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史說佳話,今天我們帶大叫了解一下歐洲的語言。語言是文明的象徵,也是文明傳播的基礎,但因為地域的阻隔,各自國家也都發展出了自己的的語言,不同的語言的文字不盡相同,但在結構上肯定會出現相同之處,其中英語因為其結構的簡單性在語法上很容易學習,但因為龐大的詞彙量而很容易讓人望而卻步;而漢語卻恰恰相反,所需詞彙不多,但在語法的變換上十分複雜,這也就導致了中西方的不同思維模式。英語的起源是在歐洲,但它也是由其他語言演變而來,而且羅馬帝國時期歐洲的語言遠沒有現在那麼繁多。
羅馬帝國當時主要使用兩種語言,東邊是希臘語,西邊是拉丁語。希臘語的流行很容易解釋,畢竟希臘是歐洲文明的源泉,而拉丁語的流行也有它的道理,儘管最初只有羅馬人說拉丁語,但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大,在西羅馬帝國覆蓋之下的地區也都開始說拉丁語,包括現在的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地。這種語言的流行不是來自於國家的推行,而是人民的自發行為,一方面是因為羅馬皇帝對於國家的控制不像東方君主那樣專制,另一方面是因為臣民切實感受到了羅馬帝國對自己的保護和便利,因此拉丁語盛極一時。
但拉丁語也因為地域的不同而產生了口音的變化,在義大利說的拉丁語和在法蘭西說的拉丁語口能就不一樣,西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拉丁語也開始跟著分裂,因此這些不同口音的拉丁語又被統稱為羅曼語系或羅馬語系,也就是現在的法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之後日耳曼民族開始入侵歐洲,因此歐洲北部日耳曼語開始流行,當時的同一國家境內南北可能說著不同的語言,主要是羅曼語和日耳曼語,但還有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斯拉夫語等小語種被少數國家使用。但這些語言都由印歐語系演變而來,「歐」是指歐洲,「印」是指印度的梵文也是出自印歐語系,真實一個龐大語言家族!
日耳曼民族徵戰歐洲,但對於歐洲的大致語言格局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不同的語言有所混合,在當時又沒有來自學校或者國家的權威去糾正,因此語言的發展愈加複雜。但是在英國日耳曼語得到大範圍的傳播,因為英國經常被外族侵略,大多是日耳曼民族,維京人說的也是日耳曼語,於是英語也漸漸從中產生。英國第三次被入侵帶隊的是法國諾曼第的威廉公爵,他們說的是一套獨特的法語,屬於羅曼雨鞋,但其中有很多拉丁詞彙,於是英國在威廉公爵的長期統治之下,初見雛形的英語中有加入了大量的法語詞彙,英語詞彙數量陡增,畢竟是多種語言混合的結果。
說回拉丁文,儘管在羅馬帝國時期興盛,但因為拉丁口語在民間的逐漸消亡,拉丁語只能單純的作為書面語言使用,當時的教育工作並不發達,大家主要使用的是口語,而書面語言拉丁語對他們來說就像一門外語一樣,於是地方上的書面語言開始崛起。但儘管諸多學者想要恢復拉丁語往日的繁榮,他們的努力卻是起到了一定效果,但隨著印刷術的普及,地方語言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因此拉丁語逐漸像羅馬帝國一樣變成了一個遙遠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植物學上「屬」「名」的命名方式也是來自於拉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