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傳濤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認為中國應該制定科學的外語教育戰略。張樹華說,重視和學習英語只是一種手段,是基於我們改革發展的需要,一些教育部門和機構卻本末倒置,將它當作了唯一的目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深受其害,荒廢正常的學業,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量遭到毀滅性打擊,漢語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3月12日中國網)
英語熱登上「兩會」舞臺,早已不是第一次了。但是,無論我們是多麼地痛恨英語,英語考試都在那裡,不離不棄。無論是四六級考試,還是晉職稱考試,無論是出國考試,還是為如期能拿到一張畢業證,都必須要把英語先學好。展現給外國人的一幅壯觀景象是,無論你身處大學、中學還是小學,抑或是幼兒園,都會在清晨聽到誦讀英語單詞的聲音——英語文化,已經滲透到了中國的每個角落。
多學一門語言沒什麼不好。更何況,英語現在是世界上公認的世界語言。可是,像我國這般全民學英語的壯觀景象,以及學後超低的使用率現狀,就極不正常。對廣大國人而言,不僅僅帶來了極大的學業負擔,對社會資源構成了極大的浪費,更對我們的國語漢語構成了危機。站在東西方語言及文化層面分析,既反映出了漢語在英語面前的不自信,也反映出了「西方壓倒東方」的世界文化結構。
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漢語使用已經日益粗鄙化。曾經有研究人士對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央戲劇學院319名學生進行了一項測試,結果顯示,在語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學生不及格,68%的學生得分在70分以下。對我國某文科大學部分學生的專項調查發現,66.2%的人存在信件書寫格式問題,86.5%的人存在行文語氣問題,100%的人存在語法問題。雖然說,漢語水平差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可有一個原因從來都不應該忽視——全民學英語,佔用了本應用於漢語學習的時間和資源。
據統計,我國每年報考英語四六級的人數均超過600萬。這還不包括研究生考試、職稱考試、出國考試等多種考試。學習英語,並沒有原罪,可是,讓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要學英語,並且還有學校規定「不過四六級不給畢業證」,就非常不合理了。更悲催的是學後超低的使用率。我國學習過英語的人,早已過億,可據教育研究機構人員及語言教育培訓機構人員估計,中國目前能夠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人不會超過200萬,這意味著中國絕大多數的英語學習者,在時間、精力、經濟方面大量投入後,沒有收到好的成效。
改變當下的英語熱現狀,在筆者看來,必須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在種種考核體制中,改變英語分數在考評過程中的作用力,讓英語學習失去「體制的推動力」,淡化強制學習;二是,在年齡較小的學習段比如說幼兒園和小學,禁止學英語;在大學之中,把英語由「必修」改成「選修」。
漢語與漢字,是我國的文化密碼,是東方文明構成的最基本因素。要想守住我們的文化密碼,就必須要遏制當下的英語熱。如果英語繼續強勢下去,而漢語教育仍然自認為在國內「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想必漢語會在英語面前繼續式微下去。
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
qilushiping@iqilu.com;
網上投稿;請關注
齊魯時評官方微博。
齊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山東廣播電視臺下屬21個廣播電視頻道的作品均已授權齊魯網(以下簡稱本網)在網際網路上發布和使用。未經本網所屬公司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東省廣播電視臺下屬頻道作品以及本網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繫本網,本網確認後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
詳細聲明請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