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餘秋雨先生某些針對儒學之謬論

2020-12-03 搜狐網

  談起孔子,我總會想起我的故鄉。在那一片黃河肆虐,幾經衝刷過的地方,年老的孔子,背負起拯救天下的理想,帶領他的弟子,去周遊列國,遠遊四方。

  談起我的故鄉(祖國),總讓我淚眼迷茫,我真真切切地看到我仁慈的孔子,站在高高地山岡上,大聲吟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滾滾東去的大河之水呀,映顯出燦爛的光芒,流經幾千年歲月的滄桑,撫慰我遊子的心傷。我該怎樣來寫我心目中偉大的孔子;我該怎樣來歌頌我貧窮而又美麗的故鄉?茫茫人海中的一粒塵砂呀,渺小卑微的我,對孔子的理解,真正開始在這異鄉的土地上。

  這也一如我對故鄉的認識,也是在我真正離開故鄉後,那記憶中故鄉黑白色的畫面,幾經多年的沉澱,才一點點、一點點呈現出耀眼的光芒。

  初次結識孔子,是在批林、批孔的運動中,當時,我還只是上小學。孔子也被人們稱做孔老二,打倒在人們的口號裡,批倒在書寫標語的牆壁上。

  孔子的父親名叫叔梁紇,是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後娶妾生男,病足,復又娶妾,生孔子。家中排行第二的孔子呀,當時被人們喚做老二的孔子,在北方的方言裡,老二也是男性生殖器的戲語。

  我不想去探究我們當時為什麼要去批判孔子--為什麼要去批判一位兩千多年前的偉人。也就象今天,當我們國人充分認識到儒家的思想,曾是滋養我們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一汪清泉時。當我們民族一些有責任心的仁人志士,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極力倡導用儒家的思想,來拯救世風日下的工業經濟文明時。我很敬佩的上海學者餘秋雨先生,一位曾以書寫大文化散文而名揚過海內外的文人;一位也曾以面對指責者而屢屢和人對簿公堂的文人。他老人家就在前幾天的天涯論壇上,面對網友亦水亦寒提出的:現在提倡的儒家文化教育您對此有何看法時?

  餘秋雨先生竟然這樣回答:對於現在提倡的儒家文化教育我並不完全贊同。儒家文化要得到很好的保存,但是它必須要受到全人類終極原則和當代廣闊時空的重新選擇。否則,將是我們對儒家文化的一種幻想。我們不能靠著一種幻想來完成教育,中國古代有很多時候都非常強調儒家文化教育,結果都不是很好。就很能說明問題。

  天呀,我尊敬的餘秋雨先生呀,我不知道您到底讀沒讀過《論語》;我不知道您到底了解不了解儒家思想的真正內涵。怪不得有反對您的學者余杰先生,一要求您懺悔文革時期的那段經歷,您就給人急呢。

  對不起,我的前輩作家餘秋雨先生,我是沒有資格指責您的。對不起,餘秋雨老師,我也非常理解您的 反儒言辭動機。

  面對孔子,自文革以來,儒家的思想,似乎成為了維護歷代封建王朝統治的象徵。而這一象徵,也影響了眾多平民百姓對儒家思想的認識。這也就象我本人,一位出生在齊魯大地上的小人物,自幼身受儒家思想的哺育,可結識孔子時,卻還和批孔的人們一起,把偉大的孔子,喚做孔老二。

  孔子的思想來源於亂世的春秋戰國。

  當兵馬戰車一統天下的始王秦贏政,採用宰相儒生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坑儒的政策後,是否也預示著他的江山統治超不過二世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漢王朝呀,孔子的思想這才真正融合進了漢民族的血液裡。

  回顧歷史,當今天的我們,在批判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天命之說時;當我們錯誤地認為封建統治者推行儒術禁錮了人們的大腦,束縛了勞動人民的手腳時。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西漢時的《九章算術》;東漢時蔡倫的造紙;還有那張衡的地動儀;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華佗的麻沸散;更有那司馬遷燦爛的文學經典《史記》。而這一切在當時領先於世界成百上千年的先進成果,皆出自於獨尊儒術的大漢王朝呀。

  源源流長的漢文化,孔子的思想內核來源於一個仁字。

  當美國、日本的某些學者,把孔子尊稱為人類的導師時;當一批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開會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回過頭去汲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智慧時。而我們國人一冊《狼圖騰》一出,就炒做著喊什麼我們的民族缺少狼性,要提倡什麼狼文化。更可笑的時《藏獒》的炒做者,還要我們民族提倡什麼狗文化。呵呵,百家爭鳴固然可取,但我們漢民族歷經幾千年的風霜洗禮,而流傳下來的,被歷史驗證了的優秀的文化經典,才是我們更應該學習和發揚光大的呀。

  我也很慚愧我年幼時對孔子的批判。

  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呀,您能原諒我年幼時犯過的錯誤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寫下這八個字,我是在自己原諒自己年幼時的無知。因為我當時根本就沒有讀過《論語》,也不懂的什麼是儒家的思想,就跟著別人亂鬨鬨地去批孔、去反儒。

  寫下這八個字,深思很久的我,也這樣天真地想:難道我們的聖人孔子,就沒有缺點嗎?要不然,當時那麼多人都在批孔子呢。呵呵,我要告訴給朋友們的是,我們的聖人孔子,也是有缺點的呢。聖人也是人嗎,人吃五穀雜糧,焉有不犯錯誤之理。

  孔子的缺點,也是來自於我年幼時,從批孔的活動中所得。老師在課堂上對我們說:孔子帶弟子遠遊於鄉野,無法分清農作物的種類。這叫做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說孔子和他的學生不愛勞動。

  這真是聖賢是人,也有過錯。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習聖賢的優良,更能夠分清什麼是優良。同樣我也想起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姜戎先生的《狼圖騰》,我的山東青島老鄉揚志軍先生的《藏獒》。

  雖然我反對狼性的吃人,狗性的愚忠,以及餘秋雨先生的反儒言論。但我還是要誠懇地說:《文化苦旅》《狼圖騰》《藏獒》三部作品內,所蘊涵的咱們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仍然是我學習的榜樣。魯人



相關焦點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從董仲舒建議漢武帝「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開始,儒學經學化的形態大概就已經比較明確地確立了。到了宋明理學時期,儒家又被道德形上學化,跟我們今天講的哲學的形態比較相似,所以儒家的哲學化也成為一個向度。儒家的政治化更不必說了。前年,李明輝先生和大陸的儒家學者有一個辯論,圍繞心性儒學還是政治儒學,經澎湃新聞採訪和跟進,在學術界也引起很大反響。
  • 趙法生:大眾儒學的鳳凰涅盤
    西周禮樂雖然文質彬彬,極一時之盛,同樣是「禮不下庶人」。儒學走向大眾的歷史轉折點是孔子在民間開創私學,在王官之學衰微的歷史背景下,孔子開始民間講學,首次將原先禁錮於廟堂之上、作為王官貴族文化特權的六藝之學傳播到民間。孔子的民間講學無疑是大眾儒學的歷史起點,它在儒學發展史上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孔子的私學拆除了貴族與平民之間的教育壁壘,開創了大眾儒學的先聲。
  • 一個「樂」字讓餘秋雨翻車,遭萬人批評,古字發音該被「捨棄」?
    出版了一系列優秀書籍,如:《中國文脈》《山河之書》《千年一嘆》《文化苦旅》等,1985年他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緊接著,1986年他又被選為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本來他的發展一切都十分順利,可他卻選擇了"離開"。
  • 餘秋雨: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方位上,看這莽蒼大地,山重水複
    1999年12月,正當餘秋雨歷險考察從中東到南亞的古文明的時候,一篇《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橫空出世。隨後陸續出現了1000多篇指責餘秋雨的文章,諸如《餘秋雨是文化殺手》、《藝術的敵人餘秋雨》等。面對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無端誹謗,面對讀者的誤解,餘秋雨選擇行者無疆,毅然繼續自己的文化苦旅。清者自清,一直到事情平息的許多年後,餘秋雨才寫了一篇文章講述被誤解的這段往事。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為什麼餘秋雨能夠保持如此淡定從容?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的散文作者一方面深受西方現代散文學派影響,另一方面很多作者的文字還在述說山水花鳥這樣的「高雅」。
  • 儒學博通 文詞秀逸
    筆者曾對「文儒」形成做過初步探討,認為「文」與「儒」的結合,是以儒學所推崇的禮樂文化的宏闊背景為文化淵源,併兼容政治性、思想性和文學性,同時又與儒學在歷史發展中顯示出的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思想胸襟密切相關。這是我國古代特有的政治功利、文學審美和思想學術三者融通的文化基礎,更是我國關於「文」之理念有別於西方純文學觀念的文化根源。
  • 人民日報:儒學比西方經驗主義更具經驗意義
    帶著這樣的疑問,《人民日報》11月7日的刊文中指出,儒學在關係結構中確立的人的觀念,可以成為西方個人主義的強有力替代。文章末還提出,儒學比西方經驗主義更具經驗意義,是因為儒學產生的基礎是徹底經驗性的。《論語》對孔子的記述,本身就是一個範例。時移世易、人事代謝,儒學卻能穿越歷史煙雲,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在我們這個時代,儒學仍然是世界文化秩序變革的重要資源。
  • 魏晉南北朝期間,儒學幾乎蕩然無存,由無賴之風轉而為清談虛議
    魏晉南北朝期間,儒學幾乎蕩然無存,由無賴之風轉而為清談虛議。清談之風漸熾的另一個原因是佛教的興盛。佛教給個體以心靈的恬淡之感,從而使儒學的宏大敘事轉變成了自我審視。士人的無賴之風可由範曄的行節來說明,清談虛議則可由顏之推批判的"治官則不了,或家則不辦"現象來形象地描述。無賴之風的興起有利於大動亂之後統治的勉強維持,可以說,是一個政治上的權宜之計。
  • 大陸儒學何去何從:必須面對西方的挑戰,做出自己的解釋
    我的態度是,儒學當然要實行現代轉換,但怎麼轉,有許多具體問題需要討論。我希望,未來大陸儒學的發展,多朝這個方向努力,多研究些問題,少一些空頭的立場之爭。清末魏源作《老子本義》,在《論老子》一文中稱《老子》是「救世書」,嚴復稱「《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王國維視《老子》為「專制君主之戒」。陳寅恪先生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撰寫審查報告時提出「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穫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
  • 年輕人認為儒學是昨天的,這個老外要讓你知道什麼是「做中國人」
    除了穿著西裝、從不搖頭晃腦之外,他活像古裝劇裡的私塾先生,非常標準的普通話裡,經常夾帶著一串串來自中國先秦典籍的古文。這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腦海中形成了一幅「很有魅力的」畫面。他覺得,相比安樂哲,在場的提問者倒顯得更像外國人。「這就是我們現今的狀態,一位外國人有著強烈的儒家立場,而在座的各位中國人卻對這樣的立場有自己的疑問」。在中國,人們更多地稱安樂哲為「儒學家」。
  • 東漢大儒的尷尬:外戚幹政,皇權爭鬥,儒學困在了學術和皇權之間
    其實董仲舒之後的儒術很駁雜混亂,家法和師法都不統一,並且有很多小人曲意逢迎統治階級,這都將立志發揚儒學的大儒置於學術研究以及官場皇權鬥爭之間,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儒學文化的發展。 2、學術爭議頗大,統一儒學思想絕非一人之力。 劉秀的江山基礎與西漢不同,他是基於各豪強之力,逐漸合併建立的東漢政權。
  • 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百六十天,我有什麼收穫?
    恰逢年初疫情影響,於是下定決心把康德的「三大批判」啃下來,首先就是《純粹理性批判》。自知對哲學的理解也不過門外漢剛跨進門的水平,直接上來就讀康德原文,不但吃力,而且也不會理解各種話外之意。還好找到了個拐杖,鄧曉芒先生曾經在他的課堂上帶著同學逐字解讀過《純粹理性批判》,而後來將課堂的錄音整理成冊,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句讀》,除了解讀康德字面意思之外,還穿插了很多當時時代的背景以及康德的言外之意。
  • 關於加拿大海豹屠宰的謬論與事實
    謬論:海豹捕獵是人道的。事實:獸醫們說海豹捕獵本質是不人道的。2007 年,一個由獸醫和動物學專家組成的專門問題小組對商業性海豹捕獵進行了研究。謬論:海豹捕獵是重要的經濟活動。事實:海豹捕獵是利潤極低的經濟活動,並可輕易淘汰。加拿大政府估計有 5000 至 6000 加拿大人的部分收入源於海豹獵捕活動。顯然,海豹捕獵者為商業漁民,通過捕獵海豹所得收入通常不到他們年收入的 5%—其餘的收入來源於漁業。
  • 研討會|宋明理學與江南儒學的建構
    2020年11月21日,「宋明理學與江南儒學的建構——暨上海儒學院第四屆年會」宋明理學專場在上海財大豪生酒店順利召開。本次年會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上海市儒學研究會主辦,由青浦-復旦江南文化研究院協辦。
  • 僅次於魯迅先生所寫的《吶喊》,《邊城》為何獲得如此高的成就
    如果你年輕一定要讀一下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體會最純真的愛情是深夜樣子。首先,從思想內容上看,《邊城》寄託著沈從文先生「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 「雙11」名人淘書攻略:餘秋雨馬雲董卿力推書單
    魯迅先生在《讀書雜談》中提到了年輕人應該如何選書,在他看來應根據個人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對學生而言,在學好課內知識的同時不妨看看其他領域的書籍,增長見識,豐富自己的閱歷,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老舍先生的選書法很特別,他認為「『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們在「淘書」的時候,也可隨心一些,書中的某個經典段落沒準就能啟迪我們的人生。閱讀的深淺,不在於閱讀的數量,在於我們是否有真正領悟其內涵。  餘秋雨:讀書要「畏友」  「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
  • 學習儒學這麼多年,你了解「內聖外王」的真正含義嗎?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被稱為「中國新儒家」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在《中國哲學簡史》說:【內聖,是說他的內心致力於心靈的修養,外王,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這不是說他必須是一國的政府首腦,從實際看,聖人往往不可能成為政治首腦。】
  • 建構論唯理主義與批判的理性主義之辨
    如果建構論唯理主義者尊重社會或者群體中每個人的偏好和基本權利,接受公共生活中推行「同意」原則,他們就不得不朝著批判的理性主義者靠攏。 二 批判的理性主義承認人的理性的局限性 哲學家波普爾是哈耶克的好友,他強調進化論的理性主義或者批判的理性主義。批判的理性主義強調真理是相對的,不能絕對把握,只能通過試錯來不斷接近真理。
  • 《心經》白話譯文(餘秋雨版)
    《心經》餘秋雨先生白話譯文 :能夠自在地進行觀察的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深度修行中以最高智慧(般若)獲得觀照,發現世間種種蘊集(五蘊)都虛空無常。一切痛苦和災厄都可以度過。 舍利子啊,物質形態種種顯示的「色」,全都等於「空」。
  • 餘秋雨 | 原野孤馬
    河中遊弋著很多鱷魚,只等待馬匹掉隊,成為它們的口中之食。這匹小馬,跟隨著它龐大的家族,開始渡河。所有的長者都渡過去了,而且都上了岸。唯獨它,雖已渡過卻攀不上岸,水中的兩條鱷魚,正悠閒地向它遊去。它的家族成員,那些長者,都看到了這一切,它們回頭,略加關注,但只放緩了腳步,卻沒有停步。它們終於集體扭過頭去,去追隨一個高大的目標。被放棄了的小馬自己沒有放棄。
  • 美媒揭秘五個關於閃電的謬論
    美國《地球天空》雜誌網站8月26日發文揭秘了五個關於閃電的謬論。內容摘編如下:雖然閃電在一年中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但大多發生在夏季。今年到目前為止,報告有26人被閃電擊中,其中12人死亡。從安全的距離看閃電可能很酷,但在美國,閃電每年導致20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一些倖存者終生遭受神經損傷之苦。有一點是肯定的:雷暴期間,室外沒有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