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等記載著華夏民族的文化精髓,凝結了先代的智慧結晶。對於當代文學,理解古人的文學作品其實是有些難度的,不僅是它的涵義,有時字我們都可能沒有讀正確。
以"樂"為例,你知道它有多少種讀音,在字典中其實有六種,除了"lè"和"yào",你可知道它的其它讀音?
就因為這個"樂"的讀音,餘秋雨作家曾經遭到上萬人打電話批評。我們不禁思考,為什麼這件事會引起如此大的轟動,這件事我們應如何看待。
餘秋雨,一代作家的成長
詩人余光中曾經評價道: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如此高的評價,應該說是非常難得了,那餘秋雨是誰呢,讓我們走進這位作家。
餘秋雨出生於浙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出版了一系列優秀書籍,如:《中國文脈》《山河之書》《千年一嘆》《文化苦旅》等,1985年他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緊接著,1986年他又被選為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本來他的發展一切都十分順利,可他卻選擇了"離開"。
1991年,餘秋雨主動辭去了一切行政職務,踏上了探究中國歷史的道路,將中國的文化遺址用文字書寫出來。並且獲得了白先勇、賈平凹、余光中等文學大師的高度讚揚,他的作品也多次包攬獎項。這樣一位優秀的學者,到底做了什麼,為什麼會引發觀眾打電話去批評呢?
一個"樂"引發的"關注",是否應該因時而變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是擁有"光環"的餘秋雨也難免翻車。
在一次節目中,餘秋雨老師作為評委,再點評是引用了"仁者樂山",不過他將"樂"讀成了"lè",把杯水車薪的"車(che)"念成了"Ju",接著就有觀眾打電話、發簡訊批評餘秋雨讀錯音,這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為什麼會變成後來的鬧劇呢?
原來餘秋雨知道後並沒有認為自己錯了,他解釋說要用活語言,應該根據人們生活的實際情況來尋找它的支撐點。這樣的舉動引發了眾多觀眾的熱議,有人贊同他的變通,可也有人批評他不懂裝懂,破壞傳統文化。
有人認同餘秋雨所說的,年輕人熱愛可以文學,但如果不是專業學習者其實沒有必要過度沉溺於古代文史的細節。他提出兩千多年已經過去,讀音在變,不應拘泥於傳統,而且字形也都發生了改變,讀音也應該隨之變化。贊同者也表示中文字本身難學,多音字更是很難準確地運用,適當改變可以適應當下生活。
可也有人反對餘秋雨這種說法,他們稱餘秋雨缺乏工匠精神。為什麼呢?他們認為餘秋雨的身份是一位作家和學者,他所講、所寫的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是具有權威性的。如果他做錯了,這很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還有人批評他,不嚴謹,態度不端正,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卻做著破壞傳統文化的事。一個字說錯了,可能在我們看來沒有什麼,可如果就將錯就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我們的後人也會學習這樣的錯誤。
如詩人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的"臭",我們很多人都讀"chou",可它的其實應該讀"xiu"。這也側面反映我們對於一些錯誤的不重視,導致的不良影響。
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也引起了學術界的爭論。請不要小看一位認真的學者,更別小看一群認真的"工匠"。作為這個方面的研究者,在糾正讀音這樣的小事上能爭吵幾天幾夜,直至得出正確的結論。
作為專業研究者,在發表言論時其實就承擔著責任。在其位謀其事,唯有用嚴謹的態度研究,用專業引導大眾,才有可能才有資格發言。由此可見,一個看似不經意的錯誤,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小。
餘秋雨之爭,何去何從
在這次事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文明與餘秋雨的"口水戰"。金文明在《咬文嚼字》期刊上刊登的《秋雨"樂"了,大家笑了》這篇文章,在文中他直接指責餘秋雨讀音錯誤。
甚至,金文明還遍覽餘秋雨先生的作品,最終找出130多處問題,在2003年在書海出版社刊登了一篇《石破天驚逗秋雨——餘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辨》,直指餘秋雨的錯誤。
從金文明先生的文章以及學術界的反映來看,大多數人並不認同餘秋雨的觀點。做文學,本就是一種咬文嚼字的工作,對於每一個字,包括它的字音、字形都需要認真嚴謹,文學工作者所做的關乎著大眾的只是學習,這並不只是一人的意見就能夠改變的。
事件發展到現在,我們所關注的已經不僅僅在"樂"字了,這件事上升到到了文學錯誤。回顧這件事的發展,就會發現,這件事已經不僅僅是讀錯字音的問題了,它已經上升到了餘秋雨個人和文化傳承的問題。到底我們應不應該因時而變,古字發音是否應該被"捨棄"?
其實,在人們來學古,應該遵循先代的規則,不應該去破壞。同時,我們一直都在致力於中華文明的研究和傳承,如果在沒有完全理解的情況下主觀做出改變,這對文化傳承實際上也是一種不嚴謹。
在餘秋雨先生的這一場鬧劇,評判者不再只是專家,還增加了一位新觀眾——網民。網絡時代下,沒有什麼是可以被掩蓋的。網絡給所有人說話的權力,正是在網絡時代,才能讓普通大眾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為文學判斷提供更多參考。
最後,還是有人選擇了寬容餘秋雨的錯誤,是人都會犯錯,但只要肯改,都能獲得改正的機會。在時代快速發展中,也希望新時代的網民理性上網,在網絡平臺上擔當起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