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批判性思考者不僅要有批判精神和理性美德,還要培養好的思維品質與思維技能。
思維品質,第一品質就是清晰性。吃飯的工具是刀叉碗筷,思維得工具是概念、斷言、推理和論證。清晰性是運用思維工具得入門性標準,遺憾的是搞人文社科的人在清晰性方面做的存在欠缺,當然人文本身具有模糊性,做不到像理工科那樣不清晰立馬就錯,但是這不意味著人文社科不要求清晰,任何一種學問都要求清楚不然就無法達到傳授的目的。因為,在文科領域去追求清晰性是一個藝術性的事物,它存在程度的差別,也就更難。
清晰性指的是思考問題時的條理和層次要清楚,運用概念和斷言表達思想時概念和斷言的意義要清楚。意思不清楚我們就沒法理解,條理不清楚或者層次不清楚那就亂套了,所以清晰性是批判性思維的入門要求。
第二是相關性,指的是圍繞手中的問題進行思考,搜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對問題做出相關性的回答,避免將不相關的問題牽扯進來。請看下面老張和老王的對話,老張:」老王,你如果到辦公室外面抽菸不就更好了嗎」。老王:「得了吧,吸二手菸哪有多麼危害,這比你每天上班吸汽車尾氣好多了」。這就屬於不相關性的體現,老王用一個更糟的情況來抵消當前所談論的狀況,根本沒有正面回答老張的問題。
第三是一致性,在清晰和相關的情況下存在一致和不一致的問題,不一致的思想是荒謬的,不一致的行為是沒法回答的,不一致的行為是有害的。一致性的通俗講述就是不能自相矛盾。
思維技能。批判性思維不注重我們的主張,而注重我們主張背後的理由和推理。給出支持主張的理由叫論證,對論證好壞的評估,其核心和推理質量的評估。儘管專家們對批判性思維的技能有不同的看法,評估論證好壞的技能就是批判性思維核心的思維技能。
評估論證好壞的核心標準:1.理由真實,2.推理要符合邏輯規則。論證裡面有三個要素:主張、理由和推理。要想評估一個論證的好壞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要有理解力,充分理解所要評估的事物,第二要基於中立標準去評估他的好壞。
在理解一個論證的時候要完成以下任務:
中心議題是什麼?在中心議題上的主張或結論是什麼?支持主張的斷言或理由是什麼?對議題、主張、理由和論證語境的表達是否清晰?理由真實嗎?若真實,與主張相關嗎?推論是建立在某種假設上嗎,若是,假設合理嗎?從理由得出結論的推理,符合邏輯規則嗎?結論是否超出了理由擔保的限度?是否存在削弱結論的其他證據?結合一個圖表,我們可以綜合地把這九個問題表示出來: