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藝批評」的批評 學者:缺乏出清淘汰機制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論壇現場 應妮 攝

中新網北京1月3日電 (記者 應妮)為什麼現在「大師」滿天飛?為什麼文藝精品相對較少?文藝批評的缺失帶來了怎樣的傷害?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第33期「藝海問道」文化論壇日前在京舉行。論壇以「文藝批評的現狀與對策」為主題,圍繞「文藝批評的現狀與問題」「如何促進文藝批評的繁榮」「文藝批評的『才』『膽』『識』『力』」「文藝批評如何助力藝術院團的創作」「文藝批評的媒體責任」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旨在通過理論研究、專家評論與媒體推進的有效結合,促進文藝批評的發展,繁榮文藝創作。

「現在的評論,捧場多、表揚多,真誠認真的分析、批評少,缺乏『出清』『淘汰』機制,大量低劣之作混跡於世、塞人耳目,淹沒、遮蔽精品力作,這和輿論場、評論場的缺失大有干係。」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韓子勇直言,為什麼現在「大師」滿天飛,就是因為很多評價是缺乏理論基礎的,甚至就是包裝出來的。例如季羨林先生就多次說自己不是什麼國學家,就是研究印度學的。為什麼目前精品相對較少,就是因為整個社會的審美能力偏弱。」他認為,營造好的文藝創作風氣,也需要紅紅臉、出出汗,在這個過程中來一場思想的淨化、認識的澄清,這樣才能好的說好、差的說差,把差的壞的作品的土壤和空間壓縮掉。

韓子勇還指出,要在人才隊伍、機制措施、平臺等方面給予文藝評論、批評一些支持。比如目前各種文藝評獎的評委多以創作者為主,雖有迴避要求,但仍顯內部性過強;對綜合性藝術作品,要少一些政績觀、多一些藝術觀,多開展商榷、討論、爭鳴,促進修改完善。

「一談到批評,我們會產生一種對抗性的誤解,覺得批評是因為不足而產生的,我認為應當把這種誤解消除,正確地認識文藝批評。」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表示,「文藝批評第一要樹正氣,第二對作品要有全面的認知,對創作中出彩的地方予以肯定,『意』到而『筆』不到的地方進行重點點評,這樣不僅能增長藝術創作人員信心,也為作品的繼續打磨指出了問題和方向。」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祝東力則提醒,社會輿論應該對文藝批評有更多的包容度。在體制、在理論、在各個方面,文藝批評都需要創新,所以希望社會環境有更大包容度,要允許試錯。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李樹峰提出,要提高文藝批評的站位,以強烈的新時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滿懷對藝術家和藝術品的熱愛,真心實意地、宵衣旰食地投身於文藝批評,去掉「面子」要「裡子」,不為應景為真知。

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二級巡視員黃小駒認為,文藝評論的發展要重點把握三個方面:一是不要用西方理論裁剪中國人的審美;二是在發展理論評論時,把重點放在權威專業的批評上;三是不僅要有針對具體作品的文藝評論,更需要引導創作方向、學術思潮的文藝評論和批評。(完)

相關焦點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批評」,才能展現深情、良知與在場?
    原創 丁帆 文學報伴隨第七屆《文學報·新批評》優秀評論獎揭曉的,是我們邀請了八位獲獎者從各自文學觀念出發,一起來探討當下文藝評論環境裡,如何「朝向『真』的批評語境奮力前行」。
  • 計算創造力與計算批評——淺議一種落地的AI批評如何可能
    人工智慧對於人文學者究竟意味著什麼,人文主義者應怎樣採用量化方法處理和數位技術的關係,這些都是當下亟須從數字人文角度來思考的相關問題。這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只能靠算法來挖掘出「好詩」。怎麼挖掘?就需要建模,就要以超過80萬行的古詩語料和已標註的知識庫為材料,來訓練專門設計的模型。這些模型藉助於認知心理學中類似於「工作記憶」的讀—存—取的信息循環加工過程,將臨近詩行中各種語彙排列的可能性相繼產生出來。
  • 批評為什麼備受批評 方方表達「職業讀者」的意見
    核心閱讀   ●路遙的《人生》在一代人的精神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影響,今天的文學批評沒有認真探討當時為什麼能夠產生這種影響而今天的作家卻拿不出產生這種影響的作品的複雜原因   ●作為職業閱讀者,批評家對於文學的理解和分析,擁有比普通讀者更多的對比和經驗,既能體會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想
  • 破解文學批評的斯芬克斯之謎
    在汗牛充棟的文學批評文章中,我們很少見到具有辯證法精神的文本出現,大多呈現二元對立思維特徵,要麼捧上天,要麼貶入地,這已成為「中國式批評」的常規態勢。而真正客觀的批評絕對不該是這樣的,應履行魯迅先生「壞處說壞,好處說好」的教誨,向批評家別林斯基學習,進行捍衛真理、堅守初心的批評。此間,言者立其誠乃是根本。
  • 黃子平:文學批評界還缺乏對文本細膩解讀的意識
    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寫作者,其敘述似乎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突破第一層的小的包圍圈,但無法突破更大的包圍圈,正如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黃子平,廣東梅縣人。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中山大學(珠海)講座教授,文學史家和批評家。著有《沉思的老樹的精靈》《倖存者的文學》《害怕寫作》《歷史碎片與詩的行程》《遠去的文學時代》等。
  • 視覺隱喻視域下的軍事攝影批評初探
    本文將從視覺隱喻修辭的原理與運作機制出發,探析軍事攝影的視覺隱喻修辭分析方法,力圖拓展軍事攝影批評的理論研究視角,以期對軍事攝影圖像建構與意義傳達優化提供借鑑。關鍵詞:視覺隱喻修辭;軍事攝影;媒介批評視覺修辭是一個新興的學術研究領域,其研究的基本命題是探尋視覺符號在傳播場域中的意義建構效果與機制,即「圖像如何以修辭的方式作用於觀看者」。
  • 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研究範式與批評實踐審思
    作為西方舶來品的女性文學及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改革開放至今表現出極大的活力,並在眾聲喧譁中發出了自己的強音。女性文學研究及其批評實踐行進至此,有必要對其範式轉換和批評實踐進行階段性的審視與反思,同時更有必要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檢省,釐清並理性認知其效度與限度,從而更加有效地發揮其理論的闡釋價值和作用。
  • 譯見|梁實秋批評魯迅的翻譯——「強譯、硬譯,稀奇古怪」
    我的譯《苦悶的象徵》,也和現在一樣,是按板規逐句,甚而至於逐字譯的,然而梁實秋先生居然以為還能看懂者,乃是原文原是易解的緣故,也因為梁實秋先生是中國新的批評家了的緣故,也因為其中硬造的句法,是比較地看慣了的緣故。若在三家村裡,專讀《古文觀止》的學者們,看起來又何嘗不比「天書」還難呢?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也要有「技巧」
    過了一會兒,他才說:"沒有,我們還沒出成績。"聽到孩子撒謊,我有些生氣。我說:"沒有嗎?我問了你的同學,他可說你們昨天就出了成績呢!你還想騙我到什麼時候?你把試卷給我看看吧。"孩子緩慢地從書包裡掏出了3張考試試卷,然後低著頭遞給我。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需要技巧
    麥金利在否認這位黨員的演講稿時,並沒有急著告訴黨員這篇演講稿不好,而是先從其他角度分析,認可這篇演講稿的優點,再說出這篇演講稿在這次競選時有哪些不足之處。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父母教育批評犯錯的孩子也是這樣,如果自己先認可孩子的有點,再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孩子就會輕易接受批評。
  • 「文革式批判」與「批評的倫理」
    2014年9月20日,由《三聯生活周刊》主辦的「思想·廣場」文化節上,沃爾夫岡·顧彬就劉再復《駁顧彬》長文,首次給出回應。顧彬提問歐陽江河:「80年代重要的文學家批評我,用的都是文革時候的語言。這是為什麼?」顧彬與歐陽江河的對話由騰訊文化報導後,在文化界再次引發討論。2014年9月23日,劉再復接受騰訊文化專訪,就此事做出回應,以下為專訪全文。
  • 現代新詩批評的中國形態建構
    這些富含學理思考又不乏少年人意氣的書簡、應答詩,成為現代新詩批評文本的最初形態。由此,現代新詩批評踏上實踐之旅,展開了它的建構過程。 中國化的追尋現代新詩批評發展的過程,也是它在現代文化、現代文學的實踐場域逐步獲得自身專業性的過程。對外,新詩批評要不斷設想新詩可能展開的願景、引導新詩前進的方向、解釋新詩取得的成績、指出新詩出現的問題。
  • 一個「樂」字讓餘秋雨翻車,遭萬人批評,古字發音該被「捨棄」?
    就因為這個"樂"的讀音,餘秋雨作家曾經遭到上萬人打電話批評。我們不禁思考,為什麼這件事會引起如此大的轟動,這件事我們應如何看待。 餘秋雨,一代作家的成長 詩人余光中曾經評價道: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 情緒化批評會讓小孩「習得性悲觀」,正確方式要用「樂觀批評法」
    特別是老大每次寫完題都錯很多,她就忍不住批評了幾句,沒想到老大越來越反抗,昨晚甚至將筆一丟,作業都不寫了。聽完她的吐槽其他媽媽也紛紛贊同,他們有時候對孩子的數落卻換來孩子更賭氣的話語。一被父母批評就賭氣,破罐子破摔,著實讓父母感到頭疼。
  • 中國社會科學網:活動狀態的小小說文體建設與批評的基本原則和理路...
    這緣於它的特殊之處:發起於民間且參與者眾;活動方式及藉助媒介更加多樣化;活躍程度更高;批評與文體理論缺乏;既有的著作和教科書對之尚未有文體概念及特徵的明確界定和表述。既有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四大文體分類下的小說,有長篇、中篇和短篇的區分性界定,卻沒有小小說。來自經驗層面的小小說創作現象對傳統文體分類理念提出了挑戰,呼籲全新的視野和原則。
  • 家長批評有分寸,請停止無休止批評,碎碎念只有反作用
    一、有分寸地批評如果孩子有錯誤,就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恰當的批評是一種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學會選擇,學會放棄。當你想批評一個孩子時,你應該弄清楚你的錯是否是真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的「錯」,生他們的氣,是由於自己對認識的偏差本身不合理,而不是孩子的錯。比如孩子緊張,考試不及格,家長對孩子的批評有很多種。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有部分學者以「學術領域的自我殖民化」、「已經全面西化、自由主義化」等為由,將A類期刊和意識形態直接掛鈎。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教育部隨後被迫取消本輪評估中A類期刊指標。  對於學科評估的指標,程序有爭議,或者提出批評意見,都是屬於正常範疇的,但是,我們必須警惕在這種批評中出現泛政治化的現象,即把學術期刊評估問題泛政治化,把學術問題政治化。
  • 請警惕婚姻的末日四騎士:批評、鄙視、辯護、冷戰
    婚姻的末日四騎士包括,批評、鄙視、辯護以及冷戰。「婚姻教皇」約翰.戈特曼,在他的著作《幸福的婚姻》一書中,詳細解釋了末日四騎士對婚姻的破壞作用。當我們發現婚姻生活中存在這四種現象時,我們就得提高警惕了。如果任由這四種現象發展,婚姻遲早會破裂終結的。下面,我將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婚姻末日四騎士帶來的危害,希望大家能提高警惕。
  • 藝術批評的目的,是讓觀眾了解藝術品,引起觀眾感知藝術品的欲望
    【內容提要】藝術批評通常從對批評對象的描述開始,描述構成批評的基本內容。通過描述,批評家可以將批評對象再現出來,可以特別指出引起批評興趣的內容,可以與讀者就基本事實達成共識,從而讓批評家作出的解釋和評價顯得更有根據。描述通常涉及批評對象的內部特徵,但是指出一些外部特徵也有助於增進對批評對象的理解。好的描述不僅能夠給出有關批評對象的必要信息,而且本身就是引人入勝的文學作品。
  • 「童書皇后」楊紅櫻回應業內批評:讓他們說去!
    幾天前,第九屆全國兒童文學獎評委劉緒源點名批評:「楊紅櫻的作品,找不到兒童的趣味,因為它是成人編出來的,是人工的。」並將她作品的熱銷歸因於成功的市場營銷。   在見面會結束後,記者問及楊紅櫻本人對這種批評的看法。問題剛一提出,她身邊的一位自稱是「文藝出版社」的女子就連忙阻攔:「這個問題不要說了!」在記者堅持下,楊紅櫻語帶不悅地反問——「你覺得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