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推動鼠疫快速傳播的物理機制是蝨子和跳蚤,而不是齧齒動物。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月16日報導,14世紀,鼠疫來到歐洲,並很快徵服了這個大洲。這種人類史上最嚴重的疫病之一導致數千萬人死亡。在鼠疫反覆暴髮長達500年的時間裡,歐洲60%的人口感染了「鼠疫耶爾森菌」。最著名的黑死病的暴發因為一種症狀而得名:在細菌通過皮膚進入後,淋巴結會發黑並腫大。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歷史學家、中世紀歐洲衛生問題專家莫妮卡·格林說,直至現在,推動鼠疫快速傳播的物理機制仍是「相關研究領域最大的謎題」。最近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個答案。它將矛頭主要指向蝨子和跳蚤,而不是齧齒動物。
該研究第一作者、挪威奧斯陸大學從事感染病研究的研究員凱薩琳·迪安說:「經典案例是老鼠-跳蚤傳播。」根據迪安及其同事開發的一個新數學模型來看,就其在鼠疫中扮演的角色而言,齧齒動物不公平地遭受了毀謗。
報導稱,科學家根據當時實地觀察、實驗數據或最佳估值生成了一個鼠疫特徵列表。例如,一個人感染鼠疫後康復的可能性是40%;一隻攜帶鼠疫細菌的蝨子在大約三天的時間裡具有傳染性;一個人身上平均可能攜帶六隻跳蚤。
一些重要信息依然未知。她說:「在實驗室培育人蝨非常困難。」傳染期的長短取決於細菌是僅附著於寄生物口部還是已進入其腸道。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奧斯陸大學計算生物學家鮑裡斯·施密德說,來自數個世紀的死亡情況記錄提供了最重要的細節。他說,觀察者每周記錄疫病死亡人數,因為這種疾病非常危險,而且感染的特徵非常明顯。
報導稱,利用這些參數,科學家模擬了三種情況:一是蝨子和跳蚤傳播這種疾病;二是齧齒動物及其寄生物傳播疾病;三是咳嗽者通過空氣傳播被稱為「肺鼠疫」的疾病。
齧齒動物模型與歷史記錄的死亡率不符。這種疫病得首先在齧齒動物中傳播,然後才會傳播到人類當中。模擬的結果是一種被延遲但非常高的死亡率,歷史上的死亡數據沒有反映出這種情況。肺鼠疫模型也不符合歷史數據。
施密德說:「在中世紀的瘟疫中,人類身上的蝨子和跳蚤是主要傳播通道。」
研究稱黑死病爆發地點非歐洲 「真兇」另有其「鼠」
挪威奧陸斯大學最新研究指出,黑死病的發生地點為亞洲,罪魁禍首是「亞洲大沙鼠」
參考消息網2月26日報導 臺媒稱,黑死病於14世紀席捲歐洲,在往後的400年間共奪去數百萬人的性命。在幾百年的研究中,科學家皆將黑死病的爆發原因咎責於「黑鼠」,但挪威奧陸斯大學的最新研究卻指出,他們可能怪錯「鼠」了!
據臺灣東森新聞網2月26日報導,根據挪威奧陸斯大學教授史坦賽斯與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他們把樹木年輪與歷史上7711個黑死病爆發地點作比對,得出了「當時天氣不適合黑鼠繁殖」的結論。
史坦賽斯教授表示:「黑鼠大量繁殖的條件須為溫暖的夏天,但不能下太多雨,氣候必須界於有點幹又不會太幹之間。」在經過交叉比對後,他們判定鼠疫發生的地點為亞洲,罪魁禍首可能是長相可愛的「亞洲大沙鼠」。
14世紀正值歐亞貿易最興盛之際,史坦賽斯教授認為,黑死病是由大量繁殖的亞洲大沙鼠,將病菌經由絲綢之路等途徑傳入歐洲,而亞洲溼潤的天氣,正是大沙鼠繁殖的溫床。
過去科學家一直認為,黑死病是跳蚤咬了患病黑老鼠後跑到人類身上,才會造成感染,若史坦賽斯教授的論點得到驗證,人們不僅得幫黑老鼠平反,部份世界史可能也得跟著改寫。
(2015-02-26 13: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