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活動狀態的小小說文體建設與批評的基本原則和理路...

2020-11-25 南開大學新聞網

  從邏輯上說,任何文學文體,只要有人使用和閱讀,有批評家予以評說,就處於活動狀態。文學經典至今依然被人們誦讀的實質是經典價值的延伸,也表明其處於活動狀態。那麼,為何特別提出小小說文體的活動狀態呢?這緣於它的特殊之處:發起於民間且參與者眾;活動方式及藉助媒介更加多樣化;活躍程度更高;批評與文體理論缺乏;既有的著作和教科書對之尚未有文體概念及特徵的明確界定和表述。既有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四大文體分類下的小說,有長篇、中篇和短篇的區分性界定,卻沒有小小說。來自經驗層面的小小說創作現象對傳統文體分類理念提出了挑戰,呼籲全新的視野和原則。正視、回應並解決現實問題而不單純從觀念和理論層面進行推導,此乃文學理論創新的不二法門。

  一、小小說文體在當下的活動狀態

  文學活動論是我國新時期的重要理論創穫,從互動關係角度看待文學活動,這是選取小小說文體,發現和憑藉其活動狀態作為解決文體理論問題的出發點。那麼,在互動關係中可概括出活動各方面怎樣的特徵呢?

  小小說在中國語境中是楊曉敏提出的概念,提出前並未在世界範圍和中國傳統文論資源內進行系統的學術梳理,僅以樸素的「小小說是平民藝術」定性,其中有三個關鍵點值得思索:其一,將小小說自動列為「藝術」,即康德「詩的藝術」。如此表述是因為「詩的藝術」僅限定在文學大類概念下,小小說置於文學系列哪部分尚在討論中,使用「詩的藝術」具有分析的緩衝作用。其二,以「平民」限定此種「藝術」。「平民」概念具有理解和闡釋的彈性,既與精英、大眾對應,又從寫作者角度與職業作家對應,有號召力和凝聚力。其三,「平民」概念與字數規定為1500—2000字之內的短小敘事相關聯,「小」易於把握,可為藝術又可讓普通人「上手」。

  綜上,可將小小說概括為民間自動發起的語言藝術形式。目前的民間文學理論已突破了民間文學口頭語言方式的限制,口頭語言與書面文字的差異絕非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的根本區別。以戶曉輝的民間文學的文藝美學觀念看,民間文學主體有兩個層面,即實踐主體的民間文學層面和實踐主體的人的層面。後一層面形成了「我們」的心理聯盟:「我們」是民間文學體裁敘事的發生條件,既作為現實對話的複數人稱,也作為體現心理認同感的第一人稱,「我們」在最廣大人群中產生了天然的親切感。以此理解小小說活動,作為倡導者和參與者的「我們」在「藝術」和「平民」的涵義下聚集,形成彼此的默契。

  小小說的創作活動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的便利以處於動態中。從突破傳統的文學傳播看:其一,利用《小小說選刊》等紙媒刊物,刊物發表後繼而以小小說專門的公眾號推送。其二,廣泛利用公共傳播媒體。公眾號和廣播以刊發小小說作品及其鑑賞為主,生活狀態與文學欣賞渾融一體。其三,以鄭州為中心舉辦小小說培訓班和採風等活動,普及和研討小小說作品及其文體特性。其四,編輯出版大量小小說選集。

  從創作主體角度看,馮驥才、聶鑫森等傳統作家加盟了小小說創作,主要緣於他們意識到小小說是激發藝術靈感的新形式。更多參與者則是此前無文學創作經歷,小小說字數少、似乎容易上手鼓勵了他們,其中很多人後來成為大家認可的作家。此外,賈平凹、汪曾祺等原來歸為短篇小說的作品,小小說文集和公眾號以小小說名之並再次發布或推送。

  從評論者的角度考察,相當數量的小小說創作者,即時地、平等地或以藝術談或以評論的方式參與小小說評論,創作者和評論者不分彼此、融合為一,頗似我國古代文人雅聚,以詩詞互相唱和。

  二、小小說的文體追溯與理論資源

  從世界文學視野看,小小說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小小說起源於早期人類口傳故事,包括古希臘的伊索寓言和古代中國的諸子寓言在內,文學搖籃期都存在類似小小說的文體。現代意義的小小說文體起源於西方,19世紀中期以來,小小說寫作開始在美國興起,至今小小說已成為世界文學主流經常出現的文體。

  我國現代意義的小小說活動,萌芽於吸收和借鑑西方先進文化的五四時期,至今已有四次高潮。20世紀80年代以來第四次高潮才開始賦予小小說以精彩的文化意義。這一時期的歷史和科學背景,都給小小說文體興起提供了肥沃土壤。創作與閱讀活動呈爆發式增長的同時,對於小小說批評實踐與理論的探討也不斷湧現,出現了建立「微型小說學」提議。但受傳統文學觀念影響,理論建設至今處於缺失狀態。

  作為語詞的「小說」和文體的「小說」涵義不同,但兩者所蘊涵的觀念具有深層次相通。作為語詞的「小說」的基本涵義是敘事、零碎的話語等。「小說」一詞的涵義可概括為:道聽途說的閒言碎語,即人們生活狀態本身,小說之詞起到了溝通和傳播信息以及聯絡感情的作用。此「小說」常以近處取譬,可見其喻說元素,這些均是作為文體的小小說的必備元素和基因,由於與大道相對立的碎語屬於普通百姓,這給予「小說」最初的低調定格。

  作為文體的小說觀念,據李劍國考察,早期小說觀包括了小說文體和小說功能兩大塊。文體方面包含:短小;小說是寬泛的類名,包含議論和敘事等不同體別;小說內容叢雜;小說主要來源於「街談巷語、道聽途說」,淺俗,不可信。功能方面包含:倫理功能,主要為「治身理家有可觀辭」的倫理功能,「觀風俗,知薄厚」;知識功能,即「以廣視聽」的政治功能;「遊心寓目」的娛樂審美功能。可見古代文論和現今的文學史家總是從與功能相互辯證的角度談論文體。

  三、立足價值論回溯本體論:小小說文體建設與批評的基本原則

  筆者信奉如是文學理念:將文學看作人們融認識、意志和情感為一體的能動性活動,是人們基於但又不滿足經驗世界而創造的超驗世界。人作為存在的出發點和皈依,能動性實踐是人們基於經驗世界創造超驗世界的動力,這就將美學層面的認識論、價值論和本體論以及理論抵達的人生論綜合為整體,以實踐貫通始終。那麼,立足文體建設和批評,價值論和本體論兩者之間應從哪個角度介入呢?前面已論證了小小說的活動狀態,因此理應從活動論入手。遵從文學活動各要素互動的現實,活動論是以動態的眼光,看到世界、作家、作品和讀者四者之間的聯繫,更看到作家的創作目的支配和規定文藝的顯現方式。人們從事小小說活動有怎樣的價值?這是構建理論的起點。

  在討論小小說文體建設與批評的基本原則時,應將文學活動的作用置於具體社會歷史語境中,第一,立足活動性質的經驗層面又超越經驗層面,從我國文學發展的歷史延伸到當下;第二,小小說既然是文學體裁,應以文學的一般規定性看待;第三,區分小小說活動與文體兩個概念,活動依託建設中的文體,文體依託活動逐步得到成熟,這一思路符合文學是特定社會人們能動性實踐的觀念。

  四、基本原則所啟發的小小說文體建設與批評的理路

  文學文體是自然發生、形成規模和影響,後經理論家概括而成。現代文學理論認為「文學類型的理論是一個關於秩序的原理」,「關於秩序的原理」即理論家概括所致。自然發生絕非憑空發生,而是在與某種已有文體的複雜關聯和繼承基礎上發生。因此,對文體的認識,包括對新文體發生的主客觀條件的考察和把握非常必要。從「移用」的「移」、「通變」的「變」角度,可以構成想像力的自由活動與悟性協同運作的某種文字樣式的一套話語。小小說畢竟是新出現的文體,在體現「移」、「用」、「定體則無」方面較為複雜。

  既然主體包括作為「我們」群體的寫作者、閱讀者和評論者,那麼,圍繞主體活動的小小說可以建構怎樣的範疇?依託「小」是一個思路,即回到更基礎的範疇。我國古代劉勰的《文心雕龍?隱秀》可為啟發。張少康將「隱秀」看做「文學形象的藝術特徵」範疇,由作品的「藝術特徵」可進入文體範疇。但筆者查閱近年來對劉勰《文心雕龍》的研究,發現學者們有從更加自由靈活的角度理解「隱秀」的趨勢,比如從文學語言表現功能、意象論、風格和寫作策略等多種角度來理解「隱秀」。這啟示筆者有理由將「隱秀」從單一的本體論中解放出來,將其看做主體選擇的結果。寫作者隱什麼、秀什麼呢,這體現在選材中,也體現在寫作者感興趣和熟悉的生活面,更體現在處理題材的角度。從閱讀者來說,他讀出了什麼,沒有讀到什麼,也是「隱秀」的問題,這就與闡釋學的觀念和思想方法貫通了。小小說是最適合用「隱秀」來看的對象,小小說所有元素都是「隱」的對象,不過因寫作者各自選擇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本,如此,「隱秀」就成了立足活動主體和文學活動論全部環節的文學批評範疇,是面對小小說作品應該採用的批評範疇。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批評》2019年4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雨楠/摘)

相關焦點

  • 201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文體觀念文獻整理與...
    201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文體觀念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 2019年03月23日 13: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陸航 趙立凡 字號 內容摘要:201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形態和基本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不是過渡性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體現,具有獨立的社會形態和基本特徵。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總結中國長期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開闢的一條由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農業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徑和航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載體,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當代中國的體制模式,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體現。
  • 論堅持系統觀念-中國社會科學網
    這是未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指導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五個原則中,堅持系統觀念是其中之一。提出堅持系統觀念,這在黨的中央全會和黨的重要文件中還是第一次。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大亮點,是黨的理論創新的一個創新點,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方法論的豐富和發展。深入學習領會這個原則,對貫徹落實好五中全會精神,做好「十四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 春城職工活動有了好去處!昆明市又一批五星級春城職工文體活動服務...
    今年9月,昆明市總工會採用分類摸底調查方式,按照工會自有類、國企類、行政事業類、可合作的黨群服務中心類和民營類5種類型,完成了14個縣(市)區、市屬、縣區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和5個開發(度假)園區的1356家職工文體活動場所分布和設施配置基本情況的全面統計分析。
  • 現代新詩批評的中國形態建構
    五四文學革命前兩年,胡適在美國綺色佳、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就和他的留學生朋友任叔永、楊杏佛、梅覲莊等反覆討論如何改革中國文學及作新詩的問題。正是在「一日一郵片、三日一長函」的往復切磋、爭論中,胡適逐漸明確了「白話詩」的概念,對新詩的語言、形態、作法有了清晰的認識。這種中西交錯的語境、新舊爭論、通過重審傳統以求新的可能的狀態,正是新詩發生的基本場域。
  • 計算創造力與計算批評——淺議一種落地的AI批評如何可能
    也就是說,在AI「作詩」時,模型和算法仍然來自於人,來自對大量古詩佳作模板的「習得」,這些模板體現在句法生成的規則層面上。從理論上講,受訓之後的模型完成的是一種「集大成」之作。所以有批評家說,不妨將AI寫的詩當成「行業準入」原則,寫得不如它們的就不配為詩人。這當然是笑談,但從現階段大部分機器作詩的機制來講,卻不無道理,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然沒有理由比前人寫得差。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特點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胡錦濤總書記在「12·18」重要講話中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既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又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和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強調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任務
  • 《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度好文章評選活動公告
    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動理論和學術創新,自2021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將開展《中國社會科學》年度好文章評選活動。評選活動方案如下:一、文章遴選範圍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第1—12期刊發的全部文章。二、評選標準1.
  • 小說文體知識講與練(附答案)
    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觀點,人們公認的科學原理、定理、公式,某些經過實踐檢驗的、廣為流傳的諺語、格言和成語等。他認為中國古代小說的概念到了唐傳奇時才真正孕育成熟,「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於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豔,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 魯迅認為唐傳奇真正具備了小說「有意識地講故事」的特徵,而且為了講好故事,開始注重語言和修辭的「文辭華豔」「敘述宛轉」等「主體性」元素,並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文體。
  • 踐行四十年的「中國文藝復興」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李遇春將中國文學傳統從「對象」轉化為「方法」,源於深刻的問題意識。作為研究「對象」,中國文學傳統只是靜態的對象化存在,作為「方法」的中國文學傳統,則是審視既定話語模式的一個重要支點,可以藉此將流行的文學史觀和批評話語重新問題化,進而在古今通變與中西融合的視野中豐富我們對百年中國文學的整體認識。
  • 孫佔元: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原標題: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毛澤東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對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如何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個基本問題進行了艱辛探索和系統回答
  •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C.利用、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能力的範疇  D.進行政治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能力的範疇  2.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內容  D.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  4.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不同點是  A.自然規律是由客觀物質和力量決定的,社會規律是由人們的思想動機決定的  B.自然規律沒有階級性,社會規律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  C.自然規律是自發實現的,社會規律要通過人們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實現  D.自然規律存在於自然界
  • 維新派的科學思想,最小能夠體現到詞彙文體的變革
    導語:維新派的科學思想,最小能夠體現到詞彙文體的變革戊戌維新時期,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新事物、新概念雨後春筍般在社會上出現了。這種變化首先反映到人們相互交流的語言文字中。首先是文體方面的變化。科學的傳播要求淺顯、易懂、通俗的文體,傳統的文言文體裁是不適合科學技術發展需要的。科技文章重在說明問題,不像政論文或八股文一樣引經據典,令人費解。在戊戌維新時期,維新派提倡白話文,建立一種語文合一的文體,其目的在於提高民眾的文化普及率。這自然也包括科技知識的宣傳和普及。譚嗣同撰寫的《瀏陽麻利述》等科技文章,要比他的其它文章通俗得多。他在南學會的一系列演講更是淺顯易懂。
  • 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在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協調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件。中國的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歷史地位及其重大意義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著重就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作一探討。從總體上看,我國即將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9.2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9年第2期目錄  「創造性叛逆」:本意與誤釋——兼與王向遠教授商榷  摘要:「翻譯總是一種創造性的背叛」是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皮提出的一個觀點。   範式創新與本體論話語——對譯文學的一個批評  摘要:譯文學是中國學者王向遠教授在近幾年針對譯介學而提出的一種翻譯理論話語,其核心是以譯本為中心展開翻譯文學研究,通過使用眾多經過重新闡釋的概念,考察譯文的生成和譯文的評價。
  • 教授批評玄幻文學 博客文壇再掀「口水戰」
    陶東風教授:玄幻小說「裝神弄鬼」6月18日,陶東風發表博客文章《中國文學已經進入裝神弄鬼時代》,以《誅仙》、《小兵傳奇》、《壞蛋是怎麼煉成的》等為例,對正火爆的玄幻小說「開炮」,聲稱玄幻文學完全顛倒了自然界和社會世界的規範。
  • 【四史學習教育】紅軍的建設和作戰原則的基本形成(二十七)
    在紅軍反「圍剿」期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認識到「圍剿」和反「圍剿」鬥爭不斷反覆的規律,及時實行由以遊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的轉變,並實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原則。紅軍反「圍剿」的勝利,是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思想的勝利。這種戰略戰術思想,是在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 西安財經大學2021年寒假社會調研活動
    六、調研項目要求(一)「五位一體看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成就觀察專項實踐活動結合專業所學和興趣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個領域任選其一,聚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五大領域政策舉措、發展現狀和歷史成就開展雲調研。
  • [中國社會科學網]顧亞奇、張旭:新文科建設中的「新藝科」之思
    同樣,「新藝科」需要發現新的研究對象,探索新的研究範式,適應新的社會需求。在交叉融合和技術驅動之下,傳統藝術在網際網路、智能媒體賦能之下,生產方式、表現形態、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藝術邊界日益模糊。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深度嵌入悄無聲息地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認知模式與應用場景,「新藝科」的建設與發展首先應當重估變革了的藝術生態。
  • 浙江省2008年4月自學考試中國革命與建設真題
    這句話的含義是(  )A.敢於和善於走自己的路B.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C.徹底批判經驗主義D.徹底批判主觀主義22.鄧小平認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  )A.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  B.四項基本原則C.社會主義制度  D.自己的發展23.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