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一本有關商業思維的暢銷書,書名叫《這次會用批判性思維了》。這個書名兒,看上去非常接地氣兒。我跟編輯聊了一下,書名果然是為了能多賣書才另外改的。
書是日本顧彼思商學院的系列教材之一,之所以選讀這本商業書籍,除了承蒙編輯贈書之外,最主要的是想了解什麼叫做批判性思維。
拿到書後,粗略翻了一下,果真沒有令人失望。全書內容有兩種,一種是思維方式,一種是商業案例。其中跟多思維方式和模型,不但能用來做商業論證,也可以用來說服別人,或者用來寫作,形成有邏輯的文本。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的適用範圍不應該僅局限於商務人士。
那麼,到底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讀完書後,我認為所謂的批判性思維,說到底還是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有了這些思維,合理地運用到商業行為中,自然就是批判性思維。可能從書的銷售和包裝,甚至回到商業課程的銷售和包裝來說,你如果去跟人家談基本的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大概就沒有人要聽了。因為很多人會覺得離自己太遠。這也是我們現在泛教育當中的一個尷尬的情況:明明是一些好東西,可是名字比較俗,供應者非得要弄成一個比較酷炫的東西,搞得就有點奇怪了。
這本書一共分為五章,外加序章。序章獨立出來,還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兩章,第二部分包括三章,第三部分沒有分章,是案例分析。作為非商業人士,我自然是不讀案例分析的。
序章
序章講批判性思維是什麼。除序章外,後續正文就很少再提到「批判性思維」這個詞了。這也剛好證明了我前面講的那種的困境。這本書比較尷尬的地方在於非要拿正常的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去套批判性思維。
咱們看看作者怎麼套的。
回答批判性思維是什麼,先說思考的重要性,然後實在包不住了,正面回答定義的時候,還是回歸到「邏輯」「全面」「客觀」,不過額外加了「批判精神」。這仍然是個小文字遊戲。除此之外,還強調了跟商務活動結合。後面又重新講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進而細分到三大態度和三大方法論。
其實這些東西,全都是尋常思維課程都要有的。比如說三大態度:第一,不能跑題,時刻意識到自己目的是什麼;第二,你要不斷地追問啊,抽絲剝繭地挖掘更深層次的問題;第三,要意識到自己思考存在的缺點,避免這些缺點出現。這些並不專一地僅屬於批判性思維,任何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都這樣。
書中列舉的所謂批判性思維的三大方法論也是如此。第一,在把握論題的基礎上思考思維框架;第二個呢,在這個框架內正確地展開邏輯;第三,把握結構與機制。——同樣是任何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都需要具備的。
這裡的第三點可能有點抽象。什麼叫「把握結構與機制」呢?其實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要把握不同的結構之間的關聯和它們的相互作用,不能割裂地看一個問題。是不是我們馬克思主義哲學裡面的觀點啊?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整理思緒、構建信息」。在這個部分又兩章,第一章是「搭建宏觀的理論框架」,第二張是「邏輯推理」。這兩章直接對應了方法論的前兩條。
談第一章搭建框架之前先說一點題外話。絕大多數的寫作教材裡,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寫提綱,也就是這裡說的建立框架。尤其是議論文寫作,在邏輯性上要求高,更接近本書第一部分的內容框架。先要有論點,為了支持論點要有分論點,分論點可以繼續細分。論據和分論點之間需要論證,分論點怎麼推出論點需要有邏輯。所以,正確的思維方式真的是個好東西,到處都用得到。
在組織框架的過程中,這本書給讀者推薦了一個號稱能讓框架更有邏輯的小道具,叫做金字塔模型。我覺得大部分人早就在不自覺地使用金字塔模型了:塔尖是論點,下一層是幾個分論點,分論點的再下一層可能是以分論點的分論點或者論據;分論點與論點和分論點與論據之間依靠論證連接;這一切都要有邏輯關聯。——好像很多人一直就是這麼思考問題的。
第二章講邏輯推理,比較有意思。談的都是基本的邏輯入門知識,比方說邏輯分為演繹和歸納法,兩者的區別等等。帶著商業例子把這些講完,作者還很貼心地加上了一個小節叫做「核對點」,其實就是邏輯中經常犯的錯誤。
比方說我們在講話的時候經常容易忽略掉隱含的前提,再比如我們經常會有些跳躍性的思維,典型的例子就是問「你今天為什麼遲到了?」,你說「下雨了。」連貫的邏輯應該是:下雨了,車走得慢,或者路上很堵,耽誤了時間,所以遲到。直接回答「下雨了。」顯然是邏輯的跳躍。類似的「核對點」錯誤在這裡一共給了六個。
我讀很多講邏輯的書,也都要告訴讀者一些常犯的邏輯錯誤。這裡講得並不全面,大概是為了照顧商業應用的需要吧。這一章可以單獨拿出來仔細閱讀,對提高邏輯素養很有幫助。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情況分析」是我閱讀本書最後一個部分,分為三章,分別是「把握現狀」,「因果關係」,「補充論述:假說與驗證」。這部分有點接近商業的課程的需要。
第三章講把握現狀,那麼,為什麼要把握現狀呢?目前的商業理論非常多,大部分理論也高度自洽,可是不同理論之間難免有些矛盾。這就造成一個狀況,絕大部分的商事活動中,決策者不知道該採用那種理論,無法把現狀跟最合適的理論結合起來,這就導致經營中的決策沒有那麼精準。所以,把握現狀是非常重要的。
咱們說人這一輩子,要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內在和外部環境。那麼公司作為法人,是不是也需要認清自己呢?這個認清自己,也分為內外,總括起來就是認清現狀了。
重要性講完,自然要講方法論,也就是如何把握現狀。書裡給了幾個基本步驟,分解構成要素,把握分析對象啊,把握整體以及構成要素各自的特徵形象等等。我個人感覺雖然有例子,但這部分的方法論講得實在是過於大而無當了,基本都是誰人都知道的哲學理論,約等於是廢話了。這個沒辦法,肯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嘛,沒有具體情況的時候,便只能說這些流於表面的空泛的理論了。
第四章講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是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中,非常重要的功課。尤其是在社科研究中,當你發現兩個事情具有相關性的時候,你要先確定兩者有沒有因果關係,更進一步的,你要確定誰是因誰是果。
比方說我經常舉的一個例子,崔永元到美國調研,發現隨著草胺磷除草劑用量的增加,癌症患者的人數也在急劇增加,兩者曲線很近似。於是他得出結論,說就是草胺磷導致癌症,那為啥用這個除草劑呢?還是轉基因啊,所以轉基因該死!
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可以試著再增加一個看似相關的曲線,隨著崔永元年齡的增加,草胺磷的用量在增加,同時癌症患者的人數也在增加,那是不是說崔永元才是罪魁禍首呢?那肯定不是!因為你可以把崔永元換為任何一個人。所以,曲線相關或者近似,並不能代表兩者存在因果關係。
另外,即使兩者有因果關係,仍要分清哪個是因,哪個是果。比如某本經濟學科普讀物講過,犯罪率下降和墮胎上升之間的關聯。這就要分清,到底是因為墮胎率提高了,犯罪率才降低;還是因為犯罪率降低了,墮胎才增加。
表面上看,墮胎率跟犯罪率的曲線一個升高一個降低,關聯性不如崔永元尋找的「證據」。可最後學者們發現,原來真的是墮胎率提高,導致很多潛在的未來的罪犯沒有沒有被生出來,所以犯罪率降低了。
可是反過來說,似乎也能給出一個解釋。比如犯罪率降低了,說明社會治安好了,是不是父母們很放心讓青少年出來玩了?青少年出來約會,一不小心懷孕了,自然要墮胎。核心邏輯是:犯罪率下降,治安變好,年輕人有更多機會做愛做的事情。看上去很有道理,然而這不是真的。
跟第二章邏輯推理一樣,在第四章因果關係裡,也專門有一個小節講「正確解開因果關係的關鍵點」。在這個小節裡提到了因果關係中常犯的錯誤判斷,這正是很多人在尋找因果關係中常掉進的坑。
第五章講假說和驗證,這是科研中常用到的思維,非常重要,也特別聯繫實踐。比方說,你總結了很多數據後,提煉出一個模型或者一個假說,這些新的理論,怎麼能夠讓大家接受呢?肯定需要對它進行驗證。一般步驟是要在你構造的系統中輸入一個變量,在輸入之前,你應該能夠預測系統的輸出結果。如果輸出的結果跟你的預測一致,你提出的新東西才是有可信度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在他之前,已經有非常多的人發現了類似的規律,德國化學家邁耶爾在1868年編制周期表跟門捷列夫1869年發表的版本幾乎完全一樣。但門捷列夫是第一個大規模預測周期表中空缺元素的化學家,這就說明只有他抓住了元素周期律的核心規律。所以他是當之無愧的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者。
在商業活動中很多決策或者解決方案這類實操性的結論都需要驗證,這樣看起來,第五章談假說與驗證就很有必要了。這章先講了什麼是假說,什麼是好假說。在商務活動中,假說的意思其實就是最終的解決方案或者決策。如何驗證?當然是通過實踐來驗證。第三次的,在這章裡有單獨的一節專門講驗證中的「注意點」——還是那些常見的坑。
大家有沒有發現,所有的內容,其內核都在講理性的,科學的邏輯思維。這就是為什麼我願意去讀這本書的原因,即便我幾乎沒有機會去做一個商務人士,但我去了解這麼一本有關思維的書,仍然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