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你知道多少?語言真的可以決定我們的思維嗎?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是否會有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呢?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多種語言,他/她的思維有有何不同?
作者:Kay
整編:澤小童編輯部翻譯整理
轉載請聯繫澤小童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內容
美國人薩丕爾及其弟子沃爾夫提出的有關語言與思維關係的假設,所有高層次的思維都依賴於語言。每一種語言都由文化規定了形式和類別,人們不僅根據這些形式和類別進行交流,而且用以分析現實,注意或忽略某種關係和現象,梳理自己的推理並構建自己的意識。
薩丕爾 -沃爾夫假說的核心是人的語言影響了人對現實的感知,後人又將該假說分為強式和弱式。
強式即語言決定思維、信念、態度等;語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維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弱式假說並不是說語言限制和決定思維,只是強調語言確實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認知,這一觀點使我們認識到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思維, 並且認識到環境對語言形成的重要性。
它是這一理論的初始假說,即強調語言在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弱式即語言反映思維、信念、態度等,或者語言並不完全決定思維,但是卻影響認知和記憶方式,影響人們從事思維的難易程度。
所以,討論語言究竟如何決定或影響思維和文化,使人們更深刻地認識語言與思維和文化之間的關係,更加重視語言對文化的影響,語言對思維的影響,對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心理學甚至語言教學都有一定的意義 。
由於語言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沃爾夫還認為,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對世界的感受和體驗也不同,也就是說與他們的語言背景有關,這就是語言相對論。
由薩丕爾-沃爾夫假設的這種強假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根本沒有真正的翻譯,學習者也不可能學會另一種文化區的語言,除非他拋棄了他自己的思維模式,並習得說目的語的本族語者的思維模式。
討論
該假說在語言學界引起熱烈爭論,同時,這也是學者們第一次從將語言和思維聯結在一起思考兩者的關係——語言是人們思維的載體,是物理層面的存在,而思維則是精神層面的概念。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提出,也為父母們引導孩子認知方面和語言習得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話說回來,作為一個假說,該理論的內容到底人們可以信幾分呢?下面通過舉例進行簡要的說明。
首先,強勢假說忽略了一點:它將語言從人們的生活當中孤立出來,而實際上,會對人們的思維造成影響的因素有很多,人們各自生活的社會背景、家庭環境、受教育程度等。
在我國,學生們要求掌握英語為第二外語,這也使得部分學生的言語表達變得西化。
舉個例子,請看下面的兩個句子:
(1)他的毛衣被蟲子蛀了幾個洞,他覺得很難過。
(2)對於他來說,毛衣被蟲蛀了幾個洞這件事,使他覺得很難過。
句(1)的表達是中式表達,以事情發生的時間先後順序作為句子的邏輯,這樣的敘事表達弱化了句子的邏輯性——可以看到,句(1)隱去了句子中的因果關係,沒有直接用「因為-所以」這對關聯詞。
句(2)的表達是偏西化的表達,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句(1)和句(2)兩句話表達的意思相同,但能明顯發現句(2)的表達方式更加繁複、拗口。
這是因為我們不習慣這樣的表達方式,句(2)的書寫套用了英語的從句結構。在英語的表達當中,重視結構性和語法。故而英語句子總會以邏輯比較緊密的形式展現(一些詩歌的表達除外)。
為什麼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式有差別?這就與今天的主角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相掛鈎了,正如這一理論所提出的那樣——人們的思維會受語言的影響。
但上面的例子也說明了,人們的思維不僅僅受語言影響,也可能受所學知識影響。中國學生也有可能會用偏西化的方式進行中文的表達。語言決定論對於實際情況來說,是孤立且片面的。
結論
從語言與思維的關係角度看,弱式假說所提出的語言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正確地描述了兩者的關係。
但由於強式假說過分強調語言對人的思維 方式和文化的決定和制約作用,甚至認為人類實際上是受制於語言的,而忽視思維對語言的影響作用。因而強式假說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不足:人們的思維在許多方面具有共性;語言不能決定世界觀;語言結構不能制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語言並不能決定人們的文化觀念及意識形態。
所以父母們不用擔心讓孩子多學外語會導致孩子思維混亂,在認知方面產生問題。抓住孩子0-7歲這段語言習得的關鍵期,有助於孩子掌握一種或多種語言。
參考文獻:
·梁海英.從語言與思維的角度再論薩丕爾-沃爾夫假說[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66-68.
·曹曉安.從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看語言對思維和文化的影響[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