高。當時有人抱怨,那時候工人要求的工資,居然是黑死病爆發前的六倍。
歐洲一直有「黑暗中世紀」的說法,但實際上歷史學家們發現,黑死病後,活下來的大多數歐洲人的實際生活水平是提高的。就肉食消費量而言,有一個難以置信的事實:即在黑死病結束後的200年,歐洲人的整體營養攝入水平比工業革命早期(1850年以前)更高。
由於土地相對豐富,勞動力相對匱乏(勞動力成本較高)的情況下,耗費勞動力少的畜牧業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種植業,畜牧業得到大發展。而由於人口減少,一半土地無人居住,於是野味也變得唾手可得。
在1429年的法國阿爾薩斯,服勞役的農民的菜譜通常是:兩塊牛肉及烤肉,酒及麵包。1482年,德國薩克森公爵發布法令,在他的治下,工匠應於午餐晚餐享有四個菜,即兩葷一素一湯的待遇;另外還要加上啤酒和麵包。在1557年的巴黎,豬肉是窮人的食物;工匠和商人則享用鹿肉和山雞。
今天享譽世界的法國大餐,在15世紀末之前非常粗野,唯一的衡量標準似乎是肉的種類和數量多少,如14世紀法國宴席上常見的一道菜,就叫「大菜」(mets),實際就是把各種味道和做法的菜餚混合在一個大容器中,形成無所不包的大雜燴。而這種大雜燴,在一頓宴席上往往會連上六次。
德國、義大利等地旺盛的肉食需求,使得東歐國家向西歐銷售牲畜成為一項傳統,所以阿爾巴尼亞肉販到今天仍然會去世界各國開鮮肉店。
根據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生活水平的提高會帶來人口增長,最後吞噬掉經濟發展的成果。但歐洲在14~15世紀卻是個例外,直接的原因是因為在這200年裡,歐洲的人口增長非常緩慢。
首先是因為這個時期的戰爭特別頻繁。由於平均工資提高,歐洲的人均收入增加,市場變得活躍,領主們有了更多的稅金用於戰爭,在1500~1800年,100年中有90年都有戰爭發生,而戰爭帶來的瘟疫,造成了高死亡率。
另外一個原因是城鎮化的發展。人均工資的上升在城市最為明顯,於是吸引了大量勞動力,而在20世紀以前,由於公共衛生不發達,大城市都有比鄉村高得多的死亡率。
所以,在1350年到1550年期間,歐洲人口呈高出生、高死亡率的獨特情景。一方面瘟疫流行,人們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另一方面,活下來的人卻擁有比以前多得多的土地和資源供應。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這種歷史上少見的現象,導致了歐洲與亞洲的「大分流」,即歐洲走上資本主義,最終出現了工業革命的結果。
(作者系武漢歷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