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英語熱有什麼不好?為什麼批評?

2021-01-11 騰訊網

[導讀]從事英語教學40年的邱東林一臉嚴肅,他手裡拿著準備好的兩頁材料,「英語熱有什麼不好?為什麼批評?不可理解。美國人也在積極地學習外語,這是趨勢,全球化下的趨勢!」

1862年,中國第一個外語學習機構同文館成立,圖為同文館的學生跟洋教頭學習外語。

北京2016年高考方案中,高考英語分值由150分減為100分,中考英語科目分值由120分減少為100分;山東從明年起取消高考英語聽力測試,英語試卷滿分從現在的150分降到120分;此前,江蘇還傳出英語將「退出」高考,以等級形式計入高考成績…… 有關高考調整熱度還沒有結束,教育部又出面澄清:從未將英語四級與大學學位掛鈎。這些是否傳導出一個信號:英語真的要降溫嗎?它要為母語讓步?包括英國廣播公司等在內的媒體提供了另一個視角:持續的英語熱降降溫,表現了崛起中國的自信。從1862年英語正式成為規範課程後的一個半世紀中,中國人對英語的態度始終在變,爭論也一直存在,糾結心態充斥在課堂裡,當然更糾結的還是在課堂之外。

10月30日下午,邯鄲路220號的復旦大學文科樓,從事英語教學40年的邱東林一臉嚴肅,他手裡拿著準備好的兩頁材料,「英語熱有什麼不好?為什麼批評?不可理解。美國人也在積極地學習外語,這是趨勢,全球化下的趨勢!」

在這位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博導眼中,目前所談論的英語熱實質上是考試熱,而考試熱確實存在問題。真正意義上的外語熱本身不是壞事,或者說沒有什麼不好,它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結果,是交流的需要,尤其對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更加不易。

邱東林教授將英語熱與國家的發展戰略聯繫的視角,其實一直貫穿在英語成為中國規範課程後的150多年裡。

戰敗「自強」

被迫工具性地學習

經歷了中英鴉片戰爭的清政府,從向來自詡「天朝文明」、非「夷狄之邦」所能比擬的狀態中,開始出現了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士。他們認為,唯有了解和學習「西洋」文明,謀求振興,鞏固統治。

因英語人才缺乏,語言文字不通,中英之間還產生過齷齪,甚至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誘因之一。根據《南京條約》,中國開放廣州等通商口岸,身處廣州的地方官員咬定條約中開放的「港口」,並不包括城牆之內的廣州城,因此英方人員只能在港口做生意,不準進城。而英方認為,「口岸」(port)不只局限於港口,開放包括廣州城在內。雙方爭執不下。香港總督兼遠東特使包令爵士(John Bowring)到任後,身為自由派政客的他,雖然主張憲政、民權,但在遠東他發現,一切理論都無計可施,依然無法讓英國人進入廣州城內。最終,藉助「亞羅號」事件,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戰爭結束後,英國特意在《天津條約》中規定:自今以後,遇有文辭辯論之處,總以英文作為正義,並敦促中國加強英語教育。中國自身也終於在慘敗中吸取教訓,開始洋務運動,大規模培養外語人才。

鹹豐十年(1860年),恭親王奏請設立總理衙門。次年,總理衙門設立,但官員們大多不懂外語,於是恭親王等人又奏請在八旗中挑選天資聰慧、年在十三四歲以下者學習外國語言文字。於是,京師同文館就於1862年應運而生,隸屬於總理衙門。

1862年同文館開辦時僅設英文館,由英國傳教士包爾騰(J.C.Burdon)任第一任英文教習。隨後,法文館、俄文館、德文館、東文館(日文)等相繼成立。美國傳教士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被任命為總教習,他也是該館第一任校長。自光緒十三年(1887年)起直到1900年該館停辦時,每年學生總額維持在120名左右。

同文館第一次總考試於1865年10月11日至19日舉行,歷時9天。初試是把外國照會譯成漢文。複試是將某條約中的一個片段譯成外文。最後口試,密出漢語條子,令考生口譯成外語。

除同文館外,各地也舉辦了外國語文學校,諸如1863年設立的上海廣方言館,1864年開辦的廣州廣方言館等等。縱觀這些學校,功能有兩個: 一是培養翻譯人才,另一類意在培養專門軍事科技類人才。

當時正在維新中的日本,也正在狂熱學習西方,文部卿森有禮甚至主張把英語當做國語。後因日本民族主義者忌恨,森有禮被刺殺,但日本更徹底地了學習西方,最終擊敗了清政府。

自此,清政府的自強運動以失敗告終。光緒皇帝、翁同和、康有為、梁啓超等人決心走維新道路。張之洞於1898年3月在《勸學篇》中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成為當時的教育宗旨。根據這個宗旨,他們於1902年擬訂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1903年,張百熙、榮慶、張之洞加以修訂而成《奏定學堂章程》,奏準頒布後,成為「癸卯學制」。

按「壬寅」、「癸卯」學制,中學堂以上各學堂均開設外語課,這也是我國大中學校普遍開設外語課的起點。「中學堂以上各學堂必勤學洋文」,而對初等小學的外語教育,是「斷不宜兼習洋文」;而設在通商口岸附近之處的高等小學堂,可在學堂課程之外兼教洋文。

此後的研究者認為,語言學習中,始終存在著中學和西學的地位問題,而解決之道是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認為,外語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精通中國古典作品,因為只知外國,不知中國,無異於丟棄良心。

教會學校

也有拒絕全英語教學者

諸如同文館等在內的學校,選拔的生源有限,而真正讓英語教育擴大影響的,是隨後的教會學校。

最早一批教會學校在中國南方的澳門和香港建立。比較知名的是馬禮遜教育學會學校和英華書院。容閎便是馬禮遜教育學校學生的《英語集全》作者之一。容閎是185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的第一名中國人,後來在建立大清幼童出洋肄業局方面頗有影響,被清政府邀請出席會議,與高官共商採取何種對策使中國現代化。馬禮遜教育學會學校的畢業生也在「自強」運動中發揮了直接作用。

在整個19世紀一系列有影響的教會學校中,1862年建於香港的中央書院(後改為皇仁書院)最為出名,因為它出了一個著名的畢業生——孫中山。1884年到1886年在該校就讀的孫中山,1923年返港演說時說:「我們必須以英國人為榜樣。我們必須把英國好政府的榜樣傳遍中國各地。」這遠遠超出了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範疇。

起初,教會教育進展緩慢,到1870年代僅有20家教會學校,學生約230人。義和團運動之後,在華傳教士人數飆升。1925年,基督教會小學7000多所,學生人數超過了25萬,其中中學生人數約為26000人。

另一個以外語教育出名的是教會大學。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外國傳教士共在華建立了13所新教會大學,著名的有上海聖約翰大學、齊魯大學、嶺南大學、滬江大學、匯文書院等。1949年後,這些大學不是改名,就是被其他機構合併。這些大學一般人數很少,影響力達到高潮時,總入學人數也不過12000名學生。這些學校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很多中產家長都把子女送去接受教育。

上述大學,大多都選擇了使用英語教學,雖然對語言的管理不盡相同。有些大學畢業生的英語質量全國聞名,如上海的聖約翰。英語在這裡成為主要的教學手段,該校也被稱為「中國英語培訓中心」。

匯文大學(燕京大學前身),已經超越工具化論調,它的英語教學計劃的目標是:「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關於英語語言的批評知識和實際知識,從而在他(學生)面前打開神學、科學和哲學的寶庫。」

燕京大學十分強調中文學習,特別是哈佛燕京學社建立後更為如此,其宗旨就是要成為一座中國文學的編目和研究中心。現在該學社仍活躍於哈佛大學中。

對全英語教學,也有教會大學反對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齊魯大學。

該校校長、美國傳教士狄考文主張用中文教學。他認為,如果使用英語,學生會被誘惑到外面經商賺錢。後來齊魯大學學生罷課請願,要求引入英語課程,仍遭到狄考文的強烈反對。

「正如經驗告訴我們的那樣,這是一般的年輕人所難以抗拒的。」狄考文說,「中國的一些年輕人發狂地要學英語,因為他們認為學了就會有錢。」當然,他主張中文教學的另一個目的是,便於在中國傳教。

這種教會學校帶來的影響,並非讓所有人開心。比如,1920年訪華的英國哲學家伯蘭特·羅素,對他所見的諸多方面感到沮喪,他甚至懷疑美國傳教士的教化熱情背後隱藏的目的。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莊士敦也批評傳教士在中國的影響。

「五四運動」之後,傳教士教育受到中國學生和教師的炮轟,「五卅事件」發生後,更出現大學學生退出教會大學的浪潮。另外,當局要求教會中學登記,校長必須是中國公民,宗教課程變成選修,教學方式按政府大綱執行。因此,約3000名傳教士離開中國,教會學校式微。

民國時期

生源好的精英式教育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9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學制系統,1913年1月又作了補充修改。因為1912年是壬子年,1913年是癸丑年,於是民國初年的學制又名「壬子、癸丑學制」。

這一實行到1922年的學制,對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外語都做了規定,如高小視地方情況可於第二或第三年加設外語,中學四年外國語為必修課,大學預科必修外語,文、商本科英語和第二外語必修。

「1913年,七月下旬我到上海,報考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第一類將來進本科的文、法、商三科,只考國文與英文。英文考題是造句、填空、改錯、中譯英、英譯中。最後還有簡單的口試。」茅盾在《我走過的道路》中回憶,他被錄取後到北京大學預科上學,當時預科還要求選擇一門第二外語。

國民黨執政開始後,政府控制的學校很快超過了教會學校。到1920年代,教育的各方面都受到國民黨政府控制。國民黨中學中,對外語學習規定相當寬泛:通常的方法是語法翻譯,典型的意義就是精讀、背誦並對句子進行語法分析。

當時,這類辯論有很多,核心是如何最有效地防止中國人的價值觀受到西方侵襲。到1927年,中國輿論已轉而反對教會學校,教會學校越來越被視為「文化和心理分裂的來源」,而且是帝國主義的一個例證。

以至於1920年代後期,上海文人按照教育背景分為三派:英語派、法德派和日語派。其中英語派的代表有溫源寧、吳經熊、孫科和林語堂,他們主張中西融合。

爭論之中,對英語教學的影響並不顯著。從1923年到1941年,國民政府陸續出臺了中學外國語課程大綱,但並未達到影響全國的力度,這種精英式教學模式雖然未掀起英語熱,但是當時的開放口岸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仍舊很高。

這種熱情讓在華的外國人也感到不解。香港大學首任英語教授、從1920年代後期到1950年代早期一直在華擔任英語教授的羅伯特·K.M.辛普森,在反思當時華人學生學習英語的問題時指出:「對英國來說,英語是人們渴望繼承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權利,但對其他民族來說則是一種艱難的習得。我有時詫異他們(華人)為何急於要學會這種語言。我曾把這個問題作為文章考題提出來,並從不止一個考生中得到了同樣的回答,『因為美國人使用這種語言』。」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院原院長、教授虞建華歸納,民國的英語教育是小眾的、少數人的教育,生源非常有限且質量很高。當時的情況是,外國人在中國興辦教會學校,因是強勢文化,因此實行全部西化教育。這些都使得後來的畢業生以英語為代表的外語能力很強。

另外,他認為,當時的高校擁有真正自主考試的權利,這可能在指向性方面引導學生加強的是英語能力培養,而非現在以多項選擇為代表的客觀題型考察。這都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1949年後

英語教育在遇冷中變形

1949年10月後,首先熱起來的外語是俄語。

1949年後,中國政府宣布「一邊倒」,向蘇聯老大哥學習,中美外交關係中斷,英語被俄語替代,成為第一大外語。隨著韓戰爆發,英語更成為冷門。而外語教育的目的是:「外語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國家建設和人民事業服務」。

從1953年開始,從中學到大學,俄語成為最受歡迎的外語。1954 年,教育部通知初中不再設英語課,已開設的一律停止,初中英語教師轉入其他學科,或改教俄語。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1959年。最能證明當時英語遇冷的是,1957年全國只有850名中學英語教師。

中蘇關係熱度,並非一直高溫。1956年,周恩來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討論會上指出,必須擴大外語教學。1956年年底, 英語專業開設高校回升到23所,學生2500餘人。

上世紀60年代,中蘇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英語開始逐步回歸人們的視野。1961年,教育部頒發中學英語教學方案,要求重編英語課本。1962年,英語被列為高考科目。兩年後,教育部提出,在學校教育中確定英語為第一外語,並要求增加學英語人數。

「文革」時期的英語教育,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1966年6、7月,中小學學期考試一律停止。北京市更是要求大中學校放假半年鬧革命。當年年底,中央發文要求,中等學校放假鬧革命,農村小學的文化革命「和所在隊、社一起搞」。

停課鬧革命,英語教育無從談起。1966年6月,中央批轉教育部黨組請示報告,指出目前所用教材,沒有以毛澤東思想掛帥,沒有突出無產階級政治,不能再用,必須重編。而當時負責編寫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專業人員,被一律下放到安徽鳳陽勞動。

1967年2月,中央號召複課鬧革命,不過英語課遲遲未能複課。直到1969年,英語才重新出現在課程表上。

「文革」期間,英語教育的停滯和混亂,從教材上就可以體現。1969年7月出版的山東省中學試用課本英語第二冊書本上,標明「專供複課鬧革命使用」。

1971年「9·13」事件,林彪身亡。隨後,在周恩來的主持下,國務院通過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強調重視英語教育和英語教材改革。但是,這種糾偏迅速被壓制,「極左」思想再次佔了上風。

1973年6月30日,遼寧興城縣白塔公社下鄉知青、生產隊長張鐵生在參加高考時,在白卷後寫了一封不贊成文化考核的信。這封信被全國報紙轉載,文化考察成了舊高考制度的復闢。1973年夏,河南唐河縣馬振扶中學一名女中學生的考卷上出現了這樣的順口溜:「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文,不學ABC,照當接班人……」

「白卷事件」和「順口溜」很快聞名全國,英語學習受到排斥。

值得一提的是,「文革」中的英語教材充斥著政治詞彙。比如:ever-red sun(不落的紅太陽)、running dog (走狗)、the great leap forward (大躍進)、fall in (集合)、line up(戰隊)、front pass (向前三步走)、halt(立定)、sling arms(背槍)、fix bayonet(上刺刀)、air-raid alarm(緊急警報)、black-out(燈火管制)、antiaircraft machine-gun (高射機關槍)。而類似的句子也很常見:We treat prisoners of war well!(我們寬待俘虜!)Stop!or we'll fire!(站住,要不我們就開槍了。)Don't try any tricks!(別耍花招!)Tell us all about your secret code!(把你們的密碼說出來!)What is your password!(你們的口令是什麼?)1

1978年後

開放的需求中走上神壇

到了1980年代初,中國開始重視英語,特別是主要大城市的學校,因為它被認為對大學學習和就業越來越有幫助,而且被廣泛認為是「國際交流和貿易的語言」。

與此同時,對於外國文化和語言相關的「精神汙染」,擔憂依然存在。1978年的教學大綱以下列語言在政治上賦予合理化:在某些方面,英語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國際階級鬥爭、經貿鬥爭、文化和科技交流、國際友誼發展等……

這部教學大綱1982年修改時,重點發生了轉移,從政治轉向了經濟,其中的觀點在1993年的英語教學大綱中又針對初中加以重申,規定如下:外語是與其他國家交流的一項重要工具並能在促進國家和世界經濟、科學和文化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993年教學大綱的目標還包括促進交流,學習外國文化。這些目標後來又在2000年英語教學大綱修改稿中針對初中做了修改。

此後的英語,被一個人推上了「如日中天」的地步。

「I enjoy losing face. I welcome setbacks. Relish suffering. Seek success.」1990年代後期,中國英語教學法是一場由一位名叫李陽英語教師推動的。據稱,他給1300萬中國人上過英語課,他的教學法是瘋狂英語,他不停地讓他的聽眾:「儘量大聲講!儘快地講!儘可能清楚地講!」

他不停地說著他的自卑情結,13次大學考試不中,連續3個學期英語沒過關。他說,中國人學習英語關鍵是缺乏信心。「我們需要什麼?我們需要英雄。我們還需要什麼?我們還需要英語。」李陽大聲地告訴他的助手。

他還告訴學生,在海外教英語可以賺錢,「在日本教英語,最高工資每小時3萬美金……去週遊世界吧!」

當然,李陽口中還不斷重複「Never let your country down!」和「Make the voice of China be widely heard all over the world!」他還僱傭一個胖乎乎、開始禿頂的美國人在臺上當丑角。他自己被前呼後擁,是個明星,他也賺了很多錢,他從書和磁帶銷售中獲利。

發明了這種被國外英語語言學專家稱為「莽漢」式英語的李陽,近日加盟了一家直銷店,「他終於找到了歸屬」,一名網友如此評價。

不管英語多麼熱,對它的態度因人而異。1995年的一份報告說,很多學生都不願學習這種語言,之所以學習是英語很重要,而學生們則是「純粹是因為不得已而為之」。據他們稱,大多數中國人學英語不是為了國際交流,而是為了獲得社會和經濟的流動性。

儘管如此,英語教學繼續擴展,後來出現了英語熱。許多城市出現了英語角,各種涉及英語的證書越發受到歡迎。英語成為中國第二種強大語言。英文報紙、英文廣播、英文電視等都在增加。

還有,到英語國家求學受到追捧。1997年的一份報導稱,1978年至1997年間,共有27萬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其中40%去了美國。據人民日報報導,1978年到2000年,共有40萬中國學生在海外留學。

中國的英語熱卻是主要體現在考試熱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消費研究院報告顯示,在考試的帶動下,國內英語消費群體有3億人,有5萬所英語培訓機構,年銷售額超過300億元,並以年增長率30%的高速增長。

「英語熱不是問題,而考試熱確實問題大。各種級別考試充斥在這個國家,考試種類過多,其實這裡面有精簡的空間。」顧東林擔心,英語考試社會化會帶來的問題,「會不會成為一個賺錢的行業?是否會衝擊正常的教學?」

當北京市高考英語權重降低後,有人把這種調整歸因於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對此,擔任教育部英語教育指導委員會成員長達10餘年之久的虞建華教授認為,增加母語權重減少英語權重,這只是個微調,與民族自信無關,更不是所謂的民粹化。

而對於此舉能否帶動母語熱,受訪者多認為不能直接畫等號。

「這種調整,不能因為考試分值的調整,就想帶動母語熱,這還是分值決定論。」顧東林指出,英語熱的降溫,是否直接導致母語熱,還需要更強的邏輯證明。

當早報記者告知有人提出取消中學階段英語教學時,顧東林回應說,30多年來,以英語為代表的外語教育對中國人認識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說功不可沒,「不能因個別人的想法,想廢除就廢除。」

對於學習英語的困難問題,虞建華教授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學習英語不快樂,是教育問題,不是語言問題,「數學也一樣(難)。」他指出,英語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掌握,這就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加上目前有些教學方法不科學,加重了學習者的負擔。

每當議論紛紛之際,中國的不少英語教學名家都會強調,掌握一門外語過程中,學習文化非常重要。畢業於清華外語系,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的王佐良教授,曾任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第一屆會長。在上世紀80年代,但凡學英語的,都會識得他的大名。他曾給外語學習者一條建議:

「語言之有魅力,風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為後面有一個大的精神世界。」

(本文參考了《中國式英語——一部社會語言學史》,《跨文化視域下的外語教學》等書籍。)

相關焦點

  • 阮煒:非理性英語熱必須降溫
    一方面是高薪刺激也難以解決的技工荒難題,[1]另一方面全民英語熱卻越來越熱,許多人明明知道自己學不好英語,仍然奮不顧身,一頭扎進學英語考英語的盲目潮流。這毫無道理的英語熱有何具體表現?無論一個人做工程師、技術員、中文教師、中文編輯的,還是搞內貿(而非外貿),學中醫中藥的,研究古代漢語或中國古代史的,都得學英語、考英語。只要生為中國人,幾乎一輩子都跳不脫英語考試。
  • 古力娜扎英語被群嘲,明星英語不好是錯嗎?
    作者 | 一隻堅果兒鯨看 | ID: hualujk接近年末,各大盛典、頒獎典禮都在「如火如荼」地舉辦中,每年的這個時候也就是娛樂圈「百花齊放」的時刻,最近的熱搜榜更是被各位女明星的美貌霸屏了,就在這波美顏的熱度中,古力娜扎卻憑藉著在頒獎典禮上的英文口音把自己送上了熱搜。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明星們和英語的那些事。
  • 終於有理由解釋為什麼學不好英語了
    文章來源:英語原創版作者:Aflodisces其實,這篇文章想要說明的觀點是:與兒童相比,為什麼成年人學英語那麼難?他提出,兒童語言發展有一段關鍵時期,即從兩歲開始至青春期。這期間,人的全腦參與學習語言。而關鍵期過後,大腦會完成邊化。此後,語言學習主要由左邊大腦負責。人腦邊化後的語言學習不如全腦學習時期效果好。因此,語言學習最好在大腦完成邊化之前,這也就是所謂的「語言學習關鍵期」。
  • 為什麼勤勞的中國人學不好英語?
    根據《北京晚報》統計,學習英語的中國人超過了4億,全國用於英語培訓的花費高達300億每年,加入一個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到大學畢業一共要學16年,按一年300天,每天兩個小時計算,那麼一共學習了9600個小時。這麼長時間學習英語,為什麼我們還是認為自己的英語不夠好?
  • 為什麼國內很多孩子都學不好英語?清華教授說出了其中真相
    為什麼國內很多孩子都學不好英語?清華教授說出了其中真相英語成績不好是國內很多學生的通病,為什麼會有如此現象呢?清華教授對此進行過專業的分析和調查,最後得出了三個結論。1.對英語的不認可很多家長從心底裡就覺得孩子們不該學英語,中國人說漢語就可以,為什麼要說英語呢?而且還把英語列入了一個很重要行列,就是這樣的思想也會影響到孩子,讓孩子也覺得學英語沒用,有這樣的思想又怎麼可能學好英語呢?不過確實是,自己都對英語不認可,自己又怎麼可能有學習的動力,沒有學習的動力,又怎麼能學好英語呢?
  • 批評為什麼備受批評 方方表達「職業讀者」的意見
    批評家其實很努力,他們忙碌的身影頻頻出現於各種研討會現場,大塊文章屢見於報紙雜誌。批評也不可謂不繁榮,無論是成果數量,還是從業人員規模,都已超越歷史上任何時期。但是,關於批評的批評卻始終不絕於耳。批評為什麼備受批評?這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 為什麼你學不好英語?來聽聽首師大3+2留學老師怎麼說
    英語能力是直接關係到首都師範大學3+2留學學生申請國外大學成效的重要依據,然而一些首都師範大學3+2留學學生總是學不好英語,這是為什麼呢?首都師範大學3+2留學老師為大家進行簡要介紹。首都師範大學3+2留學招生老師解析為什麼學不好英語?
  • 房子為什麼17層不好賣?17層有什麼說法嗎?
    房子為什麼17層不好賣?17層有什麼說法嗎? 房天下   2019-12-23 11:08 [摘要] 不少人說17層的房子不好賣。房子為什麼17層不好賣?
  • 家長批評有分寸,請停止無休止批評,碎碎念只有反作用
    不知道您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孩子犯了錯,作為家長覺得應該教育孩子該怎樣改正,當時孩子已經很內疚,還要接受教育,心理只會覺得更加痛苦。但是即使家長了解這個情況,還是控制不住要教育一番,除此之外,這件事如果是早上發生的,那麼孩子可能一天隨時都要接受教育。為什麼孩子犯錯父母為什麼碎碎念沒完?家長一直說不停,其實根本就是這兩個方面的原因。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也要有「技巧」
    其實,問題出現在父母不會"批評"上面,批評也是有技巧的,這與"肥皂水效應"有一定的關聯。如果能夠善用"肥皂水效應",那麼孩子也能夠"愉悅"地接受批評了。那麼,什麼是"肥皂水效應"?為什麼"肥皂水效應"能夠讓孩子"愉悅"地接受批評?最重要的是,父母該如何利用"肥皂水效應"掌握"批評"的技巧呢?
  • 英語一直學不好?給英語小白的逆襲寶典
    英語一直學不好?英語小白如何逆襲? 很多同學對英語這門功課可謂愛之深,恨之切。愛之深是,覺得能學好英語很有成就感,能用英文和人交流很牛逼,所以對英語不可謂不一往情深。但是,愛之深,又擺脫不了恨之切的苦惱。人生最大的苦惱之一,就是求不得之苦。
  • 英語為什麼那麼難,為什麼每天堅持學習,還是學不好英語?
    一、從大的方面說,「任你努力,任你聰明,任你機緣巧合,你永遠學不好英語!」即使自我感覺很好了,但是永遠是處於英語這個機體的「毛端」,也即使你再努力,再聰明,再機緣巧合,你的英語也僅僅是皮毛。原因很簡單,你是中國人,你生活在中國,你腦子裡有關語言的一切都和中文相關。
  • 你為什麼學不好英語?主要是這三點沒有做到!
    最大的問題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偏科十分嚴重,數學、英語這兩門是偏科最為嚴重的學科,一般情況下,女生害怕數學,男生惱怒英語。英語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偏向記憶、背誦型。為什麼你學不好英語,主要是這幾點沒有做到!一,提不起興趣,從內心抗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做任何事情,最主要的就是要感興趣,這樣才可能事半功倍。
  • 你為什麼學不好英語?掌握這6種學習方法,讓你成為英語學霸
    在所有科目中,英語應該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研究生,都要學的一門最重要、最基礎的課程,英語學習會很艱苦,為什麼我們學英語要花這麼長時間?英語不能只靠老師教,只有自己進行大量聽、說、讀、寫的訓練,才能獲得高分。1、英語學習沒有不努力就能學好的捷徑。
  • 中國人為什麼學不好英語?英語方向人工智慧創業,千億潛力市場
    為什麼我們總是記不住單詞?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回憶一下,小時候是怎麼學習漢語的。你一定對這樣的場景有印象——父母會指著一個蘋果對你說:「蘋果,這是蘋果。」即便你此時的語言能力很低,但在這個場景下,卻很容易理解交流的內容。可我們是如何學英文的呢?
  • 是否該給英語熱降溫 專家稱教學改革是關鍵
    是否該給英語熱降溫 專家稱教學改革是關鍵 2015-03-28 20:31: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對「文藝批評」的批評 學者:缺乏出清淘汰機制
    論壇現場 應妮 攝中新網北京1月3日電 (記者 應妮)為什麼現在「大師」滿天飛?為什麼文藝精品相對較少?文藝批評的缺失帶來了怎樣的傷害?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第33期「藝海問道」文化論壇日前在京舉行。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需要技巧
    麥金利在否認這位黨員的演講稿時,並沒有急著告訴黨員這篇演講稿不好,而是先從其他角度分析,認可這篇演講稿的優點,再說出這篇演講稿在這次競選時有哪些不足之處。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父母教育批評犯錯的孩子也是這樣,如果自己先認可孩子的有點,再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孩子就會輕易接受批評。
  • 考研英語單詞「難」到上熱搜?專家:單詞未超綱
    本次考研初試中,有關英語科目難度的話題引發了網友熱議,試題中的兩個單詞「rural」和「debate」甚至上了微博熱搜榜。  那麼,這次考研英語試題真如網友抱怨「難於登天」嗎?兩個網紅單詞到底超不超綱?12月22日,山東濟南考點,考研學子排隊進考場。
  • 肺不好吃什麼 肺不好有這些危害
    肺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中醫中,肺屬於五行器官之一,肺一旦出現問題,也會影響到心臟等器官,那麼請問肺不好吃什麼?肺不好怎麼調理?肺不好的危害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一一講解。肺不好吃什麼1、蘋果蘋果的營養豐富,並且有一些醫療作用,例如蘋果可以生津止渴、潤肺除煩、健脾養胃、潤腸止瀉,並且還能夠預防和消除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