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語言給非洲帶來了什麼
《環球》駐非洲記者/荊晶
非洲大陸,3000多萬平方公裡,8億多人口,1400多種語言,由這些語言演化而來的方言更是多達數千種。這些本土語言雖然享有數量優勢,卻仍然勢單力薄,倒是外來的法語、英語或葡萄牙語等歐洲語言總能在官方語言中佔據一席之地。
當然,這與非洲那段曾經遭受殖民的歷史息息相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非洲掀起了獨立浪潮,殖民者撤走了,他們的語言卻被留了下來。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非洲本土語言逐漸被邊緣化,地位日益衰微。
開普敦大學語言學家邁克克勞霍爾甚至曾經做出一個驚人的預言:在今後的20年,世界上6000種語言裡,有一半都將消失,其中很多是非洲語言。
語言的影響意味著文化的影響,歐洲語言所帶來的外來思維,也在悄悄改變著非洲人的生活。
為什麼是歐洲語言?
非洲人所說的語言主要有15種,包括恩古尼語、斯瓦希裡語、阿姆哈拉語、豪薩語和約魯巴語等。非洲部族眾多,部族之間經常使用不同的語言,有些語言掌握的人數寥寥。據說現在南非有一種名叫Nju的語言,會說的人還不到10個。
從十六世紀開始,西方冒險家們就有意利用宗教和文化的傳播改變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文化。英國、法國和葡萄牙的殖民者來到非洲大陸後,為了更方便地進行統治,所採取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讓當地人學會自己的語言。
當時,殖民者在非洲各國的學校中明令禁止學生們講本土語言,他們企圖通過灌輸和推行西方語言,使當地人在文學和思想領域認可自己的優越地位,並樹立起殖民者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
按理說,被歐洲殖民者統治和歧視了上百年的非洲人,取得政治獨立以後,應該拋棄殖民語言,採用民族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但是,由於非洲同一個國家內語言和部族種類眾多,採取其中哪一種語言單獨作為官方語言都不免成為種族衝突的導火索,因此,60年代大部分新獨立的非洲國家都把殖民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保留了下來。
非洲大陸上現在有20多個國家通行法語,10多個國家通行英語,3個國家通行英、法雙語,還有5個國家通行葡萄牙語。
儘管非洲各國也將在本國廣泛使用的一種或多種本土語言定為官方語言,但歐洲泊來的官方語言仍然佔據著不可動搖的統治地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發表報告說,非洲語言中,有400~500種語言的影響力已大大下降,其中250種語言面臨在近期消失的危險。東非的衣索比亞、肯亞、烏幹達、坦尚尼亞以及西非的奈及利亞等國,本土語言受威脅的情況最為嚴重。肯亞有16種部族語言處於很快就要永遠消失的危險境地,烏幹達和坦尚尼亞分別有6種和8種語言也將在不久的將來消失。
為什麼不說本土語言?
「學當地語言對我們有什麼用?」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參加成人掃盲班學習當地語言迪奧拉語的34歲婦女貝蒂迪亞塔迷惑不解地問。
走在非洲各國的大街上,映入眼帘的大多數是法語、英語或葡萄牙語的廣告牌;在報攤前,看到的也儘是這三種語言的報紙和雜誌;打開收音機或者電視,想找到以當地語言播出的節目,並不如想像般容易。
非洲人用來表述本土語言的詞彙多種多樣,有的地方把它們稱作「方言」,有的地方叫「少數民族語言」,還有的地方甚至叫做「未發展的語言」,所有這些稱呼都表明,人們認為本土語言缺乏表現力,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適合用來進行包括科學和技術在內的現代教育。
「我們不能用當地語言上網、讀小說、看電影或者給外國朋友打電話,當地語言似乎沒太大用,」南非一名16歲的中學生在被問到本土語言的用途時這樣回答。
英語在全球具有優勢地位,在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本土語言既沒有系統化也沒有標準化,加上缺乏教學材料和教師,這些都成為了學校不教授本土語言的理由。
另外,非洲語言的多樣性,也使推廣本土語言的難度大增。舉個例子來說,在奈及利亞,儘管政府大力推廣本土語言,但是由於當地250個部族說著400多種語言,所以英語到現在還是保持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非洲國家裡,英語被看作是通向財富和發展的必要工具。在學校裡,教師們更傾向於使用英語教學,學生和家長們也認為,熟練掌握英語會讓孩子們在學習和就業方面更佔優勢。
這種現象引發了整個非洲大陸範圍內對母語與第二語言教育的討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是把這種現象看作是非洲國家在這個千年內面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
歐洲語言帶來文化侵略?
不同的語言,承載著的是不盡相同的文化。因此,若是語言逐漸消亡,那麼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會危如累卵。經過多年的殖民統治和殖民思想灌輸,本土語言日漸衰微,非洲的傳統文化已經受到削弱。
歐洲的語言,給非洲人帶來了歐洲的文化,也讓他們認識了新的音樂、服裝、藝術和新的價值觀。於是,「進口」成了一種時髦,那些噴著法國香水,穿著義大利皮鞋的女士們,總能比那些穿著本地製造品牌的人獲得更多尊敬。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們,則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玩電腦遊戲,上提供英語或者其他「國際語言」教學的國際學校上。
歐洲,或者說西方傳媒的影響力,隨著語言的傳播而在非洲大地上蔓延開來。為了防止觀眾流失,非洲當地電視臺不得不花重金購買西方生產的電視劇、新聞、娛樂節目等等。音樂、文學、電影業也是如此。這樣,便出現了全球文化趨同化現象,它模糊了非洲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徵,使其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文化是活的,每一秒鐘都在改變和發展。改變,意味著掙脫傳統的束縛,它可能會給傳統文化帶來與其它文化創造性結合的新機會。若是說非洲文化就應該一成不變地保持下去,不應該發展和改變,當然有些極端,但人們對在這個經濟佔主導地位的社會裡,傳統文化會受到削弱的擔心不無道理。
不過,過分的擔心的確不必要。越來越多的事例表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並不是一種不可調和的悖論關係,在繼承非洲優秀的文化遺產同時,非洲人完全可以通過有選擇地吸納先進文化,發展非洲的新文化。
當前,非洲重視民族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思潮復活了,有關「非洲復興」的理念也強調須從根源上認同非洲的傳統文化,恢復非洲人的民族精神和「黑人個性」,為自己的非洲屬性而自豪。
就在不久前,幾乎是一夜之間,肯亞大大小小的機動車上都貼上了裝飾有紅、綠、黑三種國旗顏色裝飾的標語,上面用英語和肯亞本土的斯瓦希裡語寫著:我自豪,我是肯亞人。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英語熱不會西化中國」
《環球》雜誌實習記者/苑耀文
六點半起床,洗漱,趕到食堂,一邊聽VOA,一邊食不知味地吞掉早餐;二十分鐘後離開食堂,口中念念有詞地邊走邊聽邊嘀咕;七點三十到達晨讀園,掏出課本開始了每天的「朗誦」自修;七點五十八分準時收起課本,小跑進教學樓衝進教室。
每天早上,北外英語系的小楊都是這麼過的。「不這樣不行啊,」小楊說,「現在學英語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這些英語本科生,如果成績一般,畢業後根本沒什麼競爭力」。
正如小楊所說,在中國,學英語早就不是一個新名詞。英語熱潮在中國的蓬勃興起可以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
英語熱與人才短缺
1981年1月14日,國務院頒布了《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出國留學之路被打通,中國英語學習第一輪熱潮轟轟烈烈地興起了。此後短短幾年,英語迅速成為教育尤其是大學精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4年英語被列為高考主科之一;1987年9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實行;1989年1月,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實行。
從1986年將職稱評定與一定的外語水平聯繫起來之後,學英語就徹底擺脫了「時髦無用」的帽子。高校紛紛加設英語專業,各類培訓機構層出不窮。
2001年北京申辦奧運會,將學習英語的熱潮推廣到全民,從咿呀學語的孩童,到頭髮花白的老人,人人都會「Welcome to Beijing」。
……
英國《經濟學家》2006年4月的一篇報導指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英語學習相關服務市場。
這股浩浩蕩蕩的英語熱潮,還在進一步升溫。一個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學英語的孩子年齡越來越小。《經濟學家》說,根據中方的要求,國外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已經從最小適用於12歲降到最小適用於9歲的小學生。
至於全民英語熱的緣由,可以通過《環球》雜誌在北京部分高校英語系所做的問卷調查看出端倪:72%的受訪者選擇讀英語是因為「將來容易就業」。
另外,按正常速度推算,大規模的英語熱潮持續了20年,英語人才應已趨於飽和,而現實似乎並非如此。
對此,北外英語學院院長孫有中教授認為:「我們的大學英語教育,還談不上精英教育,還停留在英語技能的培養上,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還應該包括很多知識的內涵,但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是很不夠的。」
應試教育體制,使得英語教育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考試上。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對於「你的英語水平怎麼樣」這個問題,大多數學生的回答都是專業某級,只有極個別人回答「可以做口譯」。
儘管中國各色英語培訓讓人應接不暇,但真正培養出來可以將英語熟練運用到適當場合的人才卻很有限。所以對於真正高水平的英語人才,至今需求量都很大。
伴隨英語而來的西方化?
學習語言不能拋離它所依賴的文化而單獨研究,了解一門語言所依存的文化,對於理解掌握這門語言和恰當的運用該語言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接收到英語文化所包含的各種信息和理念,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和我們原來所接受的文化發生碰撞衝擊。
尤為重要的是,由於中國目前的英語學習向著「精英化」和「低齡化」的方向發展,也就意味著目前或不久將來的社會中堅力量會受到這種衝擊和影響。無怪乎網友要驚呼「中國要成為第二個印度了」。
對此,孫有中教授有自己的見解:「印度有沒有被西方化還是一個值得辯論的問題。印度有殖民歷史,英語是其官方語言,而且很多時候,它的某些制度、人們的生活方式都很英化,但當你看到印度人堅持著他們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時候,你就不能說印度文化已經被西方化了。一個民族文化最核心的東西還在,這種民族文化就還在。」
北京語言大學的李慶本教授的觀點與孫教授不謀而合:「文化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文化表層,另一個是文化的核心價值。中華文化的傳統並非那麼容易就消失得了的。在社會發展、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文化表層的東西會發生變化,比如人們的飲食、穿衣等方面,但那只是一種外圍的、形態的變化。只要不觸及核心價值,中華文化不會如此簡單地被西化。而且,不同文化碰撞交流時,更容易激起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崇敬感,這也是為什麼海外華人對於中華文化的尊崇度遠高於國內。」
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8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價值取向並沒有因為學習外語、接觸西方文化而受到影響;另外16%的受訪者雖然認為自己受到影響,但從程度上看也只是「有一點」。
北京大學的關世傑教授認為,「英語學習對於年輕人的思想文化等方面肯定有影響,但具體影響到什麼程度,是一個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尤其是經濟因素。」
「如果說英語學習衝擊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或其他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講,根源不在於重視英語學習,而在於我們不夠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少學外語的學生只知道學外語,而不了解中國文化,因此相互對比當然會造成偏差。」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語言全球化的隱憂
海外中文熱,中國英語熱。這其中的大部分人,當然還是將學習外語當作與世界打交道的好工具。但同時,社會上出現了對英語水平的追捧現象:不論工作中是否需要,在晉升和擇業時幾乎都要考英語。觀察家認為,國際化語言的普及當然利大於弊,前提是它不影響一國的人才選拔,不傷害一國的本土文化。歐洲語言給世界各國帶來的影響,也許能讓我們更為客觀地看待外語熱和語言全球化現象。
印度:英語帶來「文化暗傷」?
《環球》雜誌記者/江亞平
英語根深蒂固
和中國一樣,印度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5000年的文明史。
當1947年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時,印度本土的語言就有400多種,印在鈔票上的本國語言也有14種之多。然而就是在有著「語言博物館」美譽的印度,英語卻堂而皇之地成為「國語」,在印度生根、發芽然後茁壯成長。
據統計,有10億人口的印度粗通英語的人超過兩億,是世界上掌握英語人數第二多的國家,而精通英文的人則有5000萬。不要忘了,印度7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僅為65%。
《環球》雜誌記者在印度工作時發現,由於印度語言太多,而且有的語言之間差別甚大,沒有一個通用的「普通話」,南北同胞要溝通起來還真是個麻煩事兒。特別是在印度南方,幾乎每個邦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與相鄰邦的語言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這與中國的北方人聽不懂上海話或廣東話不一樣,我們畢竟在閱讀和寫作上用的是同一種文字,只是發音有差異而已。
英語是17世紀初流傳到印度的,當時英國所屬的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立足,並逐步開始了殖民化時代。1835年,當時的英國駐印度總督本廷克勳爵宣布在印度推廣英語。
本廷克勳爵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印度人可以自由交流,而是希望培育一小批精通英語的印度精英,協助英國殖民統治者管理一大批不懂英語的普通百姓。其具體的做法,是把所有的教育基金都用在英語的普及和推廣上,並優先錄用會英語的人到英國人管理的政府機構工作。
到19世紀,英語學校如雨後春筍一般在印度遍地開花。這些能說「洋文」的印度人雖然血液和膚色是印度的,但品味、言論觀點、道德意識和思想上無不深深打上宗主國的烙印。到20世紀初,英語已經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和學術語言了。
應當說,英語的推廣當時在客觀上加強了印度各地的交流和往來,因為印度獨立前有500多個各自為政的土邦王國。一些語言研究者甚至說,「正是因為英語的普及,才使得南方說泰米爾語的婆羅門和北方說印地語的婆羅門之間第一次有了交流溝通的可能。」
本來,當甘地和尼赫魯率領精通英文的印度人在1947年趕走英國殖民統治者的時候,也是乘機結束英語作為「印度官話 」的時機,畢竟這是殖民統治者的「遺產」,統一語言本身就是統一國家的象徵。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新政府在廢止英語時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1949年,印度議會制定憲法時,曾規定印地語為印度惟一的官方語言,並用15年的時間取代英語。
但這一決定卻遭到南方人的抗議,因為講印地語的人口在北印度佔96.7%,在南方卻不足0.1%。規定印地語為惟一官方語言,顯然有歧視非印地語族群的傾向。
因此在15年過渡期滿時,南方許多地方都舉行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一些邦的執政黨甚至威脅說,如果中央政府硬要強行規定印地語為惟一的官方語言,他們將宣布自治。最後印度政府不得不做出讓步,允許每個邦有選擇本邦語言的權利;邦與邦之間的交流可以用英語;中央政府機構繼續使用英語;全國文官考試使用英語。不久,印地語和英語正式並列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語言風波也從此平息。
「最偉大的禮物」
英國殖民統治者當初在印度推廣英語時,絕對想不到英語會成為今天印度經濟起飛的助推器。印度軟體業的發展近幾年如日中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拜英語所賜。印度的高科技人才能毫無語言障礙地與美國同行進行交流與合作,最終成為美國軟體外包業的最重要客戶。
除了信息技術行業,印度人若想在政府機構工作,經商或從事外貿,進行科技研究,或出國深造等等,哪一樣離得開英語?據統計,在印度中央政府機構中英語的使用率為70%,印地語僅為7%。難怪一些印度上層人士滿懷感激地說「英語是英國人留給印度人的最偉大的禮物之一」。
英語的重要性近些年更加突出。在新德裡的街頭,經常能看到碩大的廣告牌,寫著補習英語之類,類似「新東方」一類的英語補習學校也是遍地開花,生意興隆。
印度一些報紙雜誌的調查顯示,印度年輕人對外語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會說英語,跟外國人做生意談學術自然方便。懂德文、中文和日文也不錯,在德國人、中國人和日本人開的公司裡也能找份好工作。可如果會說泰米爾語、孟加拉語或古吉拉特語,對找工作和奔前程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在印度,雖然英語和印地語並列為官方語言,但實際上英語是比印地語還要強勢的語言,或者說是凌駕於其他印度語言之上的超級語言。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印度劇作家用任何一種印度語言寫作,他的劇本只能在本語言流行的地區上演。如果用英語呢?只要劇情吸引人,就完全可以在印度的任何邦上演,受到說各種語言的觀眾的歡迎。
用英文寫小說,不但讀者的面會更廣,而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或英國文學大獎「布克獎」的概率也大得多。這種例子已經不少。
在印度,普通人家只要安裝了有線電視,都能接收數十個外國電視臺的節目,其中自然包括英國和美國的新聞臺及電影臺。
還有人告訴記者,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女性甚至在戀愛和婚嫁上都比只會說本地語言的女性佔優勢,更有希望憑藉這一優越條件找到一位地位和學歷更高的如意郎君。顯然,在英國人離開印度近60年後的今天,英語在印度政治、社會和經濟領域的地位非但沒有削弱,反而得到了鞏固和加強。
過去,也有一些激進的政黨反對過英語的入侵,擔心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傳統會受到侵蝕。但無情的事實卻告訴這些「語言衛道士」,那些沒學好英語的人只能做最下等的工作。不但有錢人設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最好的全英語教學的私立學校,就連那些貧窮的家長也深深懂得,英語是他們的孩子改變命運的一塊重要跳板。
人們發現,儘管印度是個民族情緒強烈的國度,但倡導在基礎教育中普及英語的官員所得到的選票和擁護,要比反對英語普及的官員多得多。
良好的英語環境就是從這些點點滴滴的方面培養起來的。記者不懂印度當地語言,但在印度工作時,除了到偏遠的鄉村或跟最底層的人打交道外,沒有發現有語言障礙。
有一次記者問印度總理辛格的新聞顧問巴魯先生:「你們內閣成員在開會時說的是什麼語言?」他笑笑說:「那自然是英語,因為有的部長來自北方,有的來自南方,只有英語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文件也都是用英文起草和發布。」
還有一次記者跟一位教國際政治的大學教授聊天時曾問他,「你和你夫人的英語都這麼好,那麼你們在家裡用什麼語言說話呢?」他想了想回答說:「也說不準。有時候用印地語,有時候用英語,這要看我們第一句話是用哪種語言開始的。總的說來,大概各佔一半吧。」
如果一個國家的重大事件都用英語來討論和決定,如果這個社會的精英階層在家庭內部都用英語交流並以此為榮,這個國家的英語環境就可想而知了。
英語帶來的文化暗傷
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英語環境太好了的話,本民族的語言又會面臨怎樣一種尷尬處境呢?
語言是思想傳播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文化賴以傳播和傳承的載體。文化又是一個民族的標誌,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據。當印度的主要精英們用英文來撰文寫稿,著書立說,傳播文化、觀點和思想理念時,那些不懂英語的人首先就喪失了學習的機會,這就在知識界和教育界造成了「馬太效應」。其次,這些精英們長期用英文寫作,英文越來越熟練,而本民族的語言則慢慢失去了活力,給本民族文化帶來暗傷。
也有人說,學習英語充其量不過是學習一種交流工具而已,幹嘛要上綱上線呢?但實際情況是,學習英語僅僅意味著學習語言本身嗎?誰敢說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沒有把英美甚至西方的文學、文化、歷史、宗教和傳統習俗乃至價值觀念等隨語言一起留在腦海中呢?
和中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擁有像胡適、林語堂和錢鍾書等一批中英文俱佳的大師一樣,印度在上世紀上半葉也曾有那麼一批「學貫印西」的大師。他們向印度傳播著西方文明,同時又向西方推介印度的文化精髓。
但時移事易,在英語越來越風靡的當代,多數印度人以精通英語為傲,在狄更斯的霧都、葉芝的荒原和羅琳的魔法世界中流連忘返,而對本民族文化和文明知識的缺失,幾乎到了數典忘祖的地步。
印度有識之士其實也早已意識到這一點。印度頗有影響的英文周刊《前線》雜誌前幾年就曾發文提到這個問題。其中一篇文章說,即便英語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口,讓他們通過這個工具了解世界,學到知識,但他們如果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知之甚少,依然無法融入到自己的同胞中,只能和自己命運相似的人營造一個狹窄的圈子,站在社會的邊緣上自得其樂。
作者憂慮地指出,「我們的傳統,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詩歌和我們的思想知識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呢?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離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越來越遠,去通過一種叫做英語的交流工具擁抱一種新的文化。這種情況值得擔憂」。
遺憾的是,印度人至今仍對本土文化在英語衝擊下逐漸弱化的危害考慮不多,講究實際的年輕人提倡的是「學好英國話,走遍天下都不怕」。至於英語會不會對本民族語言進行腐蝕,會不會慢慢埋沒本國的文明和文化,不屬於他們考慮的範疇。即便有幾位關心本國語言命運的學者發出微弱的呼籲,也很快就湮沒在一片喧囂的英語叫罵聲中了。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