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我們使用的語言會決定我們的思維方式嗎?

2021-01-08 家長別焦慮

關於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你知道多少?語言真的可以決定我們的思維嗎?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是否會有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呢?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多種語言,他/她的思維有有何不同?

作者:Kay

整編:澤小童編輯部翻譯整理

轉載請聯繫澤小童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內容

美國人薩丕爾及其弟子沃爾夫提出的有關語言與思維關係的假設,所有高層次的思維都依賴於語言。每一種語言都由文化規定了形式和類別,人們不僅根據這些形式和類別進行交流,而且用以分析現實,注意或忽略某種關係和現象,梳理自己的推理並構建自己的意識。

薩丕爾 -沃爾夫假說的核心是人的語言影響了人對現實的感知,後人又將該假說分為強式和弱式。

強式即語言決定思維、信念、態度等;語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維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弱式假說並不是說語言限制和決定思維,只是強調語言確實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認知,這一觀點使我們認識到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思維, 並且認識到環境對語言形成的重要性。

它是這一理論的初始假說,即強調語言在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弱式即語言反映思維、信念、態度等,或者語言並不完全決定思維,但是卻影響認知和記憶方式,影響人們從事思維的難易程度。

所以,討論語言究竟如何決定或影響思維和文化,使人們更深刻地認識語言與思維和文化之間的關係,更加重視語言對文化的影響,語言對思維的影響,對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心理學甚至語言教學都有一定的意義 。

由於語言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沃爾夫還認為,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對世界的感受和體驗也不同,也就是說與他們的語言背景有關,這就是語言相對論。

由薩丕爾-沃爾夫假設的這種強假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根本沒有真正的翻譯,學習者也不可能學會另一種文化區的語言,除非他拋棄了他自己的思維模式,並習得說目的語的本族語者的思維模式。

討論

該假說在語言學界引起熱烈爭論,同時,這也是學者們第一次從將語言和思維聯結在一起思考兩者的關係——語言是人們思維的載體,是物理層面的存在,而思維則是精神層面的概念。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提出,也為父母們引導孩子認知方面和語言習得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話說回來,作為一個假說,該理論的內容到底人們可以信幾分呢?下面通過舉例進行簡要的說明。

首先,強勢假說忽略了一點:它將語言從人們的生活當中孤立出來,而實際上,會對人們的思維造成影響的因素有很多,人們各自生活的社會背景、家庭環境、受教育程度等。

在我國,學生們要求掌握英語為第二外語,這也使得部分學生的言語表達變得西化。

舉個例子,請看下面的兩個句子:

(1)他的毛衣被蟲子蛀了幾個洞,他覺得很難過。

(2)對於他來說,毛衣被蟲蛀了幾個洞這件事,使他覺得很難過。

句(1)的表達是中式表達,以事情發生的時間先後順序作為句子的邏輯,這樣的敘事表達弱化了句子的邏輯性——可以看到,句(1)隱去了句子中的因果關係,沒有直接用「因為-所以」這對關聯詞。

句(2)的表達是偏西化的表達,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句(1)和句(2)兩句話表達的意思相同,但能明顯發現句(2)的表達方式更加繁複、拗口。

這是因為我們不習慣這樣的表達方式,句(2)的書寫套用了英語的從句結構。在英語的表達當中,重視結構性和語法。故而英語句子總會以邏輯比較緊密的形式展現(一些詩歌的表達除外)。

為什麼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式有差別?這就與今天的主角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相掛鈎了,正如這一理論所提出的那樣——人們的思維會受語言的影響。

但上面的例子也說明了,人們的思維不僅僅受語言影響,也可能受所學知識影響。中國學生也有可能會用偏西化的方式進行中文的表達。語言決定論對於實際情況來說,是孤立且片面的。

結論

從語言與思維的關係角度看,弱式假說所提出的語言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描述了兩者的關係。

但由於強式假說過分強調語言對人的思維 方式和文化的決定和制約作用,甚至認為人類實際上是受制於語言的,而忽視思維對語言的影響作用。因而強式假說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不足:人們的思維在許多方面具有共性;語言不能決定世界觀;語言結構不能制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語言並不能決定人們的文化觀念及意識形態。

所以父母們不用擔心讓孩子多學外語會導致孩子思維混亂,在認知方面產生問題。抓住孩子0-7歲這段語言習得的關鍵期,有助於孩子掌握一種或多種語言。

參考文獻:

·梁海英.從語言與思維的角度再論薩丕爾-沃爾夫假說[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66-68.

·曹曉安.從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看語言對思維和文化的影響[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7):122-123.

相關焦點

  • 語言與思維方式特性
    語言影響思維模式,前人已經意識到,即薩丕爾·沃爾夫的理論。但是其理論並不是很深入,且影響力有限。人們對於這個理論的爭論重點還在於其正確性及具體的詞語與思維對應性,二是其理論沒有人向前再邁一步,探討具體有哪些影響以及影響深度。所以我們可以對這個理論進行一些詳細討論和思考。先說中文。中文在世人眼裡是獨特的,是世上正常大範圍使用的唯一表意文字。
  • 你說的語言會影響你的思維嗎?
    著名的語言相對論假認為語言的語法和詞彙會影響使用者對世界的特殊思維方式。這個假說堅持認為語言決定思想,但是這一說法遭到了大多數學者的反對。對這一理論最簡單的解釋方式就是如果一種語言有某個概念的特定詞彙,而另一種語言沒有,那麼該語言使用者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
  • 思維方式:線性思維並不足以支撐我們認識世界
    這就是典型的線性思維思考的體現。那為什麼說線性思考是陷阱呢?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正如馬雲的成功,跟他的個人能力,情商以及格局都有關係,而絕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當時沒有電商。如果我們執著於線性思考,那麼很有可能會遭遇意想不到的困境。雖然線性思維弊端明顯,但我們很難完全擺脫線性思維的控制。因為線性思維是邏輯思維的基礎,這也跟我們接受的應試教育有關。對於知識,我們通常是線性地輸入和輸出。
  • 如果一門語言瀕臨滅絕,我們應該保護它嗎?
    可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會在越來越多的語言滅絕時有一種丟失非常寶貴東西的感覺。與此同時,保護絕大部分語言又是極其浪費時間和資源的事情。這顯然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問題,而我試圖找到答案。如果用最簡單的方式定義少數語種,那它應該是使用人數在某個國家或者地區不超過總人口數一半的語言。按照這種定義,全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普通話將在很多國家成為「少數語種」。
  • 我們的思維謬誤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按照某種思路得出的結論不恰當,但又弄不清為什麼不恰當;有時,名人、媒體甚至學者發表的觀點結論,會與常識發生衝突,然而我們卻無法完成準確的判斷。臺灣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冀劍制所著的《可笑的思維謬誤:批判性思考與查錯神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讀者講解了常見的思維謬誤,並引入了「查錯神經」的概念。
  • 什麼決定了我們的智力?
    原來,決定智力的不是大腦的某個區域的特殊結構,而是基因。現在科學家都認同,人類智商主要由基因決定,剩下的小部分受家庭、教育等後天環境影響。這就解答了哈維的困惑,之所以他沒法找到愛因斯坦大腦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他的測量方法不正確,用顯微鏡是沒法看到基因的工作方式的。
  • 科學研究:語言影響思維模式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在就已經有人給出來答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語言相對論往往被稱作「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在語言相對論中,Sapir-Whorf假說是最全面的一個人類語言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具體來說,它影響著人們如何編碼、呈現和回憶有關世界的信息。在語言相對論中,語言決定思維:沒有語言,就沒有思維。語言的特點決定了人們是否能思考某事。
  • 詞彙對人認知的影響: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主觀判斷?
    語言會影響思維嗎?這就是著名的語言相對性假說背後的問題。該假說認為,一種語言的語法或詞彙賦予說話人思考世界的特定方式。   該假說最極端的說法是語言決定思維。但是這一說法遭到了大多數學者的反對。
  • 你的語言影響你的思維嗎?有趣的「俄羅斯藍」案例給你答案
    參考消息網1月25日報導《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1月15日刊登了題為《語言影響我們的所見》的文章,作者為凱薩琳·考德威爾-哈裡斯,文章摘編如下:你說的語言影響你的思維嗎?這正是「語言相對論」背後的問題,這個著名的假說認為,一種語言的語法或詞彙把特定的思維方式強加給使用者。
  •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我們從口中說出來的是一個詞,但它背後有一大堆的感覺和認知。如果你經常使用多詞彙的方式,用解釋、描述的方式跟孩子交流,他會聽到更多詞彙,而且他對任何一個名詞、一個動詞、一個形容詞的感受和別的孩子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 逆向思維的語言,在生活中的實際體現是什麼?答案:會聊天
    正如《小王子》的作者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說一個人可以通過思考將一堆亂石變成了一座宏偉的宮殿,那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思維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今天這堂課小編就要跟你解釋逆向思維的載體語言,你能想像在一天裡你不使用任何語言嗎?不使用語言並不是說你一句話都不說,保持沉默。不使用語言你的大腦的思維也要停止下來,因為我們的思維是一個一個的想法連接在一起,而裝在他們的就是我們的語言。
  • 秘密:思維方式決定了結果,別不相信!
    秘密:思維方式決定了結果,別不相信!——來自《秘密》。一個人暫時的成功可以歸因於他的運氣。如果一個人能長期成功,那他肯定不一樣。也許有人聽說過電視製片人兼作家朗達拜恩的名字,朗達拜恩在13年前有過一次不幸的經歷,她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 外星人根本不是「人」,它們的生存方式,顛覆了我們一貫的思維
    如今,科學家們以不同的方式確定答案。一些人使用大型無線電設備,一些人使用外太空探測器。假如我們發現外太空有生命,那會是什麼樣子?軟組織?還是說我們最初接觸的外星人僅僅是發射到太空的機器?他們的生物形態在幾百萬年前就消失了。全世界最高層次的科學家都在尋找答案和外星人。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在使用這些輸入法時都要按照規則臨時拆字,這個時間不僅長,而且在脫稿打字時嚴重中斷思維……因此廣大中國計算機用戶對於這一類輸入法認可度極低。」從初學五筆,到能夠每分鐘輸入 80 到 90 個字,需要大約兩個月的時間。而在使用五筆的過程中,如果不是對著現成的文稿打字,也很容易就切換到拼音輸入法。這似乎印證了吳軍的觀點,思維通常是以語音的方式進行的。
  • 人類7000種語言塑造7000種大腦認知體系:語言和思維的相互塑造
    有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的語言是否塑造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呢?羅馬的查理曼大帝曾經說過,「學會了第二種語言就擁有了第二種靈魂」。這種說法就是相信語言會塑造現實。但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朱麗葉說,「名字本來沒有意義,一朵玫瑰換一個名字同樣芬芳」,就是說語言不能塑造現實。這樣的爭論持續了幾千年的時間。但是,之前的爭論缺乏數據支持。
  •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程序設計語言?
    傳說人類建造通天塔觸怒上帝,上帝施法使人類語言混亂彼此之間無法交流。這就是說各種各樣的語言其實就是禍亂之源——只會導致交流的不便。可是看看如今的程序設計語言的數量,你會懷疑人類是否又在造「通天塔」了?真的有這麼多語言的必要嗎?我到底要學習多少種程序設計語言才夠用呢?
  • 語言與思維:語言影響存錢能力?
    本文轉自:語言與文化 天啦擼,經濟學家都開始研究語言學了!!!美國耶魯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Keith Chen發現:人們說的語言會影響他們的存錢能力!說中文的我們存錢能力又如何呢? 看視頻吧!
  • 16型人格分析:如果說性格決定命運!那你知道什麼決定性格嗎?
    16型人格分析:如果說性格決定命運!那你知道什麼決定性格嗎?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得到很多人認可。但是你知道一個人的性格裡面最重要的緯度是什麼嗎?很多沒學過心理學的人會認為是內向和外向!錯!內向和外向是性格裡最無關輕重的環節!真正決定命運是你的認知方式!
  • 批判性思維:告訴我們信什麼?做什麼?
    近年來,國內教育領域對「批判性思維」的關注熱情日益提升,特別是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頒布之後,人們注意到在「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之中,對科學精神做了這樣的表述:「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
  • 2115年我們會講什麼語言?
    1880年,巴伐利亞的一位神父創造了一種語言,並希望在全世界使用。這種新創的語言混合了法語,德語和英語的單詞,稱之為Volapük(沃拉普克語),但世界並不接受這種新語言。科幻小說經常幻想某一種語言會統治我們的星球,但社會發展並非如此,語言多樣讓世界充滿了歡樂,當今世界很少有人會希望這種多樣語言變成單一語言。但是,語言多樣也會造成問題,比如,聖經中關於通天塔的故事就將語言多樣化描述為神給予人類的一種詛咒,用於阻止人們相互交流。不過,現在還不用擔心英語將消滅其他語言,而佔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