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教育領域對「批判性思維」的關注熱情日益提升,特別是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頒布之後,人們注意到在「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之中,對科學精神做了這樣的表述:「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等基本要點。」而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於探究,正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批判性思維,絕不是我們望文生義所理解的「大批判思維」或是不加辨別地否定一切,而是為我們的理性思維、合理質疑提供了一整套工具和方法。
今天,小智特別邀請了批判性思維領域的權威學者、《權衡:批判性思維之探究路徑》一書的作者馬克·巴特斯比通過一些介紹、分析和案例,跟大家聊聊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在工作和學習中會發揮什麼作用。
馬克·巴特斯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供圖)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思維,其目的在於決定我們信什麼和做什麼,即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依賴感覺做判斷,從個人的喜好出發,這種思維方式常常會讓我們產生偏見,如果僅僅作為一種個性化的思維倒也無傷大雅,但如果訴諸公共理性就可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比如有兩部電影,一個是你喜歡的電影,另一個是真的好的電影。這個時候,個人的喜好是私人理由,而真正好的電影是有公共的理由。一個公共理由就是一個可以為你所持有、也可以為其他人所持有的理由。
什麼是公共理由?(馬克·巴特斯比 供圖)
就拿前幾日朋友圈刷屏的文章《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舉例。這篇文章短時間內刷爆朋友圈的直接原因在於,它戳中了很多人的情緒痛點——「假裝生活」。但也直接引發了很多北京土著的反感和抨擊。附和性的轉發和破口大罵的抨擊都是感性的直接判斷,而了解批判性思維的讀者就會去想:「假裝生活」是個體的經驗還是2000萬人的經驗?「假裝生活」如何定義?怎麼樣算是假裝生活?如果你要生活在北京這座城市有哪些好處?又有哪些壞處?更進一步,這些好處和壞處是普遍的嗎?對你來說是否適用?2000萬人的數據是從何得來的?最終,我們才能得出一個合理的判斷,並有可能幫助我們提出為改善北京生存環境的某一方面的政策建議。
批判性思維堅持以下這些基本原則:
追求真理、力求公正、勇於反思。
相信理性,訴諸事實和理由進行推理。
努力理解他人,試圖從不同的立場看問題,尋求替代觀念、解釋、論證。
承認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自己很容易被迷惑。
不輕易接受現有的觀念,將結論限制在事實支持的範圍內。
喜歡探求、學習──尋求新信息,力求全面。
清楚、細緻、有條理。
依據語境、背景來理解和思考。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綜合考慮各種觀念後尋求最佳方案。
批判性思維不僅有這些原則,還有一整套方法和工具,幫助我們聚焦於真正的問題,並通過質疑、論證,得出一個合理的判斷,找到相對合理的方案。同時,批判性思維幫助我們不斷發現思維中的謬誤,找出論證中的漏洞,提升我們的理性思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